4.1 鼓勵多元學習模式
大學教授作為塑造開放校園風氣的核心,在科技時代中,更需要與時俱進,鼓勵學生與社會擁抱創新多元的學習型態。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在1931 年就任時表示「所謂大學之大,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昔日的師長們身在講堂,有些為了樹立威信,不免與學生有段距離,但如今時代已改變,現代的大學教師不僅在講堂上,就連在線上及線下都要能華麗現身,即使未必親臨授課,依然能隔空越地,讓學生如沐春風。這就需要學校建置完善的基礎設備、充分的線上內容,才能讓師生獲得充分的支持,教師也可善用非同步、同步、混成、翻轉及播客教室等多樣學習模式,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社群感。
一、同步學習重知識共創
同步學習是多數人最熟悉的線上學習形式,方法類似於實體面授教學,差異僅在於從面對面的溝通轉以透過行動裝置作為媒介。網路同步技術並不新穎,無論是早些年代興起的廣播或電視教學形式,或是寬頻網路出現之後興盛的即時通、影音串流、線上聊天室、網路會議等,都是使用者雙方可同步收發資訊的方式。隨著網際網路通訊技術成熟,高度互動的同步影像會議、網路多人通話等線上工具快速進展,與此同時,類似電視教學的直播課,由教師單向在網上授課,允許少部分的觀看者文字互動,開始受到歡迎。
與非同步線上學習相比,同步學習有兩項優點,一是學生可以立即得到回饋,並能即時修正和加強所學,對於團體決策、腦力激盪、數據分析等重視即時獲得回饋的課程而言相當重要。二為虛擬課堂讓學生有必須出席和參與的動機與責任,增加學生與課程的互動、參與感與社交連結,讓學生能夠投注更多心力在其中。
也因為上述的優點,同步線上課程對許多在職學生來說是首選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彈性上課,同時可兼顧家庭與工作,還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環境,如家中臥室、咖啡店、圖書館等,免去交通往返的時間浪費。對於家中尚有幼兒的學生來說,能夠在上課時兼顧家務與照顧孩子更顯得格外重要。而且,線上課程通常明確的標記學習進度與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學生能夠預先安排個人學習時間,避免因為突如其來的忙碌而發生學習落後的問題。另一個線上教學的特別之處,則是學生對於能夠在線上課程遇見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感到興奮,甚而提升學習興趣。
同步學習的好處雖然逐一被挖掘出來,但當中的部分優點可能也是暗藏缺點的雙面刃,需要加以克服。例如難以讓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上課、教師難以掌握大班級討論、學生缺乏思考時間等。另外,同步教學必須完整掌控「課表、時間、參加人員、班級人數、影音設備與空間」等條件,方能按表操課順利施教,因此師生要具備基本運用多媒體和即時排除電腦疑難排解的能力。就教師的角色來看,教師進行同步遠距教學的效果可以和其它教學形式一樣好,不過同步教師相對於面授或非同步教師來說,必須擁有更進階的本領及技術,換言之,對於新手教師來說是較為困難的。
而其他看似微小的技術問題也可能大大影響同步教學品質,一般而言,同步教學的線上教室至多允許一到三個成員同時說話,否則其他同學會因為過多話語干擾而難以聽清楚。部分有經驗的教師以輪流表達意見或要求學生「舉手」依次發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較為進階的做法是將學生分成小組來維持討論品質,但這需要教師妥當安排教學節奏,並在各組間來回巡邏、監控學生討論狀況才得以達成。同時,教師也必須妥善設計討論問題,因為在即時討論中,學生所能思考的時間相當有限;即使妥善規劃,師生在同步教室中不僅要聆聽同學或老師的發言,還要同時閱讀其他未發言同學的聊天文字、思考如何回應?要用打字回應或舉手發言?這些多工處理的認知負荷對教師來說可能比學生還要沉重,像是我們常見到母語非英語的學生在非同步論壇上表現活躍,言之有物,但在同步教室中卻顯得靜默,顯示出同步教室想提高互動需要更多配套措施。
二、非同步學習精準傳遞知識
一般來說,非同步線上學習的互動度較低,教學彈性大;反之,同步線上學習教學彈性較小,但能用小工具創造大量課堂互動,快速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室內沒有陌生人。
「函授」是非同步學習最早的形式:利用郵遞系統將教材寄送給學生,由學生自行運用時間學習,並透過信件往來的方式繳交作業、與老師交流。當代非同步學習則以網路上架設的數位學習平台作為師生聯繫與互動的園地,師生的學習活動參與極為自由,不論是學期長短、投入的時間、上網學習的地點、學習的負荷、學習的節奏乃至於參與時機,是所有線上學習類型中彈性最大的,也使得學習機會更為均等。
以國際學生為例,當教學語言並非母語時,非同步課程的學生只要願意花出更多時間瞭解上課內容,也能夠慎思明辨在討論區上言之成理,或繳交審慎完成的作業,實現有意義的課堂參與,若學生所在地點的網速不佳或不穩定,只要將教學影片跟字幕稿離線下載後,仍然可以學習;反觀同步線上情境要是遇到網速不穩的情形,該次的學習等同付諸流水。因此在相同的考量之下,非同步課程可以容納的學生量百倍大於同步線上課程,是重要的優勢。
雖然有些人認為,非同步課程的互動不足,是導致學生中輟的重要原因。不過,同步課程聊天的課堂互動、參與感與社交連結的機會,卻與學習內容不一定有直接關聯。根據統計顯示,多數學生雖然比較喜歡同步學習,但設計精良、符合認知傳播原理的教學影片也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非同步學習成果,再加上非同步學習的彈性可能更適合廣納不同學習習慣的學子,學習成效也是傳統面授課程或同步線上課程所難以想像的,這也是非同步學習所能觸及學習者人數遠高於同步線上學習的主因,故在國外,專業人士的進修與學位學習多採取非同步線上課程。
對於教師而言,非同步教學需要在開課前做好所有準備,等到開課時,再經由系統功能或教師逐步帶領、指派學生適合的課程、學習內容與作業。隨著課程進行多次,教師於平台上的開課資料庫也能逐步累積,使教師從傳統講授轉向更專注於學習診斷和互動。這些特點皆是同步線上課程所無法達到的。
三、翻轉教室活化創新教學
學生在非同步線上學習中需要具備強而有力的自主學習驅動力,以及明確的目標與策略,才能持之以恆。相較之下,同步線上學習要求參與者即時互動與回應,適合短期高度專注、又有大量小組合作的學習任務,但學生也因此容易花費大量參與時間,學習彈性較低。因此大學教師也會考慮是否有介於同步與非同步二者之間的線上學習方式,或將實體授課結合線上學習。綜合兩種學習模式的精華,近年來以「翻轉教室」最為知名。
(摘錄自《迤邐前行:線上學習與臺灣高等教育的下一個十年》,第四章,全文未完)
大學教授作為塑造開放校園風氣的核心,在科技時代中,更需要與時俱進,鼓勵學生與社會擁抱創新多元的學習型態。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在1931 年就任時表示「所謂大學之大,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昔日的師長們身在講堂,有些為了樹立威信,不免與學生有段距離,但如今時代已改變,現代的大學教師不僅在講堂上,就連在線上及線下都要能華麗現身,即使未必親臨授課,依然能隔空越地,讓學生如沐春風。這就需要學校建置完善的基礎設備、充分的線上內容,才能讓師生獲得充分的支持,教師也可善用非同步、同步、混成、翻轉及播客教室等多樣學習模式,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社群感。
一、同步學習重知識共創
同步學習是多數人最熟悉的線上學習形式,方法類似於實體面授教學,差異僅在於從面對面的溝通轉以透過行動裝置作為媒介。網路同步技術並不新穎,無論是早些年代興起的廣播或電視教學形式,或是寬頻網路出現之後興盛的即時通、影音串流、線上聊天室、網路會議等,都是使用者雙方可同步收發資訊的方式。隨著網際網路通訊技術成熟,高度互動的同步影像會議、網路多人通話等線上工具快速進展,與此同時,類似電視教學的直播課,由教師單向在網上授課,允許少部分的觀看者文字互動,開始受到歡迎。
與非同步線上學習相比,同步學習有兩項優點,一是學生可以立即得到回饋,並能即時修正和加強所學,對於團體決策、腦力激盪、數據分析等重視即時獲得回饋的課程而言相當重要。二為虛擬課堂讓學生有必須出席和參與的動機與責任,增加學生與課程的互動、參與感與社交連結,讓學生能夠投注更多心力在其中。
也因為上述的優點,同步線上課程對許多在職學生來說是首選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彈性上課,同時可兼顧家庭與工作,還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環境,如家中臥室、咖啡店、圖書館等,免去交通往返的時間浪費。對於家中尚有幼兒的學生來說,能夠在上課時兼顧家務與照顧孩子更顯得格外重要。而且,線上課程通常明確的標記學習進度與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學生能夠預先安排個人學習時間,避免因為突如其來的忙碌而發生學習落後的問題。另一個線上教學的特別之處,則是學生對於能夠在線上課程遇見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感到興奮,甚而提升學習興趣。
同步學習的好處雖然逐一被挖掘出來,但當中的部分優點可能也是暗藏缺點的雙面刃,需要加以克服。例如難以讓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上課、教師難以掌握大班級討論、學生缺乏思考時間等。另外,同步教學必須完整掌控「課表、時間、參加人員、班級人數、影音設備與空間」等條件,方能按表操課順利施教,因此師生要具備基本運用多媒體和即時排除電腦疑難排解的能力。就教師的角色來看,教師進行同步遠距教學的效果可以和其它教學形式一樣好,不過同步教師相對於面授或非同步教師來說,必須擁有更進階的本領及技術,換言之,對於新手教師來說是較為困難的。
而其他看似微小的技術問題也可能大大影響同步教學品質,一般而言,同步教學的線上教室至多允許一到三個成員同時說話,否則其他同學會因為過多話語干擾而難以聽清楚。部分有經驗的教師以輪流表達意見或要求學生「舉手」依次發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較為進階的做法是將學生分成小組來維持討論品質,但這需要教師妥當安排教學節奏,並在各組間來回巡邏、監控學生討論狀況才得以達成。同時,教師也必須妥善設計討論問題,因為在即時討論中,學生所能思考的時間相當有限;即使妥善規劃,師生在同步教室中不僅要聆聽同學或老師的發言,還要同時閱讀其他未發言同學的聊天文字、思考如何回應?要用打字回應或舉手發言?這些多工處理的認知負荷對教師來說可能比學生還要沉重,像是我們常見到母語非英語的學生在非同步論壇上表現活躍,言之有物,但在同步教室中卻顯得靜默,顯示出同步教室想提高互動需要更多配套措施。
二、非同步學習精準傳遞知識
一般來說,非同步線上學習的互動度較低,教學彈性大;反之,同步線上學習教學彈性較小,但能用小工具創造大量課堂互動,快速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室內沒有陌生人。
「函授」是非同步學習最早的形式:利用郵遞系統將教材寄送給學生,由學生自行運用時間學習,並透過信件往來的方式繳交作業、與老師交流。當代非同步學習則以網路上架設的數位學習平台作為師生聯繫與互動的園地,師生的學習活動參與極為自由,不論是學期長短、投入的時間、上網學習的地點、學習的負荷、學習的節奏乃至於參與時機,是所有線上學習類型中彈性最大的,也使得學習機會更為均等。
以國際學生為例,當教學語言並非母語時,非同步課程的學生只要願意花出更多時間瞭解上課內容,也能夠慎思明辨在討論區上言之成理,或繳交審慎完成的作業,實現有意義的課堂參與,若學生所在地點的網速不佳或不穩定,只要將教學影片跟字幕稿離線下載後,仍然可以學習;反觀同步線上情境要是遇到網速不穩的情形,該次的學習等同付諸流水。因此在相同的考量之下,非同步課程可以容納的學生量百倍大於同步線上課程,是重要的優勢。
雖然有些人認為,非同步課程的互動不足,是導致學生中輟的重要原因。不過,同步課程聊天的課堂互動、參與感與社交連結的機會,卻與學習內容不一定有直接關聯。根據統計顯示,多數學生雖然比較喜歡同步學習,但設計精良、符合認知傳播原理的教學影片也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非同步學習成果,再加上非同步學習的彈性可能更適合廣納不同學習習慣的學子,學習成效也是傳統面授課程或同步線上課程所難以想像的,這也是非同步學習所能觸及學習者人數遠高於同步線上學習的主因,故在國外,專業人士的進修與學位學習多採取非同步線上課程。
對於教師而言,非同步教學需要在開課前做好所有準備,等到開課時,再經由系統功能或教師逐步帶領、指派學生適合的課程、學習內容與作業。隨著課程進行多次,教師於平台上的開課資料庫也能逐步累積,使教師從傳統講授轉向更專注於學習診斷和互動。這些特點皆是同步線上課程所無法達到的。
三、翻轉教室活化創新教學
學生在非同步線上學習中需要具備強而有力的自主學習驅動力,以及明確的目標與策略,才能持之以恆。相較之下,同步線上學習要求參與者即時互動與回應,適合短期高度專注、又有大量小組合作的學習任務,但學生也因此容易花費大量參與時間,學習彈性較低。因此大學教師也會考慮是否有介於同步與非同步二者之間的線上學習方式,或將實體授課結合線上學習。綜合兩種學習模式的精華,近年來以「翻轉教室」最為知名。
(摘錄自《迤邐前行:線上學習與臺灣高等教育的下一個十年》,第四章,全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