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夜深人靜,讓我陪你思考人生
國高中的時候,因為讀書會讀到很晚,我通常會一邊聽著廣播一邊讀書。那個時候很喜歡幾位主持人,像風格嗆辣的黎明柔、字正腔圓的李季準、像大哥哥般的光禹。如果比較晚入睡,還有機會聽到王介安的《午夜琴聲》。我很喜歡深夜有這些主持人的陪伴,也很喜歡他們在空中分享自己或是聽友的心情故事。
或許因為自己是一個愛分享的人,所以覺得主持廣播節目很酷,因為主持人可以盡情分享想跟聽眾說的故事,以及點播想要讓他們聽到的音樂。在大學擔任導師,某部分也滿足我想要跟人分享的癮,因為學生會帶著各式各樣的難題來找我。有時候雖然不一定能夠給他們答案,但總覺得能夠用某種形式來陪伴他們,就是很有能量的一件事情。
兩年多前,雖然(還)沒有如願成為廣播主持人,但因為podcast的興起,因緣際會讓我開始做起自己的節目,也因而有機會成為《來勺多巴胺》podcast的主播。《午夜時分的心理課》這本書的前身,就是我為《來勺多巴胺》準備的內容。當時,我就希望透過節目來陪大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並且找出一些出路。雖然節目不是設定在午夜首播,但我自己覺得很適合在午夜聆聽,因此把書名訂為《午夜時分的心理課》。
準備節目的過程雖然很辛苦,因為一週要更新兩集,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也非常感謝周遭朋友集思廣益,讓我有機會針對一些特別的主題分享,像是「鈍感力」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也是很有趣的。雖然當時沒有特別劃分主題類別,但經過整理後,我把節目的內容分成了四大類:自我面對面、生活你我他、職場生存經以及感情華爾滋。
每個主題延續了心理課系列的傳統,都有「心理學小科普」,讓我幫大家科普一下。這次也在每個主題的最後,拋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想想自己的人生。另外,每個主題也準備了一則「午夜小提醒」和大家共勉,期許這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讓你看到自己人生的盲點。
如果你喜歡《午夜時分的心理課》這本書的內容,我要邀請你訂閱《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這個podcast,讓我繼續跟你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因為現在一些平台都可以合法嵌入音樂,所以我的podcast也有所升級,每集會選擇搭配主題的歌曲,也可以接受聽友的點歌。在我還沒有當上廣播主持人前,就讓我利用podcast,跟大家空中相會。
我就喜歡小確幸,不行嗎?
我們現在經常聽到「小確幸」,甚至已經有媒體開始抨擊年輕人只顧著小確幸, 而忘了要努力。你之所以會有小確幸的感受,是因為你自己心中有一個特定的規範, 你自己定義什麼是小而確定的幸福,是你自己在內心衡量的一個標準。像是對村上春樹來說,他的小確幸就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
在我的理解中,小確幸就是一種生活中比較小的幸福感受,跟遵守個人規範沒有太大的關係。我甚至覺得,現在小確幸有點被汙名化了,只要有人提到他要追求自己的小確幸,似乎大家就會覺得,這個人沒有遠大的抱負與夢想,只想要在生活中尋找簡單的小快樂。
你怎麼看待小確幸?
有次上課我問學生,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就是年輕人都在追求小確幸。你們認同嗎?在你們心中,小確幸又是什麼呢?
多數學生認同他們就是在追求小確幸,只是每個人追求的不太一樣,有人的小確幸是可以吃到想吃的食物;有人的小確幸是終於有一天不需要準備考試;有人說小確幸是可以獲得老師口頭的肯定。
請大家想想,過去你在生活中,是否有那麼一些片刻,覺得自己是在追逐所謂的小確幸呢?你當時是為了什麼原因,而選擇去追逐小確幸呢?
我認為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只有能力追求小確幸,所以只追求小確幸。不少人也知道有車、有房、成家很重要,但是一想到要達成這些目標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會覺得真的要這麼辛苦嗎?為了要省錢買房,結果每天生活拮据,到底值不值得?
與其生活過得很沒有品質,換一間地段不好的小公寓,他們可能更會願意花錢吃一頓好的,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或是花錢去買體驗,換一個難忘的回憶。
第二種是不知道有所謂的大確幸,所以只會追求小確幸。這個主要是孩子或一些沒有見過世面的人才會有的心態。坦白說,我覺得這些人還挺幸運的,因為他們容易滿足。
第三種是知道有所謂的大確幸,也有能力去追求,但是選擇追求小確幸的人。就像一些很有錢的人,並不覺得自己一定要開最好的跑車,而是選擇很一般的車款,因為這樣就能夠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了。
追求小確幸的原罪
我想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似乎也說明,能夠忍耐是一件重要的事。
這是史丹佛大學的米歇爾教授在一九六○年代做的研究,實驗很簡單,他們找了一些幼兒園的孩子來到實驗室,研究人員會擺一顆棉花糖在孩子面前,跟孩子說他要出去一下,如果他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完好無缺,那麼他會再給孩子一顆棉花糖。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好吃的甜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發現有不少孩子會忍不住吃掉棉花糖,有些則是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分心,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棉花糖上。
米歇爾教授後來追蹤了這些孩子的學業成就、工作表現以及婚姻狀態。結果發現,那些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有比較好的表現。因為這個棉花糖實驗,讓大家重視一個人的自制能力,認為一個自制能力好的人,各方面表現都會更傑出。
我不否認,有自制力的人在做很多事情上都會有好表現。但是,只是忍住不吃一顆棉花糖,真的有那麼了不起嗎?事情可能沒有那麼單純。
後來有研究改為在比較貧困的地區實驗,因為那些地方資源匱乏,所以孩子在看到有好東西的時候,絕對不會放過,這跟他們是否有自制力並不那麼密切相關。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如果跟孩子解說實驗的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那麼孩子也不會忍住不吃棉花糖。
也就是說,追求小確幸的人,不見得就能力比較差、自制能力比較低落。這背後的情況相當複雜,只是忍住小的好處,追求更大、更好的好處,比較符合社會善良的風俗,也因此受到吹捧。
心理學小科普 延宕獎賞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 of delayed reward)
折現率是一個金融用語,是指將未來的現金流折算到當下所使用的利率。折現率越高,當下所要投入的成本就越低,但是也意味著未來的現金是比較不值錢的。這樣的概念套用在延宕獎賞上,是用來說明一個人究竟怎麼評估延宕的獎賞。如果一個延宕獎賞的折現率高,就意味著那個延宕的獎賞被認為是比較小的,因此選擇即刻獎賞的機率會提升、延宕獎賞的機率會下降。過去的研究發現,一些有成癮徵狀的人,延宕獎賞的折現率都比較高,且折現率和這個人的衝動傾向有顯著的正相關。
該不該追求小確幸?
在給大家答案之前,我想跟大家介紹幾個研究。第一個研究是墨爾本大學的妮可.米德教授做的研究,她找了一百二十二位大學生,在六天的實驗過程中,這些大學生每天早上要記錄自己當天的待辦事項,每天晚上則要記錄自己那天的心情,以及預定完成的事情是提早完成了,還是有所延誤。除了早晚的紀錄之外,他們每天會在五個不固定的時間點,發訊息去問這些大學生,「你們現在是否剛經歷了讓你有點開心,或是讓你有點煩的小事情?」
結果他們發現,那些經歷比較多開心事情的人,當天的心情會比較好,而且也比較容易完成當天早上預定要完成的任務,甚至還會提前完成。
米德教授還分析了讓這些大學生情緒波動的事情到底是哪種屬性,結果發現很多都是和人際互動有關係的,也就是說,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有可能只是在路上碰到許久沒見的朋友,或是跟朋友討論事情很有收穫等等。
順著這個研究結果,我會說追求小確幸是可以的,因為讓自己開心,會更有動力去完成你該做的事情。
可是,如果你成天都只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小事情,最終你不一定會是一個快樂的人,因為你會一事無成。
人生想一想
如果你是真心喜歡那些生活中的小確幸,也不會羨慕別人,那絕對可以追逐生活中的小確幸。不少真正佛系的人就是如此,他們享受生活中的簡單幸福,像是路邊的小花、一杯熱茶,或是抬頭看見皎潔的明月。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怎麼過這麼簡樸的生活,只要衣食無缺,就心滿意足了。
如果你追求小確幸,不是因為自己喜歡,而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只有能力追求小確幸,那我就不建議你只追求小確幸。因為你等於是自我設限,或講更難聽一點,你是自我麻痺,欺騙自己。
如果你是看起來像在追求小確幸,但其實根本也不是發自內心喜歡,那你真的該停下來問問自己,到底自己在做什麼? 想清楚了再去努力,否則只是一昧的盲從,你可能會全盤皆輸。
午夜小提醒:小確幸沒有不好,只要你是真心想要小確幸。
國高中的時候,因為讀書會讀到很晚,我通常會一邊聽著廣播一邊讀書。那個時候很喜歡幾位主持人,像風格嗆辣的黎明柔、字正腔圓的李季準、像大哥哥般的光禹。如果比較晚入睡,還有機會聽到王介安的《午夜琴聲》。我很喜歡深夜有這些主持人的陪伴,也很喜歡他們在空中分享自己或是聽友的心情故事。
或許因為自己是一個愛分享的人,所以覺得主持廣播節目很酷,因為主持人可以盡情分享想跟聽眾說的故事,以及點播想要讓他們聽到的音樂。在大學擔任導師,某部分也滿足我想要跟人分享的癮,因為學生會帶著各式各樣的難題來找我。有時候雖然不一定能夠給他們答案,但總覺得能夠用某種形式來陪伴他們,就是很有能量的一件事情。
兩年多前,雖然(還)沒有如願成為廣播主持人,但因為podcast的興起,因緣際會讓我開始做起自己的節目,也因而有機會成為《來勺多巴胺》podcast的主播。《午夜時分的心理課》這本書的前身,就是我為《來勺多巴胺》準備的內容。當時,我就希望透過節目來陪大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並且找出一些出路。雖然節目不是設定在午夜首播,但我自己覺得很適合在午夜聆聽,因此把書名訂為《午夜時分的心理課》。
準備節目的過程雖然很辛苦,因為一週要更新兩集,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也非常感謝周遭朋友集思廣益,讓我有機會針對一些特別的主題分享,像是「鈍感力」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也是很有趣的。雖然當時沒有特別劃分主題類別,但經過整理後,我把節目的內容分成了四大類:自我面對面、生活你我他、職場生存經以及感情華爾滋。
每個主題延續了心理課系列的傳統,都有「心理學小科普」,讓我幫大家科普一下。這次也在每個主題的最後,拋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想想自己的人生。另外,每個主題也準備了一則「午夜小提醒」和大家共勉,期許這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讓你看到自己人生的盲點。
如果你喜歡《午夜時分的心理課》這本書的內容,我要邀請你訂閱《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這個podcast,讓我繼續跟你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因為現在一些平台都可以合法嵌入音樂,所以我的podcast也有所升級,每集會選擇搭配主題的歌曲,也可以接受聽友的點歌。在我還沒有當上廣播主持人前,就讓我利用podcast,跟大家空中相會。
我就喜歡小確幸,不行嗎?
我們現在經常聽到「小確幸」,甚至已經有媒體開始抨擊年輕人只顧著小確幸, 而忘了要努力。你之所以會有小確幸的感受,是因為你自己心中有一個特定的規範, 你自己定義什麼是小而確定的幸福,是你自己在內心衡量的一個標準。像是對村上春樹來說,他的小確幸就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
在我的理解中,小確幸就是一種生活中比較小的幸福感受,跟遵守個人規範沒有太大的關係。我甚至覺得,現在小確幸有點被汙名化了,只要有人提到他要追求自己的小確幸,似乎大家就會覺得,這個人沒有遠大的抱負與夢想,只想要在生活中尋找簡單的小快樂。
你怎麼看待小確幸?
有次上課我問學生,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就是年輕人都在追求小確幸。你們認同嗎?在你們心中,小確幸又是什麼呢?
多數學生認同他們就是在追求小確幸,只是每個人追求的不太一樣,有人的小確幸是可以吃到想吃的食物;有人的小確幸是終於有一天不需要準備考試;有人說小確幸是可以獲得老師口頭的肯定。
請大家想想,過去你在生活中,是否有那麼一些片刻,覺得自己是在追逐所謂的小確幸呢?你當時是為了什麼原因,而選擇去追逐小確幸呢?
我認為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只有能力追求小確幸,所以只追求小確幸。不少人也知道有車、有房、成家很重要,但是一想到要達成這些目標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會覺得真的要這麼辛苦嗎?為了要省錢買房,結果每天生活拮据,到底值不值得?
與其生活過得很沒有品質,換一間地段不好的小公寓,他們可能更會願意花錢吃一頓好的,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或是花錢去買體驗,換一個難忘的回憶。
第二種是不知道有所謂的大確幸,所以只會追求小確幸。這個主要是孩子或一些沒有見過世面的人才會有的心態。坦白說,我覺得這些人還挺幸運的,因為他們容易滿足。
第三種是知道有所謂的大確幸,也有能力去追求,但是選擇追求小確幸的人。就像一些很有錢的人,並不覺得自己一定要開最好的跑車,而是選擇很一般的車款,因為這樣就能夠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了。
追求小確幸的原罪
我想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似乎也說明,能夠忍耐是一件重要的事。
這是史丹佛大學的米歇爾教授在一九六○年代做的研究,實驗很簡單,他們找了一些幼兒園的孩子來到實驗室,研究人員會擺一顆棉花糖在孩子面前,跟孩子說他要出去一下,如果他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完好無缺,那麼他會再給孩子一顆棉花糖。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好吃的甜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發現有不少孩子會忍不住吃掉棉花糖,有些則是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分心,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棉花糖上。
米歇爾教授後來追蹤了這些孩子的學業成就、工作表現以及婚姻狀態。結果發現,那些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有比較好的表現。因為這個棉花糖實驗,讓大家重視一個人的自制能力,認為一個自制能力好的人,各方面表現都會更傑出。
我不否認,有自制力的人在做很多事情上都會有好表現。但是,只是忍住不吃一顆棉花糖,真的有那麼了不起嗎?事情可能沒有那麼單純。
後來有研究改為在比較貧困的地區實驗,因為那些地方資源匱乏,所以孩子在看到有好東西的時候,絕對不會放過,這跟他們是否有自制力並不那麼密切相關。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如果跟孩子解說實驗的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那麼孩子也不會忍住不吃棉花糖。
也就是說,追求小確幸的人,不見得就能力比較差、自制能力比較低落。這背後的情況相當複雜,只是忍住小的好處,追求更大、更好的好處,比較符合社會善良的風俗,也因此受到吹捧。
心理學小科普 延宕獎賞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 of delayed reward)
折現率是一個金融用語,是指將未來的現金流折算到當下所使用的利率。折現率越高,當下所要投入的成本就越低,但是也意味著未來的現金是比較不值錢的。這樣的概念套用在延宕獎賞上,是用來說明一個人究竟怎麼評估延宕的獎賞。如果一個延宕獎賞的折現率高,就意味著那個延宕的獎賞被認為是比較小的,因此選擇即刻獎賞的機率會提升、延宕獎賞的機率會下降。過去的研究發現,一些有成癮徵狀的人,延宕獎賞的折現率都比較高,且折現率和這個人的衝動傾向有顯著的正相關。
該不該追求小確幸?
在給大家答案之前,我想跟大家介紹幾個研究。第一個研究是墨爾本大學的妮可.米德教授做的研究,她找了一百二十二位大學生,在六天的實驗過程中,這些大學生每天早上要記錄自己當天的待辦事項,每天晚上則要記錄自己那天的心情,以及預定完成的事情是提早完成了,還是有所延誤。除了早晚的紀錄之外,他們每天會在五個不固定的時間點,發訊息去問這些大學生,「你們現在是否剛經歷了讓你有點開心,或是讓你有點煩的小事情?」
結果他們發現,那些經歷比較多開心事情的人,當天的心情會比較好,而且也比較容易完成當天早上預定要完成的任務,甚至還會提前完成。
米德教授還分析了讓這些大學生情緒波動的事情到底是哪種屬性,結果發現很多都是和人際互動有關係的,也就是說,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有可能只是在路上碰到許久沒見的朋友,或是跟朋友討論事情很有收穫等等。
順著這個研究結果,我會說追求小確幸是可以的,因為讓自己開心,會更有動力去完成你該做的事情。
可是,如果你成天都只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小事情,最終你不一定會是一個快樂的人,因為你會一事無成。
人生想一想
如果你是真心喜歡那些生活中的小確幸,也不會羨慕別人,那絕對可以追逐生活中的小確幸。不少真正佛系的人就是如此,他們享受生活中的簡單幸福,像是路邊的小花、一杯熱茶,或是抬頭看見皎潔的明月。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怎麼過這麼簡樸的生活,只要衣食無缺,就心滿意足了。
如果你追求小確幸,不是因為自己喜歡,而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只有能力追求小確幸,那我就不建議你只追求小確幸。因為你等於是自我設限,或講更難聽一點,你是自我麻痺,欺騙自己。
如果你是看起來像在追求小確幸,但其實根本也不是發自內心喜歡,那你真的該停下來問問自己,到底自己在做什麼? 想清楚了再去努力,否則只是一昧的盲從,你可能會全盤皆輸。
午夜小提醒:小確幸沒有不好,只要你是真心想要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