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周易》鄭解

特價66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壹、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

一、問題的提出

上古經典包含了大量後人未盡明瞭的深邃智慧,其價值歷久彌新,引起後世文史哲研究者嚮慕。後人對之持續不斷的詮釋與再詮釋,除文本的內容,也必然同時包括詮經者自身的思想,而層累成為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從這個角度看,當一部書引起了世人的共鳴,而被詮釋注解,其思想內涵必然影響了詮解者(「經」影響了「傳」);而同時解經之「傳」,受限於與「經」的時代不同,其對經典原文的解釋,必然有符合和不甚符合原義的部分。其中不符合原義的部分,成因甚多:有可能是注經者想解決其自身的時代問題,也有可能是注經者想特別發明「經」的某一層意義。無論如何,注經者的思想不可能完全符合「經」的「原義」(假定真的有所謂「原義」),也不可能和「經」的意旨完全無關(「傳」承繼了「經」)。一旦「經」與「傳」聯繫起來成為一個傳統,並對後世發生進一步的影響,該部經典(包含經與傳)即占據了一個論述主流。這時候對於「經傳」而言,「原義符合與否」,即成為次要的問題。尤其時代久遠,哪怕後人費盡文辭,亦不可能改變一種論述曾對經學史或思想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事實。因此,後世學者除非選擇不參與儒家經典詮釋的傳統,否則只要詮釋經典,就注定無法全盤推翻傳統的經說。

《十翼》是最早解釋《易》卦爻辭的著作,在經典詮釋史上,理應占有無可動搖的地位,無可置疑地成為後世學者理解《易經》經義的津梁。然而,很不幸地,作為《五經》之首的《易經》(卦爻辭),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就被無數學者將之從《十翼》中切割出來,將它對於《易傳》內容及思想體系的影響力,完全抹殺。至於以詮解《易經》為主要任務的《十翼》,竟被研究者將之與「經」一刀切斷,被限縮到不能和「經」發生任何意義聯繫的地步。「經傳分離」,被二十世紀的《易》學研究者視為治《易》基本前提。這個前提,包括下列三種觀點:

(一)認為《易經》為卜筮之書
《易經》為卜筮之書的論點,為古史辨時期學者如錢穆、顧頡剛、李鏡池、高亨等學者普遍的信念。向上追溯,北宋歐陽修《易童子問》早已對《易傳》提出種種懷疑,但僅集中辨析《十翼》非盡孔子所作。清儒崔述《考信錄》踵事增華,提出更多論據,說明《易傳》非孔子所撰著。大約一個世紀之後,錢穆先生亦於 1928-1929 年發表了〈論十翼非孔子作〉。但這些論述,不過離析《易傳》與孔子的關係而已。唯錢先生指《易傳》頗有道家及陰陽家言,開啟後來學者申言《易傳》義理並不來自《易經》而是來自戰國諸子學說,且後來學者的言論愈趨激烈。1926 年 12 月顧頡剛開始撰寫〈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考證《易經》為筮書,內容為古史之「故事」;故《易傳》義理解釋當與經文意旨不同。其後古史辨學者益衍伸此一論點。像高亨就認為「《易傳》解經與《易經》原意往往相去很遠,所以研究這兩部書,應當以經觀經,以傳觀傳」。後來學者大致承繼古史辨學者的論點。即使偶然稍作讓步,強調「經、傳」之間有某種關係,亦必歸本於經傳分離之說。如朱伯崑著《易學哲學史》即發揮此一論點,認為「《周易》是周人占筮的典籍」,又認為「依《周禮》所說,《周易》中的卦爻辭,就其素材說,是從大量的筮辭中挑選出來的」,其編纂則「企圖將卦象和筮辭系統化」,最後他得出兩點結論,其一「總的說來,這部典籍的形成是出於占筮的需要」;二是「《周易》畢竟是一部迷信的著作,將其哲理化是後來解易者的任務」。朱伯崑的論述,其實只是古史辨時期「經傳分離」說稍加改變,強調經傳是既有相同又有不同,那麼對於經傳關係相「異」的論述和相「同」的主張,都可以包括在內,而且更加強化「《周易》為迷信著作」的論述。無論如何,「《易經》(卦爻辭)為筮書」的論點是古史辨學者的基本立場,不容置疑。而出土文獻的新發現,在研究者以這種有色眼鏡的觀察下,也進一步支持了這種論述。例如從出土的甲骨、銘器、竹簡、陶罐的各類痕跡,尤其是數字卦和卜筮活動,與卦爻辭作進一步的比較研究,刻意迴避彼此之間的不同,而強化「《易經》為卜筮書,《易傳》為義理書,二者不相同」的結論。

(二)認為《易傳》是《易》義理之源
《易傳》為《易》義理之源的論點,亦是古史辨時期的學者首發其端,認為卜筮之書終究無義理可言,相對上,《易傳》發揮《易》義,具有思想體系,故《易》學之有義理,實起源自《易傳》。正如曾春海所說「《易》書漸由卜筮之書,轉進成探討宇宙與人生哲理的經典」。主張《易傳》為《易》義理之源的論著很多,例如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即以《易傳》屬中國哲學史戰國階段之思想,而《易經》的卜筮內容則不屬哲學史之中,認為「在中國哲學史中,《易傳》首先比較自覺地、系統地講到範疇、公式的作用。人類在能作抽象思維的時候,就已不自覺地應用範疇和公式。這樣的應用是人類認識發展的一個進步,表示人類認識提高了一步。在中國哲學史中,《易傳》就是這步提高的表現。」而余敦康〈從《易經》到《易傳》〉則引用《左傳》、《國語》的筮例,認為在《易傳》編撰之前,春秋時期的卜筮之法有了新發展,「用象徵性的意義來解釋龜兆,引申發揮,講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道理」。這種余先生稱之為「卦象說」和殷周原始筮法相較,為「明顯的進步」,而「《易傳》的作者用陰陽範疇解釋了這兩個基本符號,《周易》的框架結構才第一次得到全面的解釋」。總之,這一類看法,是過去一世紀以來主流見解,諸家無甚異辭。較早期的研究可參戴君仁〈易經的義理性〉、高亨《周易大傳今注》;近年來這一觀點深植人心,影響甚廣,著述之多,不遑列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