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改變

7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從個人到政治————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當他逐漸長大成人以後,慢慢就變成了一群人的集合體。然而,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你只是靜靜地坐著,傾聽你的頭腦,你會發現裡面充滿了很多聲音。你會驚訝自己很輕易就能辨識出這些聲音。有些聲音來自祖父,有些聲音來自祖母,有些來自你的父親,有些來自你的母親。有些聲音來自神父、老師、鄰居、朋友或是你的敵人。所有的聲音都混雜在一起,它們在你的內在形成一個群體,你幾乎不可能找到自己的聲音;這群人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起。
事實上,你早在很久以前就忘了自己的聲音。你從來沒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你被教導要服從,要聽從長輩的教誨,追隨老師或神職人員的行止。沒有人要你去尋找自己的聲音,沒有人問過你:「你有沒有聽過自己的聲音?」
所以,你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其他人的聲音很大聲,很權威,它們是發號司令的人,你身不由己的跟隨他們。你不是故意的,你知道這麼做不對。但是為了受尊敬、被接受、被愛,你不得不乖乖順從。
你的內在只少了一種聲音,只少了一個人,那就是你自己;除此之外,總是一整群人。這群人老是讓你抓狂,一個聲音說:「就這麼做吧。」另一個聲音說:「絕不能那麼做!別聽他的!」你被四分五裂。
這整群人都得退下;你必須對他們說 :「請別來煩我!」那些退隱山林的人們並不是真的脫離了這個社會;他們只是想要找個地方讓自己內在的那群人消失,但你內在的那些人顯然還不怎麼想離開。
如果你想憑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你想擺脫內在不斷的衝突混亂,你就必須向他們道別——儘管那些聲音屬於你敬愛的父母或祖父母。那些聲音是誰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都不是你的聲音。他們屬於過去的年代的人,他們對未來一無所知。他們把自己的經驗灌輸給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的經驗追不上遙不可知的未來。
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幫助孩子博學多聞,增長智慧,讓孩子未來的生活更輕鬆更舒適,但他們做錯了。這世界上一切的好意,都毀了孩子的自發性、也毀了孩子的自我意識,使孩子缺乏獨立的能力,對祖先們一無所知的嶄新未來沒有回應的能力。
每一個孩子都要去面對新的風暴、新的形勢,他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意識,才能對未來做出回應。唯有當他的回應有了豐富的成果,他才會對自己的人生心滿意足。那不是一個漫長、無聊、絕望的人生,而是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的歡舞,越來越專注的跳到最後一口氣。他在跳舞和喜悅中進入死亡。
靜下來,找到你自己。
除非找到你自己,否則你很難讓那一群人消失,因為那群人都假裝:「我就是你。」你沒有辦法同意或不同意。
所以,不要和那群人引起任何紛爭。讓他們自己打自己——他們最擅於彼此鬥爭。趁這個時候,你要去找自己。一旦你知道自己是誰,你就可以命令他們滾出你的房子。就這麼簡單!不過,你得先找到你自己。
一旦「你」在,主人就在。屋主在家時,一直假裝自己是主人的這些人就會開始消失。一個成為自己的人,能夠卸下過去的負擔,切斷與過去的連結。他會如獅子般唯我獨尊,如孩子般天真無邪,他能觸及天上的星星,甚至超越所有的星星;他的未來是金色的。
人們到現在還一直談起過去的黃金歲月。但是,我們必須去學習金色未來的語言。
你不需要去改變整個世界,只要改變自己,你就開始改變了這個世界,因為你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儘管只是個人的改變,這個改變將影響成千上萬的人。你將成為一個連鎖的反應點,引發一場讓全新的人類誕生的革命。

問 題 我的內心有一個部分想坐下來休息、靜心,專注自己的內在成長;但是,另一部分卻想工作、奔波、規劃組織、抗爭、與新聞記者和政界人士高談闊論。我如何解決這兩股衝動之間的矛盾呢?

「人有內外兩面」,這是一個老掉牙的謬論,一個方便人們去譴責另外一面的謬論。
在東方,人們為了走進內在而揚棄外在。他們逃離這個世界,躲進喜馬拉雅山的洞穴裡,用了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內在的旅程;西方剛好相反。他們揚棄內在,把全部的精力投注於外在世界。他們全都不了解生命的辯證法則(dialectics,意指生命是正反兩面交互運作進行的,生命中的每一樣事物都透過與它的相反之物交融、衝突而持續下去)。
這兩者都不對,但兩者也都對。
兩者都不對,是因為雙方都各執一半;一部分越來越茁壯,另一部分卻停滯不前。
東方有太多貧窮、太多疾病,太多死亡,但仍有某種程度的滿足。因此,東方沒有革命訴求:「我們應該改變全世界。我們不能老是這麼窮,幾世紀以來,我們一直活在貧困與奴役當中。我們完全沒有抗拒的接受了一切的貧窮、奴役、疾病、死亡,因為這些都是外在的事物。我們把一切努力都放在內在。」
西方打破了貧窮,消滅許多疾病,延長人類壽命。他們讓人的身體變得更美,讓人的生存更舒適,但也讓人失去了自己。這一切的舒適,這一切的科技成就是為了誰?他們完全不記得自己是為了誰這麼做的。他們的內在空了。周圍一切的都在,而中間是一個殘缺不全、幾乎快不存在的意識。
這兩者都成功地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但卻也都失敗了——因為他們只選擇了人類生命的一半。
我的觀點是,接受一個人的全部,接受他的整體性。
如果你想接受人的全部,你就必須了解生命的辯證法則。
比方說,白天你在田間揮汗如雨的努力工作一整天,晚上你就深深進入了夢鄉。不要認為夜晚的睡眠跟白天的工作是衝突的,你辛苦了一整天,夜裡怎麼可能睡得著?它們之間並不衝突!白天的辛勤工作是為了讓你放鬆,夜晚就是深層的放鬆。
乞丐睡得最香甜。皇帝則輾轉難以成眠,因為皇帝忘記了生命的辯證法則。你得有兩條腿才能走路,你需要兩隻手,你需要大腦的兩個半球。
這已經是被廣為接受的心理事實:當你運算困難的數學題目時,你只有部分的頭腦在運作,接著你進行同樣困難的樂器演奏時,你有另一部分的頭腦接著才開始運作,所以你的頭腦並不是持續都在工作。事實上,當你努力運算數學題目時,音樂的頭腦正在休息,當你專注在演奏音樂時,你數學的頭腦正在休息。
全世界的大專院校,他們設計課程時,都會在每堂課上了四十分鐘後,休息一下,再換下一堂課,因為研究結果發現,你持續運作的那一部分頭腦,每四十分鐘就會疲倦。所以要換別的科目,讓那部分的頭腦休息一下。

在我身邊坐下,在你的杯中注滿活力。感覺你內在最深的寧靜,那麼你就可以在眾人面前高談闊論。
這兩者並不矛盾:你想高談闊論只是生命辯證過程的一部分。你的寧靜與你的奔忙如同你的兩隻手、你的兩條腿、你的白天與黑夜、你的工作與休息一樣。不要分開它們,不要讓它們彼此對立,整個世界已經因為這個對立吃盡了苦頭。
雖然印度產生了偉大的天才,但我們卻還生活在牛車時代,因為我們的天才只會靜心。他們的靜心從來沒有發展成行動。如果他們能靜心幾個小時,然後以寧靜、和平的靜心品質從事科學研究,印度將會因為內外兼具,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同樣的,在西方:他們產生了偉大的天才,但他們將全部精力投注在外在事件與物體上。他們完全忘記了自己。曾經有個天才想起了自己,但為時已晚。愛因斯坦臨終前說了幾句話——記住,臨終前的話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話,那些話是經驗的精髓。他最後的話是:「如果有來生,我想要當水管工人。我並不想成為一個物理學家。我只想當個很單純的水管工人。」
一個疲憊不堪的大腦,一個筋疲力竭的大腦它做了什麼?將原子彈投向廣島和長崎。這個人本來可以成為一個佛的。如果他向內看,他比任何一個佛更深入才能有這樣的洞見,如果他看向群星,他的成就會超越任何一個天文學家。這是同樣的力量,問題只在於方向。
為什麼要固定不變呢?為什麼不讓自己同時保持兩個方向呢?固定不變是必要的嗎?「我只能向外看,不能向內看」,或是反過來「我只能向內看,不能向外看」。一個人應該學著如何「深入」看,然後將這個洞見運用在兩種向度。那麼,他就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優良的科技,他就可以促進世界擁有更好的人類,更好的社會。
記住,一項優良的科技,只有在一個更好的人手中才能信賴,否則就危險了。
東方死於貧窮,西方則死於力量。西方創造出這麼強大的力量,卻只能用來殺戮。他們對生命一無所知,他們從來沒有向內看。東方對於生命無所不知,但是少了糧食你無法靜心。你肚子餓的時候,就算眼睛閉著,也會看到烤薄餅四處飄浮!
這是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的經歷。他在叢林裡迷路了三天,又餓又累。到了夜晚,野生動物都棲息在樹上,他害怕得睡不著覺。連續三天,他一個人影也沒看到,沒辦法問人他走的方向是對還是錯,他正朝哪裡去,或者他是不是在原地打轉。
一連三天之後在一個月圓之夜,他又餓又累的靠在一棵樹上,遙望一輪明月。他是個偉大的詩人,此刻他不禁大吃一驚,他完全不敢相信,他曾經寫過關於月亮的詩,也曾經讀過關於月亮的文章。有太多的詩歌、畫作、藝術的主題都圍繞著月亮,關於月亮的描述數都數不清。但海涅卻得到一個啟發:他從前常常在月亮裡看見自己心愛的人的臉,但今天他只看到一條麵包漂浮在空中。他再怎麼努力,愛人的臉還是沒有出現。

辯證法則是非常好的。要時時記住,試著將相反的兩面當成互補。把所有的對立轉為互補,你的生活會更充實,你的生命會更完整。
對我來說,完整的生命,就是唯一的神聖生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