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偈 南無瑪哈母札雅 稽首大手印
在開始聽法之前,請先調整自己的動機。動機可分為兩種:一是菩提心的動機,一是密咒的動機。
菩提心的動機是指心想:為了令盡虛空邊際、曾為我母的一切有情,皆能由中陰的恐懼當中獲得解脫且證得無上菩提果位,因此願以聽聞〈中陰祈願文〉來達到目的──以此發下殊勝菩提心。
至於廣大方便密咒的動機是指:所在之地,觀想成是佛的淨土。佛在淨土說法,也就是把說法者視為佛;周圍與自己一起聽法的眷屬,觀想成是登地菩薩或是持明眷屬。
所說的法是隸屬大乘教法的中陰法教。時間則是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第四時」,亦即「勝義時」──無有變遷轉換的時間。
秉持這兩種良善動機之後,即可將所聽聞的教法與自己在聽聞中的思惟暨所耗的時間,悉皆成為利益自他的成佛資糧。
◇上品「見地謁見禮」
「南無」是稽首、頂禮的意思。以頂禮而言,分為上、中、下三品的不同。一般以為頂禮就是秉持虔誠的信心,雙手合掌向殊勝的對境行禮;行禮可以是五體投地、全身伏於地面的大禮,或雙膝跪下兩手伏地以頂額觸地、翻雙掌舒掌握掌的頂禮,或合掌於胸前的頂禮。然而真正的上品頂禮乃是「見地謁見禮」。
總體而言,真正的頂禮不存在自他、凡聖(凡夫與聖者)的差別,一旦產生此「二執」時,表示心中還存在著執著而非最勝禮;最殊勝的頂禮是自心完全契入空性,在沒有自他、沒有能執內心與所取外境的差別中,心全然契入於自他平等的狀態而住,方為最殊勝的頂禮,因此「見地謁見禮」最為上品。
何以稱為「見地謁見禮」?見地就是觀點、見解、主張、論點;因為見地的不同,就會有內道(ནང་པ།)、外道(ཕྱི་བ།)的差別;因為見地的不同,即使內道(佛教)也有顯密二乘與大、小乘的差別。這皆是因為觀點的不同,導致修行的方法亦有所不同,因此,終究的成果也不盡相同。
小乘的行者,最殊勝的果位就是阿羅漢;大乘因為見地的不同,始終秉持著菩提心,行持四攝、六波羅蜜等行為,最後的成果即是佛位,或說是無上菩提果。這都是因為見地的差異而來。密乘的修法,不論是自觀本尊或觀修「大手印」、「大圓滿」等教法,皆須自心完全契入空性見地而觀,當心全然契入「大手印」的境界時,即是最殊勝的頂禮,即所謂的上品的「見地謁見禮」。
「瑪哈母札雅」(Mahāmudrā),「瑪哈」的文義是「大」,如眾人熟知的瑪哈嘎啦、瑪哈嘎哩的「瑪哈」,都是「大」的意思。「母札」的文義是「印」,英文則是「mudra」;「雅」則是受詞,總之,其意即為「頂禮大手印」。
同出而異名
為什麼在中陰階段要頂禮大手印呢?其實「瑪哈母札」也好,大手印也罷,有著諸多名稱,在舊教寧瑪巴稱為「四分離三之本智」,如《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就是四分中的三分。真正的本智,也就是大手印,則是離卻此三心之後,開顯的心性才是本智;或說把四分當中除卻三心的成分後,即是大手印,在此稱為「本智」。
如果沒有深入密乘,可能不易理解何謂「本智」(ཡེ་ཤེས་),一般中譯為智慧,但實際上以藏文而言,「智」與「慧」是不太相同的。本即存在故稱「本」(ཡེ་)、了知一切故稱「智」(ཤེས་),故稱本智;了知所謂的法、報、化三身原本即存在於自心,不出大手印範疇,因此稱為「本智」。
至於「慧」的本質是善於法中抉擇。可分為世間慧與出世間下品慧、出世間上品慧三種。
囊括語言學、邏輯學、醫藥學、工巧學(藝術、科學、工藝、農業等),由此四學而生的理解、抉擇,即是世間慧。
藉由內道佛學亦即正法而生的確實理解,即是出世間慧。其中聲聞、緣覺,以聞、思、修而生起的抉擇,亦即證悟此身是不淨、痛苦、無常、無我,即為出世間下品慧;以大乘之聞、思、修而生起的抉擇,亦即證悟萬法自性為空,無生、住、滅,故為無基離根,則為出世間上品慧。
法、報、化三身和大手印,與中陰有何關連?
人或三界六道眾生,無可避免的三件事情就是生、死、中陰三事,除非是大善或大惡的人,否則中陰乃是必經之途,即使是在「大手印」或「大圓滿」已有極高造詣的成就者,也必歷經臨終中陰的階段。
臨終中陰又分為第一、第二不同的階段。以寧瑪巴的修持來說,時有耳聞且欣羨不已的「虹光身」,其實不是一種,我們看到修行人到最後只留下頭髮、指甲,整個身體消逝不見的稱為光身;身體縮小、只剩一肘高度的稱為虹身。在台灣往往把此二者合稱虹光身,其實這是不太一樣的。虹身是藉由修持「立斷」契入臨終中陰的母光明而得;光身則是修持「頓超」契入法性中陰的任運自成境相而得。再次印證了,因為觀點(見地)不同,得到的成就也各不相同。
「本初俱生本智」是指,當「心性」初始存在時,即與之同時存在的意思,是原本、本初同時存在的本智。「平常識」是禪宗常說的平常心。「本初心、光明、如來藏、阿賴耶、圓滿次第⋯⋯」等等,都是與大手印異名同義的名稱。
也許有人會問,「阿賴耶不是不清淨的嗎?」其實阿賴耶與如來藏、佛性的體性都是一樣的,如《悟性論》提到:就像冰與水,要喝水時若只有冰的話,讓冰溶化即成為水,而水凝結即可以成冰,冰與水本就是相同的。
這也是《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尚未契入清淨見地之前,會認為阿賴耶怎麼可能是清淨的如來藏?〈了義大手印願文〉:「未悟彼性流轉輪迴海,若悟此性佛陀再無他,悉無是此非此皆無有,願見法性普基之虛妄。」「普基」即是萬法之基礎,也是阿賴耶。能識其體性即是佛陀,反之,即是輪迴。
煩惱怎麼會是菩提?煩惱與菩提並非相異,以密乘的見地,「煩惱即菩提」是因為同一體性,這是祖師所證悟毫無錯謬的見地。
煩惱何用轉
在密乘的修持,甚至連煩惱都不用轉,轉煩惱為菩提,就意味著有因果。
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凡夫,由凡夫開始修持,慢慢累積資糧最後成佛,這樣的過程是以凡夫為因、以修持為緣、以成佛為果;倘若以上的觀點(立論)成立,這代表佛果是無常的、佛果可以被轉變、佛果是有所壞滅,因為既然可以變好,當然也就可以變壞。
這是邏輯的推演,要如何破斥邏輯上的矛盾呢?在大手印或大圓滿中,並沒有如是的前因後果,因為凡夫、佛果二者的本質是相同的。
各位也一定聽過「基、道、果」。基指的是基礎,是最初始的,指的是本初的心性;道指的是過程、是手段、方法;果則是以過程、手段、方法,還原原本的基位。就好比是,有一人睡著後,用方法將那人叫醒,醒來後,那個人依然是睡前的那個人。基與果應如是認持。
同理,以基位大手印為底、素材,藉著道位大手印的修持,最後證得果位大手印,也就是彰顯本即存在的如來藏。藉由大手印的方法,祛除覆蓋心性的無明後,顯現出原本的基位光明,亦即原本的如來藏,這就稱為佛果。
因此,所謂成佛,並非是到了某地,或是由某上師手中拿到畢業證書而成就佛果。若能確實了知:佛不在外面,始終在自己內心。秉此見解,不散亂地坦然而住,即得見佛。此即佛教也稱為「內道」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