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1 什麼是溫度:失控的幼兒園

廚房爐子上正滾著一鍋沸騰的紅豆湯,熱氣冉冉上升,濃郁的香氣瞬間將我拉回童年。

小時候就讀的幼兒園距家不到一百公尺,每天早上我都會在半途的小路口向母親行禮道別,然後快步走進幼兒園,以免錯過我最愛的點心時間。夏天廚房阿姨會盛來一小碗冰涼的紅豆湯,冬天則是熱的。「讀幼兒園就是為了吃點心啊!」讀中班的我心裡這麼想,家裡的早餐一向只有吃飽的食物,沒什麼甜食點心,「早知道讀幼兒園這麼好,我小班就來了!」

點心時間結束後,就是全校集合的時間,小朋友們整齊劃一地列隊站在戶外遊戲場上,彼此維持一個手臂的距離。印象中,園長總是滔滔不絕訓著話,就像伸縮喇叭一樣發出叭啦叭啦嘈雜的聲音,而小朋友們雖然勉強站在原位,卻很難忍著不動,一會兒摸摸別在圍兜上的小手帕,一會兒伸進口袋裡看玩具還在不在,身體搖來晃去動個不停。

盛夏強烈的陽光直射遊戲場,草地旁的小水池反射著耀眼的陽光,總算忍耐到園長講完話,小朋友們像箭一樣爭相衝向遊戲場邊的遊具,人人都想搶到最好玩的溜滑梯!還記得有一回我的玩伴小蔡一馬當先衝上溜滑梯一躍滑下,「啊,好燙!」原來是金屬溜滑梯被太陽晒得能燙人屁股。

小朋友笑成一團,一群人爭先恐後推擠著要上去試一下到底有多燙,大家在遊戲場上追趕跑跳的樣子,是紅豆湯之外,留在我心中最鮮活的幼兒園印象。
溫度,是粒子晃動的速度
當我開始研究溫度,發現空氣粒子與空間的關係, 像極了活潑的幼兒園生和他們的遊戲場。如果我們把幼兒園的戶外遊戲場想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小朋友視為空間內氣體的粒子,那他們不規則的移動或搖晃的速度,就是空氣溫度。當氣體粒子緩慢晃動,就像小朋友們站在原地東摸西摸地聽講,氣溫就比較低;當氣體粒子如小朋友失控地跑動及四處碰撞,空氣溫度就會變得比較高了。

那靜止的液體中的水分子也是會晃動的嗎?美國知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被稱為科學頑童的理查.費曼是這麼描述的:如果把一顆水滴放大200萬倍變成24公里寬,仔細觀察它,水滴表面並非那麼平滑,「看來倒像是從遠處看著足球場內萬頭鑽動的觀眾。」放大到10億倍時,就會看到每顆水分子都是不斷地搖晃、碰撞、旋轉,同時扭來扭去。

水分子和空氣粒子的活躍表現很類似,水分子彼此貼近且晃動較小時,代表液體溫度較低,水分子距離很遠且晃動很大,代表液體溫度較高。沸騰則是晃動的極致,每個水分子在劇烈的晃動下掙脫束縛,以水蒸氣的形式離開。即使是常溫, 液體表面的水分子也會因自己的晃動及同伴的碰撞,從液態變成氣體脫逃水面,這就是蒸發,在風速愈大,空氣愈乾燥的條件下愈明顯。

最後,像是金屬溜滑梯、建築物的牆壁、柏油路面這類的固體,則常用表面溫度來描述它的分子晃動的速度。但固體是個不動如山的傢伙,分子之間緊密相連,溫度再高,分子也只能在原處振動無法逃脫。
溫度如何量測及正確解讀
你手上這本書的封面寬度是幾公分長?這個問題並不難,拿一把尺就可以直接量測,因為這本書是真實具象的物體,你手上這把尺也有公訂的標準刻度,所以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量測這本書的寬度,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然而,溫度是粒子的動能,是沒辦法直接量測的, 只能間接量測某一種性質來進行溫度的推估。

要量測空氣溫度,最直覺的就是國小自然課使用的棒狀玻璃溫度計,利用玻璃管裡的水銀或染色酒精,藉由熱脹冷縮產生升降,再配合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以水的冰點為0℃、沸點100℃定義的攝氏刻度,來間接反應出環境的氣溫。

若你拿一個溫度計站在炎熱的太陽下,量到的可就不是空氣溫度。傳統玻璃溫度計量到的是外層覆蓋的玻璃溫度,而電子式溫度計量到的則是密閉塑膠殼內的空氣溫度,不論哪一種溫度計,都會因為受到太陽強烈的照射,而使測得的氣溫異常升高。

所以,正確量測空氣溫度的方式,應該是將溫度計移到一個有陰影且通風好的地方,放在氣象站觀測坪上那間有百葉窗看似養鴿子的小木屋,也就是史蒂文生式(Stevenson)百葉箱裡,這是量測空氣溫度的最佳場所。

而表面溫度的量測又與空氣溫度大不相同,你可以將溫度計緊貼在物體表面,或是利用物質會依照表面溫度釋放出輻射量的特性,拍攝紅外線影像來推估表面溫度。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對於這種影像應不陌生,紅色或紫色就代表你身體的溫度較高,不管是發燒或是提了一碗熱湯,應該都逃不過它的法眼。

雖然大家都知道空氣溫度和表面溫度的差異,但是我們常不自覺會進行錯誤的量測或解讀。新聞報導中誇張地打了一顆生蛋在柏油路面煎到吱吱作響,只能說明柏油的表面溫度高且熱傳導好,無法代表上方的空氣溫度一定很高,兩者不見得有密切的關聯。

就像幼兒園那座金屬溜滑梯,即使表面溫度高到燙手,但上方的空氣溫度也許仍維持常溫,
廚房內即使有好幾鍋煮沸中的紅豆湯,室內空氣溫度也上升不了多少。這是因為表面溫度對空氣溫度的加熱效果有限,同時空氣也因持續流動而讓氣溫維持穩定。
溫度教會我們什麼事?
如同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時間簡史》中闡明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靜止不動的。

萬物會依照內部分子失序的程度來呈現它的溫度,不論是微幅晃動或劇烈碰撞,這本為自然界再正常不過的狀態。萬物也正是透過振動,以溫度來證明它真實存在的事實。所以應該把溫度看作是失控無序的現象,還是被人們享受並珍惜的自然界恩賜呢?

人們有沒有可能將溫度的變化視為一個自然循環變化的狀態,在夏天享受皮膚發熱流汗,在冬季體驗身體毛孔收縮,不過度控制也不無端干擾,與環境建立長久永續的互動關係呢?

分子的振動,牽引著地球上溫度的起伏變化。接著我們要來探索,什麼樣的振動,讓地球有剛剛好的溫度─能讓人類及所有生活在此的生物孕育生命。

消暑涼方01:四季的溫度變化本是自然循環。我們要充分感受、體驗溫度的變化,維持身體適應的本能,而非一味與自然對抗。

前言 溫度,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

這天一早出門,豔陽高照,你小心翼翼地遵循地面陰影的指引前進,深怕一旦誤入高溫日照處,就會在一秒內人間蒸發。途經一些寬闊的道路或綠地時,偶有涼風,但是當你走進建築物密集的市區,大樓棟距窄到連小鳥都得側身才能飛得過去,能突破重重阻礙吹到你身上的涼風,大概就像日本製的壓縮機一樣稀少。

進到辦公室,大面積的密閉玻璃讓窗邊座位宛如人間煉獄,你拿起搖控器調低了一度,風速也加倍。但這嗶嗶兩聲彷彿手機傳來的細胞簡訊般,幾個坐在遠離窗邊的人驚恐地看著你。看著他們身上穿的禦寒薄外套, 幾分鐘後你還是把空調設定還原了,以免惹人嫌惡。
回家之後,房內的熱氣朝你直撲而來,畢竟家裡的電費是自己付的,也沒有吃到飽方案,那還是晚一點再開吧。你打開了臥室、陽台、廚房、浴室的所有窗戶,試圖讓傍晚的涼風吹一點進來。

睡前,你終究還是敵不過高溫,空調吹出的徐徐冷風讓你瞬間來到天堂,有電風扇的加持應該可以省點荷包。天氣預報顯示明天高溫晴朗依舊,看來得趁著清晨就出門慢跑比較涼爽。

每一天,溫度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決定。

生命的出現,也是源自於地球剛好的溫度。宇宙間無數的巧合,讓幸運的地球擁有適合萬物棲息的平均溫度─14℃。有些地方比較冷,人的體型厚實能防止熱量散失,房子也設計成保溫且隔熱;而在炎熱的地方則相反,細瘦的身材能促進散熱,遮陽及通風則是房子設計的關鍵。
這樣談溫度才有趣
明明是要談溫度,這本書的書名和目錄大概會讓你摸不著頭緒吧。幼兒園、青斑蝶、蛋炒飯、狐、日月潭、世足賽等字眼,個別看起來是稀鬆平常,但湊在一起卻十分獵奇。

這些真的都和溫度有關?讓我先說個故事給你聽吧,它和溫度剛好有那麼一點關係,但我想強調的重點還不只是溫度。

1986年,一個氣溫攝氏零下3℃的上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起飛73秒後發生意外爆炸,七名太空人全部罹難。當時的總統雷根找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Richard P. Feynman)加入事故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束後,在電視轉播的太空梭事故聽證會中,費曼當場展示了一個實驗。他氣定神閒地在鏡頭前,把一個O型橡皮環放入一杯冰水內,並將它加壓扭曲後再鬆開,原本有彈性的橡皮環不但變得僵硬,也無法立刻恢復原狀。這說明了太空梭的零件在發射當天接近0℃的氣溫下,因為寒冷及受壓變形而無法將推進器密封,因而使得推進器內的高溫氣體外洩造成爆炸。

這一幕就像是精心策劃的一場表演,讓觀眾看得入迷。「啊,你這樣說明我就懂了!」這應該是當時電視機前的觀眾內心想說的話,也是我期待閱讀本書的你可以產生的共鳴。

書中每篇文章的一開始,都有一段看似與溫度無關的敘事情境。別懷疑,這就是我精心準備的專屬道具─就像費曼那杯冰水與橡皮環,用來上演一場關於溫度的故事,讓你身歷其境。

不過,故事中的引喻,還會更加迂迴一些。因為我沒辦法在你面前做實驗或是比手畫腳,所以必須找出那些你我的生活中都有過的經驗,讓你容易想像,秒懂這些稍嫌抽象的溫度理論知識。

這些例子,都是來自於我親身經歷的研究、實測、事件、報導、對話,只稍作時序的調整及文句潤飾,故事內容近乎真實。它們隱含了與溫度主題有關的線索,讓你在親自解謎的過程中,了解溫度神奇且有趣的一面。

在每篇的故事之後,會挑選出適當的知識,並歸納成三個亮點─不是兩個也不是四個,讓你能剛剛好記得。它可能是關鍵理論、歷史事件、有趣發現、當前進展、未來挑戰等,它未必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與你最相關的。

我會以精簡的文字、幽默的插圖,來吸引你探索溫度的好奇心,畢竟當前要和演算法帶給你的資訊、短片、廣告比拚, 能吸引到你的注意力實在不容易。每頁下方的註解有些我想補充的資訊或純粹想置入的惡趣味,它不影響你對全文的理解,但可以增加知識的廣度及樂趣。

文章的最後一段是行動的關鍵,提醒你如何想、怎麼做。我會提供一些思考方向,或許你也有類似或者不同的想法;我也樂於提供幾種簡單的行動方案,方便認同這些價值觀的人起身去做。即使你還沒打算改變既有的行為模式,光是能讓你先想一下,某些程度也達成了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從四大面向,談溫度教我們的七件事
溫度議題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它既是理論也有現象,要從哪些面向,哪些主題談才好呢?

如果從地球科學、熱力學、人體生理學的理論來闡述溫度影響,內容將艱澀難懂;只以氣候變遷及產業碳排的觀點來檢視溫度上升,與我們的生活又過於遙遠。因此,我打算從起源、住居、活動、地球這四個主題, 探索以下幾個關鍵議題:

溫度從何而來,地球為什麼有剛好的溫度?我會從第一章「溫度的起源」啟程,先讓你對溫度有基礎的認識,以及分析地球原有的宜居溫度,和當前升溫的原因與挑戰。

動物如何適應溫度,人類又什麼不同?第一章後半段會說明動物如何利用身體調節或移動遷徙,來順應自然界多變的溫度以延續生命,人類則以滿足舒適性為目的,遺忘了本身領先萬物的皮膚調節能力,嘗試控制與改變溫度。

住宅室內如何維持舒適?第二章「溫度與住居空間」會帶你進入我們每天長時間停留的場所,如何透過外牆的玻璃、遮陽、通風的規劃設計,來提早預約熱舒適。我會提供你一些簡單的訣竅,讓你能夠從建築的外觀一眼看清它是涼爽舒適,還是耗能怪獸。

重新看待空調,拒絕低溫勒索。以台灣的住宅為例,空調就占了夏季用電量的47%。第二章的最後一節會從空調當時發明的機緣巧合說起,告訴你它如何從生活的奢侈品成為了必需品,我會從空調的耗電與排熱問題,以及人體的調適溫度能力,嘗試翻轉你對空調的想法。

溫度對於各類活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影響?第三章「溫度與活動」要帶你走出室內,從戶外活動、都市步行、運動競技、觀光旅遊、購物消費五個面向,來分享你甚少聽聞的有趣現象。你將驚覺溫度悄悄地影響你的一舉一動,以及你該如何提早因應。

想要讓我們的生活舒適,得先幫地球退燒。第四章「幫地球降溫」,會從發電方式、土地利用、建築節能三個方面,解析地球高燒不退的原因,以及幫地球降溫的可行方案。其中關於生活品質對環境變遷的影響、再生能源及環境保育的權衡、節約能源與碳排放補償的衝突,也會分享我的想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回到單純,現在就行動。聯合國最新的氣候報告中,告訴人們最重要的行動方案,就是「夠用就好」的簡單方法,也是人們對能源及資源的珍惜。在第四章的最後一篇中,會從地球的體檢報告剖析地球病因,以及降低能源及資源需求的行動處方。並附上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人體試驗報告,細說我如何踏上這段高溫挑戰,設法打破慣性、跳脫舒適圈的奇幻之旅。
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自由
這本書探索的,不只是溫度的變化對於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影響,更想要延伸討論人類該用什麼姿態,來面對氣候、環境、社會的變化。

在人類發展的時間軸上,對比過去順應環境、愛惜資源、夠用就好的年代,當前溫度則以強勢的物理、心理、社會的「刺激」來襲,讓我們常常在未經思考下被迫做出「反應」。

「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個空間,在那裡,我們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在集中營被監禁三年,最終獲救的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Viktor Frankl)曾這麼說過。

室內溫度提高,按下冷氣開關。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溫度「刺激 v.s 反應」模式。然而,在兩者之間,人類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在深思後做出負責任的作為,才是人類的成長及自由。

寫這本書要傳達的三個觀念是:地球剛好的溫度難能可貴,你的身體正是適應溫度的高手,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溫度控制介入。只要充分理解、提早規劃,就可以讓住宅涼爽、活動舒適,最重要的是,還能幫地球降溫。

這是一本關於溫度的故事,也希望我訴說的故事有溫度, 讓你產生動能,做出改變。

1-1 什麼是溫度:失控的幼兒園

廚房爐子上正滾著一鍋沸騰的紅豆湯,熱氣冉冉上升,濃郁的香氣瞬間將我拉回童年。

小時候就讀的幼兒園距家不到一百公尺,每天早上我都會在半途的小路口向母親行禮道別,然後快步走進幼兒園,以免錯過我最愛的點心時間。夏天廚房阿姨會盛來一小碗冰涼的紅豆湯,冬天則是熱的。「讀幼兒園就是為了吃點心啊!」讀中班的我心裡這麼想,家裡的早餐一向只有吃飽的食物,沒什麼甜食點心,「早知道讀幼兒園這麼好,我小班就來了!」

點心時間結束後,就是全校集合的時間,小朋友們整齊劃一地列隊站在戶外遊戲場上,彼此維持一個手臂的距離。印象中,園長總是滔滔不絕訓著話,就像伸縮喇叭一樣發出叭啦叭啦嘈雜的聲音,而小朋友們雖然勉強站在原位,卻很難忍著不動,一會兒摸摸別在圍兜上的小手帕,一會兒伸進口袋裡看玩具還在不在,身體搖來晃去動個不停。

盛夏強烈的陽光直射遊戲場,草地旁的小水池反射著耀眼的陽光,總算忍耐到園長講完話,小朋友們像箭一樣爭相衝向遊戲場邊的遊具,人人都想搶到最好玩的溜滑梯!還記得有一回我的玩伴小蔡一馬當先衝上溜滑梯一躍滑下,「啊,好燙!」原來是金屬溜滑梯被太陽晒得能燙人屁股。

小朋友笑成一團,一群人爭先恐後推擠著要上去試一下到底有多燙,大家在遊戲場上追趕跑跳的樣子,是紅豆湯之外,留在我心中最鮮活的幼兒園印象。
溫度,是粒子晃動的速度
當我開始研究溫度,發現空氣粒子與空間的關係, 像極了活潑的幼兒園生和他們的遊戲場。如果我們把幼兒園的戶外遊戲場想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小朋友視為空間內氣體的粒子,那他們不規則的移動或搖晃的速度,就是空氣溫度。當氣體粒子緩慢晃動,就像小朋友們站在原地東摸西摸地聽講,氣溫就比較低;當氣體粒子如小朋友失控地跑動及四處碰撞,空氣溫度就會變得比較高了。

那靜止的液體中的水分子也是會晃動的嗎?美國知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被稱為科學頑童的理查.費曼是這麼描述的:如果把一顆水滴放大200萬倍變成24公里寬,仔細觀察它,水滴表面並非那麼平滑,「看來倒像是從遠處看著足球場內萬頭鑽動的觀眾。」放大到10億倍時,就會看到每顆水分子都是不斷地搖晃、碰撞、旋轉,同時扭來扭去。

水分子和空氣粒子的活躍表現很類似,水分子彼此貼近且晃動較小時,代表液體溫度較低,水分子距離很遠且晃動很大,代表液體溫度較高。沸騰則是晃動的極致,每個水分子在劇烈的晃動下掙脫束縛,以水蒸氣的形式離開。即使是常溫, 液體表面的水分子也會因自己的晃動及同伴的碰撞,從液態變成氣體脫逃水面,這就是蒸發,在風速愈大,空氣愈乾燥的條件下愈明顯。

最後,像是金屬溜滑梯、建築物的牆壁、柏油路面這類的固體,則常用表面溫度來描述它的分子晃動的速度。但固體是個不動如山的傢伙,分子之間緊密相連,溫度再高,分子也只能在原處振動無法逃脫。
溫度如何量測及正確解讀
你手上這本書的封面寬度是幾公分長?這個問題並不難,拿一把尺就可以直接量測,因為這本書是真實具象的物體,你手上這把尺也有公訂的標準刻度,所以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量測這本書的寬度,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然而,溫度是粒子的動能,是沒辦法直接量測的, 只能間接量測某一種性質來進行溫度的推估。

要量測空氣溫度,最直覺的就是國小自然課使用的棒狀玻璃溫度計,利用玻璃管裡的水銀或染色酒精,藉由熱脹冷縮產生升降,再配合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以水的冰點為0℃、沸點100℃定義的攝氏刻度,來間接反應出環境的氣溫。

若你拿一個溫度計站在炎熱的太陽下,量到的可就不是空氣溫度。傳統玻璃溫度計量到的是外層覆蓋的玻璃溫度,而電子式溫度計量到的則是密閉塑膠殼內的空氣溫度,不論哪一種溫度計,都會因為受到太陽強烈的照射,而使測得的氣溫異常升高。

所以,正確量測空氣溫度的方式,應該是將溫度計移到一個有陰影且通風好的地方,放在氣象站觀測坪上那間有百葉窗看似養鴿子的小木屋,也就是史蒂文生式(Stevenson)百葉箱裡,這是量測空氣溫度的最佳場所。

而表面溫度的量測又與空氣溫度大不相同,你可以將溫度計緊貼在物體表面,或是利用物質會依照表面溫度釋放出輻射量的特性,拍攝紅外線影像來推估表面溫度。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對於這種影像應不陌生,紅色或紫色就代表你身體的溫度較高,不管是發燒或是提了一碗熱湯,應該都逃不過它的法眼。

雖然大家都知道空氣溫度和表面溫度的差異,但是我們常不自覺會進行錯誤的量測或解讀。新聞報導中誇張地打了一顆生蛋在柏油路面煎到吱吱作響,只能說明柏油的表面溫度高且熱傳導好,無法代表上方的空氣溫度一定很高,兩者不見得有密切的關聯。

就像幼兒園那座金屬溜滑梯,即使表面溫度高到燙手,但上方的空氣溫度也許仍維持常溫,
廚房內即使有好幾鍋煮沸中的紅豆湯,室內空氣溫度也上升不了多少。這是因為表面溫度對空氣溫度的加熱效果有限,同時空氣也因持續流動而讓氣溫維持穩定。
溫度教會我們什麼事?
如同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時間簡史》中闡明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靜止不動的。

萬物會依照內部分子失序的程度來呈現它的溫度,不論是微幅晃動或劇烈碰撞,這本為自然界再正常不過的狀態。萬物也正是透過振動,以溫度來證明它真實存在的事實。所以應該把溫度看作是失控無序的現象,還是被人們享受並珍惜的自然界恩賜呢?

人們有沒有可能將溫度的變化視為一個自然循環變化的狀態,在夏天享受皮膚發熱流汗,在冬季體驗身體毛孔收縮,不過度控制也不無端干擾,與環境建立長久永續的互動關係呢?

分子的振動,牽引著地球上溫度的起伏變化。接著我們要來探索,什麼樣的振動,讓地球有剛剛好的溫度─能讓人類及所有生活在此的生物孕育生命。

消暑涼方01:四季的溫度變化本是自然循環。我們要充分感受、體驗溫度的變化,維持身體適應的本能,而非一味與自然對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