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轉型 邁向嚮往的人生!
當責篇—黃聰濱
有些人生活順遂,始終走在人生的康莊大道上;有的人則是一生跌跌撞撞、甚至遭逢驚滔駭浪。也許,每個人所追求的,就是生活在世間的「自我定位」
——「我是誰?我能做些什麼?」
身處人群中,我們則渴望獲得一份來自他人的肯定與認同。對黃聰濱來說,為了得到肯定與認同,他走了很長的一段路。
年少輕狂 不知節制卡債纏身
因為家人是從事餐飲業的,黃聰濱從小習慣與人打交道。從高中開始,他就在外面打工推銷CD、錄音帶。退伍後,他進入三商美邦人壽作保險業務。
在三商美邦人壽這段期間,外表高大挺拔、言談斯文有禮的黃聰濱頗受客戶青睞,曾獲營業處冠軍,也曾多次創造月入六位數的佳績。
但年少意氣風發的他,賺錢容易、花錢也不手軟,無意間積欠了無法承受的信用卡債。
敢於選擇收入不穩定的業務工作,他當然是對自己自信滿滿,「可惜這份自信,與自己當時的能力並不相襯,」黃聰濱自我形容,「那時候對工作的想法常天馬行空,卻不夠務實。」
比如很多業界前輩指導他,儘量到客戶家拜訪,省錢又能多了解客戶家庭狀況;但年輕的黃聰濱聽不進去,喜歡邀客戶在外面喝咖啡聊天,一開心就請客;出手大方的結果,往往就是入不敷出。但他也不以為意,總覺得,「沒關係,下個月我業績多做點,不就賺回來了!」
盲目的樂觀,讓他相信「下個月業績一定會更好」;問題是,他卻沒做出任何相對應或具體的動作或行為,去提升業績。
「我依舊是每天只拜訪兩、三個朋友,怎麼可能業績成長?」
「明明是賺取獎金過活、收入靠成交的工作,我卻用一成不變、
極度穩定的行為模式去應對,也難怪越來越慘了!」
面臨卡債危機,使黃聰濱很難在正式的公司上班,人生走走停停,
做過各種生意,經歷了整整10 年的生涯低谷,才慢慢的走回正軌。
鬆散人生 從有了家庭後改變
當時黃聰濱改做生意,但他回顧當時的自己,工作態度還是鬆散、不夠務實。有時,明明經營了好產品如蜂蜜醋,為此全省走透透,跑遍日月潭、鹿港、大溪、安平、內灣等各地老街,銷售成績都不錯。
「但因為週末客人多,我多半只跑週末;像是平日,我原本也是可以去早市、夜市、黃昏市場之類的地方擺攤,卻常在摸魚,抱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心態在工作,」他說道。
這種不甚積極的散漫人生,直到黃聰濱婚後要當爸爸時,才開始轉變。「為了家庭,我決定不再一味逃避債務,而是面對債務,設法
還債,」同時,「擺攤人生不是未來期待,如果我想回歸職場,昔日
鬆散的工作態度,我勢必得改變。」
因此,決心面對債務的黃聰濱,更加務實看待生活。「我學會有
什麼、就用什麼,不再透支人生,也養成為自己預留三分餘裕的習
慣。」
他同時更加精進,雖然經濟不寬裕,他善加利用各類外部資源及
免費學習管道,比如報名有補助的學習課程、學習成本很低的社區大
學,或是參加新北市產經大學各類進修課程等。
在這些地方,黃聰濱因結識了許多社會上的傑出優秀人士,從各個領域的傑出者身上,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有了更寬的視野。更重要的,他在這段時間認識了幾位重要的人生夥伴,才有了之後成為講師、甚至創業成立「勵活課程設計中心」的際遇。
「能夠認識這群夥伴,對我來說真的很幸運。我可以在各種艱難中,放心把『背後』交給他們,」黃聰濱如此形容,「也是他們抱持正面思考的人生態度,深深的影響、改變了我,形塑了我近年來凡事正向思考、積極解決問題的行事風格。」
抱持自我期待 終能低谷崛起
從一個不成功、且對自己太「寬鬆」的頹廢者,因為肯為責任與信念付出行動,逐漸蛻變為能夠對社會有所付出及貢獻的人。黃聰濱自認時至今日,他才能衷心喜歡自己現在的樣貌:一個可以被信任的人。
負債人生可說是黃聰濱第一次面臨的生涯巨變,雖然只能算人生被迫轉換跑道,談不上轉型。 從過往的負債,經歷了業務工作、做生意、職場上班族、經銷商、與人合夥創業等等歷程,黃聰濱必須對越
來越多人負起責任,也促使他從不夠務實的負債人生,轉變成越加切
實的正向思考;心態上則從「哪有什麼問題!」的自滿、自大,成熟
到「我還能做什麼?」的審慎評估;行動上亦是追求「謹慎思考、信
任為先」。
無法被信任的人,內心總是空虛的。 「以前的我,就是個混蛋。」回首前塵,「不能被人信任」,始終是黃聰濱內心深處不安的失落、深切的痛。
為了「信任」,黃聰濱努力多年;他半開玩笑的說,「當初我剛成立勵活的時候,許多人叫我一聲『Ben 哥』;當時我感覺大家叫我哥,只是基於禮貌、或是因為年紀比較大。」;直到近兩、三年,當人們再喚他一聲「Ben 哥」,能夠感受到「份量」好像不一樣了,「彷彿我為對方的人生確實提供了些不一樣的思考或機會,這稱呼聽起來更像發自內心了,哈~ !」
問他為什麼能自負債人生重新站起來,他想了想說道,「或許是因為..我對自己仍有期待吧!所以不甘心,不願意就此沉淪。」
即使深陷谷底,黃聰濱對自己仍有期許,是一種不甘自我放逐的心情。當初他曾在菜市場打滾了許多年,看到有人在市場待久了,往往被環境所同化,做生意風格越來越市儈、不誠懇,人也變得越加「油條」;黃聰濱常提醒自己,別同樣被環境同化了。他說,「我就是沒辦法忍受自己跟著油條..,我不願意成為自己無法接受的樣子。」也就是因為懷抱著這樣的覺察,讓他還能自谷底站起來、贏回自己的人生。
從台下的學生 轉為台上的講師
黃聰濱第二次生涯轉型,則是從面對客戶銷售買賣的獲利工作, 轉型為站上講台引導與訓練的分享人生。
「我的講台人生,可說是從我的失敗開始的。」當年背負卡債的他,很幸運的進入台灣系統板材龍頭——龍疆國際的台中廠工作,董事長陳肇敏相當尊重員工,總經理吳聰穎也秉持「幸福企業」的理念, 視員工為夥伴,經理李清池更切身示範務實的工作精神;從管理風格到經營理念,這些主管帶給黃聰濱很深的啟發。
更感謝的是,在公司協助下協助他處理過往的債務問題,從此讓黃聰濱心上一塊大石卸下,終於可以安心工作。生活穩定了,他每日量入為出;唯一沒有停止的投資,就是自我的學習。
當時在林口醒吾科技大學服務的朋友林鈺純老師邀請黃聰濱去分享人生體驗,這時負債還清的他,開始願意分享曾經令他自卑的負債過往及職場經驗;事後的學員回饋讓他發現,自己的故事對他人是可以有所啟發及惕勵的!
為了讓自己的講台風格更為穩定,黃聰濱持續學習。在口才訓練達人李後昌老師帶領的公眾表達口才訓練班時,他結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學友;大家都有站上講台分享的志向,因此約定每月聚會兩次,互相練習、實戰操練上台演講;也是在這時,他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講師夥伴廖宇潔老師等人。
一次黃聰濱去參加講座,初次聽到趙祺翔老師的分享。
「我當場驚為天人!」
觀察趙祺翔老師與學員之間生動活潑的互動之後,黃聰濱發自內心認定,「這就是我最嚮往、並且想達到的講師風格。」
為此他刻意找到機會,真正的認識了日後影響他生命甚鉅的趙祺翔老師。
初次與趙祺翔老師合作,是擔任種子講師培訓的「班主任」。還
算稱職的表現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趙祺翔老師事後將黃聰濱推薦給講師經紀公司,從此踏上斜槓的講師生涯。
精進運課技巧 是講師首要當責
剛開始當講師,「就是感覺我能證明自己了!」黃聰濱自述,「當時完全沒思考講師角色的內涵或責任,只是沉浸在講述自己故事的那種虛榮感中。」
也是在經歷過許多磨鍊、聽到多次負面回饋後,他才體認,自己講得天花亂墜沒有用,學員願意聽進去、確實有吸收才算數,因此付諸學習、逐步揣摩各種運課技巧。
他舉例,有些講師課程一開場的自我介紹,就是長篇大論的「老王賣瓜」,弄得台下睡成一片;「我現在的自我介紹越來越精簡,最重要的只是證明:我與分享主題之間的關聯,這樣就足夠。課程帶領得好,學員自然會記住我,並再主動產生連結」,他說,講師必須依靠實力獲得認同,不是單憑「講師」這兩個字。
黃聰濱認為,現代人的學習管道及資源相當豐富,而講師的責任或角色,不是單純止於傳授知識,而是要將大量龐雜的學問與經驗, 透過講師個人的「轉譯」,將之轉化為系統化的知識;並且以各種運課方式,比如透過互動對話、活動體驗、或小組交流等方式,讓學員鬆吸收,並實際運用於工作及生活上。
因此,「我認為講師是絕對需要實踐『當責』的一種工作。」黃聰濱指出,講師把課授完,是「負責」;但「當責」的講師,更重視的是如何建立學員學習動機、在意學員是否有能夠吸收、也關心課後的學員意見回饋,因為那等同於教學的成果驗收。
成就一位好講師,「運課技巧必然不可少。」黃聰濱強調,內訓講師授課環境並非都是自願學習的場合,如何讓學員產生意願更顯重要;講師對於運課的手法及技巧,必須抱持不間斷的學習態度。
「從主動學習跟練習分享開始,我大量補充了不足的知識、用理論來印證自己的過往、以專案去實踐吸收的能力,才讓自己不致空談, 用持續更新的經驗帶領學員、影響生命。」
為了講台張力,黃聰濱甚至到果陀劇場學習舞台呈現,強化「唱作俱佳」的能力。他形容,「我是幸運的,個性上可以放得開,讓自己在講台上沒有包袱,盡情的表演及示範;反而因為舞台張力夠,可以更吸引學員眼神。」
加上他如今主持了一個教育培訓平台——勵活課程設計中心,更加了解教育培訓產業的發展脈動,更有機會為課程及其他講師提出更好的觀點。
多元斜槓身分 完善演出講師角色
除了持續精進無止境,黃聰濱認為,「多元身分」也是講師「當責」的表現之一,「這讓自己可以更完善的演出講師這個角色。」
他舉自己擔任1766 網路廣播主持人的經驗為例,這個身分讓他更加熟練於聲音的運用,以及結構內容的設計,因為每段廣播演出,同樣需要掌握節奏及結構,並以適合的聲音呈現。
「出書」成為作者同樣也是,因為這等於是將講師的專長及內涵精華提煉出來,成為一般大眾藉此認識講師的「最佳名片」及「領域身分」。平台欲推薦授課時,才能更有效證明講師有此專長背景。
觀察黃聰濱的講師轉型之路,心態上從「證明自己」到「為了學員思考」,行動上則是「不斷的學習進步」,因為要站在台前引領學員的自己,在「持續學習」與「職能強化」上沒有停滯的理由。當責, 才能讓講師之路走得更長久。
晉身平台創辦人 以夥伴理念立足業界
而黃聰濱第三次的生涯轉型,則是從「重視個人發展來獲益的講師自雇者」,轉型到「背負夥伴需求並共好的平台負責人」了。
起初創立講師經紀平台時,黃聰濱的想法也很單純,「個人的精力有限,創立公司無非是想擴充經營版圖,集結眾人之力走得更長遠。」,而他在講師之路上結交的好友,便成為他創業的當然夥伴。
但他忘不了當時趙祺翔老師在聽聞他創業想法時拋過來的一個問題:「你的創新商業模式是什麼?」
是啊,坊間的講師經紀公司所在多有,並不差他這一家,那勵活課程這個平台有何特別突出之處?「新創公司的經營充滿挑戰,我要怎麼做才能超出大家的期待,並做出品牌差異化?」
黃聰濱不斷思考,擬定出公司的五年計畫,包括第一要務是衝高課程委託數,畢竟有能力承接到一年2000 場以上的課程數量,講師們才有足夠的舞台可以發揮,產生凝聚的號召力。
第二,他希望讓每位講師在勵活課程不只得到授課機會,而是可以獲得持續深耕發展的機會,由課量較多的學校、社團、公部門課程, 進階到質量較高的企業訓練,甚至發展到海外。疫情之前,勵活課程已成功推薦、送出7、8 位講師到海外授課與演講。
第三,從內部員工、合作講師,再到外部各邀課單位,黃聰濱視之為「夥伴關係」,追求彼此的共榮共存。因此對於講師,勵活課程期待陪伴講師們一路成長,例如每月舉辦活動,讓講師們互相交流; 提供課程設計、簡報製作、出書等協助;協助開發周邊商品或其他收
入。對於邀課單位,則是致力於完成邀課重要的關鍵指標、協助讓課
程順利進行,成為可以被信任的合作夥伴。
以上這些思維,使勵活課程不僅僅是一家講師經紀公司,在業界的形象更為清新,能為夥伴們提供更多服務。
遭逢逆風 領導者沒有悲觀的權利
這兩年,疫情打亂了勵活課程整體發展步調;但幸好他們應變得快,及早開始發展線上課程,包括線上預錄及透過線上會議軟體授課, 雖然業務量減少,但不至於斷頭式的崩壞;其中重要的一個信念,不是想藉機賺取線上課程獲利,而是協助夥伴度過疫情的侵襲:讓邀課單位能在預算內順利執行預定講座,完成關鍵績效指標KPI;協助講師發展線上授課能力,獲得授課機會。在這樣的思考及努力下,轉型過程獲得了支持與肯定。
瞻望未來,執行線上課程能力成為標準配備能力;能否熟練運用會議軟體,將影響學生的上課意願。因此,勵活課程夥伴們啟動學習計畫,比如拍攝短影片、辦理活動,一步一步教導邀課單位的承辦人員熟悉線上課程辦理。
可以說,在黃聰濱第三次的生涯轉型中,心態上已從「獲取邀課機會授課最要緊」,到「如何爭取更多夥伴信任合作更重要」,行動上則是不斷尋找及建構讓夥伴成長共益的方法。
帶領公司逆境突圍、持續成長,這是他作為領導者的「當責」之務;同時在會議中也常引領同仁思考:「我們至少要做到什麼程度?; 我們還可以再多做些什麼?」因為,「唯有先滿足信任我們平台的夥伴需求,我們的營利需要才可能被滿足。」
黃聰濱認為這是對員工當責很好的思維訓練,在這種主動思考、刻意練習之下,現在他非常自豪的說,「勵活課程的夥伴每位都能充分當責,他們唯一會叫我『老闆』的時刻,大概就是發薪日那一天; 平時做事都自動自發,遇到困難都會先自己處理,再回報處理結果!」
由過往負債、被迫轉換生涯跑道,到輾轉成為講台上分享知識的講師,再到平台創辦人及公司領導與經營者,黃聰濱擺脫自卑、鬆散
的人生,主動轉型,一步一步贏回人們對他的信任與肯定;也對越來
越多人負起責任,實踐當責的真諦。
當責篇—黃聰濱
有些人生活順遂,始終走在人生的康莊大道上;有的人則是一生跌跌撞撞、甚至遭逢驚滔駭浪。也許,每個人所追求的,就是生活在世間的「自我定位」
——「我是誰?我能做些什麼?」
身處人群中,我們則渴望獲得一份來自他人的肯定與認同。對黃聰濱來說,為了得到肯定與認同,他走了很長的一段路。
年少輕狂 不知節制卡債纏身
因為家人是從事餐飲業的,黃聰濱從小習慣與人打交道。從高中開始,他就在外面打工推銷CD、錄音帶。退伍後,他進入三商美邦人壽作保險業務。
在三商美邦人壽這段期間,外表高大挺拔、言談斯文有禮的黃聰濱頗受客戶青睞,曾獲營業處冠軍,也曾多次創造月入六位數的佳績。
但年少意氣風發的他,賺錢容易、花錢也不手軟,無意間積欠了無法承受的信用卡債。
敢於選擇收入不穩定的業務工作,他當然是對自己自信滿滿,「可惜這份自信,與自己當時的能力並不相襯,」黃聰濱自我形容,「那時候對工作的想法常天馬行空,卻不夠務實。」
比如很多業界前輩指導他,儘量到客戶家拜訪,省錢又能多了解客戶家庭狀況;但年輕的黃聰濱聽不進去,喜歡邀客戶在外面喝咖啡聊天,一開心就請客;出手大方的結果,往往就是入不敷出。但他也不以為意,總覺得,「沒關係,下個月我業績多做點,不就賺回來了!」
盲目的樂觀,讓他相信「下個月業績一定會更好」;問題是,他卻沒做出任何相對應或具體的動作或行為,去提升業績。
「我依舊是每天只拜訪兩、三個朋友,怎麼可能業績成長?」
「明明是賺取獎金過活、收入靠成交的工作,我卻用一成不變、
極度穩定的行為模式去應對,也難怪越來越慘了!」
面臨卡債危機,使黃聰濱很難在正式的公司上班,人生走走停停,
做過各種生意,經歷了整整10 年的生涯低谷,才慢慢的走回正軌。
鬆散人生 從有了家庭後改變
當時黃聰濱改做生意,但他回顧當時的自己,工作態度還是鬆散、不夠務實。有時,明明經營了好產品如蜂蜜醋,為此全省走透透,跑遍日月潭、鹿港、大溪、安平、內灣等各地老街,銷售成績都不錯。
「但因為週末客人多,我多半只跑週末;像是平日,我原本也是可以去早市、夜市、黃昏市場之類的地方擺攤,卻常在摸魚,抱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心態在工作,」他說道。
這種不甚積極的散漫人生,直到黃聰濱婚後要當爸爸時,才開始轉變。「為了家庭,我決定不再一味逃避債務,而是面對債務,設法
還債,」同時,「擺攤人生不是未來期待,如果我想回歸職場,昔日
鬆散的工作態度,我勢必得改變。」
因此,決心面對債務的黃聰濱,更加務實看待生活。「我學會有
什麼、就用什麼,不再透支人生,也養成為自己預留三分餘裕的習
慣。」
他同時更加精進,雖然經濟不寬裕,他善加利用各類外部資源及
免費學習管道,比如報名有補助的學習課程、學習成本很低的社區大
學,或是參加新北市產經大學各類進修課程等。
在這些地方,黃聰濱因結識了許多社會上的傑出優秀人士,從各個領域的傑出者身上,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有了更寬的視野。更重要的,他在這段時間認識了幾位重要的人生夥伴,才有了之後成為講師、甚至創業成立「勵活課程設計中心」的際遇。
「能夠認識這群夥伴,對我來說真的很幸運。我可以在各種艱難中,放心把『背後』交給他們,」黃聰濱如此形容,「也是他們抱持正面思考的人生態度,深深的影響、改變了我,形塑了我近年來凡事正向思考、積極解決問題的行事風格。」
抱持自我期待 終能低谷崛起
從一個不成功、且對自己太「寬鬆」的頹廢者,因為肯為責任與信念付出行動,逐漸蛻變為能夠對社會有所付出及貢獻的人。黃聰濱自認時至今日,他才能衷心喜歡自己現在的樣貌:一個可以被信任的人。
負債人生可說是黃聰濱第一次面臨的生涯巨變,雖然只能算人生被迫轉換跑道,談不上轉型。 從過往的負債,經歷了業務工作、做生意、職場上班族、經銷商、與人合夥創業等等歷程,黃聰濱必須對越
來越多人負起責任,也促使他從不夠務實的負債人生,轉變成越加切
實的正向思考;心態上則從「哪有什麼問題!」的自滿、自大,成熟
到「我還能做什麼?」的審慎評估;行動上亦是追求「謹慎思考、信
任為先」。
無法被信任的人,內心總是空虛的。 「以前的我,就是個混蛋。」回首前塵,「不能被人信任」,始終是黃聰濱內心深處不安的失落、深切的痛。
為了「信任」,黃聰濱努力多年;他半開玩笑的說,「當初我剛成立勵活的時候,許多人叫我一聲『Ben 哥』;當時我感覺大家叫我哥,只是基於禮貌、或是因為年紀比較大。」;直到近兩、三年,當人們再喚他一聲「Ben 哥」,能夠感受到「份量」好像不一樣了,「彷彿我為對方的人生確實提供了些不一樣的思考或機會,這稱呼聽起來更像發自內心了,哈~ !」
問他為什麼能自負債人生重新站起來,他想了想說道,「或許是因為..我對自己仍有期待吧!所以不甘心,不願意就此沉淪。」
即使深陷谷底,黃聰濱對自己仍有期許,是一種不甘自我放逐的心情。當初他曾在菜市場打滾了許多年,看到有人在市場待久了,往往被環境所同化,做生意風格越來越市儈、不誠懇,人也變得越加「油條」;黃聰濱常提醒自己,別同樣被環境同化了。他說,「我就是沒辦法忍受自己跟著油條..,我不願意成為自己無法接受的樣子。」也就是因為懷抱著這樣的覺察,讓他還能自谷底站起來、贏回自己的人生。
從台下的學生 轉為台上的講師
黃聰濱第二次生涯轉型,則是從面對客戶銷售買賣的獲利工作, 轉型為站上講台引導與訓練的分享人生。
「我的講台人生,可說是從我的失敗開始的。」當年背負卡債的他,很幸運的進入台灣系統板材龍頭——龍疆國際的台中廠工作,董事長陳肇敏相當尊重員工,總經理吳聰穎也秉持「幸福企業」的理念, 視員工為夥伴,經理李清池更切身示範務實的工作精神;從管理風格到經營理念,這些主管帶給黃聰濱很深的啟發。
更感謝的是,在公司協助下協助他處理過往的債務問題,從此讓黃聰濱心上一塊大石卸下,終於可以安心工作。生活穩定了,他每日量入為出;唯一沒有停止的投資,就是自我的學習。
當時在林口醒吾科技大學服務的朋友林鈺純老師邀請黃聰濱去分享人生體驗,這時負債還清的他,開始願意分享曾經令他自卑的負債過往及職場經驗;事後的學員回饋讓他發現,自己的故事對他人是可以有所啟發及惕勵的!
為了讓自己的講台風格更為穩定,黃聰濱持續學習。在口才訓練達人李後昌老師帶領的公眾表達口才訓練班時,他結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學友;大家都有站上講台分享的志向,因此約定每月聚會兩次,互相練習、實戰操練上台演講;也是在這時,他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講師夥伴廖宇潔老師等人。
一次黃聰濱去參加講座,初次聽到趙祺翔老師的分享。
「我當場驚為天人!」
觀察趙祺翔老師與學員之間生動活潑的互動之後,黃聰濱發自內心認定,「這就是我最嚮往、並且想達到的講師風格。」
為此他刻意找到機會,真正的認識了日後影響他生命甚鉅的趙祺翔老師。
初次與趙祺翔老師合作,是擔任種子講師培訓的「班主任」。還
算稱職的表現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趙祺翔老師事後將黃聰濱推薦給講師經紀公司,從此踏上斜槓的講師生涯。
精進運課技巧 是講師首要當責
剛開始當講師,「就是感覺我能證明自己了!」黃聰濱自述,「當時完全沒思考講師角色的內涵或責任,只是沉浸在講述自己故事的那種虛榮感中。」
也是在經歷過許多磨鍊、聽到多次負面回饋後,他才體認,自己講得天花亂墜沒有用,學員願意聽進去、確實有吸收才算數,因此付諸學習、逐步揣摩各種運課技巧。
他舉例,有些講師課程一開場的自我介紹,就是長篇大論的「老王賣瓜」,弄得台下睡成一片;「我現在的自我介紹越來越精簡,最重要的只是證明:我與分享主題之間的關聯,這樣就足夠。課程帶領得好,學員自然會記住我,並再主動產生連結」,他說,講師必須依靠實力獲得認同,不是單憑「講師」這兩個字。
黃聰濱認為,現代人的學習管道及資源相當豐富,而講師的責任或角色,不是單純止於傳授知識,而是要將大量龐雜的學問與經驗, 透過講師個人的「轉譯」,將之轉化為系統化的知識;並且以各種運課方式,比如透過互動對話、活動體驗、或小組交流等方式,讓學員鬆吸收,並實際運用於工作及生活上。
因此,「我認為講師是絕對需要實踐『當責』的一種工作。」黃聰濱指出,講師把課授完,是「負責」;但「當責」的講師,更重視的是如何建立學員學習動機、在意學員是否有能夠吸收、也關心課後的學員意見回饋,因為那等同於教學的成果驗收。
成就一位好講師,「運課技巧必然不可少。」黃聰濱強調,內訓講師授課環境並非都是自願學習的場合,如何讓學員產生意願更顯重要;講師對於運課的手法及技巧,必須抱持不間斷的學習態度。
「從主動學習跟練習分享開始,我大量補充了不足的知識、用理論來印證自己的過往、以專案去實踐吸收的能力,才讓自己不致空談, 用持續更新的經驗帶領學員、影響生命。」
為了講台張力,黃聰濱甚至到果陀劇場學習舞台呈現,強化「唱作俱佳」的能力。他形容,「我是幸運的,個性上可以放得開,讓自己在講台上沒有包袱,盡情的表演及示範;反而因為舞台張力夠,可以更吸引學員眼神。」
加上他如今主持了一個教育培訓平台——勵活課程設計中心,更加了解教育培訓產業的發展脈動,更有機會為課程及其他講師提出更好的觀點。
多元斜槓身分 完善演出講師角色
除了持續精進無止境,黃聰濱認為,「多元身分」也是講師「當責」的表現之一,「這讓自己可以更完善的演出講師這個角色。」
他舉自己擔任1766 網路廣播主持人的經驗為例,這個身分讓他更加熟練於聲音的運用,以及結構內容的設計,因為每段廣播演出,同樣需要掌握節奏及結構,並以適合的聲音呈現。
「出書」成為作者同樣也是,因為這等於是將講師的專長及內涵精華提煉出來,成為一般大眾藉此認識講師的「最佳名片」及「領域身分」。平台欲推薦授課時,才能更有效證明講師有此專長背景。
觀察黃聰濱的講師轉型之路,心態上從「證明自己」到「為了學員思考」,行動上則是「不斷的學習進步」,因為要站在台前引領學員的自己,在「持續學習」與「職能強化」上沒有停滯的理由。當責, 才能讓講師之路走得更長久。
晉身平台創辦人 以夥伴理念立足業界
而黃聰濱第三次的生涯轉型,則是從「重視個人發展來獲益的講師自雇者」,轉型到「背負夥伴需求並共好的平台負責人」了。
起初創立講師經紀平台時,黃聰濱的想法也很單純,「個人的精力有限,創立公司無非是想擴充經營版圖,集結眾人之力走得更長遠。」,而他在講師之路上結交的好友,便成為他創業的當然夥伴。
但他忘不了當時趙祺翔老師在聽聞他創業想法時拋過來的一個問題:「你的創新商業模式是什麼?」
是啊,坊間的講師經紀公司所在多有,並不差他這一家,那勵活課程這個平台有何特別突出之處?「新創公司的經營充滿挑戰,我要怎麼做才能超出大家的期待,並做出品牌差異化?」
黃聰濱不斷思考,擬定出公司的五年計畫,包括第一要務是衝高課程委託數,畢竟有能力承接到一年2000 場以上的課程數量,講師們才有足夠的舞台可以發揮,產生凝聚的號召力。
第二,他希望讓每位講師在勵活課程不只得到授課機會,而是可以獲得持續深耕發展的機會,由課量較多的學校、社團、公部門課程, 進階到質量較高的企業訓練,甚至發展到海外。疫情之前,勵活課程已成功推薦、送出7、8 位講師到海外授課與演講。
第三,從內部員工、合作講師,再到外部各邀課單位,黃聰濱視之為「夥伴關係」,追求彼此的共榮共存。因此對於講師,勵活課程期待陪伴講師們一路成長,例如每月舉辦活動,讓講師們互相交流; 提供課程設計、簡報製作、出書等協助;協助開發周邊商品或其他收
入。對於邀課單位,則是致力於完成邀課重要的關鍵指標、協助讓課
程順利進行,成為可以被信任的合作夥伴。
以上這些思維,使勵活課程不僅僅是一家講師經紀公司,在業界的形象更為清新,能為夥伴們提供更多服務。
遭逢逆風 領導者沒有悲觀的權利
這兩年,疫情打亂了勵活課程整體發展步調;但幸好他們應變得快,及早開始發展線上課程,包括線上預錄及透過線上會議軟體授課, 雖然業務量減少,但不至於斷頭式的崩壞;其中重要的一個信念,不是想藉機賺取線上課程獲利,而是協助夥伴度過疫情的侵襲:讓邀課單位能在預算內順利執行預定講座,完成關鍵績效指標KPI;協助講師發展線上授課能力,獲得授課機會。在這樣的思考及努力下,轉型過程獲得了支持與肯定。
瞻望未來,執行線上課程能力成為標準配備能力;能否熟練運用會議軟體,將影響學生的上課意願。因此,勵活課程夥伴們啟動學習計畫,比如拍攝短影片、辦理活動,一步一步教導邀課單位的承辦人員熟悉線上課程辦理。
可以說,在黃聰濱第三次的生涯轉型中,心態上已從「獲取邀課機會授課最要緊」,到「如何爭取更多夥伴信任合作更重要」,行動上則是不斷尋找及建構讓夥伴成長共益的方法。
帶領公司逆境突圍、持續成長,這是他作為領導者的「當責」之務;同時在會議中也常引領同仁思考:「我們至少要做到什麼程度?; 我們還可以再多做些什麼?」因為,「唯有先滿足信任我們平台的夥伴需求,我們的營利需要才可能被滿足。」
黃聰濱認為這是對員工當責很好的思維訓練,在這種主動思考、刻意練習之下,現在他非常自豪的說,「勵活課程的夥伴每位都能充分當責,他們唯一會叫我『老闆』的時刻,大概就是發薪日那一天; 平時做事都自動自發,遇到困難都會先自己處理,再回報處理結果!」
由過往負債、被迫轉換生涯跑道,到輾轉成為講台上分享知識的講師,再到平台創辦人及公司領導與經營者,黃聰濱擺脫自卑、鬆散
的人生,主動轉型,一步一步贏回人們對他的信任與肯定;也對越來
越多人負起責任,實踐當責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