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
邀請您在閱讀本篇前,請先思考一個問題:
在家裡或職場中,當我們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時候,自己的情緒通常如何?
多數人應該都有駕照吧?在交通安全規範中,如果我們是直行車,對面來車要左轉,請問是左轉車要禮讓直行車?還是直行車要禮讓左轉車?大部分的駕駛應該都知道,左轉車要在路中間停一下,讓直行車優先通過。如果我們是直行車,對方要左轉,可是他沒有禮讓我們,直接左轉,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出現,那麼,你通常會怎麼做?
根據我在各地講座分享時的調查,大部分的學員都說會剎車禮讓對方。當然,男生有可能會按個喇叭抗議,或是罵個粗話罷了。女生也會讓他,但通常不會像男生直接把情緒發洩出來。
讓他?你是對的,你為什麼要讓他?
我們會這樣反射性禮讓,其實隱含了很理性的原因,就是一旦發生擦撞,接著就是要請警察來處理。雖然我們是對的,但也要做筆錄,和解的流程萬一談不攏,還可能要對簿公堂等等。所以,假設是在你上班時間發生的事情,可能你這一天就沉淪下去了。可是,如果你踩了剎車,讓他先過,估計五分鐘後,你就會忘記這件事了。所以這件事情在你生活中影響不大,你照樣上班,過完美好的一天。
每個人在交通安全上,通常都會這樣做。但如果把場景拉回家裡,或是拉回職場,當你看到他人缺失時,通常指責與批評的話就脫口而出了,就像是你看到他人缺失卻不踩剎車一樣。譬如,老婆一回家看見老公的髒襪子又亂丟,或是沒有丟到洗衣籃裡,於是氣一上來,就指責開罵,對方當然知道自己有錯,可是弄到最後,會變成「你是對的,結果你的情緒也很糟糕」。這是一個「理直氣壯卻兩敗俱傷」的場景,這種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見了,關鍵點就是,當自己不放過他人的缺失,不剎車,到最後自己的生活也往下沉淪。
忘了是哪一年,我跟小陳兩對夫妻約好要一起到墾丁度假。小陳是彰化縣一間中小企業的業主,坐上他那台賓士後,一路往南開。你遇過在高速公路,後面的車子閃你大燈的經驗嗎?對方一直閃你大燈,就是請你開快一點,或是請你讓一讓,他在趕路。假設你一直開著最高速限一百一,你有氣,不讓就是不讓,那他勢必要從右邊超車,右邊超車不打緊,還沒有保持安全距離,就直接切到你的車道,好像在逼你一樣,有沒有這種被逼車的經驗?通常這時你會嚇到,便趕快踩剎車。這種逼車行為非常危險,在高速公路行駛,三不五時總會碰到這樣的人。
那一天,風和日麗、陽光普照,就是碰到這種逼車。小陳在駕駛座,他老婆坐在前座,那台銀灰色的休旅車沒有從左邊超車而是從右邊,可是不知道是故意還是不小心,休旅車還沒拉開安全距離就切到我們的車道。因為速度很快,小陳他老婆害怕地大叫一聲。小陳是彰化縣草根性很強的中小企業主,這個時候粗話三字經就出口了,然後開始罵:「這是怎麼開車的?」罵、罵、罵不停。
有時候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些人坐在駕駛座,很喜歡罵外面的人,一下罵行人,一下罵騎機車的,然後騎腳踏車的也罵,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不遵守交通規矩一樣。仔細想想,雖然我們罵得很起勁,但外面的人也聽不到。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還是你們家那口子就是這樣?那天的情況就是如此,小陳罵著罵著情緒上來,就愈罵愈大聲。他老婆安撫道:「好啦好啦!不要生氣啦!我們是出來玩的喔!」但小陳還是不放過那個人,繼續罵:「這社會就是這樣……」等等。
夫妻有時候講話也很奇怪,本來很單純的事情,但來來回回的對話中,彼此講話的音量卻會慢慢拉高。後來,有一句話直接點燃爭執,那句話就是「你每次都這樣!」
你每次都這樣!這句話等於否定了一個人的好表現,甚至等於否定了一個人。所以小陳的脾氣也爆了,然後兩個人開始大吵。後來我就跟小陳說,你們吵得那麼兇,這樣開車很危險,我們下交流道。所以,到最後變成我在安撫小陳,我老婆去陪他太太。那一天,風和日麗、陽光普照,我們是要去度假的。
我們去墾丁度假的心情全都搞砸了!
但那台超車的銀灰色休旅車,現在人在哪裡?
我的天呀!
二○一二年,我參加福智企業主管生命成長營,在開南大學上課時,餐廳的牆上有一幅對聯,想跟大家分享上聯。我剛開始看到時,還不太懂,這句話是這樣寫的:
「看別人缺失,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先受害。」
怎麼是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先受害呢?從企業營回來,遇上這件事後,我便徹徹底底地了解到這句話的智慧,這句話是福智創辦人日常老和尚的法語,叫做「觀他人之過」會讓自己不幸福的道理,簡稱「觀過」。
有時候,你一直不放過別人的缺失,一直聚焦在別人的不好,一直聚焦別人不善待你,當你一直都聚焦這種事情時,別人不一定受害,但是你的整個情緒就搞砸了,所以自己先受害。你想想小陳跟他老婆,本來是要開開心心去墾丁度假,結果假期搞砸了,然後那台銀灰色的休旅車呢?那個人根本沒有受害,早就不知道在幾十公里外了。
總結一下這兩件事。首先,「左轉車事件」就是對方有缺失,但你不踩煞車撞在一起,就造成兩敗俱傷。比這個更慘的,是前面提到的「惡性超車事件」,對方有缺失,但自己受害,別人沒有受害,這是不是更慘一點?
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
在很多場合上課談到這段故事時,常有人下課來找我聊天。有個學員說:「江老師,今天這堂課真的讓我茅塞頓開。」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我一直以為我是對的,我就應該要幸福啊!」
這是一種幸福的迷思,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人,反而不幸福。這句話非常簡單也容易記,是呀!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我看過身邊有這樣子的夥伴,一直執著於自己是對的,反而失去了幸福。
上班的時候,同事又來跟你抱怨,聽他講完後,你溫柔地反問他:「對呀!你是對的,為什麼你不快樂?」或許當你這樣跟他講,他突然會覺得,對呀!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有時候,你也可能三更半夜坐起來,想到那個人為什麼要這樣講?讓你很氣、失眠,可是「那個人」可能睡得很香啊!搞不好就睡在你旁邊!氣死了!吼!然後還打呼!
我是對的,這四個字最可怕!
小到親人之間的疏離,大到兩個國家的戰爭,其實都是建立在「我是對的」這種意識。這篇短文想跟大家分享日常老和尚的智慧法語:「看別人缺失,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先受害。」希望能夠讓你有鮮明的印象。這是我生活中的體會,與你分享,文末,用一句反問句總結。
你到底要的是幸福?還是對錯?
See the good.
邀請您閱讀完本篇後,觀察與思考一個問題:
在家裡或職場中,希望別人倒楣(失敗),看衰人家,算不算觀過?
理財最究竟的策略
邀請您在閱讀本篇前,請先思考一個問題:
以現在的物價而言,如果想過安康的生活,或是您自己理想中的退休生活。考慮自己就好,您覺得一個月大概需要多少錢就算滿意了?
有一位前輩,我們都尊稱他學長。有一回到他老家聊天,我們談到「護老」,也就是台灣未來即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的趨勢。學長以前是企業家,突然他提到「被動所得」一詞。
民國七十幾年時,我在台北證券金融業工作,正職就是證劵投資與理財業務的推廣與教育。雖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但我依然記得每天中午一收盤,就趕去中視午間新聞的攝影棚,大約利用三分鐘的時間,向全國觀眾說明今天股票市場的動態與扼要評論。
無憂花學堂於二〇一六年成立至今,都有在推廣正確的理財觀念,當學長提到「被動所得」時,我突然有點吃驚,笑著說:「天啊!『被動所得』是一個理財專業名詞,這個您也知道。」他笑著用台語回:「我當然知道!」
我說:「其實年輕時早點知道正確的理財王道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有正確的投資理財習慣,就可以避免掉入無知與貪婪的陷阱,讓多年辛苦的積累化為烏有。說到護老,應該要有這樣的課程,提醒更多人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準備。」
他說:「對!你趕快開課,趕快講,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要講,因為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對老年生活很重要。」
當時,我記得我笑著說:「未來開課時,我可以引用學長這段話嗎?」
他也笑著說:「可以!你趕快去開這門課。」
何謂「被動所得」?用最淺白的一句話來講,就是「從『持有的資產』所產生的收入」,例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或股利收入等,我們如果用更誇張的講法,就是:
你躺著睡覺,
有人會把錢放到你口袋的所得。
被動所得對應的是什麼?就是「主動所得」。必須靠自己努力工作換取的所得,例如薪資或工資收入。在過去推廣理財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般人通常有下列常見的習性:
理財是有錢人的事,等我有錢再理。
有儲蓄的美德,少了投資的習慣。
努力爭取主動所得,忽略了被動所得的經營。
誤以為投資就是要操作,不知長期持有的威力。
害怕資產波動(風險),卻又將錢放在最不安全的地方。
簡單地說,人生理財的終極問題是:「當我不能工作或不願意工作時,有沒有收入讓我過像樣一點的生活?」說到有尊嚴的老年生活,最關鍵的只有兩個最基本問題:
第一,你不能工作或不願意工作時,一個月會有多少收入?(也就是非勞力所得)
第二個最關鍵的問題,本篇開頭已經問過了,就是「以現在的物價而言,如果想過安康的生活,或是您自己理想中的退休生活。考慮自己就好,無需考慮其他人,您覺得一個月大概需要多少錢就算滿意了?」
回答這兩個問題後,您的理財終極目標與現況就出來了,最簡單的的王道目標就是:
理財終極目標是「非勞力所得」大於「生活總開銷」。
以第二個問題來舉例,你說想要有五萬,假設你的薪水現在就是五萬,你很高興地說:「江老師,我現在一個月薪水有五萬啊,一個人生活也只要五萬就夠了。」不是的!我不是問薪資收入,是問:「如果不上班、不工作,你有沒有一個月五萬塊?如果有,那你就自由了」。
你已經有生活總開銷這個答案,不過有些人很可能低估。你如果有認真記帳,真的一個月一萬五、兩萬就可以過日子嗎?如果可以,那要跨越理財終極目標就太簡單了,說不定每年政府給的國民年金就夠用了。你認真工作到六十五歲後,政府跟你有個約定,每個月要給你多少錢生活。這個錢如果大於你的生活總開銷,你就可以過安康的晚年生活。
但如果你說:「我要十萬!」那請問你的非勞力所得一個月有十萬嗎?你不工作的話一個月會有十萬進帳嗎?如果有,那當然是最棒的。如果沒有,顯然比起一個月只要兩萬的人,你就要更辛苦一點,要多買進一點資產。
從這個理財終極目標就可以看到,其實只有兩條策略(手段):
1. 增加非勞力所得(持續買進會產生收入的資產)。
2. 降低生活總開銷。
如果希望自己晚年生活不虞匱乏,要不就是開源,只是開源有特定的定義,就是你要買進資產。打個比方,你有沒有房子出租給別人?如果有,一個月的房租是一萬八,那你就有非勞力所得一萬八。你持有的股票每年配給你的股息大概是多少錢?還是你持有債券?或是基金?接下來,我們一起檢視這兩條王道手段。
第一條,增加非勞力所得,不是勞力所得。
增加勞力所得當然很棒,把能力提昇後就會愈領愈多,但值得討論的是,你靠勞力賺來的錢有去買進資產,讓它產生非勞力所得嗎?
如果你只有三十幾歲,第一次聽到這個提醒,那你太有福報了。我再重申一遍這個重要問題,在追逐薪資成長的過程中,當每個月有結餘,你有利用這個結餘去買進資產來產生非勞力所得嗎?注意!要持續地買進「會產生收入的資產」,不會產生收入的資產不在考慮範圍內,因為它不會產生被動所得(非勞力所得)。
第二條,降低生活總開銷。
如果你在這個不等式──「非勞力所得大於生活總開銷」,你的總開銷很低,那麼需要的非勞力所得就很少,就比較容易自由。很多人在講「財富自由」時,常忽略自由而聚焦在財富。財富只是手段,自由才是目標,對吧?我們可以不再跟人家伸手要錢就可以過得安康,這是我們的晚年生活有尊嚴的關鍵。
你一定要找到這兩個答案。到底我現在一個月非勞力所得有多少?如果是因為你的長輩留下來很多資產,那是你的福報,那真是太好啦!你要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如果你不夠,那看差多少,因為你的生活總開銷就是關鍵。譬如現在大概還差一萬,那接著下來的日子你就知道要買進「一個月能產生一萬塊的資產」,就清楚大概還有多少路要走了,清楚現況與目標的距離可以降低焦慮,因為我們知道為何而戰。
也許你會說:「我現在已經快六十歲了,怎麼可能?」
如果你沒有辦法再增加非勞力所得,那麼降低生活總開銷就是王道的策略!很多歐洲人現在到泰國、柬埔寨、越南養老,為什麼?因為他們在他們的國家活得拮据,同樣的錢拿到東南亞過日子,就很寬裕!當年歐債風暴時,聽說一位希臘的公民每月領到的退休金約折合新台幣八萬元,在希臘很難生活,在東南亞卻過得很滋潤。
我的大學同學退休後,把台北的公寓賣掉,到台中買一棟公寓,不僅生活在同樣坪數的房子,天氣又好,而且還多出很多錢,這就是降低生活總開銷的經典案例。然後,有人開玩笑地追問:「我是高雄人,那要到哪裡?澎湖嗎?綠島還台東?」我不知道,但是總有路可以走的。
還有一條非常誠懇的建議,如果你在資產的累積受到限制,那麼透過心靈教育降低生活總開銷就是答案。換句話說,理財最究竟的策略是什麼?
理財最究竟的策略就是心靈教育。
我個人也應該算屆齡退休了,從二〇一二年開始參加《廣論》研討班至今,一路走來快十年了。我觀察到一個現象,我看到大部分的人在學習《廣論》、接觸佛法課程後,慢慢地,物質慾望有下降的跡象,因為生活需求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為什麼?在佛法的教育裡會提醒我們,太多的慾望會帶來的煩惱,所以在不自覺中,生活總開銷就降低了。當然,我個人相信西方宗教也是如此。總之,現在開始為自己安排心靈教育的課程,其實是理財最究竟的手段。
不瞞您說,我就是其中一位,當年那一題,你覺得一個月多少錢才夠?我的答案是八萬。算一算如果要八萬,一年大概九十六萬,非勞力所得如果能夠有這樣,我覺得應該可以過個不錯的晚年生活。隨著時間過去,經過學習,慢慢地沒有了很多以前的消費習慣。最近我算了一下,現在一個月平均實際生活總開銷大概兩萬多。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真的會發現原來學習心靈教育,就是最究竟的理財手段。
曾經有人問:「富裕人生最重要的三個關鍵因素是什麼?」答案是以下這三個:
1. 身體健康。
2. 心靈富裕。
3. 財務健全。
前一篇霍華德.金森博士〈幸福的密碼〉研究結論是:「靠外在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持久,心靈富裕才是幸福的真正泉源。」這是有科學根據的,也是東方老祖宗留下來的生活哲學。
知足、惜福、感恩,常常練習觀功念恩,只要我們心靈肌肉夠粗壯,哪怕身體稍微有一點不適,還是可以幸福的;只要我們心靈肌肉夠粗壯,哪怕財務稍微有一點不如意,也還是可以幸福的。
最後,分享心靈學習的一個心得,心靈課程的學習不是一次要上很多,而是每個禮拜固定一直上,每次上一點點,一直浸泡在正確的正能量磁場中,我相信一段時間過後,你自己一定會有感覺。學習任何事情都是開始先聽聞,再思惟,不斷地練習,到最後非常熟練的過程。希望這篇短文對你現在的生活與未來的老年生活都有幫助。
祝你幸福,
也祝你可以讓身邊的人幸福。
See the good.
邀請您在閱讀本篇前,請先思考一個問題:
在家裡或職場中,當我們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時候,自己的情緒通常如何?
多數人應該都有駕照吧?在交通安全規範中,如果我們是直行車,對面來車要左轉,請問是左轉車要禮讓直行車?還是直行車要禮讓左轉車?大部分的駕駛應該都知道,左轉車要在路中間停一下,讓直行車優先通過。如果我們是直行車,對方要左轉,可是他沒有禮讓我們,直接左轉,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出現,那麼,你通常會怎麼做?
根據我在各地講座分享時的調查,大部分的學員都說會剎車禮讓對方。當然,男生有可能會按個喇叭抗議,或是罵個粗話罷了。女生也會讓他,但通常不會像男生直接把情緒發洩出來。
讓他?你是對的,你為什麼要讓他?
我們會這樣反射性禮讓,其實隱含了很理性的原因,就是一旦發生擦撞,接著就是要請警察來處理。雖然我們是對的,但也要做筆錄,和解的流程萬一談不攏,還可能要對簿公堂等等。所以,假設是在你上班時間發生的事情,可能你這一天就沉淪下去了。可是,如果你踩了剎車,讓他先過,估計五分鐘後,你就會忘記這件事了。所以這件事情在你生活中影響不大,你照樣上班,過完美好的一天。
每個人在交通安全上,通常都會這樣做。但如果把場景拉回家裡,或是拉回職場,當你看到他人缺失時,通常指責與批評的話就脫口而出了,就像是你看到他人缺失卻不踩剎車一樣。譬如,老婆一回家看見老公的髒襪子又亂丟,或是沒有丟到洗衣籃裡,於是氣一上來,就指責開罵,對方當然知道自己有錯,可是弄到最後,會變成「你是對的,結果你的情緒也很糟糕」。這是一個「理直氣壯卻兩敗俱傷」的場景,這種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見了,關鍵點就是,當自己不放過他人的缺失,不剎車,到最後自己的生活也往下沉淪。
忘了是哪一年,我跟小陳兩對夫妻約好要一起到墾丁度假。小陳是彰化縣一間中小企業的業主,坐上他那台賓士後,一路往南開。你遇過在高速公路,後面的車子閃你大燈的經驗嗎?對方一直閃你大燈,就是請你開快一點,或是請你讓一讓,他在趕路。假設你一直開著最高速限一百一,你有氣,不讓就是不讓,那他勢必要從右邊超車,右邊超車不打緊,還沒有保持安全距離,就直接切到你的車道,好像在逼你一樣,有沒有這種被逼車的經驗?通常這時你會嚇到,便趕快踩剎車。這種逼車行為非常危險,在高速公路行駛,三不五時總會碰到這樣的人。
那一天,風和日麗、陽光普照,就是碰到這種逼車。小陳在駕駛座,他老婆坐在前座,那台銀灰色的休旅車沒有從左邊超車而是從右邊,可是不知道是故意還是不小心,休旅車還沒拉開安全距離就切到我們的車道。因為速度很快,小陳他老婆害怕地大叫一聲。小陳是彰化縣草根性很強的中小企業主,這個時候粗話三字經就出口了,然後開始罵:「這是怎麼開車的?」罵、罵、罵不停。
有時候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些人坐在駕駛座,很喜歡罵外面的人,一下罵行人,一下罵騎機車的,然後騎腳踏車的也罵,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不遵守交通規矩一樣。仔細想想,雖然我們罵得很起勁,但外面的人也聽不到。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還是你們家那口子就是這樣?那天的情況就是如此,小陳罵著罵著情緒上來,就愈罵愈大聲。他老婆安撫道:「好啦好啦!不要生氣啦!我們是出來玩的喔!」但小陳還是不放過那個人,繼續罵:「這社會就是這樣……」等等。
夫妻有時候講話也很奇怪,本來很單純的事情,但來來回回的對話中,彼此講話的音量卻會慢慢拉高。後來,有一句話直接點燃爭執,那句話就是「你每次都這樣!」
你每次都這樣!這句話等於否定了一個人的好表現,甚至等於否定了一個人。所以小陳的脾氣也爆了,然後兩個人開始大吵。後來我就跟小陳說,你們吵得那麼兇,這樣開車很危險,我們下交流道。所以,到最後變成我在安撫小陳,我老婆去陪他太太。那一天,風和日麗、陽光普照,我們是要去度假的。
我們去墾丁度假的心情全都搞砸了!
但那台超車的銀灰色休旅車,現在人在哪裡?
我的天呀!
二○一二年,我參加福智企業主管生命成長營,在開南大學上課時,餐廳的牆上有一幅對聯,想跟大家分享上聯。我剛開始看到時,還不太懂,這句話是這樣寫的:
「看別人缺失,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先受害。」
怎麼是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先受害呢?從企業營回來,遇上這件事後,我便徹徹底底地了解到這句話的智慧,這句話是福智創辦人日常老和尚的法語,叫做「觀他人之過」會讓自己不幸福的道理,簡稱「觀過」。
有時候,你一直不放過別人的缺失,一直聚焦在別人的不好,一直聚焦別人不善待你,當你一直都聚焦這種事情時,別人不一定受害,但是你的整個情緒就搞砸了,所以自己先受害。你想想小陳跟他老婆,本來是要開開心心去墾丁度假,結果假期搞砸了,然後那台銀灰色的休旅車呢?那個人根本沒有受害,早就不知道在幾十公里外了。
總結一下這兩件事。首先,「左轉車事件」就是對方有缺失,但你不踩煞車撞在一起,就造成兩敗俱傷。比這個更慘的,是前面提到的「惡性超車事件」,對方有缺失,但自己受害,別人沒有受害,這是不是更慘一點?
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
在很多場合上課談到這段故事時,常有人下課來找我聊天。有個學員說:「江老師,今天這堂課真的讓我茅塞頓開。」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我一直以為我是對的,我就應該要幸福啊!」
這是一種幸福的迷思,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人,反而不幸福。這句話非常簡單也容易記,是呀!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我看過身邊有這樣子的夥伴,一直執著於自己是對的,反而失去了幸福。
上班的時候,同事又來跟你抱怨,聽他講完後,你溫柔地反問他:「對呀!你是對的,為什麼你不快樂?」或許當你這樣跟他講,他突然會覺得,對呀!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有時候,你也可能三更半夜坐起來,想到那個人為什麼要這樣講?讓你很氣、失眠,可是「那個人」可能睡得很香啊!搞不好就睡在你旁邊!氣死了!吼!然後還打呼!
我是對的,這四個字最可怕!
小到親人之間的疏離,大到兩個國家的戰爭,其實都是建立在「我是對的」這種意識。這篇短文想跟大家分享日常老和尚的智慧法語:「看別人缺失,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先受害。」希望能夠讓你有鮮明的印象。這是我生活中的體會,與你分享,文末,用一句反問句總結。
你到底要的是幸福?還是對錯?
See the good.
邀請您閱讀完本篇後,觀察與思考一個問題:
在家裡或職場中,希望別人倒楣(失敗),看衰人家,算不算觀過?
理財最究竟的策略
邀請您在閱讀本篇前,請先思考一個問題:
以現在的物價而言,如果想過安康的生活,或是您自己理想中的退休生活。考慮自己就好,您覺得一個月大概需要多少錢就算滿意了?
有一位前輩,我們都尊稱他學長。有一回到他老家聊天,我們談到「護老」,也就是台灣未來即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的趨勢。學長以前是企業家,突然他提到「被動所得」一詞。
民國七十幾年時,我在台北證券金融業工作,正職就是證劵投資與理財業務的推廣與教育。雖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但我依然記得每天中午一收盤,就趕去中視午間新聞的攝影棚,大約利用三分鐘的時間,向全國觀眾說明今天股票市場的動態與扼要評論。
無憂花學堂於二〇一六年成立至今,都有在推廣正確的理財觀念,當學長提到「被動所得」時,我突然有點吃驚,笑著說:「天啊!『被動所得』是一個理財專業名詞,這個您也知道。」他笑著用台語回:「我當然知道!」
我說:「其實年輕時早點知道正確的理財王道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有正確的投資理財習慣,就可以避免掉入無知與貪婪的陷阱,讓多年辛苦的積累化為烏有。說到護老,應該要有這樣的課程,提醒更多人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準備。」
他說:「對!你趕快開課,趕快講,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要講,因為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對老年生活很重要。」
當時,我記得我笑著說:「未來開課時,我可以引用學長這段話嗎?」
他也笑著說:「可以!你趕快去開這門課。」
何謂「被動所得」?用最淺白的一句話來講,就是「從『持有的資產』所產生的收入」,例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或股利收入等,我們如果用更誇張的講法,就是:
你躺著睡覺,
有人會把錢放到你口袋的所得。
被動所得對應的是什麼?就是「主動所得」。必須靠自己努力工作換取的所得,例如薪資或工資收入。在過去推廣理財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般人通常有下列常見的習性:
理財是有錢人的事,等我有錢再理。
有儲蓄的美德,少了投資的習慣。
努力爭取主動所得,忽略了被動所得的經營。
誤以為投資就是要操作,不知長期持有的威力。
害怕資產波動(風險),卻又將錢放在最不安全的地方。
簡單地說,人生理財的終極問題是:「當我不能工作或不願意工作時,有沒有收入讓我過像樣一點的生活?」說到有尊嚴的老年生活,最關鍵的只有兩個最基本問題:
第一,你不能工作或不願意工作時,一個月會有多少收入?(也就是非勞力所得)
第二個最關鍵的問題,本篇開頭已經問過了,就是「以現在的物價而言,如果想過安康的生活,或是您自己理想中的退休生活。考慮自己就好,無需考慮其他人,您覺得一個月大概需要多少錢就算滿意了?」
回答這兩個問題後,您的理財終極目標與現況就出來了,最簡單的的王道目標就是:
理財終極目標是「非勞力所得」大於「生活總開銷」。
以第二個問題來舉例,你說想要有五萬,假設你的薪水現在就是五萬,你很高興地說:「江老師,我現在一個月薪水有五萬啊,一個人生活也只要五萬就夠了。」不是的!我不是問薪資收入,是問:「如果不上班、不工作,你有沒有一個月五萬塊?如果有,那你就自由了」。
你已經有生活總開銷這個答案,不過有些人很可能低估。你如果有認真記帳,真的一個月一萬五、兩萬就可以過日子嗎?如果可以,那要跨越理財終極目標就太簡單了,說不定每年政府給的國民年金就夠用了。你認真工作到六十五歲後,政府跟你有個約定,每個月要給你多少錢生活。這個錢如果大於你的生活總開銷,你就可以過安康的晚年生活。
但如果你說:「我要十萬!」那請問你的非勞力所得一個月有十萬嗎?你不工作的話一個月會有十萬進帳嗎?如果有,那當然是最棒的。如果沒有,顯然比起一個月只要兩萬的人,你就要更辛苦一點,要多買進一點資產。
從這個理財終極目標就可以看到,其實只有兩條策略(手段):
1. 增加非勞力所得(持續買進會產生收入的資產)。
2. 降低生活總開銷。
如果希望自己晚年生活不虞匱乏,要不就是開源,只是開源有特定的定義,就是你要買進資產。打個比方,你有沒有房子出租給別人?如果有,一個月的房租是一萬八,那你就有非勞力所得一萬八。你持有的股票每年配給你的股息大概是多少錢?還是你持有債券?或是基金?接下來,我們一起檢視這兩條王道手段。
第一條,增加非勞力所得,不是勞力所得。
增加勞力所得當然很棒,把能力提昇後就會愈領愈多,但值得討論的是,你靠勞力賺來的錢有去買進資產,讓它產生非勞力所得嗎?
如果你只有三十幾歲,第一次聽到這個提醒,那你太有福報了。我再重申一遍這個重要問題,在追逐薪資成長的過程中,當每個月有結餘,你有利用這個結餘去買進資產來產生非勞力所得嗎?注意!要持續地買進「會產生收入的資產」,不會產生收入的資產不在考慮範圍內,因為它不會產生被動所得(非勞力所得)。
第二條,降低生活總開銷。
如果你在這個不等式──「非勞力所得大於生活總開銷」,你的總開銷很低,那麼需要的非勞力所得就很少,就比較容易自由。很多人在講「財富自由」時,常忽略自由而聚焦在財富。財富只是手段,自由才是目標,對吧?我們可以不再跟人家伸手要錢就可以過得安康,這是我們的晚年生活有尊嚴的關鍵。
你一定要找到這兩個答案。到底我現在一個月非勞力所得有多少?如果是因為你的長輩留下來很多資產,那是你的福報,那真是太好啦!你要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如果你不夠,那看差多少,因為你的生活總開銷就是關鍵。譬如現在大概還差一萬,那接著下來的日子你就知道要買進「一個月能產生一萬塊的資產」,就清楚大概還有多少路要走了,清楚現況與目標的距離可以降低焦慮,因為我們知道為何而戰。
也許你會說:「我現在已經快六十歲了,怎麼可能?」
如果你沒有辦法再增加非勞力所得,那麼降低生活總開銷就是王道的策略!很多歐洲人現在到泰國、柬埔寨、越南養老,為什麼?因為他們在他們的國家活得拮据,同樣的錢拿到東南亞過日子,就很寬裕!當年歐債風暴時,聽說一位希臘的公民每月領到的退休金約折合新台幣八萬元,在希臘很難生活,在東南亞卻過得很滋潤。
我的大學同學退休後,把台北的公寓賣掉,到台中買一棟公寓,不僅生活在同樣坪數的房子,天氣又好,而且還多出很多錢,這就是降低生活總開銷的經典案例。然後,有人開玩笑地追問:「我是高雄人,那要到哪裡?澎湖嗎?綠島還台東?」我不知道,但是總有路可以走的。
還有一條非常誠懇的建議,如果你在資產的累積受到限制,那麼透過心靈教育降低生活總開銷就是答案。換句話說,理財最究竟的策略是什麼?
理財最究竟的策略就是心靈教育。
我個人也應該算屆齡退休了,從二〇一二年開始參加《廣論》研討班至今,一路走來快十年了。我觀察到一個現象,我看到大部分的人在學習《廣論》、接觸佛法課程後,慢慢地,物質慾望有下降的跡象,因為生活需求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為什麼?在佛法的教育裡會提醒我們,太多的慾望會帶來的煩惱,所以在不自覺中,生活總開銷就降低了。當然,我個人相信西方宗教也是如此。總之,現在開始為自己安排心靈教育的課程,其實是理財最究竟的手段。
不瞞您說,我就是其中一位,當年那一題,你覺得一個月多少錢才夠?我的答案是八萬。算一算如果要八萬,一年大概九十六萬,非勞力所得如果能夠有這樣,我覺得應該可以過個不錯的晚年生活。隨著時間過去,經過學習,慢慢地沒有了很多以前的消費習慣。最近我算了一下,現在一個月平均實際生活總開銷大概兩萬多。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真的會發現原來學習心靈教育,就是最究竟的理財手段。
曾經有人問:「富裕人生最重要的三個關鍵因素是什麼?」答案是以下這三個:
1. 身體健康。
2. 心靈富裕。
3. 財務健全。
前一篇霍華德.金森博士〈幸福的密碼〉研究結論是:「靠外在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持久,心靈富裕才是幸福的真正泉源。」這是有科學根據的,也是東方老祖宗留下來的生活哲學。
知足、惜福、感恩,常常練習觀功念恩,只要我們心靈肌肉夠粗壯,哪怕身體稍微有一點不適,還是可以幸福的;只要我們心靈肌肉夠粗壯,哪怕財務稍微有一點不如意,也還是可以幸福的。
最後,分享心靈學習的一個心得,心靈課程的學習不是一次要上很多,而是每個禮拜固定一直上,每次上一點點,一直浸泡在正確的正能量磁場中,我相信一段時間過後,你自己一定會有感覺。學習任何事情都是開始先聽聞,再思惟,不斷地練習,到最後非常熟練的過程。希望這篇短文對你現在的生活與未來的老年生活都有幫助。
祝你幸福,
也祝你可以讓身邊的人幸福。
See the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