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依邏輯架構,從做中學習
科學探究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多次教改皆對科學探究能力有著不同的詮釋與期許,但科學探究並不好教,也不好學,這是為什麼呢?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並不是只有理論、原則的陳述,而是須透過實際演練來訓練研究設計、實驗操作、邏輯思辨與表達分享等能力,且不同的性質的實作經驗旨在訓練不同的探究能力。簡單的說,科學探究能力是一門「依邏輯架構,從做中學習」的學門。若提供科學知識與實驗設計的原則,卻無法在操作中實踐,會讓學習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為知識的承載者而非創造者;但若讓學習者盲目地進行操作,又會淪落成依指令行事的技術員而非能獨立思考的研究者,依然無法習得探究的技能。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訓練,應是在建立理論、學理、規則的基礎上,進行有計畫性、經設計的實驗操作,最後透過歸納結論而分享、批判,與回顧檢討而自省、除錯,慢慢訓練成能獨立思考、邏輯辯證、解決問題、分項共進的科學探究人才。本書期望能提供科學知識與實驗設計原則,同時也提供多個科學探究活動的指引,使學習者可學、做兼備。
本書內容包含四個章節:「實驗設計」、「研究資料的種類、數據的處理與科學圖表」、「動手做科學-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報告的撰寫」,期待能從建立科學探究的基礎概念、知識,到透過實作來演練各種探究技能,最後介紹如何將研究成果撰寫成專業的科學報告,來訓練國小高年級至國中階段的孩子,厚實其科學探究能力。本書的編排與設計具有以下的理念與精神:
一、由簡而難,先實後虛
先透過食譜式的實驗活動,先引導學習者熟悉實驗操作的過程,了解各項工具的特性與限制,也先練習數據的收集、紀錄與整理方法,之後才依不同的任務,探討指定變因與規劃實驗設計,或是自行尋找變因與研究方向。
二、探究不是漫無目標的創意發想,而是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
透過預先設計的探索歷程,甚至預先設計相關的變因讓學習者在探究時得出不合理的結論,再透過科學學理上的邏輯思考與辯證,健全學習者的邏輯思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若無法掌控學習者的探究過程,引導者不易從中給予適當指導,而易流於放牛吃草,不但浪費教學時間,學習者在探究過程可能出現違反科學技能,甚至違反科學精神的想法或做法。
三、按部就班的量化技能訓練
科學探究需以數學工具作為基礎,讓數據為科學探究發聲。在科學探究的課程中,必然需一併訓練數據紀錄、處理、運算、甚至統計等數學技能,但若一開始就使用複雜的式子運算,不但學習者無法理解其原理,也會懼怕複雜難懂的計算而減少探索的動機。本書規劃的科學探究活動,透過操作說明與數據紀錄表的設計,訓練學習者從簡易的數據運算開始練習,並逐漸增加運算的複雜程度。
四、重視探究歷程而非研究結果
科學探究課程的學習,主要發生在科學探究的歷程,而非實驗結果的發現。為了加強探究歷程的教育功能,在探究活動後的問題討論,透過詢問: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哪一步驟的挑戰最大?你覺得還可以如何改良或設計實驗?等問題,讓學習者自行組織實驗結果與自我檢討,讓學習者能從錯誤中學習,累積自我評估、修正的經驗與能力。
訓練科學探究能力需要精心設計的課程規劃與相對應的教材教法,也需考慮器材與場地的限制。本書期望能提供科學探究所應先建立的基本觀念與知識,再透過多種不同性質的科學探究活動演練各項能力,這些科學探究活動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器材容易準備、價格便宜,且操作活動的場地限制小,在教室或家中皆可執行。
二、操作技巧的門檻低,國小學生即能操作,但背後可探討的科學學理可由淺至深,故即使是高中或大學生,亦能作為訓練科學探究的教材。
三、各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皆設計有初階、進階與高階的探究任務,從具體易行的食譜式實驗,逐漸提升至較為複雜、具挑戰的開放性任務。
四、不局限於單一自然科科目的概念,而是橫跨物理、化學、生物,甚至是數學的領域,使科學探究的學習能更加廣泛全面。
五、兼具質性比較與量化分析的訓練,亦練習不同科學表格與圖形的紀錄與繪製,並藉由問題討論,使學習者統整探究的過程與成果,以培訓各種科學探究技能。
六、各科學探究活動後,皆提供相關的科學學理說明,讓師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有相關理論與機制的支持,幫助師生在詮釋研究成果時能具有科學學理深度。
科學探究能力的培訓課程,因為所要教授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實在博大精深,即使很努力想編寫入本書,仍有許多遺漏、不足。本書期望能拋磚引玉,喚起大眾對科學教育重視,尤其是對下一代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依邏輯架構,從做中學習
科學探究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多次教改皆對科學探究能力有著不同的詮釋與期許,但科學探究並不好教,也不好學,這是為什麼呢?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並不是只有理論、原則的陳述,而是須透過實際演練來訓練研究設計、實驗操作、邏輯思辨與表達分享等能力,且不同的性質的實作經驗旨在訓練不同的探究能力。簡單的說,科學探究能力是一門「依邏輯架構,從做中學習」的學門。若提供科學知識與實驗設計的原則,卻無法在操作中實踐,會讓學習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為知識的承載者而非創造者;但若讓學習者盲目地進行操作,又會淪落成依指令行事的技術員而非能獨立思考的研究者,依然無法習得探究的技能。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訓練,應是在建立理論、學理、規則的基礎上,進行有計畫性、經設計的實驗操作,最後透過歸納結論而分享、批判,與回顧檢討而自省、除錯,慢慢訓練成能獨立思考、邏輯辯證、解決問題、分項共進的科學探究人才。本書期望能提供科學知識與實驗設計原則,同時也提供多個科學探究活動的指引,使學習者可學、做兼備。
本書內容包含四個章節:「實驗設計」、「研究資料的種類、數據的處理與科學圖表」、「動手做科學-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報告的撰寫」,期待能從建立科學探究的基礎概念、知識,到透過實作來演練各種探究技能,最後介紹如何將研究成果撰寫成專業的科學報告,來訓練國小高年級至國中階段的孩子,厚實其科學探究能力。本書的編排與設計具有以下的理念與精神:
一、由簡而難,先實後虛
先透過食譜式的實驗活動,先引導學習者熟悉實驗操作的過程,了解各項工具的特性與限制,也先練習數據的收集、紀錄與整理方法,之後才依不同的任務,探討指定變因與規劃實驗設計,或是自行尋找變因與研究方向。
二、探究不是漫無目標的創意發想,而是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
透過預先設計的探索歷程,甚至預先設計相關的變因讓學習者在探究時得出不合理的結論,再透過科學學理上的邏輯思考與辯證,健全學習者的邏輯思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若無法掌控學習者的探究過程,引導者不易從中給予適當指導,而易流於放牛吃草,不但浪費教學時間,學習者在探究過程可能出現違反科學技能,甚至違反科學精神的想法或做法。
三、按部就班的量化技能訓練
科學探究需以數學工具作為基礎,讓數據為科學探究發聲。在科學探究的課程中,必然需一併訓練數據紀錄、處理、運算、甚至統計等數學技能,但若一開始就使用複雜的式子運算,不但學習者無法理解其原理,也會懼怕複雜難懂的計算而減少探索的動機。本書規劃的科學探究活動,透過操作說明與數據紀錄表的設計,訓練學習者從簡易的數據運算開始練習,並逐漸增加運算的複雜程度。
四、重視探究歷程而非研究結果
科學探究課程的學習,主要發生在科學探究的歷程,而非實驗結果的發現。為了加強探究歷程的教育功能,在探究活動後的問題討論,透過詢問: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哪一步驟的挑戰最大?你覺得還可以如何改良或設計實驗?等問題,讓學習者自行組織實驗結果與自我檢討,讓學習者能從錯誤中學習,累積自我評估、修正的經驗與能力。
訓練科學探究能力需要精心設計的課程規劃與相對應的教材教法,也需考慮器材與場地的限制。本書期望能提供科學探究所應先建立的基本觀念與知識,再透過多種不同性質的科學探究活動演練各項能力,這些科學探究活動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器材容易準備、價格便宜,且操作活動的場地限制小,在教室或家中皆可執行。
二、操作技巧的門檻低,國小學生即能操作,但背後可探討的科學學理可由淺至深,故即使是高中或大學生,亦能作為訓練科學探究的教材。
三、各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皆設計有初階、進階與高階的探究任務,從具體易行的食譜式實驗,逐漸提升至較為複雜、具挑戰的開放性任務。
四、不局限於單一自然科科目的概念,而是橫跨物理、化學、生物,甚至是數學的領域,使科學探究的學習能更加廣泛全面。
五、兼具質性比較與量化分析的訓練,亦練習不同科學表格與圖形的紀錄與繪製,並藉由問題討論,使學習者統整探究的過程與成果,以培訓各種科學探究技能。
六、各科學探究活動後,皆提供相關的科學學理說明,讓師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有相關理論與機制的支持,幫助師生在詮釋研究成果時能具有科學學理深度。
科學探究能力的培訓課程,因為所要教授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實在博大精深,即使很努力想編寫入本書,仍有許多遺漏、不足。本書期望能拋磚引玉,喚起大眾對科學教育重視,尤其是對下一代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