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使滑液恢復活力!
「不知何時起,不能再盤腿坐了。」
「散步時被路上的階梯差點絆倒在地。」
「連彎下腰穿襪子都有些困難。」
購買本書的讀者,你是否也曾經有過上述經驗呢?亦或是當你走路時,總會感到鼠蹊部好像有點不對勁,或是感到臀部附近的肌肉會痠痛或疼痛……。可這些狀況又不是每天都會發生,加上以各種角度來活動雙腳後,這些不適和疼痛都會消失,因此就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或是覺得「老了也沒辦法」便置之不理。

然而,之所以本書的標題中「退化性髖關節炎」一詞會引起你的注意,這就表示或多或少你的髖關節已經讓人感到一絲不安了吧。太好了!我相信本書的內容一定能為各位讀者們帶來幫助。上述提及的不適和疼痛,是由髖關節問題所引起的症狀。若是持續置之不理,恐導致髖關節的軟骨磨損、變形,甚至誘發「退化性髖關節炎」進而引起髖關節的劇烈疼痛。

現今在日本約有400萬人受退化性髖關節炎所苦,其中約有9成的患者是女性。該病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但自20歲、30歲起就會出現相關徵兆,若是毫不在乎,放任毛病不處理的話,到了40歲、50歲之後,便會開始感到髖關節疼痛,出現行走不順的情況。而大多數的人往往都等到症狀嚴重惡化時,才知道去骨科尋求治療。於是就診後,醫師也只表示要「後續追蹤」,給你開立止痛藥而已。服用止痛藥雖然能舒緩不適症狀,但不假時日症狀復發,需要再次返回醫院複診,最終陷入永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退化性髖關節炎是一種隨著時間不斷進展的疾病。在進行後續追蹤的過程中,髖關節會開始變形,造成跛腳、無法正常行走等情況,疼痛亦會加劇。最終患者將面臨抉擇「是否接受手術治療」的難關,因為醫師會告訴你「若想完全根治,唯有接受手術治療」。儘管能夠根除疼痛,一旦面臨手術任誰都會感到不安的。我相信有不少的患者因此沒有選擇接受手術,並在不便與疼痛中度過每一天。

第1章 退化性髖關節炎與「滑液」

出現嚴重疼痛前的徵兆?
■當如果被告知「走路姿勢不自然」
由於髖關節位於身體深處,使得神經難以識別疼痛,直到症狀加劇之前患者不容易感知疼痛,所以有很多退化性髖關節炎的案例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不過,想知道髖關節的狀況,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例如,你是否曾被周圍的人說過走路方式很怪異不自然?

當髖關節出現異常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都會隨之發生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即是走路的方式。你是否有行走時左搖右晃,拖著腳走路的情形呢?自覺症狀包括盤腿、正坐、穿脫襪子或繫鞋帶時,感覺單腳的大腿根部無法靈活彎曲或活動等。

■剛開始身體活動時會感到不適或疼痛
上述身體變化是退化性髖關節炎極為早期的症狀,因此稱為「髖關節炎前期」。在此階段,尤其在「剛開始活動身體的時後」,像是走路的第一步、站立或坐下時會感到不適。在長時間行走或運動後,若感到髖關節略有痠痛或卡頓感,即便不明顯,只要有那麼一瞬間的疼痛感,切勿放任不處理。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不適會在經過活動或稍作休息後獲得緩解,導致許多人容易誤解成「疲倦」或是「想太多」,就此置之不理。

經常誘發退化性髖關節炎的疾病
■髖關節天生容易脫位的「先天性髖關節脫臼」

人體正常的髖關節,其股骨頭與髖臼為相互緊密嵌合,而「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股骨頭與髖臼天生就不完全相接,髖關節容易鬆脫。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是指髖臼的型態及發育不正常,也可能是因為股骨頭不夠圓所引起。

雖稱它為「先天性」髖關節脫臼,但其實有9成是後天因素所致,像是所謂的「胎位不正」,或是髖關節本來就相對不穩定的嬰兒,可能會因強行伸膝屈髖而導致脫臼。除此之外,例如尿布裹法不當、背姿或抱姿有誤,皆易導致嬰兒的髖關節鬆脫。

不論前項所述種種情況,嬰兒脫臼一般而言都會在嬰幼兒期(一歲半前)接受治療。只不過即便接受治療矯正,由於髖關節的發育本身就不完整,仍有較高風險在成人後罹患退化性髖關節炎。

■髖臼過淺的「髖臼發育不良」
另一個關於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疾病是「髖臼發育不良」。為了使髖關節活動順暢,股骨頭及髖臼必須形成相同弧度的曲線,並且相互嵌合且達到良好的穩定性。但在髖臼發育不良的情況下,髖臼凹槽過淺,無法將股骨頭完全包覆住,股骨頭向外突出。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長過程中髖臼不能正常發育的「後天因素」,以及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導致的「先天因素」。一般普遍認為嬰兒期的髖臼發育不良會自行獲得改善。然而,大多數人往往是到了中高齡,接受X光影像檢查後才首次得知患有此病。若是治療不當,恐誘發成退化性髖關節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