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阻止太空梭爆炸?為什麼彈性體喜歡溫暖?
想像一下,你是一名站在十字路口的警察,有一輛車停下來向你問路,司機問該右轉還左轉?你知道那個地方,也知道正確的路是右轉,因為左邊有個懸崖,要是左轉車子會掉下去,司機就會沒命,所以你當然是跟司機說右轉。你甚至可能拿出手機調出地圖,告訴司機要是左轉會出事。對方看起來很生氣,還辱罵你,然後就起步左轉了,而你只能眼睜睜看著車子掉入懸崖。
羅傑.寶華佐利(Roger Boisjoly)是一名工程師,但不是警察的他卻經歷了非常類似的事件,永遠改變了他的人生。故事始於1985 年寶華佐利受雇主要求查驗的一對橡膠圈,當時他任職於替美國太空總署(NASA)製造固體燃料火箭等的摩頓泰爾克公司(Morton Thiokol, Inc.)。
這些火箭也稱為助推器,裡面是充滿不同物質的混合物(包括過氯酸銨﹝Ammonium Perchlorate﹞、鋁和氧化鐵),替NASA 將要發射到外太空的太空梭提供主要動力。當燃料耗盡時,助推器會從太空梭上脫離,太空梭繼續飛行,而做為助推器的火箭筒會墜入海中,之後被回收檢查。
寶華佐利曾經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進行這類調查。現在,他拿著太空梭「發現號」(Discovery)助推器上的橡膠圈,如他後來向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所述的那樣,「幾乎心臟病發。」因為橡膠圈不再是明亮的蜂蜜色,也不再富有彈性,而是暗沉變色,布滿傷痕,彷彿是被咬斷一樣。
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很清楚問題在哪:橡膠圈做為密封環本來應該要阻隔的熱氣體一直作用在這個地方。寶華佐利對於「發現號」沒有墜毀感到很驚訝,因為橡膠圈已經被衝擊的這麼嚴重。
現在你可能會問:「太空梭又不是玻璃密封罐,它需要橡膠環做什麼?」其實太空梭與玻璃密封罐有一定相似之處,兩者都需要密封環來確保各部位的零件緊密連接。
我們以德國知名玻璃密封罐品牌Weck的產品來解釋,這款密封罐需要用金屬扣夾來將玻璃蓋固定在玻璃罐上,密封前得先替玻璃蓋套一個寬扁的橡膠圈,然後再蓋到玻璃罐上,如果沒有先套上這個做為密封環的橡膠圈,那麼會因為
蓋子和瓶子都很硬,導致兩者無法密合而晃動。
火箭助推器也是這樣。它是由四個部件組成,製造商會預先兩兩組裝好,然後NASA 的工程技術人員會在現場將預先組裝好的兩個部件連接起來,並固定在一起。連接這些部件的是密封圈,即使部件有稍微變形,密封圈也能確保部件
之間沒有出現間隙。這些密封圈看起來像個O,環繞著整個火箭,它們也因為這樣被稱為O 形環。兩個火箭部件之間是用兩個重疊的O 形環密封固定的,但是在「發現號」上,情況卻不是這樣。
寶華佐利立刻向NASA 報告他的發現,當然也通知了自己任職的摩頓泰爾克公司,然後他開始尋找造成橡膠圈損壞的原因。有沒有可能橡膠圈是扭曲狀的?這不太可能,在產品檢測時,橡膠圈被扭曲後就會馬上回復原狀。
原因可能是什麼呢?寶華佐利和同事進行了一個相當簡單的實驗。他們把一個橡膠圈放在兩個金屬板之間,然後輕輕擠壓再放開,觀察橡膠圈與兩個金屬板是否保持接觸。
只要溫度暖和(工程師在攝氏37.7 度﹝華氏100 度﹞的溫度下進行實驗),橡膠圈毫不費力就可以回復與金屬板接觸的狀態。但是橡膠圈所處的環境愈冷,回彈的速度就會愈慢。在攝氏23.8 度﹝華氏75 度﹞的環境下,橡膠圈要花2.4秒才能觸及金屬板。
就使用橡膠圈的目的來說,這個時間長到令人難以置信,實在太久了。橡膠圈只要1/5 秒沒有接觸到金屬板,就會出現大問題。最後,工程師們在攝氏10 度﹝華氏50 度﹞的環境下進行測試。寶華佐利回憶道:「10 分鐘之後我們停止測試。」
他和同事發現了問題所在:「發現號」起飛時,戶外溫度為攝氏11.6 度。橡膠圈會因為溫度低而變硬。第一個橡膠圈被擠壓後沒有回彈,灼熱的燃燒氣體流穿過它,這就是航太界所謂的「漏氣」(blowby)。幸運的是,第二層的橡膠圈阻止了氣體流出,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生。
為什麼夏季輪胎會在霜中變硬?
你可以在家中輕鬆複製前述工程師進行的實驗,將一般橡皮筋套在直尺兩端,然後放進冰箱。你從冰箱取出後,從尺上拆下的橡皮筋需要很久才會縮回原本的大小,因為橡皮筋是彈性體(elastomer)。
彈性體是一種特別具有彈性的塑膠,跟所有塑膠一樣,都是由糾結在一起的分子鏈組成,可以將其想像成一個裝滿煮熟的義大利麵的盤子(在我們另一本著作《物理學就是當它爆炸的時候》﹝Physik ist, wenn’s knallt﹞中,對此有詳
盡的描述,包含你可以自己動手做哪些實驗)。
不過彈性體與義大利麵條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的分子鏈有許多點會相互連接,這是故意的,因為橡膠被拉緊後,這是回復原本形狀的唯一方法。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例如天然橡膠會與硫混合,在長鏈分子之間形成連接橋梁。
所以橡膠變形後,會回彈成原本的樣子,目的達成。但如果彈性體變形後,想回復成原本的狀態,分子鏈必須要是柔韌的,而這種韌性取決於溫度。當天氣非常寒冷時,彈性體中的長鏈分子會比較沒有韌性,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回復
原狀。
彈性體的另一個特性使這個問題加劇。當彈性體變形時(也就是被兩個火箭助推器部件擠壓在中間時),它們會向環境釋放熱量;但當它們被再度放鬆時,必須要從環境中吸收熱量。如果環境很冷,無法提供足夠的熱量供彈性體使用,它們就會大大減緩放鬆的速度,甚至是停止放鬆。
根據彈性體的組成成分,溫度變化對其影響也有所不同。例如,汽車所用的夏季輪胎在酷寒的氣溫下會變硬,而且可能抓地力會不再足夠。但是製作冬季輪胎的橡膠成分與夏季輪胎所用的不同,所以冬季輪胎即使在較低的氣溫下,依然保有韌性。
塑膠為了能應用在太空之旅上,必須特別能做到兩件事:承受大量的熱量和快速伸展。因為橡膠圈是被用在固體燃料火箭的兩個部件之間,用來確保沒有任何間隙,以免炙熱的燃燒氣體逸出,所以橡膠圈和火箭部件之間必須始終保持緊密接觸。基於以上原因,火箭橡膠環所用的塑料是氟橡膠(Fluorine Rubber, FKM),由含有氟的長碳鏈組成。氟會形成非常穩定的化合物,所以具有熱穩定的特性。但這種彈性體不是為了低溫所設計,在低溫的狀況下,它們很快就會失去彈性。
我們可能會以為現在已經知道危險、已經避免危險,裝配這些橡膠環的太空梭只要在更高的溫度下發射就好了,這點在佛羅里達州根本不是問題。寶華佐利通知了公司的主管,並且認為這件事已經解決。但是NASA 已經在計畫下個任務:6 個月後,將要發射另一架太空梭「挑戰者號」(Challenger),前往太空部署一顆通訊衛星。那個時間點落在1 月,並不是最溫暖的月分。
寶華佐利想阻止這次的發射任務,但同樣也有人想強制執行這個任務。寶華佐利注意到,在他第一次示警後,幾乎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如果你去網路上查找他後來在多所大學舉辦的講座,會發現事件發生很久後,對他的影響仍然非常大。寶華佐利是個高大、健壯的男人,善於計算且擁有大量數據。這位工程師一生都在根據事實做出決定,也因此承擔了責任。
人類的生命和大筆金錢都投注在太空任務上,現在臨近「挑戰者號」發射的時間點,卻沒有人對寶華佐利提出的數據有所反應!他簡直不敢相信。
最後,他在1985 年7 月下旬,寫了一份備忘錄給公司經理,預言這會是「一場災難」。他寫道:「這是我發自內心且非常真實的恐懼,如果我們不立刻採取行動,就會有失去這架太空梭的風險,不僅會有災難發生,還會有人因此喪命。」
終於有些行動運轉起來了,先是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就算成員只有5 名工程師。根據寶華佐利的說法,管理階層並未提供任何支持。當然後續的調查結果也沒有改變:在低溫下,橡膠環的確會因為太硬而失去彈性。
「挑戰者號」原定於1986 年1 月27 日發射,那天位於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發布的溫度是0 度以下。0 度以下! NASA 從來沒有在這麼酷寒的天氣下發射過火箭。寶華佐利和他的工程師同事們知道自己手上的數據,他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發射臺上會發生巨大爆炸。
如果因為火箭中出現極高的壓力或是不可預見的振動,導致部件之間出小間隙,那麼擠壓在兩個緊密相間部件之中的橡膠環,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能保有彈性。但在低於0 度的溫度下,彈性體不再是彈性體,而且無法封填間隙。因為低溫,導致其失去回彈所需的能量。還有另一個問題,塑料的分子鏈通常只有在夠暖和的情況下,才能變形。只有這樣它們才能來回移動一點點,而非停留在本來凍結的位置。
如果你將塑料冷卻,最終會到達玻璃化的溫度,在這個溫度下,塑料不再是液體或具有韌性,而是像玻璃一樣堅硬易碎。高於這個溫度,塑料至少是軟的,低於這個溫度則不是,這就是為什麼玻璃化溫度也稱為軟化溫度。
我們曾經以一根橡膠管重現這個現象,先用液態氮將其冷卻到攝氏-196 度,再用槌子敲打,橡膠管隨即破成無數碎塊。一般人家裡可能沒有液態氮,但我們幸運地發現一個大家都可以做的類似實驗,只要你有一袋吐司就行了。
我們是一家六口,一袋吐司沒多久就吃完了,所以總是會多買一點冷凍起來。吐司買來時已經用塑膠袋裝著,我們也懶得拆裝到耐凍的袋子裡,便直接放進冷凍庫。這麼做對吐司沒什麼影響,但塑膠袋就不是這樣了。當溫度降至零下時,塑膠袋會破掉,你可以輕輕鬆鬆就弄破它。
我們家的冷凍櫃放在洗衣間,當你一手將裝滿衣物的洗衣籃穩穩夾在腰側時,另一手可以從冷凍庫抓出整袋吐司。要是你只抓到塑膠袋的前半部,大概前三、四片吐司的位置,那麼後面會整個往下掉,然後你就會聽到吐司落地的聲音。
如果我們看過德國知名烘焙公司「黃金吐司」(Golden Toast)官網上的警告,就應該知道會發生這種事。那個頁面上有著令人食指大動的吐司照片,在這些剛解凍的吐司照片下,寫著:「冷凍保存前,請改用可冷凍的包裝袋或保鮮膜進行分裝,因為我們的包裝袋在冷凍後會失去彈性,可能會破裂。請確認產品已用可冷凍的保鮮膜緊緊包裹住,或是裝進標有『可冷凍』的適用耐凍袋。」沒注意到警語,是你運氣不好。
會這樣是因為「黃金吐司」的包裝袋材質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而耐凍袋材質則是「聚乙烯」(Polyethylene, PE),雖然兩者皆由長鏈分子組成,但在聚丙烯中,這些長鏈分子總是非常有序地排列形成小區域,也就是結晶。這也就導致物質的流動性受到嚴重限制,玻璃化溫度介於攝氏0 ∼ 10 度,冷凍的溫度就更低了,所以在你一手穩定洗衣籃,一手抓取那袋冷凍過的吐司時,悲劇才會發生。
地獄般的戰鬥
與寶華佐利的擔憂相比,吐司落地這種後果當然根本微不足道。「挑戰者號」的橡膠圈會在發射塔上失去作用,熾熱的燃燒氣體會逸出,裝載液態燃料的燃料箱會爆炸。寶華佐利和同事再次警告不要於這麼寒冷的天氣中發射太空梭,或者,他也正如自己後來向記者說的那樣:「我拚命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挑戰號」發射升空前一天,摩頓泰爾克公司和NASA雙方的工程師及主管進行了一場匆忙的電話會議(只有通電話,那時是1986 年,還無法進行視訊),NASA 要求進行實際演練,但因為時間太過緊迫,寶華佐利只能出示手寫的數據,但他相信已經有足夠的證據可以阻止這場發射計畫。他一開始故意沒提溫度細節,只說擔心現在的氣溫並不暖和。畢竟「發現號」發射升空時,攝氏11.6 度的氣溫就已經太低了,更何況現在是冬天。「這種材料冰凍後會跟石頭一樣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熟悉的是讓塑料過熱的問題,例如熨燙衣服。許多衣服的材質是合成纖維,主要是聚酯(polyester)或聚醯胺(polyamide)纖維,它們柔軟、不易變形,而且速乾,所以特別適合用來製作運動服。
聚酯纖維也相對能耐高溫(熔點為攝氏235 ∼ 260 度),不過如果你穿著聚酯纖維製成的運動褲在健身房跌倒滑過地板,褲子可能會因為摩擦生熱而燒破洞。聚醯胺纖維則是一種熱敏感纖維,即使以攝氏60 度洗滌也會出問題。
但對「挑戰者號」來說,問題是低溫。「挑戰者號」發射前一天的電話會議持續了6 小時,工程師們相互爭論、提出證據,並回答問題。就寶華佐利看來,摩頓泰爾克公司的專案主管似乎被說服了,「挑戰者號」的升空計畫會叫停。
但隨後氣氛出現改變,NASA 的某位專案主管說:「你的說法讓我很震驚!」另一人緊接著說:「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發射?明年4 月嗎?」
摩頓泰爾克公司的主管要求暫停會議,希望在沒有NASA 人員與會的狀況下,內部單獨進行5 分鐘的會談。寶華佐利回憶道:「按下電話上的靜音鍵後,公司一名主管低聲對其他人說:『現在我們必須做出管理決策』。」據寶華佐利說,主管們花了半小時編篡出一份證明可以發射太空梭的要點清單,其中最重要的論點是:工程師提出的數據沒有意義。
那是沒有工程師在場的情況下討論出來的結論。寶華佐利還記得,自己那時不知道為什麼站起來走到經理前面,把「發現者號」損壞的橡膠圈照片扔到主管桌上:「我根本是在對她大吼,喊著溫度愈低愈漏氣!」但這樣還是沒用。隨後,引用摩頓泰爾克公司副總裁的話:「放下你工程師的堅持,用管理者的角度處理事情。」
公司不想得罪NASA 這個重要客戶,NASA 也不想延後發射時間。「發現者號」的發射時間之前就已經因為天氣不好、另一個任務和技術問題延遲了幾次,大家擔心再次延期會給人不好的印象,因此NASA 欣然接受摩頓泰爾克公司的保證。當主管宣布他們的新決定時,沒人表示質疑。電話會議在幾分鐘內結束。渴望戰勝事實。
隔天,也就是1986 年1 月28 日,7 名男女登上「挑戰者號」,坐定後繫好安全帶,這天雖然陽光普照,但只有攝氏2 度,冰柱掛在發射塔的鷹架上。
太空人之一克里斯塔.麥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是一位老師, 她參與NASA「太空教師」(Teacher in Space)計畫的甄選,並從1.1 萬人中脫穎而出,之後將在太空中,替電視機前的觀眾上2 堂課。她是首位被NASA 送上太空的一般民眾,美國人為她激動喝采!當「挑戰者號」準備發射時,大約有17% 的美國人在觀看這場電視直播。
一開始寶華佐利是缺席的,他選擇不看這場發射。他依然可以肯定,「挑戰者號」還沒離開發射塔就會因為橡膠圈硬化而直接爆炸。但他有個很要好的同事的女兒沒看過太空梭發射升空,當他們問寶華佐利是否會在現場時,他說會。
開始倒數計時,「挑戰者號」在觀眾的歡呼中升空。寶華佐利低聲對朋友說:「我們剛剛開了一槍。」他們看著時鐘讀秒,等待著接下來的災難,但一秒接一秒過去,什麼事都沒發生。當太空梭發射一分鐘後,寶華佐利感激地說:「我
們成功了!」
又過了13 秒,事情發生了。在「挑戰者號」發射升空73 秒、升至距離地面15 公里的高空上時,寶華佐利和同事們好像看到一枚火箭助推器與太空梭分離了。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太早了,應該要發生在120 秒後才對。」
然後,電視螢幕上出現了一團火球。在濃煙和火光中,一枚火箭助推器直墜地面。事發第一時間,根本看不到太空梭。播報者的驚恐在錄下的影音中表露無遺,地面上的NASA 工作人員也嚇到了。控制室打來電話:「太空梭爆炸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反而是寶華佐利擔心的事發生了。太空梭發射幾秒後,其中一個火箭推助器的橡膠圈失去作用,導致側面出現裂縫,熾熱的燃燒氣體就是從這個地方逸出。不過,這個裂縫一開始顯然有再次密合(可能是熱熔渣的功勞),否則「挑戰者號」根本離不開發射塔。
遺憾的是,熱熔渣未能阻止太空人的不幸,可能是在飛行時被一陣強風吹鬆了。熾熱的氣體逸出,並衝擊到火箭助推器與裝滿液態氫的外燃料箱之間的連結處,導致液態氧和液態氫溢出並立刻炸開,使這起事故看起來像爆炸。後來的調查顯示,雖然還參雜了其他因素,但這是事故主因。
太空人所在的太空艙沒有爆炸,但太空人也對其失去控制,太空艙的電源故障了,之後隨即大力撞擊海面沉入海底,直到三個月後才被找到,7 名太空人都在裡面。
事件發生後,寶華佐利過了幾週糟糕的日子。他被任命為調查小組的一員,但不認為應該揭露致災的真正原因。寶華佐利後來在他的講座上說,當美國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的「總統委員會」質詢摩頓泰爾克公司的工程師時,工程師們被指示要簡短地回答問題。寶華佐利選擇不遵照這個指令,他不是簡短地回答「是」或「不是」,而是向委員會提交自己手頭上的文件,包括他警告這會是一場災難的備忘錄。
想像一下,你是一名站在十字路口的警察,有一輛車停下來向你問路,司機問該右轉還左轉?你知道那個地方,也知道正確的路是右轉,因為左邊有個懸崖,要是左轉車子會掉下去,司機就會沒命,所以你當然是跟司機說右轉。你甚至可能拿出手機調出地圖,告訴司機要是左轉會出事。對方看起來很生氣,還辱罵你,然後就起步左轉了,而你只能眼睜睜看著車子掉入懸崖。
羅傑.寶華佐利(Roger Boisjoly)是一名工程師,但不是警察的他卻經歷了非常類似的事件,永遠改變了他的人生。故事始於1985 年寶華佐利受雇主要求查驗的一對橡膠圈,當時他任職於替美國太空總署(NASA)製造固體燃料火箭等的摩頓泰爾克公司(Morton Thiokol, Inc.)。
這些火箭也稱為助推器,裡面是充滿不同物質的混合物(包括過氯酸銨﹝Ammonium Perchlorate﹞、鋁和氧化鐵),替NASA 將要發射到外太空的太空梭提供主要動力。當燃料耗盡時,助推器會從太空梭上脫離,太空梭繼續飛行,而做為助推器的火箭筒會墜入海中,之後被回收檢查。
寶華佐利曾經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進行這類調查。現在,他拿著太空梭「發現號」(Discovery)助推器上的橡膠圈,如他後來向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所述的那樣,「幾乎心臟病發。」因為橡膠圈不再是明亮的蜂蜜色,也不再富有彈性,而是暗沉變色,布滿傷痕,彷彿是被咬斷一樣。
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很清楚問題在哪:橡膠圈做為密封環本來應該要阻隔的熱氣體一直作用在這個地方。寶華佐利對於「發現號」沒有墜毀感到很驚訝,因為橡膠圈已經被衝擊的這麼嚴重。
現在你可能會問:「太空梭又不是玻璃密封罐,它需要橡膠環做什麼?」其實太空梭與玻璃密封罐有一定相似之處,兩者都需要密封環來確保各部位的零件緊密連接。
我們以德國知名玻璃密封罐品牌Weck的產品來解釋,這款密封罐需要用金屬扣夾來將玻璃蓋固定在玻璃罐上,密封前得先替玻璃蓋套一個寬扁的橡膠圈,然後再蓋到玻璃罐上,如果沒有先套上這個做為密封環的橡膠圈,那麼會因為
蓋子和瓶子都很硬,導致兩者無法密合而晃動。
火箭助推器也是這樣。它是由四個部件組成,製造商會預先兩兩組裝好,然後NASA 的工程技術人員會在現場將預先組裝好的兩個部件連接起來,並固定在一起。連接這些部件的是密封圈,即使部件有稍微變形,密封圈也能確保部件
之間沒有出現間隙。這些密封圈看起來像個O,環繞著整個火箭,它們也因為這樣被稱為O 形環。兩個火箭部件之間是用兩個重疊的O 形環密封固定的,但是在「發現號」上,情況卻不是這樣。
寶華佐利立刻向NASA 報告他的發現,當然也通知了自己任職的摩頓泰爾克公司,然後他開始尋找造成橡膠圈損壞的原因。有沒有可能橡膠圈是扭曲狀的?這不太可能,在產品檢測時,橡膠圈被扭曲後就會馬上回復原狀。
原因可能是什麼呢?寶華佐利和同事進行了一個相當簡單的實驗。他們把一個橡膠圈放在兩個金屬板之間,然後輕輕擠壓再放開,觀察橡膠圈與兩個金屬板是否保持接觸。
只要溫度暖和(工程師在攝氏37.7 度﹝華氏100 度﹞的溫度下進行實驗),橡膠圈毫不費力就可以回復與金屬板接觸的狀態。但是橡膠圈所處的環境愈冷,回彈的速度就會愈慢。在攝氏23.8 度﹝華氏75 度﹞的環境下,橡膠圈要花2.4秒才能觸及金屬板。
就使用橡膠圈的目的來說,這個時間長到令人難以置信,實在太久了。橡膠圈只要1/5 秒沒有接觸到金屬板,就會出現大問題。最後,工程師們在攝氏10 度﹝華氏50 度﹞的環境下進行測試。寶華佐利回憶道:「10 分鐘之後我們停止測試。」
他和同事發現了問題所在:「發現號」起飛時,戶外溫度為攝氏11.6 度。橡膠圈會因為溫度低而變硬。第一個橡膠圈被擠壓後沒有回彈,灼熱的燃燒氣體流穿過它,這就是航太界所謂的「漏氣」(blowby)。幸運的是,第二層的橡膠圈阻止了氣體流出,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生。
為什麼夏季輪胎會在霜中變硬?
你可以在家中輕鬆複製前述工程師進行的實驗,將一般橡皮筋套在直尺兩端,然後放進冰箱。你從冰箱取出後,從尺上拆下的橡皮筋需要很久才會縮回原本的大小,因為橡皮筋是彈性體(elastomer)。
彈性體是一種特別具有彈性的塑膠,跟所有塑膠一樣,都是由糾結在一起的分子鏈組成,可以將其想像成一個裝滿煮熟的義大利麵的盤子(在我們另一本著作《物理學就是當它爆炸的時候》﹝Physik ist, wenn’s knallt﹞中,對此有詳
盡的描述,包含你可以自己動手做哪些實驗)。
不過彈性體與義大利麵條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的分子鏈有許多點會相互連接,這是故意的,因為橡膠被拉緊後,這是回復原本形狀的唯一方法。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例如天然橡膠會與硫混合,在長鏈分子之間形成連接橋梁。
所以橡膠變形後,會回彈成原本的樣子,目的達成。但如果彈性體變形後,想回復成原本的狀態,分子鏈必須要是柔韌的,而這種韌性取決於溫度。當天氣非常寒冷時,彈性體中的長鏈分子會比較沒有韌性,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回復
原狀。
彈性體的另一個特性使這個問題加劇。當彈性體變形時(也就是被兩個火箭助推器部件擠壓在中間時),它們會向環境釋放熱量;但當它們被再度放鬆時,必須要從環境中吸收熱量。如果環境很冷,無法提供足夠的熱量供彈性體使用,它們就會大大減緩放鬆的速度,甚至是停止放鬆。
根據彈性體的組成成分,溫度變化對其影響也有所不同。例如,汽車所用的夏季輪胎在酷寒的氣溫下會變硬,而且可能抓地力會不再足夠。但是製作冬季輪胎的橡膠成分與夏季輪胎所用的不同,所以冬季輪胎即使在較低的氣溫下,依然保有韌性。
塑膠為了能應用在太空之旅上,必須特別能做到兩件事:承受大量的熱量和快速伸展。因為橡膠圈是被用在固體燃料火箭的兩個部件之間,用來確保沒有任何間隙,以免炙熱的燃燒氣體逸出,所以橡膠圈和火箭部件之間必須始終保持緊密接觸。基於以上原因,火箭橡膠環所用的塑料是氟橡膠(Fluorine Rubber, FKM),由含有氟的長碳鏈組成。氟會形成非常穩定的化合物,所以具有熱穩定的特性。但這種彈性體不是為了低溫所設計,在低溫的狀況下,它們很快就會失去彈性。
我們可能會以為現在已經知道危險、已經避免危險,裝配這些橡膠環的太空梭只要在更高的溫度下發射就好了,這點在佛羅里達州根本不是問題。寶華佐利通知了公司的主管,並且認為這件事已經解決。但是NASA 已經在計畫下個任務:6 個月後,將要發射另一架太空梭「挑戰者號」(Challenger),前往太空部署一顆通訊衛星。那個時間點落在1 月,並不是最溫暖的月分。
寶華佐利想阻止這次的發射任務,但同樣也有人想強制執行這個任務。寶華佐利注意到,在他第一次示警後,幾乎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如果你去網路上查找他後來在多所大學舉辦的講座,會發現事件發生很久後,對他的影響仍然非常大。寶華佐利是個高大、健壯的男人,善於計算且擁有大量數據。這位工程師一生都在根據事實做出決定,也因此承擔了責任。
人類的生命和大筆金錢都投注在太空任務上,現在臨近「挑戰者號」發射的時間點,卻沒有人對寶華佐利提出的數據有所反應!他簡直不敢相信。
最後,他在1985 年7 月下旬,寫了一份備忘錄給公司經理,預言這會是「一場災難」。他寫道:「這是我發自內心且非常真實的恐懼,如果我們不立刻採取行動,就會有失去這架太空梭的風險,不僅會有災難發生,還會有人因此喪命。」
終於有些行動運轉起來了,先是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就算成員只有5 名工程師。根據寶華佐利的說法,管理階層並未提供任何支持。當然後續的調查結果也沒有改變:在低溫下,橡膠環的確會因為太硬而失去彈性。
「挑戰者號」原定於1986 年1 月27 日發射,那天位於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發布的溫度是0 度以下。0 度以下! NASA 從來沒有在這麼酷寒的天氣下發射過火箭。寶華佐利和他的工程師同事們知道自己手上的數據,他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發射臺上會發生巨大爆炸。
如果因為火箭中出現極高的壓力或是不可預見的振動,導致部件之間出小間隙,那麼擠壓在兩個緊密相間部件之中的橡膠環,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能保有彈性。但在低於0 度的溫度下,彈性體不再是彈性體,而且無法封填間隙。因為低溫,導致其失去回彈所需的能量。還有另一個問題,塑料的分子鏈通常只有在夠暖和的情況下,才能變形。只有這樣它們才能來回移動一點點,而非停留在本來凍結的位置。
如果你將塑料冷卻,最終會到達玻璃化的溫度,在這個溫度下,塑料不再是液體或具有韌性,而是像玻璃一樣堅硬易碎。高於這個溫度,塑料至少是軟的,低於這個溫度則不是,這就是為什麼玻璃化溫度也稱為軟化溫度。
我們曾經以一根橡膠管重現這個現象,先用液態氮將其冷卻到攝氏-196 度,再用槌子敲打,橡膠管隨即破成無數碎塊。一般人家裡可能沒有液態氮,但我們幸運地發現一個大家都可以做的類似實驗,只要你有一袋吐司就行了。
我們是一家六口,一袋吐司沒多久就吃完了,所以總是會多買一點冷凍起來。吐司買來時已經用塑膠袋裝著,我們也懶得拆裝到耐凍的袋子裡,便直接放進冷凍庫。這麼做對吐司沒什麼影響,但塑膠袋就不是這樣了。當溫度降至零下時,塑膠袋會破掉,你可以輕輕鬆鬆就弄破它。
我們家的冷凍櫃放在洗衣間,當你一手將裝滿衣物的洗衣籃穩穩夾在腰側時,另一手可以從冷凍庫抓出整袋吐司。要是你只抓到塑膠袋的前半部,大概前三、四片吐司的位置,那麼後面會整個往下掉,然後你就會聽到吐司落地的聲音。
如果我們看過德國知名烘焙公司「黃金吐司」(Golden Toast)官網上的警告,就應該知道會發生這種事。那個頁面上有著令人食指大動的吐司照片,在這些剛解凍的吐司照片下,寫著:「冷凍保存前,請改用可冷凍的包裝袋或保鮮膜進行分裝,因為我們的包裝袋在冷凍後會失去彈性,可能會破裂。請確認產品已用可冷凍的保鮮膜緊緊包裹住,或是裝進標有『可冷凍』的適用耐凍袋。」沒注意到警語,是你運氣不好。
會這樣是因為「黃金吐司」的包裝袋材質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而耐凍袋材質則是「聚乙烯」(Polyethylene, PE),雖然兩者皆由長鏈分子組成,但在聚丙烯中,這些長鏈分子總是非常有序地排列形成小區域,也就是結晶。這也就導致物質的流動性受到嚴重限制,玻璃化溫度介於攝氏0 ∼ 10 度,冷凍的溫度就更低了,所以在你一手穩定洗衣籃,一手抓取那袋冷凍過的吐司時,悲劇才會發生。
地獄般的戰鬥
與寶華佐利的擔憂相比,吐司落地這種後果當然根本微不足道。「挑戰者號」的橡膠圈會在發射塔上失去作用,熾熱的燃燒氣體會逸出,裝載液態燃料的燃料箱會爆炸。寶華佐利和同事再次警告不要於這麼寒冷的天氣中發射太空梭,或者,他也正如自己後來向記者說的那樣:「我拚命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挑戰號」發射升空前一天,摩頓泰爾克公司和NASA雙方的工程師及主管進行了一場匆忙的電話會議(只有通電話,那時是1986 年,還無法進行視訊),NASA 要求進行實際演練,但因為時間太過緊迫,寶華佐利只能出示手寫的數據,但他相信已經有足夠的證據可以阻止這場發射計畫。他一開始故意沒提溫度細節,只說擔心現在的氣溫並不暖和。畢竟「發現號」發射升空時,攝氏11.6 度的氣溫就已經太低了,更何況現在是冬天。「這種材料冰凍後會跟石頭一樣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熟悉的是讓塑料過熱的問題,例如熨燙衣服。許多衣服的材質是合成纖維,主要是聚酯(polyester)或聚醯胺(polyamide)纖維,它們柔軟、不易變形,而且速乾,所以特別適合用來製作運動服。
聚酯纖維也相對能耐高溫(熔點為攝氏235 ∼ 260 度),不過如果你穿著聚酯纖維製成的運動褲在健身房跌倒滑過地板,褲子可能會因為摩擦生熱而燒破洞。聚醯胺纖維則是一種熱敏感纖維,即使以攝氏60 度洗滌也會出問題。
但對「挑戰者號」來說,問題是低溫。「挑戰者號」發射前一天的電話會議持續了6 小時,工程師們相互爭論、提出證據,並回答問題。就寶華佐利看來,摩頓泰爾克公司的專案主管似乎被說服了,「挑戰者號」的升空計畫會叫停。
但隨後氣氛出現改變,NASA 的某位專案主管說:「你的說法讓我很震驚!」另一人緊接著說:「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發射?明年4 月嗎?」
摩頓泰爾克公司的主管要求暫停會議,希望在沒有NASA 人員與會的狀況下,內部單獨進行5 分鐘的會談。寶華佐利回憶道:「按下電話上的靜音鍵後,公司一名主管低聲對其他人說:『現在我們必須做出管理決策』。」據寶華佐利說,主管們花了半小時編篡出一份證明可以發射太空梭的要點清單,其中最重要的論點是:工程師提出的數據沒有意義。
那是沒有工程師在場的情況下討論出來的結論。寶華佐利還記得,自己那時不知道為什麼站起來走到經理前面,把「發現者號」損壞的橡膠圈照片扔到主管桌上:「我根本是在對她大吼,喊著溫度愈低愈漏氣!」但這樣還是沒用。隨後,引用摩頓泰爾克公司副總裁的話:「放下你工程師的堅持,用管理者的角度處理事情。」
公司不想得罪NASA 這個重要客戶,NASA 也不想延後發射時間。「發現者號」的發射時間之前就已經因為天氣不好、另一個任務和技術問題延遲了幾次,大家擔心再次延期會給人不好的印象,因此NASA 欣然接受摩頓泰爾克公司的保證。當主管宣布他們的新決定時,沒人表示質疑。電話會議在幾分鐘內結束。渴望戰勝事實。
隔天,也就是1986 年1 月28 日,7 名男女登上「挑戰者號」,坐定後繫好安全帶,這天雖然陽光普照,但只有攝氏2 度,冰柱掛在發射塔的鷹架上。
太空人之一克里斯塔.麥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是一位老師, 她參與NASA「太空教師」(Teacher in Space)計畫的甄選,並從1.1 萬人中脫穎而出,之後將在太空中,替電視機前的觀眾上2 堂課。她是首位被NASA 送上太空的一般民眾,美國人為她激動喝采!當「挑戰者號」準備發射時,大約有17% 的美國人在觀看這場電視直播。
一開始寶華佐利是缺席的,他選擇不看這場發射。他依然可以肯定,「挑戰者號」還沒離開發射塔就會因為橡膠圈硬化而直接爆炸。但他有個很要好的同事的女兒沒看過太空梭發射升空,當他們問寶華佐利是否會在現場時,他說會。
開始倒數計時,「挑戰者號」在觀眾的歡呼中升空。寶華佐利低聲對朋友說:「我們剛剛開了一槍。」他們看著時鐘讀秒,等待著接下來的災難,但一秒接一秒過去,什麼事都沒發生。當太空梭發射一分鐘後,寶華佐利感激地說:「我
們成功了!」
又過了13 秒,事情發生了。在「挑戰者號」發射升空73 秒、升至距離地面15 公里的高空上時,寶華佐利和同事們好像看到一枚火箭助推器與太空梭分離了。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太早了,應該要發生在120 秒後才對。」
然後,電視螢幕上出現了一團火球。在濃煙和火光中,一枚火箭助推器直墜地面。事發第一時間,根本看不到太空梭。播報者的驚恐在錄下的影音中表露無遺,地面上的NASA 工作人員也嚇到了。控制室打來電話:「太空梭爆炸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反而是寶華佐利擔心的事發生了。太空梭發射幾秒後,其中一個火箭推助器的橡膠圈失去作用,導致側面出現裂縫,熾熱的燃燒氣體就是從這個地方逸出。不過,這個裂縫一開始顯然有再次密合(可能是熱熔渣的功勞),否則「挑戰者號」根本離不開發射塔。
遺憾的是,熱熔渣未能阻止太空人的不幸,可能是在飛行時被一陣強風吹鬆了。熾熱的氣體逸出,並衝擊到火箭助推器與裝滿液態氫的外燃料箱之間的連結處,導致液態氧和液態氫溢出並立刻炸開,使這起事故看起來像爆炸。後來的調查顯示,雖然還參雜了其他因素,但這是事故主因。
太空人所在的太空艙沒有爆炸,但太空人也對其失去控制,太空艙的電源故障了,之後隨即大力撞擊海面沉入海底,直到三個月後才被找到,7 名太空人都在裡面。
事件發生後,寶華佐利過了幾週糟糕的日子。他被任命為調查小組的一員,但不認為應該揭露致災的真正原因。寶華佐利後來在他的講座上說,當美國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的「總統委員會」質詢摩頓泰爾克公司的工程師時,工程師們被指示要簡短地回答問題。寶華佐利選擇不遵照這個指令,他不是簡短地回答「是」或「不是」,而是向委員會提交自己手頭上的文件,包括他警告這會是一場災難的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