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否定知識
《心經》今譯文:
在此,喔,舍利子,形體是空,而空就是形體,空和形體並沒有什麼不同,形體和空也沒有什麼不同,任何是形體的都是空,同樣地,感情、知覺、內在衝動和意識,也都是空。
在此,喔,舍利子,所有的達摩(Dharmas:宇宙或個人存在的基本法則)都是以空為其特徵,它們不是被產生出來的,也不被停止;不是被沾污的,也不是潔淨的;不是缺損的,也不是完整的。
對照的《心經》古譯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知識就是禍因、災難和癌。就是因為透過知識,人們才變得和整體分開,知識創造出那個距離。
你在山裡偶然看到一朵野花,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的頭腦對它沒有什麼話可說,頭腦是沉靜的,你注視著花,你看著花,但是在你裡面沒有知識升起——有驚奇、有神祕,花在那裡,你也在那裡,透過驚奇,你跟它不是分開的,你被連結起來了。
如果你知道它是一朵玫瑰,或是一朵金盞花,或是其他的東西,那個知道會使你跟它分離。花在那裡,你在這裡,但是沒有連結——你知道!知識造成距離,你越知道,那個距離就越大,你越不知道,那個距離就越小。如果你處於那個不知道的片刻,就沒有距離,你就被連結起來了。
你愛上一個女人或男人,你墜入情網的那一天沒有距離,只有驚奇、激動、興奮,和狂喜,但是沒有知識,你不知道這個女人是誰。沒有知識的話,就沒有東西會將你分裂,因此那些愛的第一個片刻有它們的美,你跟那個女人生活了二十四個小時之後,知識就升起了,如此一來,你對那個女人就有了一些概念:你已經知道她是誰,你有了一個意象。二十四小時造成一個過去,那二十四小時在頭腦裡面留下了記號:你注視著那個相同的女人,但是已經不再有相同的神祕,你在走下坡,那個頂點已經失去了。
了解這個就是了解了很多。如果你了解知識使人分裂、知識造成距離,那麼你就已經了解了靜心真正的奧祕。靜心就是一種不知道的狀態,靜心是純粹的空間,不被知識所打擾,是的,那個《聖經》的故事是真實的——人透過知識而墮落,人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而墮落,世界上沒有其他的經文能夠勝過那一段,那個寓言是最後的話語,沒有其他寓言可以達到那個高度和洞見。
人透過知識而墮落,這看起來很不合邏輯。它看起來不合邏輯,因為邏輯是知識的一部分,邏輯完全支持知識;它看起來不合邏輯,因為邏輯是人墮落的基本原因。一個完全合乎邏輯、完全明智、一直都很明智、從來不允許任何不合乎邏輯的事發生在他人生裡的人,是一個瘋子。明智需要藉瘋狂來平衡,邏輯需要藉不邏輯來平衡,相反的東西會合而平衡。一個只有理性的人是無理性的,他會失去很多,事實上,他會繼續失去所有美麗的和所有真實的東西,他會蒐集一些瑣事,他的人生將會是一個世俗的人生,他將會是一個俗人。
那個《聖經》的寓言有很深的洞見,為什麼人透過知識而墮落?因為知識造成距離,因為知識創造出「我」和「你」,因為知識創造出主體和客體、知者和被知者、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知識基本上是使人精神分裂的,它產生分裂,然後就沒有辦法連結它,那就是為什麼一個人變得越博學多聞,他就變得越不具宗教性,一個人受越多教育,他去接近神的可能性就越少。
當耶穌說出下面這句話時,他是對的:「只有小孩子才能夠進入我的王國」只有小孩子,小孩子有什麼性質是你所喪失的?小孩子具有無知識和天真的性質,他帶著驚奇看世界,他的眼睛完全清晰,但是看得很深,他沒有偏見,沒有判斷,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他不會投射,因此他知道本然的事實。
前面我們談到實體和真理之間的差別。小孩子知道真理,而你只知道實體,實體是你在你周圍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是你透過投射、欲求和思考而創造出來的東西,實體是你對真理的解釋。真理只是那本然的事實,實體是你了解到的東西,它是你對真理的概念,實體是由一些各自分開的東西所組成的,而真理只是由一個宇宙的力量所組成。真理由「一」所組成,實體由「多」所組成,實體是一個群眾,真理是整合。
在我們進入經文之前,必須有這項基礎:知識是一個禍因。
克里虛納穆提(J. Krishnamurti:一位成道大師)說過:「否定就是寧靜」,否定什麼?否定知識、否定頭腦、否定這個在你裡面經常性的占據。要創造出一個沒有被占據的空間。當你沒有被占據,你跟整體很搭調;當你被占據,你就走調了。因此,每當可以到達一個寧靜的片刻時,你就有非常大的喜悅,在那個片刻,生命有了意義;在那個片刻,生命有了一個超出文字的壯麗;在那個片刻,生命是一個歡舞;在那個片刻,即使死亡來臨,它也將是一個歡舞和慶祝,因為那個片刻除了喜悅之外不知道其他的東西,那個片刻是喜悅的、極樂的。
知識必須被否定,但不是因為我這麼說,或是因為克里虛納穆提這麼說,或是因為佛陀這麼說,它才必須被否定。如果你否定是因為我這麼說,那麼你將否定你的知識,而任何我所說的將會變成你的知識來替代它,你會以之取代。否定必須不能夠來自頭腦,否則頭腦是很狡猾的,任何我所說的都將變成你的知識,而你會開始執著於它。你拋棄了你舊有的偶像,而以新的偶像來取代它們,但那是同樣的把戲,只是以新的文字、新的概念,和新的思想來玩玩它罷了。
第 3 章 否定知識
《心經》今譯文:
在此,喔,舍利子,形體是空,而空就是形體,空和形體並沒有什麼不同,形體和空也沒有什麼不同,任何是形體的都是空,同樣地,感情、知覺、內在衝動和意識,也都是空。
在此,喔,舍利子,所有的達摩(Dharmas:宇宙或個人存在的基本法則)都是以空為其特徵,它們不是被產生出來的,也不被停止;不是被沾污的,也不是潔淨的;不是缺損的,也不是完整的。
對照的《心經》古譯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知識就是禍因、災難和癌。就是因為透過知識,人們才變得和整體分開,知識創造出那個距離。
你在山裡偶然看到一朵野花,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的頭腦對它沒有什麼話可說,頭腦是沉靜的,你注視著花,你看著花,但是在你裡面沒有知識升起——有驚奇、有神祕,花在那裡,你也在那裡,透過驚奇,你跟它不是分開的,你被連結起來了。
如果你知道它是一朵玫瑰,或是一朵金盞花,或是其他的東西,那個知道會使你跟它分離。花在那裡,你在這裡,但是沒有連結——你知道!知識造成距離,你越知道,那個距離就越大,你越不知道,那個距離就越小。如果你處於那個不知道的片刻,就沒有距離,你就被連結起來了。
你愛上一個女人或男人,你墜入情網的那一天沒有距離,只有驚奇、激動、興奮,和狂喜,但是沒有知識,你不知道這個女人是誰。沒有知識的話,就沒有東西會將你分裂,因此那些愛的第一個片刻有它們的美,你跟那個女人生活了二十四個小時之後,知識就升起了,如此一來,你對那個女人就有了一些概念:你已經知道她是誰,你有了一個意象。二十四小時造成一個過去,那二十四小時在頭腦裡面留下了記號:你注視著那個相同的女人,但是已經不再有相同的神祕,你在走下坡,那個頂點已經失去了。
了解這個就是了解了很多。如果你了解知識使人分裂、知識造成距離,那麼你就已經了解了靜心真正的奧祕。靜心就是一種不知道的狀態,靜心是純粹的空間,不被知識所打擾,是的,那個《聖經》的故事是真實的——人透過知識而墮落,人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而墮落,世界上沒有其他的經文能夠勝過那一段,那個寓言是最後的話語,沒有其他寓言可以達到那個高度和洞見。
人透過知識而墮落,這看起來很不合邏輯。它看起來不合邏輯,因為邏輯是知識的一部分,邏輯完全支持知識;它看起來不合邏輯,因為邏輯是人墮落的基本原因。一個完全合乎邏輯、完全明智、一直都很明智、從來不允許任何不合乎邏輯的事發生在他人生裡的人,是一個瘋子。明智需要藉瘋狂來平衡,邏輯需要藉不邏輯來平衡,相反的東西會合而平衡。一個只有理性的人是無理性的,他會失去很多,事實上,他會繼續失去所有美麗的和所有真實的東西,他會蒐集一些瑣事,他的人生將會是一個世俗的人生,他將會是一個俗人。
那個《聖經》的寓言有很深的洞見,為什麼人透過知識而墮落?因為知識造成距離,因為知識創造出「我」和「你」,因為知識創造出主體和客體、知者和被知者、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知識基本上是使人精神分裂的,它產生分裂,然後就沒有辦法連結它,那就是為什麼一個人變得越博學多聞,他就變得越不具宗教性,一個人受越多教育,他去接近神的可能性就越少。
當耶穌說出下面這句話時,他是對的:「只有小孩子才能夠進入我的王國」只有小孩子,小孩子有什麼性質是你所喪失的?小孩子具有無知識和天真的性質,他帶著驚奇看世界,他的眼睛完全清晰,但是看得很深,他沒有偏見,沒有判斷,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他不會投射,因此他知道本然的事實。
前面我們談到實體和真理之間的差別。小孩子知道真理,而你只知道實體,實體是你在你周圍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是你透過投射、欲求和思考而創造出來的東西,實體是你對真理的解釋。真理只是那本然的事實,實體是你了解到的東西,它是你對真理的概念,實體是由一些各自分開的東西所組成的,而真理只是由一個宇宙的力量所組成。真理由「一」所組成,實體由「多」所組成,實體是一個群眾,真理是整合。
在我們進入經文之前,必須有這項基礎:知識是一個禍因。
克里虛納穆提(J. Krishnamurti:一位成道大師)說過:「否定就是寧靜」,否定什麼?否定知識、否定頭腦、否定這個在你裡面經常性的占據。要創造出一個沒有被占據的空間。當你沒有被占據,你跟整體很搭調;當你被占據,你就走調了。因此,每當可以到達一個寧靜的片刻時,你就有非常大的喜悅,在那個片刻,生命有了意義;在那個片刻,生命有了一個超出文字的壯麗;在那個片刻,生命是一個歡舞;在那個片刻,即使死亡來臨,它也將是一個歡舞和慶祝,因為那個片刻除了喜悅之外不知道其他的東西,那個片刻是喜悅的、極樂的。
知識必須被否定,但不是因為我這麼說,或是因為克里虛納穆提這麼說,或是因為佛陀這麼說,它才必須被否定。如果你否定是因為我這麼說,那麼你將否定你的知識,而任何我所說的將會變成你的知識來替代它,你會以之取代。否定必須不能夠來自頭腦,否則頭腦是很狡猾的,任何我所說的都將變成你的知識,而你會開始執著於它。你拋棄了你舊有的偶像,而以新的偶像來取代它們,但那是同樣的把戲,只是以新的文字、新的概念,和新的思想來玩玩它罷了。
那麼要如何否定知識呢?不是用其他的知識,只要洞察知識造成距離這個事實,只要強烈地完全洞察這個事實就夠了。不是你必須用另外的某些東西來取代,而是:那個強烈就是火,那個強烈將會使你的知識化為灰燼,那個強烈就夠了,那個強烈就是一般為人所知的「洞見」。洞見將會燒掉你的知識,而它將不會被其他的知識所取代,那麼就有空——尚雅塔,就有空無,因為如此一來就沒有內容物,就會有不被打擾、不被歪曲的真理。
你必須去看我所說的,而不是去學習我所說的,在此,每天跟我坐在一起,注意聽我講,但是不要開始累積。注意聽我講應該是一個洞見的實驗,你應該帶著強烈、帶著全然性、帶著你盡可能多的覺知(awareness),就在那個覺知當中,你會看到一個要點,那個「看」(觀)就是蛻變!並非你在之後必須做某些其他的事,那個「看」本身就會帶來突變,如果還需要某些努力,那只是表示你錯過了。如果你明天來問我:「我已經了解知識就是禍因、知識造成距離,現在要如何丟棄它?」——那麼你就錯過了。當那個「如何」升起,你就錯過了。那個「如何」不能夠升起,因為那個「如何」是在要求更多的知識,那個「如何」是在要求方法和技巧:「應該做什麼?」只要洞見就夠了,不需要任何努力來幫助,以洞見的火來燃燒你攜帶在你裡面的知識就太夠了,只要「看」那個要點!
聽我講,要跟著我走!聽我講,要抓住我的手,在我試著去幫助你移入的空間裡移動,了解我所說的,不要爭辯,不要說是,也不要說不,不要同意,也不要不同意,只要跟我在一起——就在這個片刻!突然間那個洞見就會出現,如果你注意聽著我說注意並不是專心的意思,我說注意只是意味著你有覺知地聽著,而不是以麻木的頭腦聽著。你以聰智聽著,活生生地聽著,心靈敞開地聽著,你在此時此地,跟著我,那就是我所說的注意的意思。你不是心不在焉,你不是在頭腦裡比較我所說的和你舊有的思想,你根本不比較,也不判斷,對於我所說的,你不在你的內在判斷說:它是對的或是不對的,或者有多少是對的。
就在前幾天,我跟一位求道者在談,他有一個求道者的性質,但是被知識所重壓,當我在跟他談話時,他的眼睛變得充滿眼淚,他的心正要打開,但是,就在那個片刻,頭腦跳進來而摧毀了那整個美。他正在移向心、正要打開,但是他的頭腦立刻介入,那些正好在掉下邊緣的眼淚消失了,他的眼睛變乾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我說了一些他不能夠同意的事。到某一點為止,他同意我,然後我說了一些跟他的猶太背景相抵觸的東西,跟卡巴拉(Kabala:猶太神祕主義者)相抵觸的東西,他的整個能量立刻改變,他說:「每一件事都對,任何你所說的都對,但是這一件事:神沒有目的,存在是無目的地存在,這一點我不能同意,因為卡巴拉所說的剛好相反——生命是有目的的,神是有目的的,祂正在領導著我們朝向某一個命運,有一個目的地。」
他或許甚至不知道,因為「比較」的介入,所以在那個片刻他錯失了。卡巴拉跟我有什麼關係?當你跟我在一起,將你的卡巴拉、瑜伽、譚崔和這個那個知識收起來;當你跟我在一起,要完全跟我在一起,如果你完全跟我在一起,我不是說你要同意我,根本就沒有同意或不同意這個問題。
當你看一朵玫瑰花,你同意它或是不同意它?當你看日出,你同意或不同意?當你夜晚看月亮,你只是看它!要不然就是你看它,要不然就是你不看它,但是並沒有同意或不同意的問題。
要像這樣地跟我在一起,這就是跟一位師父在一起的方式,只要跟我在一起,我不是要說服你關於任何事,我不是要使你轉變到某些理論、哲學、教條或某些教會,不!我只是要和你分享那發生在我身上的。就在那個分享,如果你加入,它也能夠發生在你身上,它是具有傳染性的,洞見會使你蛻變(transform)。
當我說知識是一個禍因,你可能會同意,也可能不同意,但是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你就錯失了!你只要去聽它、去洞察它,進入整個知識的過程,你看知識如何造成距離,知識如何變成一個障礙,知識如何介於你跟真理之間,知識如何繼續增加,而那個距離也繼續增加。天真如何透過知識而喪失,驚奇(wonder)如何透過知識而被摧毀、被弄成殘廢、或被謀殺。透過知識,人生如何變成一件無趣和無聊的事,神祕喪失了,而神也跟著神祕一起喪失。
神祕消失是因為你開始有了你認為自己知道的概念。當你知道,怎麼能夠有神祕?神祕是唯有當你不知道的時候才可能。
記住,人連一件事都不知道!所有我們蒐集的都只是垃圾,那最終的仍然超出你的掌握。我們所蒐集的只是事實,藉著我們的努力,真理還是無法被碰觸到,這不僅僅是佛陀、克里希納(印度護持神的第八化身)、克里虛納穆提和拉瑪(Rama:印度神)的經驗,這甚至是愛迪生、牛頓和愛因斯坦等人的經驗,這是詩人、畫家和舞蹈家的經驗。所有世界上偉大的智者——他們可能是神祕家,可能是詩人,可能是科學家——都完全同意一件事:我們知道得越多,我們就越了解生命是一個絕對的神祕,我們的知識並沒有摧毀它的神祕。只有愚蠢的人,他們只知道一點點,就以為生命不再神祕,只有平庸的頭腦才會變得過分執著於知識,聰明的頭腦停留在知識之上,他使用它,當然使用它——它是有用的,它是有實用價值的——但是他知道得非常清楚,所有真的都是隱藏起來的,它一直都是被隱藏起來的,你可以繼續知道,再知道,但神依然是無窮盡的。
帶著洞見、注意和全然來聽,在那個洞見裡,你會看到某些東西,那個看(觀)會改變你,你不會問「如何」。
那就是克里虛納穆提說「否定就是寧靜」的意思。洞見會否定,當某些東西被否定,而沒有東西被放進來取代,某些東西被摧毀了,而沒有東西被放進來代替它的位置,在這個時候會有寧靜,因為有空間。有寧靜是因為舊的被拋棄了,而新的還沒有被帶進來,佛陀稱那個寧靜為尚雅塔,那個寧靜就是空或空無,只有那個空無能夠在真理的世界裡運作。
那麼要如何否定知識呢?不是用其他的知識,只要洞察知識造成距離這個事實,只要強烈地完全洞察這個事實就夠了。不是你必須用另外的某些東西來取代,而是:那個強烈就是火,那個強烈將會使你的知識化為灰燼,那個強烈就夠了,那個強烈就是一般為人所知的「洞見」。洞見將會燒掉你的知識,而它將不會被其他的知識所取代,那麼就有空——尚雅塔,就有空無,因為如此一來就沒有內容物,就會有不被打擾、不被歪曲的真理。
你必須去看我所說的,而不是去學習我所說的,在此,每天跟我坐在一起,注意聽我講,但是不要開始累積。注意聽我講應該是一個洞見的實驗,你應該帶著強烈、帶著全然性、帶著你盡可能多的覺知(awareness),就在那個覺知當中,你會看到一個要點,那個「看」(觀)就是蛻變!並非你在之後必須做某些其他的事,那個「看」本身就會帶來突變,如果還需要某些努力,那只是表示你錯過了。如果你明天來問我:「我已經了解知識就是禍因、知識造成距離,現在要如何丟棄它?」——那麼你就錯過了。當那個「如何」升起,你就錯過了。那個「如何」不能夠升起,因為那個「如何」是在要求更多的知識,那個「如何」是在要求方法和技巧:「應該做什麼?」只要洞見就夠了,不需要任何努力來幫助,以洞見的火來燃燒你攜帶在你裡面的知識就太夠了,只要「看」那個要點!
聽我講,要跟著我走!聽我講,要抓住我的手,在我試著去幫助你移入的空間裡移動,了解我所說的,不要爭辯,不要說是,也不要說不,不要同意,也不要不同意,只要跟我在一起——就在這個片刻!突然間那個洞見就會出現,如果你注意聽著我說注意並不是專心的意思,我說注意只是意味著你有覺知地聽著,而不是以麻木的頭腦聽著。你以聰智聽著,活生生地聽著,心靈敞開地聽著,你在此時此地,跟著我,那就是我所說的注意的意思。你不是心不在焉,你不是在頭腦裡比較我所說的和你舊有的思想,你根本不比較,也不判斷,對於我所說的,你不在你的內在判斷說:它是對的或是不對的,或者有多少是對的。
就在前幾天,我跟一位求道者在談,他有一個求道者的性質,但是被知識所重壓,當我在跟他談話時,他的眼睛變得充滿眼淚,他的心正要打開,但是,就在那個片刻,頭腦跳進來而摧毀了那整個美。他正在移向心、正要打開,但是他的頭腦立刻介入,那些正好在掉下邊緣的眼淚消失了,他的眼睛變乾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我說了一些他不能夠同意的事。到某一點為止,他同意我,然後我說了一些跟他的猶太背景相抵觸的東西,跟卡巴拉(Kabala:猶太神祕主義者)相抵觸的東西,他的整個能量立刻改變,他說:「每一件事都對,任何你所說的都對,但是這一件事:神沒有目的,存在是無目的地存在,這一點我不能同意,因為卡巴拉所說的剛好相反——生命是有目的的,神是有目的的,祂正在領導著我們朝向某一個命運,有一個目的地。」
他或許甚至不知道,因為「比較」的介入,所以在那個片刻他錯失了。卡巴拉跟我有什麼關係?當你跟我在一起,將你的卡巴拉、瑜伽、譚崔和這個那個知識收起來;當你跟我在一起,要完全跟我在一起,如果你完全跟我在一起,我不是說你要同意我,根本就沒有同意或不同意這個問題。
當你看一朵玫瑰花,你同意它或是不同意它?當你看日出,你同意或不同意?當你夜晚看月亮,你只是看它!要不然就是你看它,要不然就是你不看它,但是並沒有同意或不同意的問題。
要像這樣地跟我在一起,這就是跟一位師父在一起的方式,只要跟我在一起,我不是要說服你關於任何事,我不是要使你轉變到某些理論、哲學、教條或某些教會,不!我只是要和你分享那發生在我身上的。就在那個分享,如果你加入,它也能夠發生在你身上,它是具有傳染性的,洞見會使你蛻變(transform)。
當我說知識是一個禍因,你可能會同意,也可能不同意,但是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你就錯失了!你只要去聽它、去洞察它,進入整個知識的過程,你看知識如何造成距離,知識如何變成一個障礙,知識如何介於你跟真理之間,知識如何繼續增加,而那個距離也繼續增加。天真如何透過知識而喪失,驚奇(wonder)如何透過知識而被摧毀、被弄成殘廢、或被謀殺。透過知識,人生如何變成一件無趣和無聊的事,神祕喪失了,而神也跟著神祕一起喪失。
神祕消失是因為你開始有了你認為自己知道的概念。當你知道,怎麼能夠有神祕?神祕是唯有當你不知道的時候才可能。
記住,人連一件事都不知道!所有我們蒐集的都只是垃圾,那最終的仍然超出你的掌握。我們所蒐集的只是事實,藉著我們的努力,真理還是無法被碰觸到,這不僅僅是佛陀、克里希納(印度護持神的第八化身)、克里虛納穆提和拉瑪(Rama:印度神)的經驗,這甚至是愛迪生、牛頓和愛因斯坦等人的經驗,這是詩人、畫家和舞蹈家的經驗。所有世界上偉大的智者——他們可能是神祕家,可能是詩人,可能是科學家——都完全同意一件事:我們知道得越多,我們就越了解生命是一個絕對的神祕,我們的知識並沒有摧毀它的神祕。只有愚蠢的人,他們只知道一點點,就以為生命不再神祕,只有平庸的頭腦才會變得過分執著於知識,聰明的頭腦停留在知識之上,他使用它,當然使用它——它是有用的,它是有實用價值的——但是他知道得非常清楚,所有真的都是隱藏起來的,它一直都是被隱藏起來的,你可以繼續知道,再知道,但神依然是無窮盡的。
帶著洞見、注意和全然來聽,在那個洞見裡,你會看到某些東西,那個看(觀)會改變你,你不會問「如何」。
那就是克里虛納穆提說「否定就是寧靜」的意思。洞見會否定,當某些東西被否定,而沒有東西被放進來取代,某些東西被摧毀了,而沒有東西被放進來代替它的位置,在這個時候會有寧靜,因為有空間。有寧靜是因為舊的被拋棄了,而新的還沒有被帶進來,佛陀稱那個寧靜為尚雅塔,那個寧靜就是空或空無,只有那個空無能夠在真理的世界裡運作。
《心經》今譯文:
在此,喔,舍利子,形體是空,而空就是形體,空和形體並沒有什麼不同,形體和空也沒有什麼不同,任何是形體的都是空,同樣地,感情、知覺、內在衝動和意識,也都是空。
在此,喔,舍利子,所有的達摩(Dharmas:宇宙或個人存在的基本法則)都是以空為其特徵,它們不是被產生出來的,也不被停止;不是被沾污的,也不是潔淨的;不是缺損的,也不是完整的。
對照的《心經》古譯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知識就是禍因、災難和癌。就是因為透過知識,人們才變得和整體分開,知識創造出那個距離。
你在山裡偶然看到一朵野花,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的頭腦對它沒有什麼話可說,頭腦是沉靜的,你注視著花,你看著花,但是在你裡面沒有知識升起——有驚奇、有神祕,花在那裡,你也在那裡,透過驚奇,你跟它不是分開的,你被連結起來了。
如果你知道它是一朵玫瑰,或是一朵金盞花,或是其他的東西,那個知道會使你跟它分離。花在那裡,你在這裡,但是沒有連結——你知道!知識造成距離,你越知道,那個距離就越大,你越不知道,那個距離就越小。如果你處於那個不知道的片刻,就沒有距離,你就被連結起來了。
你愛上一個女人或男人,你墜入情網的那一天沒有距離,只有驚奇、激動、興奮,和狂喜,但是沒有知識,你不知道這個女人是誰。沒有知識的話,就沒有東西會將你分裂,因此那些愛的第一個片刻有它們的美,你跟那個女人生活了二十四個小時之後,知識就升起了,如此一來,你對那個女人就有了一些概念:你已經知道她是誰,你有了一個意象。二十四小時造成一個過去,那二十四小時在頭腦裡面留下了記號:你注視著那個相同的女人,但是已經不再有相同的神祕,你在走下坡,那個頂點已經失去了。
了解這個就是了解了很多。如果你了解知識使人分裂、知識造成距離,那麼你就已經了解了靜心真正的奧祕。靜心就是一種不知道的狀態,靜心是純粹的空間,不被知識所打擾,是的,那個《聖經》的故事是真實的——人透過知識而墮落,人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而墮落,世界上沒有其他的經文能夠勝過那一段,那個寓言是最後的話語,沒有其他寓言可以達到那個高度和洞見。
人透過知識而墮落,這看起來很不合邏輯。它看起來不合邏輯,因為邏輯是知識的一部分,邏輯完全支持知識;它看起來不合邏輯,因為邏輯是人墮落的基本原因。一個完全合乎邏輯、完全明智、一直都很明智、從來不允許任何不合乎邏輯的事發生在他人生裡的人,是一個瘋子。明智需要藉瘋狂來平衡,邏輯需要藉不邏輯來平衡,相反的東西會合而平衡。一個只有理性的人是無理性的,他會失去很多,事實上,他會繼續失去所有美麗的和所有真實的東西,他會蒐集一些瑣事,他的人生將會是一個世俗的人生,他將會是一個俗人。
那個《聖經》的寓言有很深的洞見,為什麼人透過知識而墮落?因為知識造成距離,因為知識創造出「我」和「你」,因為知識創造出主體和客體、知者和被知者、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知識基本上是使人精神分裂的,它產生分裂,然後就沒有辦法連結它,那就是為什麼一個人變得越博學多聞,他就變得越不具宗教性,一個人受越多教育,他去接近神的可能性就越少。
當耶穌說出下面這句話時,他是對的:「只有小孩子才能夠進入我的王國」只有小孩子,小孩子有什麼性質是你所喪失的?小孩子具有無知識和天真的性質,他帶著驚奇看世界,他的眼睛完全清晰,但是看得很深,他沒有偏見,沒有判斷,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他不會投射,因此他知道本然的事實。
前面我們談到實體和真理之間的差別。小孩子知道真理,而你只知道實體,實體是你在你周圍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是你透過投射、欲求和思考而創造出來的東西,實體是你對真理的解釋。真理只是那本然的事實,實體是你了解到的東西,它是你對真理的概念,實體是由一些各自分開的東西所組成的,而真理只是由一個宇宙的力量所組成。真理由「一」所組成,實體由「多」所組成,實體是一個群眾,真理是整合。
在我們進入經文之前,必須有這項基礎:知識是一個禍因。
克里虛納穆提(J. Krishnamurti:一位成道大師)說過:「否定就是寧靜」,否定什麼?否定知識、否定頭腦、否定這個在你裡面經常性的占據。要創造出一個沒有被占據的空間。當你沒有被占據,你跟整體很搭調;當你被占據,你就走調了。因此,每當可以到達一個寧靜的片刻時,你就有非常大的喜悅,在那個片刻,生命有了意義;在那個片刻,生命有了一個超出文字的壯麗;在那個片刻,生命是一個歡舞;在那個片刻,即使死亡來臨,它也將是一個歡舞和慶祝,因為那個片刻除了喜悅之外不知道其他的東西,那個片刻是喜悅的、極樂的。
知識必須被否定,但不是因為我這麼說,或是因為克里虛納穆提這麼說,或是因為佛陀這麼說,它才必須被否定。如果你否定是因為我這麼說,那麼你將否定你的知識,而任何我所說的將會變成你的知識來替代它,你會以之取代。否定必須不能夠來自頭腦,否則頭腦是很狡猾的,任何我所說的都將變成你的知識,而你會開始執著於它。你拋棄了你舊有的偶像,而以新的偶像來取代它們,但那是同樣的把戲,只是以新的文字、新的概念,和新的思想來玩玩它罷了。
第 3 章 否定知識
《心經》今譯文:
在此,喔,舍利子,形體是空,而空就是形體,空和形體並沒有什麼不同,形體和空也沒有什麼不同,任何是形體的都是空,同樣地,感情、知覺、內在衝動和意識,也都是空。
在此,喔,舍利子,所有的達摩(Dharmas:宇宙或個人存在的基本法則)都是以空為其特徵,它們不是被產生出來的,也不被停止;不是被沾污的,也不是潔淨的;不是缺損的,也不是完整的。
對照的《心經》古譯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知識就是禍因、災難和癌。就是因為透過知識,人們才變得和整體分開,知識創造出那個距離。
你在山裡偶然看到一朵野花,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的頭腦對它沒有什麼話可說,頭腦是沉靜的,你注視著花,你看著花,但是在你裡面沒有知識升起——有驚奇、有神祕,花在那裡,你也在那裡,透過驚奇,你跟它不是分開的,你被連結起來了。
如果你知道它是一朵玫瑰,或是一朵金盞花,或是其他的東西,那個知道會使你跟它分離。花在那裡,你在這裡,但是沒有連結——你知道!知識造成距離,你越知道,那個距離就越大,你越不知道,那個距離就越小。如果你處於那個不知道的片刻,就沒有距離,你就被連結起來了。
你愛上一個女人或男人,你墜入情網的那一天沒有距離,只有驚奇、激動、興奮,和狂喜,但是沒有知識,你不知道這個女人是誰。沒有知識的話,就沒有東西會將你分裂,因此那些愛的第一個片刻有它們的美,你跟那個女人生活了二十四個小時之後,知識就升起了,如此一來,你對那個女人就有了一些概念:你已經知道她是誰,你有了一個意象。二十四小時造成一個過去,那二十四小時在頭腦裡面留下了記號:你注視著那個相同的女人,但是已經不再有相同的神祕,你在走下坡,那個頂點已經失去了。
了解這個就是了解了很多。如果你了解知識使人分裂、知識造成距離,那麼你就已經了解了靜心真正的奧祕。靜心就是一種不知道的狀態,靜心是純粹的空間,不被知識所打擾,是的,那個《聖經》的故事是真實的——人透過知識而墮落,人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而墮落,世界上沒有其他的經文能夠勝過那一段,那個寓言是最後的話語,沒有其他寓言可以達到那個高度和洞見。
人透過知識而墮落,這看起來很不合邏輯。它看起來不合邏輯,因為邏輯是知識的一部分,邏輯完全支持知識;它看起來不合邏輯,因為邏輯是人墮落的基本原因。一個完全合乎邏輯、完全明智、一直都很明智、從來不允許任何不合乎邏輯的事發生在他人生裡的人,是一個瘋子。明智需要藉瘋狂來平衡,邏輯需要藉不邏輯來平衡,相反的東西會合而平衡。一個只有理性的人是無理性的,他會失去很多,事實上,他會繼續失去所有美麗的和所有真實的東西,他會蒐集一些瑣事,他的人生將會是一個世俗的人生,他將會是一個俗人。
那個《聖經》的寓言有很深的洞見,為什麼人透過知識而墮落?因為知識造成距離,因為知識創造出「我」和「你」,因為知識創造出主體和客體、知者和被知者、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知識基本上是使人精神分裂的,它產生分裂,然後就沒有辦法連結它,那就是為什麼一個人變得越博學多聞,他就變得越不具宗教性,一個人受越多教育,他去接近神的可能性就越少。
當耶穌說出下面這句話時,他是對的:「只有小孩子才能夠進入我的王國」只有小孩子,小孩子有什麼性質是你所喪失的?小孩子具有無知識和天真的性質,他帶著驚奇看世界,他的眼睛完全清晰,但是看得很深,他沒有偏見,沒有判斷,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他不會投射,因此他知道本然的事實。
前面我們談到實體和真理之間的差別。小孩子知道真理,而你只知道實體,實體是你在你周圍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是你透過投射、欲求和思考而創造出來的東西,實體是你對真理的解釋。真理只是那本然的事實,實體是你了解到的東西,它是你對真理的概念,實體是由一些各自分開的東西所組成的,而真理只是由一個宇宙的力量所組成。真理由「一」所組成,實體由「多」所組成,實體是一個群眾,真理是整合。
在我們進入經文之前,必須有這項基礎:知識是一個禍因。
克里虛納穆提(J. Krishnamurti:一位成道大師)說過:「否定就是寧靜」,否定什麼?否定知識、否定頭腦、否定這個在你裡面經常性的占據。要創造出一個沒有被占據的空間。當你沒有被占據,你跟整體很搭調;當你被占據,你就走調了。因此,每當可以到達一個寧靜的片刻時,你就有非常大的喜悅,在那個片刻,生命有了意義;在那個片刻,生命有了一個超出文字的壯麗;在那個片刻,生命是一個歡舞;在那個片刻,即使死亡來臨,它也將是一個歡舞和慶祝,因為那個片刻除了喜悅之外不知道其他的東西,那個片刻是喜悅的、極樂的。
知識必須被否定,但不是因為我這麼說,或是因為克里虛納穆提這麼說,或是因為佛陀這麼說,它才必須被否定。如果你否定是因為我這麼說,那麼你將否定你的知識,而任何我所說的將會變成你的知識來替代它,你會以之取代。否定必須不能夠來自頭腦,否則頭腦是很狡猾的,任何我所說的都將變成你的知識,而你會開始執著於它。你拋棄了你舊有的偶像,而以新的偶像來取代它們,但那是同樣的把戲,只是以新的文字、新的概念,和新的思想來玩玩它罷了。
那麼要如何否定知識呢?不是用其他的知識,只要洞察知識造成距離這個事實,只要強烈地完全洞察這個事實就夠了。不是你必須用另外的某些東西來取代,而是:那個強烈就是火,那個強烈將會使你的知識化為灰燼,那個強烈就夠了,那個強烈就是一般為人所知的「洞見」。洞見將會燒掉你的知識,而它將不會被其他的知識所取代,那麼就有空——尚雅塔,就有空無,因為如此一來就沒有內容物,就會有不被打擾、不被歪曲的真理。
你必須去看我所說的,而不是去學習我所說的,在此,每天跟我坐在一起,注意聽我講,但是不要開始累積。注意聽我講應該是一個洞見的實驗,你應該帶著強烈、帶著全然性、帶著你盡可能多的覺知(awareness),就在那個覺知當中,你會看到一個要點,那個「看」(觀)就是蛻變!並非你在之後必須做某些其他的事,那個「看」本身就會帶來突變,如果還需要某些努力,那只是表示你錯過了。如果你明天來問我:「我已經了解知識就是禍因、知識造成距離,現在要如何丟棄它?」——那麼你就錯過了。當那個「如何」升起,你就錯過了。那個「如何」不能夠升起,因為那個「如何」是在要求更多的知識,那個「如何」是在要求方法和技巧:「應該做什麼?」只要洞見就夠了,不需要任何努力來幫助,以洞見的火來燃燒你攜帶在你裡面的知識就太夠了,只要「看」那個要點!
聽我講,要跟著我走!聽我講,要抓住我的手,在我試著去幫助你移入的空間裡移動,了解我所說的,不要爭辯,不要說是,也不要說不,不要同意,也不要不同意,只要跟我在一起——就在這個片刻!突然間那個洞見就會出現,如果你注意聽著我說注意並不是專心的意思,我說注意只是意味著你有覺知地聽著,而不是以麻木的頭腦聽著。你以聰智聽著,活生生地聽著,心靈敞開地聽著,你在此時此地,跟著我,那就是我所說的注意的意思。你不是心不在焉,你不是在頭腦裡比較我所說的和你舊有的思想,你根本不比較,也不判斷,對於我所說的,你不在你的內在判斷說:它是對的或是不對的,或者有多少是對的。
就在前幾天,我跟一位求道者在談,他有一個求道者的性質,但是被知識所重壓,當我在跟他談話時,他的眼睛變得充滿眼淚,他的心正要打開,但是,就在那個片刻,頭腦跳進來而摧毀了那整個美。他正在移向心、正要打開,但是他的頭腦立刻介入,那些正好在掉下邊緣的眼淚消失了,他的眼睛變乾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我說了一些他不能夠同意的事。到某一點為止,他同意我,然後我說了一些跟他的猶太背景相抵觸的東西,跟卡巴拉(Kabala:猶太神祕主義者)相抵觸的東西,他的整個能量立刻改變,他說:「每一件事都對,任何你所說的都對,但是這一件事:神沒有目的,存在是無目的地存在,這一點我不能同意,因為卡巴拉所說的剛好相反——生命是有目的的,神是有目的的,祂正在領導著我們朝向某一個命運,有一個目的地。」
他或許甚至不知道,因為「比較」的介入,所以在那個片刻他錯失了。卡巴拉跟我有什麼關係?當你跟我在一起,將你的卡巴拉、瑜伽、譚崔和這個那個知識收起來;當你跟我在一起,要完全跟我在一起,如果你完全跟我在一起,我不是說你要同意我,根本就沒有同意或不同意這個問題。
當你看一朵玫瑰花,你同意它或是不同意它?當你看日出,你同意或不同意?當你夜晚看月亮,你只是看它!要不然就是你看它,要不然就是你不看它,但是並沒有同意或不同意的問題。
要像這樣地跟我在一起,這就是跟一位師父在一起的方式,只要跟我在一起,我不是要說服你關於任何事,我不是要使你轉變到某些理論、哲學、教條或某些教會,不!我只是要和你分享那發生在我身上的。就在那個分享,如果你加入,它也能夠發生在你身上,它是具有傳染性的,洞見會使你蛻變(transform)。
當我說知識是一個禍因,你可能會同意,也可能不同意,但是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你就錯失了!你只要去聽它、去洞察它,進入整個知識的過程,你看知識如何造成距離,知識如何變成一個障礙,知識如何介於你跟真理之間,知識如何繼續增加,而那個距離也繼續增加。天真如何透過知識而喪失,驚奇(wonder)如何透過知識而被摧毀、被弄成殘廢、或被謀殺。透過知識,人生如何變成一件無趣和無聊的事,神祕喪失了,而神也跟著神祕一起喪失。
神祕消失是因為你開始有了你認為自己知道的概念。當你知道,怎麼能夠有神祕?神祕是唯有當你不知道的時候才可能。
記住,人連一件事都不知道!所有我們蒐集的都只是垃圾,那最終的仍然超出你的掌握。我們所蒐集的只是事實,藉著我們的努力,真理還是無法被碰觸到,這不僅僅是佛陀、克里希納(印度護持神的第八化身)、克里虛納穆提和拉瑪(Rama:印度神)的經驗,這甚至是愛迪生、牛頓和愛因斯坦等人的經驗,這是詩人、畫家和舞蹈家的經驗。所有世界上偉大的智者——他們可能是神祕家,可能是詩人,可能是科學家——都完全同意一件事:我們知道得越多,我們就越了解生命是一個絕對的神祕,我們的知識並沒有摧毀它的神祕。只有愚蠢的人,他們只知道一點點,就以為生命不再神祕,只有平庸的頭腦才會變得過分執著於知識,聰明的頭腦停留在知識之上,他使用它,當然使用它——它是有用的,它是有實用價值的——但是他知道得非常清楚,所有真的都是隱藏起來的,它一直都是被隱藏起來的,你可以繼續知道,再知道,但神依然是無窮盡的。
帶著洞見、注意和全然來聽,在那個洞見裡,你會看到某些東西,那個看(觀)會改變你,你不會問「如何」。
那就是克里虛納穆提說「否定就是寧靜」的意思。洞見會否定,當某些東西被否定,而沒有東西被放進來取代,某些東西被摧毀了,而沒有東西被放進來代替它的位置,在這個時候會有寧靜,因為有空間。有寧靜是因為舊的被拋棄了,而新的還沒有被帶進來,佛陀稱那個寧靜為尚雅塔,那個寧靜就是空或空無,只有那個空無能夠在真理的世界裡運作。
那麼要如何否定知識呢?不是用其他的知識,只要洞察知識造成距離這個事實,只要強烈地完全洞察這個事實就夠了。不是你必須用另外的某些東西來取代,而是:那個強烈就是火,那個強烈將會使你的知識化為灰燼,那個強烈就夠了,那個強烈就是一般為人所知的「洞見」。洞見將會燒掉你的知識,而它將不會被其他的知識所取代,那麼就有空——尚雅塔,就有空無,因為如此一來就沒有內容物,就會有不被打擾、不被歪曲的真理。
你必須去看我所說的,而不是去學習我所說的,在此,每天跟我坐在一起,注意聽我講,但是不要開始累積。注意聽我講應該是一個洞見的實驗,你應該帶著強烈、帶著全然性、帶著你盡可能多的覺知(awareness),就在那個覺知當中,你會看到一個要點,那個「看」(觀)就是蛻變!並非你在之後必須做某些其他的事,那個「看」本身就會帶來突變,如果還需要某些努力,那只是表示你錯過了。如果你明天來問我:「我已經了解知識就是禍因、知識造成距離,現在要如何丟棄它?」——那麼你就錯過了。當那個「如何」升起,你就錯過了。那個「如何」不能夠升起,因為那個「如何」是在要求更多的知識,那個「如何」是在要求方法和技巧:「應該做什麼?」只要洞見就夠了,不需要任何努力來幫助,以洞見的火來燃燒你攜帶在你裡面的知識就太夠了,只要「看」那個要點!
聽我講,要跟著我走!聽我講,要抓住我的手,在我試著去幫助你移入的空間裡移動,了解我所說的,不要爭辯,不要說是,也不要說不,不要同意,也不要不同意,只要跟我在一起——就在這個片刻!突然間那個洞見就會出現,如果你注意聽著我說注意並不是專心的意思,我說注意只是意味著你有覺知地聽著,而不是以麻木的頭腦聽著。你以聰智聽著,活生生地聽著,心靈敞開地聽著,你在此時此地,跟著我,那就是我所說的注意的意思。你不是心不在焉,你不是在頭腦裡比較我所說的和你舊有的思想,你根本不比較,也不判斷,對於我所說的,你不在你的內在判斷說:它是對的或是不對的,或者有多少是對的。
就在前幾天,我跟一位求道者在談,他有一個求道者的性質,但是被知識所重壓,當我在跟他談話時,他的眼睛變得充滿眼淚,他的心正要打開,但是,就在那個片刻,頭腦跳進來而摧毀了那整個美。他正在移向心、正要打開,但是他的頭腦立刻介入,那些正好在掉下邊緣的眼淚消失了,他的眼睛變乾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我說了一些他不能夠同意的事。到某一點為止,他同意我,然後我說了一些跟他的猶太背景相抵觸的東西,跟卡巴拉(Kabala:猶太神祕主義者)相抵觸的東西,他的整個能量立刻改變,他說:「每一件事都對,任何你所說的都對,但是這一件事:神沒有目的,存在是無目的地存在,這一點我不能同意,因為卡巴拉所說的剛好相反——生命是有目的的,神是有目的的,祂正在領導著我們朝向某一個命運,有一個目的地。」
他或許甚至不知道,因為「比較」的介入,所以在那個片刻他錯失了。卡巴拉跟我有什麼關係?當你跟我在一起,將你的卡巴拉、瑜伽、譚崔和這個那個知識收起來;當你跟我在一起,要完全跟我在一起,如果你完全跟我在一起,我不是說你要同意我,根本就沒有同意或不同意這個問題。
當你看一朵玫瑰花,你同意它或是不同意它?當你看日出,你同意或不同意?當你夜晚看月亮,你只是看它!要不然就是你看它,要不然就是你不看它,但是並沒有同意或不同意的問題。
要像這樣地跟我在一起,這就是跟一位師父在一起的方式,只要跟我在一起,我不是要說服你關於任何事,我不是要使你轉變到某些理論、哲學、教條或某些教會,不!我只是要和你分享那發生在我身上的。就在那個分享,如果你加入,它也能夠發生在你身上,它是具有傳染性的,洞見會使你蛻變(transform)。
當我說知識是一個禍因,你可能會同意,也可能不同意,但是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你就錯失了!你只要去聽它、去洞察它,進入整個知識的過程,你看知識如何造成距離,知識如何變成一個障礙,知識如何介於你跟真理之間,知識如何繼續增加,而那個距離也繼續增加。天真如何透過知識而喪失,驚奇(wonder)如何透過知識而被摧毀、被弄成殘廢、或被謀殺。透過知識,人生如何變成一件無趣和無聊的事,神祕喪失了,而神也跟著神祕一起喪失。
神祕消失是因為你開始有了你認為自己知道的概念。當你知道,怎麼能夠有神祕?神祕是唯有當你不知道的時候才可能。
記住,人連一件事都不知道!所有我們蒐集的都只是垃圾,那最終的仍然超出你的掌握。我們所蒐集的只是事實,藉著我們的努力,真理還是無法被碰觸到,這不僅僅是佛陀、克里希納(印度護持神的第八化身)、克里虛納穆提和拉瑪(Rama:印度神)的經驗,這甚至是愛迪生、牛頓和愛因斯坦等人的經驗,這是詩人、畫家和舞蹈家的經驗。所有世界上偉大的智者——他們可能是神祕家,可能是詩人,可能是科學家——都完全同意一件事:我們知道得越多,我們就越了解生命是一個絕對的神祕,我們的知識並沒有摧毀它的神祕。只有愚蠢的人,他們只知道一點點,就以為生命不再神祕,只有平庸的頭腦才會變得過分執著於知識,聰明的頭腦停留在知識之上,他使用它,當然使用它——它是有用的,它是有實用價值的——但是他知道得非常清楚,所有真的都是隱藏起來的,它一直都是被隱藏起來的,你可以繼續知道,再知道,但神依然是無窮盡的。
帶著洞見、注意和全然來聽,在那個洞見裡,你會看到某些東西,那個看(觀)會改變你,你不會問「如何」。
那就是克里虛納穆提說「否定就是寧靜」的意思。洞見會否定,當某些東西被否定,而沒有東西被放進來取代,某些東西被摧毀了,而沒有東西被放進來代替它的位置,在這個時候會有寧靜,因為有空間。有寧靜是因為舊的被拋棄了,而新的還沒有被帶進來,佛陀稱那個寧靜為尚雅塔,那個寧靜就是空或空無,只有那個空無能夠在真理的世界裡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