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安藤昭子
世界總是變化無常,進入2020年之後,大環境變化之快,像是一波波前所未見的大浪猛然襲來,新冠肺炎也讓整個世界陷入危機,原本需時三年的變化只在三個月內完成,需時十年的變化也在半年之內完成,我們也被迫面臨這樣的時代。除了疫情之外,氣候與國際情勢的變化之快,也總是讓我們始料未及。
我們也被迫重新審視我們學會的方法論與存於心中的世界樣貌。線上課程或線上會議都不是被迫待在家才開始的事情,但在這不知是好是壞的環境變化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迫使我們緊急煞車,停下腳步思考的問題,例如學校的定義為何?會議又是為誰而開,辦公室又是做什麼事情的地方,現在的我們彷彿來到暑假的最後一天,但桌上卻堆滿了「早該完成的暑假作業」。
後續的變化應該會繼續加速吧,還是其實什麼都不會改變呢?不管我們喜不喜歡,一切的變化都是所謂的「啐啄同時」。所謂的「啐啄同時」是禪語,「啐」是雛鳥從殼內向外啄的動作,「啄」則是母鳥從殼外嚙殼的動作。只要當「啐」與「啄」這兩個動作互相呼應,雛鳥才能破殼而出、迎接新生,這句禪語則引申為悟道與教學應有的樣貌。
從殼外嚙殼的不一定是由衷盼望雛鳥出生的母鳥,也有可能是沒有絲毫慈悲之心的外界壓力,即使如此,到處都有殼破掉。會讓我們感到緊張或害怕的,有可能是一直以來我們「視而不見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那股對「誕生的期待」。
《向編輯學思考》的目的在於讓潛藏在每個人身上的「編輯力」覺醒,讓個人或集團(組織)的能力徹底釋放,讓一波波襲來的變化化為己用,自行破殼而出。「編輯工學」(按:工學=工程=engineering)將是各位讀者最強的夥伴,每個步驟都將讓各位徹底釋放自己的能力。
第一章「何謂編輯工學?」是「編輯工學」的概論,幫助大家了解編輯工學的基本思維,也讓大家明白何謂「編輯」,又為什麼要冠上「工學」這個名稱。之後還要闡明《向編輯學思考》標題的「編輯工學」與「才能」之間的關係。
第二章的「讓世界與自己重新連結的方法」是相當於《向編輯學思考》主幹的章節。這章要透過十種方法為大家分析在這混沌不明的世界生存所需要的能力,也要介紹編輯工學的基本立場與思維,試著以前所未有的角度重新認識眼前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世界,所以本章會依照資訊編輯的流程為大家介紹所需的技巧與世界觀。希望大家能透過無孔不入的「迷你練習」放鬆大腦,閱讀本章的內容。
第三章「讓才能開花結果的十種編輯思考術」,則要帶著大家實踐第二章學會的觀點。每一種編輯思考術都包含「思考術介紹」、「練習」、「練習解說」、「來自第二章的提示」,也會請大家練習這十種編輯思考術。請大家在工作或生活之中使用這些編輯思考術,習以為常的日常景色肯定會有所改變。
第四章「編輯工學研究所的工作」則要透過編輯工學研究所的工作內容介紹一些第二章與第三章的實際案例,讓各位了解編輯工學提供了哪些價值,而這些實際案例都有可能成為事業或專案的靈感。
最後的第五章「世界是彼此連結」則是我試著從個人觀點描繪的編輯工學世界觀。若能讀到本章,想必一定能更具體地想像編輯工學的世界觀,第二章與第三章介紹的實踐知識(practical wisdom)也將會派上用場。
《向編輯學思考》的閱讀順序為第一章至第五章,但隨時都會穿插一些相關內容的參考頁面,這感覺就像是《向編輯學思考》的內容是由強化編輯工學知識的直線,以及豐富觀點的橫線所交織的一塊大布。
真正重要的是,這塊大布之中穿插著每位讀者心中那名為想像的縫線,而且每位讀者都擁有不同的想像。雖然《向編輯學思考》是大量印刷的印刷品,但透過本書編輯的布料肯定不會是相同的花紋。我很期待各位讀者編出哪些花紋,也讓我們從「何謂編輯工學?」這個章節起步吧。各位讀者在讀完《向編輯學思考》之後,前所未見的全新世界將會在眼前出現。
【第1章 何謂編輯工學?】
►一切從「編輯」開始
不知道各位看到「編輯」這個詞彙會聯想到什麼呢?說不定是聯想到從雜誌、書籍、影像或是其他媒體擷取資訊,編撰資訊的專業技能。
《向編輯學思考》提及的「編輯」則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我們的生活早就充斥著各種「資訊」,比方說,起床時的體感,戶外的天氣,出門前的時間,電視新聞、早餐的菜色、衣櫃裡的衣服與今天的穿搭,這一切都是「資訊」,我們也不斷地「編輯」這些龐雜的資訊。
本書對「編輯」的定義是指與這類「資訊」相關的一切操作。
我們的認知、表現、理解、溝通都必須經過「編輯」才得以成立。只要我們醒著與持續活動,隨時都在編輯資訊,即使我們睡著,大腦也仍在編輯資訊。不管我們是否注意到這點,只要身為人類,就是靠著「編輯」資訊活下去。
其實我們的生命也在這個當下透過無數的活動編輯資訊。不管是基因、細胞、內臟、腦內物質,都會持續交換「資訊」,維持著「我們」的生命。
進一步來說,不只有人類會「編輯」。狗、貓熊、大海、高山、學校、公司、都市、社會,都會將資訊揉和成某種特定的形式,再呈現在我們眼前,所以「編輯」在成為人類的技能之前,更是建構這個世界所需的原理。
那麼「資訊」從何而來?「編輯」又從何時開始呢?早在人類與其他生物出現之前,資訊就與生命一起誕生,而「生命這種型態」也在「編輯」這個機制運作之下不斷地演化。
來自地外的資訊編碼成為生命的元程式,這個元程式打造了保護自己的生物膜,自此分成外側與內側,元程式也以獨立個體的型態展開生命活動。
在生命開始活動之後,資訊與資訊編程的差異催生出各式各樣的生物,並且讓這些生物持續進化。
不管是單細胞生物進化成多細胞生物,還是人類學會直立二足行走,學會利用火取得更多衣服、食物與安全的住處,都與資訊的「編輯」有關。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人類、生物、地球、宇宙從以前到現在,從未停止編輯資訊的結論。
是的,「編輯」很深奧,讓我們難以得知它的全貌。
《向編輯學思考》介紹的「編輯力」,不只是能於明天的工作或生活派上用場的技巧。
將目標放在這世界所有與編輯有關的事物,利用新觀點以及發現的新方法,誘發每個人前所未見的潛力,才是《向編輯學思考》介紹的編輯力。
能釐清《向編輯學思考》所說的「編輯」,以及讓「編輯力」助每個人與社會一臂之力的方法論就是「編輯工學」。
►為什麼要稱「編輯」為「工學」?
距今三十年前,松岡正剛發明了「編輯工學」。松岡正剛於1970年代創立獵奇型雜誌《遊》之後,透過前衛的編輯技巧與無窮無盡的知識,影響了無數的知識分子與創意工作者,更在某次專案的因緣合巧之下,提出跨領域思維與整理研究的資訊文化技術,而這項技術就是所謂的「編輯工學」。
該專案是為了紀念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民營化為NTT的活動,該活動的名稱為「編輯所有與『資訊』有關的歷史」,最終這個活動也整理成《資訊的歷史》這《向編輯學思考》。這本書可說是一本前所未見的年代表,其中透過龐大的曆象資料、分類與標題,完整說明了「資訊」在這兩千年之內,從象形文字演變至人工智慧的各種型態。
在上述活動之中,松岡正剛構思了「編輯工學」這個全新的方法論,並於1987年創立了「編輯工學研究所」。
「編輯工學」是透過「編輯」這個共通的方法論串連一起的「容器」,有容乃大,足以納入生命的樣貌到人類的歷史、人類的認知到表現、哲學到系統工學、文化到宇宙論,來自各界的人、見地與可能性都在這個容器之中交換,也有許多專案於這個容器之中啟動。相關的活動、思想與文化則於現在的編輯工學研究所延續。
為什麼「編輯」與「工學」非得併在一起談呢?松岡將編輯工學的「工學」(Engineering)定義為「持續處理交互作用的複雜技術」,而編輯工學這項「直接處理複雜事物的技術」也隨著時代不斷進化。
在這個複雜程度不需多作解釋的現代社會之中,這項已發明30年之久的編輯工學,也因為自身的可塑性而得到大眾關注。
由於各類科技持續進化,環繞在我們四周的大量資訊已進入自動分層、自動編輯的狀態,Google的演算法、個人化的媒體報導、從社群網站那小小的訊息框一窺的社會百態,這些資訊就像空氣般,滲入我們的認知之中。
於人類大腦之外的世界操作資訊的「工學力」正以指數般的速度演化,但我們卻還無法掌握位於大腦之內的「編輯力」,我們的內心也在毫無防備之下,遭受如洪水猛獸般的大量資訊侵襲。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等於曝露在根本的認知危機之中而不自覺,只憑資訊素養或資訊倫理教育這類解決單一課題的課程,或許根本來不及面對這些認知危機。
生命活動的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可說是廣義的「編輯力」,當我們以工學的方式將這種編輯力解讀為某種「方法」,才能釐清人類的本能,讓人類重新裝備這些能力。從工學的角度解讀「編輯」這項技術,或是將「工學」解讀為「編輯」這項能力,才能讓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在這個交互作用極為複雜的世界啟動,這也是「編輯工學」的目的。
《向編輯學思考》提及的「人類本能」應該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而這種本能或許就是所謂的「才能」。
►「編輯」讓「才能」開花結果
才能的「才」在日本的古語讀成「zae」,指的是石頭、樹木這類素材具備的特性,而讓這些特性得以發揮的能力稱為「能」。
「才」屬於素材的部分,「能」則是工匠的技術,所以「才能」是在素材與工匠的交互作用之下出現的產物。
於中世紀寫成的《作庭記》被譽為日本最古老的造園書籍,其中有一句「順從石之乞願」的敘述,意思是「將石頭放在石頭想待的地方」。
傾聽石頭的心聲,讓石頭以它想要的姿態呈現,才是工匠的技藝所在。
此外,根據說明漢字起源的《字通》一書所述,「才」是標記神聖場域的樹木,後來人們用來描述最初的存在,所謂「天地人三才」就是「宇宙間萬物的總稱」,也是「宇宙的根源之力」。
非後天所造,渾然天成的事物稱為「才」。
石頭與樹木都屬於這類事物之一,唯獨工匠的「能」方可激發這些事物自有的「才」。
那麼該如何激發藏於內側的「才」呢?除了個人的「才」之外,還有別人、團體的「才」,以及當下某個情況的「才」。
要能自由穿梭於素材內側與外側,就必須擁有柔韌的編輯力。
這裡的重點在於,才能不只是存在於自己的內側,更是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之下出現的產物。
一如石頭安置在庭院之中,樹木因為工匠的技術而找到最佳的方向,你的技能與周遭事物的影響將為你帶來全新的機會。
傾聽於內部沉睡的「才」的聲音,再透過編輯力這個「能」讓「才」得以浮出表面。
讓這一切得以實現的工學方法就是所謂的「編輯工學」。
►讓世界與自己靈活地重新連結
不過,我們的想像力、感性已受到太多「似是而非的資訊」淹沒,也受限於那些「就是這麼一回事」的觀念。
要想接觸於內心深處沉睡的「才」,就必須剝開這一層又一層的既有觀念。
第一步,先讓我們與世界靈活地重新連結,試著以一些有別以往的觀點看世界。
習於日常生活的我們不會思考「編輯」是怎麼一回事,但是當我們開始注意於內心蠢動的「編輯力」,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將會有所改變。希望大家能重新看待「自己」這個資訊,推開「編輯工學」這扇大門。
請大家帶著一點點冒險的精神走出習以為常的風景,享受名為「編輯」且無限開闊的世界。
文/安藤昭子
世界總是變化無常,進入2020年之後,大環境變化之快,像是一波波前所未見的大浪猛然襲來,新冠肺炎也讓整個世界陷入危機,原本需時三年的變化只在三個月內完成,需時十年的變化也在半年之內完成,我們也被迫面臨這樣的時代。除了疫情之外,氣候與國際情勢的變化之快,也總是讓我們始料未及。
我們也被迫重新審視我們學會的方法論與存於心中的世界樣貌。線上課程或線上會議都不是被迫待在家才開始的事情,但在這不知是好是壞的環境變化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迫使我們緊急煞車,停下腳步思考的問題,例如學校的定義為何?會議又是為誰而開,辦公室又是做什麼事情的地方,現在的我們彷彿來到暑假的最後一天,但桌上卻堆滿了「早該完成的暑假作業」。
後續的變化應該會繼續加速吧,還是其實什麼都不會改變呢?不管我們喜不喜歡,一切的變化都是所謂的「啐啄同時」。所謂的「啐啄同時」是禪語,「啐」是雛鳥從殼內向外啄的動作,「啄」則是母鳥從殼外嚙殼的動作。只要當「啐」與「啄」這兩個動作互相呼應,雛鳥才能破殼而出、迎接新生,這句禪語則引申為悟道與教學應有的樣貌。
從殼外嚙殼的不一定是由衷盼望雛鳥出生的母鳥,也有可能是沒有絲毫慈悲之心的外界壓力,即使如此,到處都有殼破掉。會讓我們感到緊張或害怕的,有可能是一直以來我們「視而不見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那股對「誕生的期待」。
《向編輯學思考》的目的在於讓潛藏在每個人身上的「編輯力」覺醒,讓個人或集團(組織)的能力徹底釋放,讓一波波襲來的變化化為己用,自行破殼而出。「編輯工學」(按:工學=工程=engineering)將是各位讀者最強的夥伴,每個步驟都將讓各位徹底釋放自己的能力。
第一章「何謂編輯工學?」是「編輯工學」的概論,幫助大家了解編輯工學的基本思維,也讓大家明白何謂「編輯」,又為什麼要冠上「工學」這個名稱。之後還要闡明《向編輯學思考》標題的「編輯工學」與「才能」之間的關係。
第二章的「讓世界與自己重新連結的方法」是相當於《向編輯學思考》主幹的章節。這章要透過十種方法為大家分析在這混沌不明的世界生存所需要的能力,也要介紹編輯工學的基本立場與思維,試著以前所未有的角度重新認識眼前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世界,所以本章會依照資訊編輯的流程為大家介紹所需的技巧與世界觀。希望大家能透過無孔不入的「迷你練習」放鬆大腦,閱讀本章的內容。
第三章「讓才能開花結果的十種編輯思考術」,則要帶著大家實踐第二章學會的觀點。每一種編輯思考術都包含「思考術介紹」、「練習」、「練習解說」、「來自第二章的提示」,也會請大家練習這十種編輯思考術。請大家在工作或生活之中使用這些編輯思考術,習以為常的日常景色肯定會有所改變。
第四章「編輯工學研究所的工作」則要透過編輯工學研究所的工作內容介紹一些第二章與第三章的實際案例,讓各位了解編輯工學提供了哪些價值,而這些實際案例都有可能成為事業或專案的靈感。
最後的第五章「世界是彼此連結」則是我試著從個人觀點描繪的編輯工學世界觀。若能讀到本章,想必一定能更具體地想像編輯工學的世界觀,第二章與第三章介紹的實踐知識(practical wisdom)也將會派上用場。
《向編輯學思考》的閱讀順序為第一章至第五章,但隨時都會穿插一些相關內容的參考頁面,這感覺就像是《向編輯學思考》的內容是由強化編輯工學知識的直線,以及豐富觀點的橫線所交織的一塊大布。
真正重要的是,這塊大布之中穿插著每位讀者心中那名為想像的縫線,而且每位讀者都擁有不同的想像。雖然《向編輯學思考》是大量印刷的印刷品,但透過本書編輯的布料肯定不會是相同的花紋。我很期待各位讀者編出哪些花紋,也讓我們從「何謂編輯工學?」這個章節起步吧。各位讀者在讀完《向編輯學思考》之後,前所未見的全新世界將會在眼前出現。
【第1章 何謂編輯工學?】
►一切從「編輯」開始
不知道各位看到「編輯」這個詞彙會聯想到什麼呢?說不定是聯想到從雜誌、書籍、影像或是其他媒體擷取資訊,編撰資訊的專業技能。
《向編輯學思考》提及的「編輯」則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我們的生活早就充斥著各種「資訊」,比方說,起床時的體感,戶外的天氣,出門前的時間,電視新聞、早餐的菜色、衣櫃裡的衣服與今天的穿搭,這一切都是「資訊」,我們也不斷地「編輯」這些龐雜的資訊。
本書對「編輯」的定義是指與這類「資訊」相關的一切操作。
我們的認知、表現、理解、溝通都必須經過「編輯」才得以成立。只要我們醒著與持續活動,隨時都在編輯資訊,即使我們睡著,大腦也仍在編輯資訊。不管我們是否注意到這點,只要身為人類,就是靠著「編輯」資訊活下去。
其實我們的生命也在這個當下透過無數的活動編輯資訊。不管是基因、細胞、內臟、腦內物質,都會持續交換「資訊」,維持著「我們」的生命。
進一步來說,不只有人類會「編輯」。狗、貓熊、大海、高山、學校、公司、都市、社會,都會將資訊揉和成某種特定的形式,再呈現在我們眼前,所以「編輯」在成為人類的技能之前,更是建構這個世界所需的原理。
那麼「資訊」從何而來?「編輯」又從何時開始呢?早在人類與其他生物出現之前,資訊就與生命一起誕生,而「生命這種型態」也在「編輯」這個機制運作之下不斷地演化。
來自地外的資訊編碼成為生命的元程式,這個元程式打造了保護自己的生物膜,自此分成外側與內側,元程式也以獨立個體的型態展開生命活動。
在生命開始活動之後,資訊與資訊編程的差異催生出各式各樣的生物,並且讓這些生物持續進化。
不管是單細胞生物進化成多細胞生物,還是人類學會直立二足行走,學會利用火取得更多衣服、食物與安全的住處,都與資訊的「編輯」有關。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人類、生物、地球、宇宙從以前到現在,從未停止編輯資訊的結論。
是的,「編輯」很深奧,讓我們難以得知它的全貌。
《向編輯學思考》介紹的「編輯力」,不只是能於明天的工作或生活派上用場的技巧。
將目標放在這世界所有與編輯有關的事物,利用新觀點以及發現的新方法,誘發每個人前所未見的潛力,才是《向編輯學思考》介紹的編輯力。
能釐清《向編輯學思考》所說的「編輯」,以及讓「編輯力」助每個人與社會一臂之力的方法論就是「編輯工學」。
►為什麼要稱「編輯」為「工學」?
距今三十年前,松岡正剛發明了「編輯工學」。松岡正剛於1970年代創立獵奇型雜誌《遊》之後,透過前衛的編輯技巧與無窮無盡的知識,影響了無數的知識分子與創意工作者,更在某次專案的因緣合巧之下,提出跨領域思維與整理研究的資訊文化技術,而這項技術就是所謂的「編輯工學」。
該專案是為了紀念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民營化為NTT的活動,該活動的名稱為「編輯所有與『資訊』有關的歷史」,最終這個活動也整理成《資訊的歷史》這《向編輯學思考》。這本書可說是一本前所未見的年代表,其中透過龐大的曆象資料、分類與標題,完整說明了「資訊」在這兩千年之內,從象形文字演變至人工智慧的各種型態。
在上述活動之中,松岡正剛構思了「編輯工學」這個全新的方法論,並於1987年創立了「編輯工學研究所」。
「編輯工學」是透過「編輯」這個共通的方法論串連一起的「容器」,有容乃大,足以納入生命的樣貌到人類的歷史、人類的認知到表現、哲學到系統工學、文化到宇宙論,來自各界的人、見地與可能性都在這個容器之中交換,也有許多專案於這個容器之中啟動。相關的活動、思想與文化則於現在的編輯工學研究所延續。
為什麼「編輯」與「工學」非得併在一起談呢?松岡將編輯工學的「工學」(Engineering)定義為「持續處理交互作用的複雜技術」,而編輯工學這項「直接處理複雜事物的技術」也隨著時代不斷進化。
在這個複雜程度不需多作解釋的現代社會之中,這項已發明30年之久的編輯工學,也因為自身的可塑性而得到大眾關注。
由於各類科技持續進化,環繞在我們四周的大量資訊已進入自動分層、自動編輯的狀態,Google的演算法、個人化的媒體報導、從社群網站那小小的訊息框一窺的社會百態,這些資訊就像空氣般,滲入我們的認知之中。
於人類大腦之外的世界操作資訊的「工學力」正以指數般的速度演化,但我們卻還無法掌握位於大腦之內的「編輯力」,我們的內心也在毫無防備之下,遭受如洪水猛獸般的大量資訊侵襲。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等於曝露在根本的認知危機之中而不自覺,只憑資訊素養或資訊倫理教育這類解決單一課題的課程,或許根本來不及面對這些認知危機。
生命活動的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可說是廣義的「編輯力」,當我們以工學的方式將這種編輯力解讀為某種「方法」,才能釐清人類的本能,讓人類重新裝備這些能力。從工學的角度解讀「編輯」這項技術,或是將「工學」解讀為「編輯」這項能力,才能讓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在這個交互作用極為複雜的世界啟動,這也是「編輯工學」的目的。
《向編輯學思考》提及的「人類本能」應該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而這種本能或許就是所謂的「才能」。
►「編輯」讓「才能」開花結果
才能的「才」在日本的古語讀成「zae」,指的是石頭、樹木這類素材具備的特性,而讓這些特性得以發揮的能力稱為「能」。
「才」屬於素材的部分,「能」則是工匠的技術,所以「才能」是在素材與工匠的交互作用之下出現的產物。
於中世紀寫成的《作庭記》被譽為日本最古老的造園書籍,其中有一句「順從石之乞願」的敘述,意思是「將石頭放在石頭想待的地方」。
傾聽石頭的心聲,讓石頭以它想要的姿態呈現,才是工匠的技藝所在。
此外,根據說明漢字起源的《字通》一書所述,「才」是標記神聖場域的樹木,後來人們用來描述最初的存在,所謂「天地人三才」就是「宇宙間萬物的總稱」,也是「宇宙的根源之力」。
非後天所造,渾然天成的事物稱為「才」。
石頭與樹木都屬於這類事物之一,唯獨工匠的「能」方可激發這些事物自有的「才」。
那麼該如何激發藏於內側的「才」呢?除了個人的「才」之外,還有別人、團體的「才」,以及當下某個情況的「才」。
要能自由穿梭於素材內側與外側,就必須擁有柔韌的編輯力。
這裡的重點在於,才能不只是存在於自己的內側,更是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之下出現的產物。
一如石頭安置在庭院之中,樹木因為工匠的技術而找到最佳的方向,你的技能與周遭事物的影響將為你帶來全新的機會。
傾聽於內部沉睡的「才」的聲音,再透過編輯力這個「能」讓「才」得以浮出表面。
讓這一切得以實現的工學方法就是所謂的「編輯工學」。
►讓世界與自己靈活地重新連結
不過,我們的想像力、感性已受到太多「似是而非的資訊」淹沒,也受限於那些「就是這麼一回事」的觀念。
要想接觸於內心深處沉睡的「才」,就必須剝開這一層又一層的既有觀念。
第一步,先讓我們與世界靈活地重新連結,試著以一些有別以往的觀點看世界。
習於日常生活的我們不會思考「編輯」是怎麼一回事,但是當我們開始注意於內心蠢動的「編輯力」,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將會有所改變。希望大家能重新看待「自己」這個資訊,推開「編輯工學」這扇大門。
請大家帶著一點點冒險的精神走出習以為常的風景,享受名為「編輯」且無限開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