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晶礦之鑰》摘文

1 前言:在晶礦映照中,尋訪本然面目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

彷彿是誤闖桃花源一般,這本書記錄的是我自己誤闖水晶和礦石的平行宇宙,由內而外種種的冒險和體驗。
這一切怎麼開始的呢?循著記憶的線索,串起了小時候從家人或朋友手上意外獲得的幾塊晶礦,收在兒時書桌抽屜的小盒子裡,甚少拿出來把玩,更不要說有什麼特別的互動了。
當年十幾歲的我一心認為:人自己的意識與實際的修為才是主宰。對於常常聽見的水晶開運,只覺得那是商家創造出來的噱頭,或是心靈虛弱的人的安慰劑,縱有能量,也是能不依賴就最好不要依賴的小道。
儘管從小體質特別敏感,卻生長在一個非常務實的家庭的我,對於自己受到外界訊息、能量影響甚劇的這個事實,很努力地視而不見;少年時期的我,身上的脈輪啟動所致的身心衝擊讓我非常困惑。然而當時的資訊相當有限,也苦無能夠理解我狀況的人給我解答,體現在生活、人生及外在境遇的應對,常常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唯一能倚靠的只有內心的直覺,像是手持一把微弱的火炬,試圖在一片迷惘之中,摸索出一條真實的路徑。
猶記得那時只想要最純粹、究竟的真理,甚至下意識地對於通靈、能量等等敬謝不敏,認定那些都是容易引人誤入歧途的幻象,甚至是自我催眠的妄念。爾後,所參閱的各種身心靈修練的典籍教誨,以及時有所聞誤用能量而走火入魔的例子,更加深了我原本對能量治療這塊的定見。心裡有種說不上來的抗拒,總覺得那裡面像是一片晦暗不明的、混亂潮濕神祕難解的莽原,沒有路徑、次第及標指,寧可敬而遠之,好過誤入歧途。
然而,探尋究竟之道這條路,注定要同時向內深化,也同時向外擴展,終究要拓展原本自囿的理解,到晦暗不明的疆域去──從小我出發,至於周遭其他有情,再觸及原本以為無情/無意識的存有們。
多年後,人生的幾個轉折大迴旋,將我所排拒的能量及訊息溝通這個領域,陸續地透過能量體/脈輪、瑜伽呼吸法、禪修等等的修練,領我進門,最終以「晶礦溝通」及「晶礦能量調頻」的形式,將這些領略做了一個總整理及應用。
第一個開啟我認識晶礦溝通的里程碑,是一位列穆里亞的種子水晶所引導的(當然,在祂之前還有一位藍針水晶及其他眾多晶礦,預備我這部分的轉變)──以一種非語言的形式與我溝通,像是一股充滿慈愛的意識波,汨汨地流入我的心裡,使我與祂的頻率共振後,再回來檢閱我先前所提出的疑問,會得到另一股反射回來的「解答波頻」。
而這股「解答波頻」並不如純文字那般扁平跟單一,而是一種立體的、多維度的解答,流入「自己」這個存在的更多層面,例如潛意識、肉體身、精微體,在那些層面同時接受這個解答波頻的影響,繼而產生相對應的作為和行動。而顯化為礦訊文字的表達,僅只是這股解答波頻的其中一個面向的展現。
曾經我以為,究竟真理或說我一直在尋找的解答,應該是一段話、一個概念或是一個建構完全的系統,是可以經由探尋而獲得的。如今在這些體驗之後,我會把究竟真理描述為一種「場態」、一種「頻率」,或說一種能量──不是一個可以蒐藏的「他物」,而是只能處於其中、與之融合、與之共舞的更大的「臨在」。
關於列穆里亞水晶(Lemuria Quartz)有一個傳說:祂們是古代列穆里亞人在文明毀滅之際轉化為水晶的樣態,記錄著列穆里亞文明的智慧。這個傳說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那種能量的接觸對我而言,就像愛的體驗一樣活生生:是始於先驗的範圍,毋庸置疑;而後終於超驗的範疇,無法質疑。
從那之後,陸續有許多晶礦老師依序帶著不同的嚮導來到我的身邊,也有些晶礦老師接著又啟程到其他朋友身旁,繼續祂們與人類合作的旅途,傳導愛與光的課程。
因為這些晶礦老師的潛移默化,自身的能量體獲得舒展(unfolding),我的生活也開始相應地以過往好幾倍的速度拓展。同時漸漸認識到:我一直視為困擾的敏感體質、因擔憂他人異樣的眼光而噤聲,及從小到大深怕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的恐懼,其實也是可以利益他人的一份祝福。
曾經,我驅逐了那一塊屬於陰性大地之母的力量、滿藏無形界奧祕的莽原;如今,彷如懺情錄,卻以感覺為主軸,自我剖析地敘述這一段我長久來避而不談的內心世界,於我而言幾近是「靈性出櫃」──這是我在決定寫這本書的時候始料未及的。
但是,晶礦老師不要我躲在知識訊息的背後,單純用科學而客觀的語調,甚至半自嘲地完成這本書;反而要我貼近自己真實的感受,將自己內心的轉折,盡可能地誠實而無所逃避地展現在這場晶礦幻夢裡。因為在祂們的光之下,唯有純然的、未經解讀情緒感受,是真實的、是先驗的,也是能讓我們通往光的唯一道路。
說到原訂名為《石頭記》的《紅樓夢》,其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一幅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無獨有偶,《晶礦之鑰》也想邀請讀者一遊晶礦幻境,寫下屬於自己的遊記。
這本書的誕生,不是為了養成或複製晶礦溝通師,而是希望如實分享與晶礦一起合作、生活的體驗之道,同時傳遞這份來自晶礦老師們的祝福。畢竟,我們所能觸及的一切都是因緣假合。
真與假是相對的,當更真實的、更純化、更恆久的出現了,粗鈍的、不耐檢驗、毀壞朽爛的那部分,就成為假的──最終最終,當肉身消逝了,也唯有內心所證得的體悟是真的。
書中有些事例聽起來匪夷所思,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會視之為一連串的巧合。但是,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還不急著下定論。毋寧把它視為一場以假修真的內心旅遊及探險。唯物主義者不妨將本書當成小說或寓言故事來看;唯心主義者也許也能在本書中找到一些心外的參照座標。
晶礦,是具體化的光,祂能揭露及照亮隱蔽僵化之處;夥伴得以藉晶礦之眼檢視你內在的各個角落、各個面向,映照自身喜怒哀樂悲恐驚愛惡⋯⋯
與晶礦初始的相遇,很常始於某一塊內在的空乏,但晶礦老師藉由這個善巧的楔子,漸漸讓我們回頭:不是外求一個遠方心心念念的成就,但卻仍是一場偉大的旅程,發現你內在的完整──既是航向未知的啟程,同時也是回到大靈之家的歸途。
遊歷晶礦的桃花源,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內在旅程。這一趟旅程,殊途同歸,按圖索驥未必可得,當事人縱然樂在其中,卻也只能如桃花源中人說上一句:「不足為外人道也。」
03 純真的心:來自晶礦界的第一封密箋

純真的心,既不是期待,也不是害怕受傷害。
純真的心,是一種映照,不留不取。
純真的心,無憂無懼。
──聖壇蠟燭

現在,想像眼前徐徐展開的是一條條為你所訂做的縱橫交錯的晶礦之路,每一途徑都通往一個亟待你去探索的旅程。
這些甬道無一不是由晶礦所圍攏堆砌而成,無時不刻閃爍著熒熒耀眼的奇幻光芒。它們有些長得像隧道般幽深神祕,向地平面下延展,探究被瑣屑日常覆蓋底下的真實義諦;有些則像階梯,無窮無盡地往天際攀升,似乎想一探浩瀚宇宙萬象的運行法則;有些甬道細如毛管,連向被時光塵埃埋葬的重要過去;還有的,鋪疊成一座橋,為實踐天命指向,通往你渴望卻從不敢奢求的未來。
眼前有一個人──這個人也許就是你自己──躊躇著,準備踏上屬於他的自我探索旅程。這些晶瑩之道承諾著,也應許了他的自我成就淬鍊。
他等待了好久,久到連他自己都忘記曾對星空許下心願。而此時此刻,久埋心底的種子,在合適的時機天候,浸潤足夠水氣土壤,悄然冒芽。
為了做足準備,這人肩上沉甸甸的背包裡,填塞著各式他預想得到旅途會用上的用品,腦中也做足各種情境推演及備案計畫。
只可惜沉重的包袱讓他的腳步凝重,舉步維艱;腦中沙盤推演過的縝密計畫,也如同吸血蟲般吸吮抽乾他的勇氣,癱瘓了他的行動力。
明明眼前開展著眾多道路,他卻不得其門而入。
此時,一份來自晶礦世界的邀請,由蝴蝶承載著,隨之翩然來到手上。
送來寄自晶礦世界的第一封密箋:純真的心。

在本章節的開頭,我引用了一則「記憶白水晶晶簇」資料庫「聖壇蠟燭」的礦訊,所謂純真的心是怎麼樣的狀態。無獨有偶地,眾多古老的傳承與靈性教誨中,也提及,為能領受神祇或說大宇宙的祝福,前行須回歸純真心境。諸如:

—《馬太福音18:3》:我確實地告訴你們,你們如果不回轉,變得像小孩子一樣,絕不能進入天國。
—《道德經》: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甚至於佛教諸多經典裡也強調赤子之心,《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中嘗言「直心是菩薩淨土⋯⋯」,又在〈菩薩品第四〉裡提及「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而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其中一化身,更以童子的形象示現。
無論是「純真」或「直心」或「赤子之心」,言詞演繹或有微細的不同,但大抵上是異名同趣。礦訊中「純真是一種映照,不留不取」描述的是一個看似最被動的平靜,一個原點的零,卻含著充沛的變化潛能,一觸即發。這種心境,是深卻能流動的寧靜;「能映照」、「能顯化」的這個「能」,卻是主動的最上乘。
與晶礦相印時,你會發現自己需要常常回到這個「原點:零的狀態」,又再度從零的狀態出來,與晶礦協作創造。需要特別留意辨別的是,在這個零的狀態,你放掉腦中雜亂的思惟運作及習以為常的認定,卻仍然保有自己的「質性(本然狀態)」,並不是成為一隻傳聲的鸚鵡或是失去自我觀照覺察的肉身人偶。
然而,回歸純真的心看似最簡單,卻並非能一觸而及的易事。原因在於,人從小到大心裡的各種情緒印記日日積累,甚至於當下此刻我們的頭腦中,也有許多反射性的設定在運作著,而未能覺察。
接下來,作為晶礦之道的前行,我們將一起來檢視自己的背包和腦海裡有什麼需要拋下的東西和想法,讓我們一起調頻到最適合啟程的狀態──純真的心。

調身:身體是「心」最粗頓面向的展現
首先,請選擇一處安靜不被打擾的空間,用你舒服的姿勢,可以雙腳著地,也可以盤坐,端身並放鬆地坐好。
接著讓你的覺察輕柔地從雙腳指尖開始,仔細由下而上,用你的內在之眼掃描過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左/右腳尖、腳趾、腳掌(背)、腳跟、腳踝,再一路往上,雙腳的小腿,從表層肌膚冷熱等等感覺到肌肉,甚至筋骨鬆緊的狀態⋯⋯帶著你的覺知掠過這些部位,對於感受到的身體「覺受」,例如:痠痛、阻塞、麻、舒暢等等,僅僅只是「覺知到了這份覺受」,之後就放下,任感覺自由生滅,不試圖與之抗爭。
掃描的順序,從足趾尖端,到頭頂。由外層到內部。
如果這中間,有其他的想法浮現,試著不要理會內心的對話,只要將你的覺知拉回到身體掃描上即可。

經由這個掃描身體的過程,你會重新喚醒「身體的意識」──這對於之後晶礦溝通是不可省略的一環。不要小看這個看似簡單的練習。藉由每天不厭其煩地重複這個練習,有助於未來在生活中落實你與晶礦老師的共同創造。
持之以恆練習一段時間後,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內在之眼切切實實地感知到身體更精微的一個層級──不是你想像出來的,而是真實地發掘到。能夠被動地看見氣息流動,或身體的光階層次──詳知自己身體的慣性,以及日常生活容易僵化窒礙之處。
這個練習,我們在做什麼呢?
我們在淘洗「身體意識」,像淘金一樣,一層一層地把身體意識鍛淬出來。
因為水晶是高頻的存有(Being),同時有「放大/中介訊息」和「儲存/記憶」的屬性。人類的夥伴要想啟動晶礦意識,必須要先將自己「物質體(肉身)」的頻率提高,並清理阻塞之處,才有辦法棋逢對手,在同一個波頻區塊裡流暢溝通。同時也避免將自己身體中連自己都意向不明的雜訊導入水晶之中。
對自己身體的關注,不只是與晶礦同行的資糧根底,隨著練習「晶礦途徑」的調頻,你的身心靈狀態也會受益於這些前行準備。
人的身體會日漸衰老,甚至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與陳痾共存,學習與疾病相安無事。即便不可能久長地處在完美的狀態,我們還是需要藉由飲食、作息、醫藥和瑜伽體位法/太極炁功等等,盡可能管理、維護肉身聖殿。

調息:呼吸
在之前的練習之中,如果精誠所至,我們會開發出一種「遍在的、無揀擇的覺察」。接著來到下一階段的練習──

練習集中,讓你的意識像一束高能波一樣,能穿越,聚焦定點探索某個你渴求深入了解的命題。
你可以只是從單純地數息開始,漸漸進入單純地觀照呼吸,入息和出息,再觀察到出息到入息中間的短暫空檔──非吸非吐之際──試試看集中專注力在這個片刻。
隨著反覆地練習,或許能發現,這個片刻彷彿掉落在時間的軌跡之外。

聽起來很玄嗎?其實,當然可以再更明確地描述這種體驗,但我想意義並不大,等到練習到了那個點,自然能領會。
這個練習做得夠深了,被削磨得極其銳利的光束,可藉由脈輪呼吸法的搭配,向內活化脈輪,實際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你也會發現「洞若觀火」並不僅是一句形容詞。
回到晶礦溝通本身,這個練習有希望幫助你未來能跨維度地問出「命題的本質」,並得到「無所住」的回答。

調心:自由書寫
前述兩種練習,我們是在準備自己兩把好的工具:遍在覺察(大範圍)和集中意識(極小範圍)。接下來,我們要活用這兩把工具,用來檢視和斷捨離有哪些需要拋下的雜物和想法,不經意地囤積在此行的行囊中,阻礙了晶礦之路的啟程。
就好像我們真的在整理包包或儲物櫃一般,第一步就是先全部倒出來,一字排開,再逐項分類、考慮去留。
我在這裡採用的是「自由書寫」練習。

給自己一段夠長且不被打擾的時間,理想上至少要有一個小時。關上手機或任何的電子設備,準備好空白的紙張和你覺得能流暢書寫的筆,可以是鉛筆、原子筆,或有些人會再另外準備蠟筆──總之是你確保能跟得上你思考速度的筆。
接下來,忠實地寫下所有出現在你心裡的任何念頭、任何情緒、想法⋯⋯等。不管有沒有邏輯,就像捕捉昆蟲或翩翩飛舞的蝴蝶一樣,只是此時不只是要捕捉特定的想法,而是任何風吹草動,都記下來──甚至包括「我懷疑我這麼做有什麼意義」等的質疑以及不耐。在原本設定時間到之前,都不要停下來。
承諾自己至少連續這樣不間斷地寫上五至七天,接續在之前那亂哄哄的紙張上。等到你收集到一疊密密麻麻的內心對話,停下一、兩天後,再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拿一支其他顏色的筆,圈選標註你在這裡面發現的心智模式。

此後,就是你開始準備一本礦訊手札的時候了。請挑選一本你喜愛的筆記本,紙本或電子的都可以。在晶礦手札的第一頁,以重點式的結論,寫下你在「自由書寫」中發現的心智模式。在之後的晶礦旅程上,我們將會不時地使用這本手札。
恭喜!我們真的要啟程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