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10 在有樹有溪的小屋, 擁有真正的自由
「樹溪小屋」任以真〈高雄市區→花蓮光復→花蓮壽豐〉
從絕不錯過的百貨公司週年慶,到絕不錯過的孩子成長每一刻,所謂的「富有」,被白鮑溪的清澈水流淘洗翻轉。盛產到令人煩惱的木瓜,讓鞋櫃裡的鞋只要四雙就夠;不鏽鋼吸管環保餐具,不再只是在文青商店架上很漂亮而購買,而是因為接收了土地太多的愛,發自內心的想要讓美好永續。在這裡的生活,如同躺在狗窩裡和愛犬一同看星星的孩子一般,是那麼的樹溪(sù-sī)。
我們是從這裡開始的⋯⋯
告白時間:2021.03.21
那天我在院子晒衣服的時候,站在草地上看著山, 白鷺鷥飛過去,白鮑溪的流水聲環繞,狗和小孩在旁邊跑,我忽然覺得,天哪!我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這在14年前剛嫁到花蓮,或是3年前還在光復經營民宿的時候,完全不會想到,我可以因為這些「真實」,感到那麼踏實滿足。
我以前完全是個City Girl!在高雄市區長大的我,物質上一直是不虞匱乏的孩子,結婚之後搬到花蓮,每次回高雄就是用購物填滿各種物質欲求。那時先生笑說,他對高雄最熟悉的,就是知道去哪間百貨公司要從哪個捷運站的哪個出口過去。我在台中念大學的時候認識我先生,畢業之後一起在補教界教英文, 先生在光復的家庭也是經營美語補習班,回家接管事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交往前曾跟他回過老家,還記得那時從台中開車到光復, 從清晨開到夜晚, 中間還爆胎!就想著我再也不要來花蓮了!但我還是在24歲的時候結了婚,跟他一起回鄉生活,在夫家的補習班工作。當時很年輕,覺得只要有愛,跟著這個人去哪裡都可以。
剛搬到花蓮的時候,我還是那種百貨公司每年兩檔特賣會絕對不錯過的人, 但那時候光復不要說百貨公司了,連便利商店都只有一間, 我時常會跑去那裡感受一下「都市氣味」,也維持著每半年回高雄一次的頻率,繼續做個遠距離的都市女孩。大概過了5年,我發現自己在高雄的時候居然一心想要趕快回花蓮。
我發現自己變了。在花蓮乾淨的空氣裡,我的生活步調變慢,相對之下,像是高雄那樣的城市,身邊的人太多、轉速太高,眼睛要看的、腦袋要接收的東西都太多,人會變得很累。放假時,只有進入大自然裡我才能感到放鬆,那一刻我明白,我也被花蓮的土黏住了。
***
但真正的轉變是在有孩子之後。原本我對生孩子有很大的疑慮,因為自己站在教育的現場看得太多,我不知道要把孩子放在這個世界的哪裡。直到我弟弟的孩子進入華德福的幼兒園就讀,我們去參加畢業典禮時,看著素顏純淨的孩子被老師牽上彩虹橋, 在橋的頂端,孩子放開老師的手,自己走向另一頭等待著的爸爸媽媽,沒有濃妝豔抹、沒有彩排表演,每一個小孩的姿態、眼神,都顯露了最真實的成長樣貌,我們才知道原來可以用這種方式陪伴孩子長大。
於是在成為花蓮媳婦的第6 年,兒子蹦米乓來到我們的生命之中。在他2歲的時候我們買了一棟三層樓的房子,將其中一層樓轉做為民宿,取名為「樹溪小屋」,因為我希望來到這裡的人可以感到很舒適(sù-sī)。沒想到這個名字在5年後跟著我,真的搬到有樹有溪的小屋。
光復是個小巧可愛的城鎮,人和人的距離很近,有一次朋友來找我,不知道我家地址,便在路邊隨便問了一個人「那間補習班的媳婦現在住哪?」居然就找到了!而跟夫家一起居住的10年間,我也真的就只是他們家媳婦,在買自己的房子之前,我們夫妻倆住在婆婆家中的一間雅房,出門不需要帶錢包,因為要買什麼都跟先生請款就好,久了,連提款卡的密碼都忘記,也漸漸忘記自己。
***
蹦米乓1歲半的時候,在網路上看到有位媽媽在找相同理念的人, 一起以華德福教育的方式共學,於是我們每週一次會從光復開40分鐘的車, 到壽豐參與共學團體。組成成員對世界有著不同的觀點與視角, 認識他們讓我好像被「開天眼」了!
我在搬來花蓮將近8年之後,才開始結交新的朋友,成員們不只讓我理解當今社會正在討論的議題,也讓我學會細細觀看自己內在的感受,不再把不開心當作是生命的功課、必須背負的十字架,我也才正視自己和先生對於未來規劃,有著無法填平的落差,於是我們走到了婚姻關係的瓶頸。過程中少不了綿密的溝通與爭執,在我極需離開緊閉的生活空間、喘息之時,現在的室友那時在吉安的家,便成為我的避難所。
和現在的室友熟稔起來之後,大概一週會帶著蹦米乓到她們那裡住兩天, 心情癒合後,再回光復繼續試著維持一段走到盡頭的關係。有一天一位室友說:「妳就搬來我們家住啊!大不了就一起養小孩!」這句看似玩笑話的提議,卻給我離開光復的勇氣。於是2年
前,我和蹦米乓離開光復搬進了她們的家。室友們給我的支持與給蹦米乓的愛,讓我一直很感激,蹦米乓有時會說,他有好多個媽媽和好多個家!
去年2月中,我們三個女生聊著夢想,既然有人會拍照、有人做烘焙,還有人能教瑜伽,是不是可以找個空間做為共同生活與工作的場所。隔天,室友因為工作關係得知壽豐白鮑溪附近有一塊地,離蹦米乓共學的學校只有5分鐘車程,因為老人家過世閒置,後代想要找人來照顧這間老厝,正在苦惱去哪裡找好房客。我們三人連來都沒來看過,就立刻說我們要租!大約一個禮拜的等待實在很忐忑,因為屋主很擔心這樣「原始」的地方,有蛇有老鼠有山豬,四名婦孺有辦法在這裡生活嗎?
最終屋主同意將屋子租給我們, 我們花了好大的力氣整理房舍,就這樣,「樹溪小屋2.0」就在有樹與溪與愛的環繞下開始。在光復時原本有個很夢幻的廚房,那時我以為人生已臻完美, 所有的傢俱、用料,都是以在那邊待上一輩子的心態去挑選。
現在的廚房在另一棟屋子,煮飯需要經過院子大大的茄苳樹,但下雨倒也不用擔心,因為大樹有很好的遮蔽。烘焙麵包的空間則是在生活起居的這一棟,用來和麵粉、揉麵團的大理石檯面,來自朋友家被大地震震斷的廚房,室友將不完整的石板以木材補齊缺失部分,成就了完善穩固的麵包檯。也許現在的廚房不若在光復時的夢幻完美,但在這裡做麵包卻更開心,因為我在這樣的廚房裡實現夢想,也擁有真正的自由。
不只是我,孩子也更自在了。做媽媽最在意的就是孩子打擾到別人,之前經營民宿時怕吵到客人,早上起床, 我都會要兒子安靜一點;後來搬到吉安,室友都是年輕的單身女性,不像我們母子有著早上六點半就起床的作息,我也總是叫他要「噓∼」。現在住在這裡,不怕吵到人, 每天早上蹦米乓就會大聲喚著他的愛犬「旺旺!仙貝!」作為一天的開始。我們彼此的心情都放鬆許多,不到半年,他的胸就變厚,肌肉也更結實。
蹦米乓今年要滿8歲了,有時我也會想,他會不會羨慕別的小孩有什麼他沒有的,有天試著問他,他回答「我覺得我現在這樣就很好了。」他每天會自己找事情做,劈竹子做陷阱、找材料生火烤地瓜,對他來說,住在這裡很享受,在室內磨磨他的種籽,磨膩了,就去外頭釣釣魚,釣累了,就進廚房幫我做晚餐。他的節奏有呼、有吸,會找到最舒服的狀態。
有時候會覺得現在生活的環境,實在太夢幻卻很真實!一回頭,翠鳥又在等魚吃;晚餐吃完,屋子外被螢火蟲包圍!這裡生產豐盛,有香蕉、芭樂、木瓜、枇杷、梅子可以分享,雖然戶頭很可憐,但我超富有!慢慢的,我開始想,這片土地滋養我們那麼多,我可以回饋什麼呢?於是,環保、友善土地,便自然而然的在腦海中成形,想要維持美好環境的永續性讓下一代繼續擁有。我現在一年買不到一次衣服,鞋子也只需要三雙再加一雙雨鞋,以前覺得一直不夠的,現在都夠了。
今年過年我的新期許,就是希望能夠真實的跟這片土地工作,以及找到身為「媽媽」和「任以真」之間的平衡。問我對花蓮有沒有什麼覺得還不適應的地方,我會說沒有。以前會覺得是距離,去哪裡都要以「 時」為單位,現在已經習慣,因為開起車來是滿舒服的。大家最怕的小黑蚊也還好,好像接受它,就不會是個問題。
也許有人會擔心蹦米乓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會不會沒有競爭力,但我覺得,人生有比讀書考試更重要的事,而那個東西可能是我以後沒有機會再給他的。未來孩子不管離開花蓮或留在這裡,我還是會在這個有樹有溪的地方繼續做我的麵包,也許,再開一間民宿,延續與對的人相遇的機緣。
實踐移居多年後的他們⋯⋯
探訪時間:2024.02.23
在很野的環境生活,天地給了我們一生的養分
去年9月蹦米乓開學前夕,突如其來的颱風,把「樹溪小屋2.0」唯一連外柏油路掏空成了「薄」油路,露出底下凶猛奔騰的白鮑溪。
路斷了,車子開不出去,但蹦米乓要上學,以真每週末也要把做好的麵包載去花蓮市區擺攤,生活不能就此停擺。母子倆改走路五分鐘並經過梅園,再騎機車或腳踏車下山,但得像螞蟻一樣,把麵包、麵粉、蹦米乓的背包等物品扛進扛出好幾趟,家裡的貓又在這段期間血尿,每週要額外帶貓下山看獸醫一、兩次……但從頭到尾以真都沒有撤離的念頭,「這一刻才發現,我比自己以為的更捨不得離開這片土地。」
願意分享跟感謝,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在白鮑溪畔與好友共居之餘,以真也交到一群時常互相串門子的小農朋友。在大部分東西都能用金錢購買的時代,他們選擇順應土地與時節,用雙手創造豐盛。去年夏天大夥兒將溪邊暴長的布袋蓮採集、曬乾,蹦米乓跟著熱愛手作的朋友練習編織;冬天白蘿蔔大出,吃不完也來不及賣,大家又聚在一起醃蘿蔔。朋友分享自己種的稻米蔬菜,以真的麵包出爐上桌,朋友再殺隻她放養在梅園的鴨子燉湯,就是有肉有菜的一餐。「很多人認為要很努力才能存活,才有能力分享,但他們總是願意先給予,自然而然就活得越來越豐盛。」
這些朋友也陪伴著蹦米乓長大,不因為他是孩子而處處保護,而視他為獨立的個體,歡迎他一起參與各種好玩的事。有次朋友在處理被路殺的山羌,蹦米乓聽到立刻騎車過去幫忙,也分到一塊山羌皮跟一條腿肉,以真帶著尊敬的心用紅酒燉腿肉,蹦米乓也認真處理山羌皮,想把它做成裝彈弓的袋子——可惜最後皮被家裡的狗叼走了。另一次在溪邊釣魚,朋友跟蹦米乓說,殺魚時不說話是對生命的尊重。大人以各自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萬物的生滅都值得尊敬與感謝。
今年滿11歲的蹦米乓,已是進入前青春期的大男孩,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難免也有跟以真衝突的時候。某次兩人吵架,蹦米乓衝出家門,拿刀到外頭砍竹劈柴,以真知道他正在發洩憤怒的情緒。過了一段時間,蹦米乓生起篝火,坐在旁邊看著火光,問:「媽媽,有東西可以烤嗎?」
「當下我很感謝這片土地承接了他,」以真感性地說,「媽媽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我能給他的禮物就是這片土地,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有土地安慰他、療癒他,是真正能夠伴隨他一生的養分。」
在簡單中重獲自由
蹦米乓現在是壽豐華德福共學園的五年級生,從一歲半參與至今,以真高度參與學校的行政事務,也兼任英文老師。然而去年春天辦完校舍搬遷募款音樂會後,她陷入是否繼續留在華德福的擺盪,因為辦學需要投入非常多時間與心力,加上體制外教育成本比一般學校高出許多。目前以真以做麵包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其中70%都拿來繳蹦米乓的學雜費。可能在無意間透露出壓力,蹦米乓主動提出回到體制的意願。但回到加入共學團的初衷,以真認為華德福著重啟發學習熱情,同時照顧孩子的身心,是她覺得最可貴的價值所在。她希望蹦米乓留在華德福,也支持他學習喜歡的太極跟小提琴才藝。「我告訴蹦米乓,我們一起努力,好好把握每一天,就算回到體制內也不會有遺憾。我知道他在哪裡都可以適應得很好,我也都會陪在他身邊。」
之前不錯過任何百貨公司週年慶,到現在衣櫃裡只有二十件衣服;之前太累就想出門外食,現在三餐幾乎全部自己煮。移居白鮑溪畔四年,以真的生活越來越簡單,甚至連口味都變了,從肉桂捲投入烘焙的她,漸漸吃不下高油高糖的甜麵包。於是她在2022年改做更健康、但市場相對小的酸種麵包,只有麵粉、水跟鹽巴三種成分,加入自己養的野生酸種酵母,卻要花上一般麵包四倍的時間跟精力。以真堅持使用臺灣本土麵粉及自家山泉水,而且要在良好身心狀態下製作,她相信這些能量都會透過麵包傳遞。
盡力但不過度努力的餘裕
道路中斷的非常時期,以真和室友下訂了卡扣式木地板,來回幾趟一盒一盒用摩托車載回家,「既然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也不知道路什麼時候會修好,乾脆來把家裡變得更舒適!」她們在客廳鋪上木地板,改造成可以好好放鬆的角落。路修好的那天,她又訂了新烤箱,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原以為生活終於恢復如常,此時心臟卻開始不適,身體在提醒她,該好好照顧自己了。
三年前的以真問候:「妳找到身為母親和照顧自己之間的平衡了嗎?」
現在的她誠實回答:「只要還在共學團,就很難找到生活的平衡,但現階段的我還是想跟這群夥伴一起學習成長。很開心可以看到不平衡,代表還有進步的空間。」
去年冬天以真暫停烘焙工作,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每天晨起運動,重回瑜珈的懷抱,也終於有時間插花、打掃家裡,整理荒廢一個月的菜園。2024年她給自己的練習是「盡力但不要太用力」,才有更多餘裕,好好感受這片土地的簡單與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