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三、大膽下筆,隨時修改
關於做筆記,我在前作《考典》(P.53-70)曾提過所謂「完美筆記」的概念,也就是讓您做的筆記「臻於完美」,能夠在考卷上直接「COPY」過去、得到很高的分數。當然,這是最「理想」的做法,然而我考量到有些同學為了做出「完美筆記」,而過度追求「完美」,甚至因此下不了筆,光一個「前言」(最多只占一分)就想了半個小時,寫完一題筆記大多花三個小時以上,還有同學一天也做不到兩題筆記!這絕非我的本意。
因此,這裡我考慮將「完美筆記」改名為「(不)完美筆記」,用意如下:
第一,完美筆記要從「不完美」做起,因為永遠沒有最「完美」的筆記。
第二,因為明知它「不完美」,故有機會時要盡量修改或補充新的訊息。
第三,因為知道本就「不完美」,故敢於大膽下筆,有機會時再行修正。
(一)用關鍵三招,寫出接近完美的筆記。
做筆記要先從「不完美」開始,也就是不要一下子就想讓它完美。要做出完美的筆記很困難,那涉及到本身的學歷、經歷、習慣等問題。關於做「(不)完美筆記」總共有20招,這裡主要提出三招容易被忽略的項目,若想知道全部20招請參考《考典》(P.53-70)。

1.本文內容要呈現「申論形式」,不宜只有「條列項目」。
(1)例如有些學科常常問到:「改進的措施有幾個方法?」或是「該方案裡有哪幾個項目?」有些項目有高達11條之多,因此讀者常常有這個疑問:「我明明寫得很好,背得很齊,書上總共11條都寫上去了,為什麼還是那麼低分?
(2)這裡要特別提醒的是,除了題綱以外,底下的項目盡量少用「條列一行」的項目。例如下面這個例子的兩個大標有5行「條列一行」,下個子題又有6行,整個考題答案就有11行「條列一行」的項目,版面很不好看,也不符希望您「申論」的用意。(貳3:1-1)
(3)再次強調,除了法條以外,其他學科若是列舉到8條以上就太多了!書上雖然是這樣寫,可是書並不一定正確,而且申論題就是要您「申論」,而不是要您將答案「背誦」出來!所以,這種情形之下,必須把各個條列項目做個整合,比方說,11條整合成5條到6條,每條起碼有2到3行,這就是在做「(不)完美筆記」要下的工夫。

2.全文內容要呈現「優質化」與「區隔化」。
(1)通常閱卷老師最大的困擾,並不是考生整題空著沒寫,而是大家寫得都對,但是回答都是一個模式,可能是用一本書或一個補習班老師的擬答資料、講義來回答,所以寫得通通一樣,不管前言、本文、結尾的內容通通差不多。
(2)在這種情形之下,閱卷老師不會給高分,甚至會越給越低分,從18分一直降到12分,甚至是10分。那麼,要怎麼呈現申論題呢?這裡提出優質化和區隔化的概念:「優質化」就是你答得比較精到,「區隔化」就是和別人有區隔,這種做法很難,但本書會提供比較便利的方法,就是去搜尋專業期刊論文的摘要,這在本書後段章節就會說到。

3.全文中,必須以自己「理解」的「課文內容」,做「精要」但「完整」的筆記。
(1)這裡有三個要素,第一個是「理解」,怎麼理解呢?就是抓到題目後再來理解。如果等到您把整本書都理解了,考試已經考完了!所以您要先抓到這個題目,才能針對它的來龍去脈來理解,沒得10分,也起碼理解個7、8分。不能理解怎麼辦?就先打個問號,暫時放在一邊,因為時間很有限,再找機會來處理就好。
(2)再來,看完課文要來寫申論題筆記時,要「精到」而「完整」。一般教科書、參考書、題解書,因為提供讀者參考,所以資料的份量一定很多,您不能全部都照著寫,而要「精到」。要精到也不能太簡略,題目所問的都要回答,所以要針對它的子題,做出完整的說明、完整的論述。這也是「(不)完美筆記」很重要的一招,除非您寫的是課文中「精到而完整」的內容,否則很難得到高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