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看懂道家

7特價38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八、「道家」的派別
 
「道家思想」是一個複雜的學說,自上古至今,已經歷數千餘年,中間自然會經過許多發展的階段,出現許多不同的「派別」。不同「派別」的思想重點也不同,有的偏重於「治國」,有的偏重於「治身」,每個「學派」各不相同,各個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與特點。但是,「道家」雖然在「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道家」在較早的時期,按照「地域」與「時間」來區分「派別」,有「鄭道家」、「晉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齊道家」、「戰國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種種的稱謂。假如按照「地理方向」,則有「北方道家」與「南方道家」。
從「戰國末期」至「秦漢」,是一個「派別」大爆發的階段,例如:「列子」創立了「貴虛學派(列子學)」、「鬼谷子」創立的「鬼谷子學派」等,當時人稱「刑(形)名法術之學」或「黃老道德之術」。各個「道家」「派別」,雖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但是又都帶有自己的特點。
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三十七家。可是,大多歷經「秦火」和「漢火」而亡佚。
本書挑選最著名的五大學派來說明,分別為:「老莊學派」、「黃老學派」、「楊朱學派」、「彭蒙、田駢、愼到學派」和「宋尹學派」。
 
(一)老莊學派:
「老莊學派」是以「老子」和「莊子」的著作,即《道德經》和《莊子》的思想為基礎,所產生的先秦道家流派。
「老莊學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淸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等,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
另外,「老莊學派」重視「不言之教」,反對「禮教」的虛偽性,和反對「儒家」以「仁義道德」為核心的「人倫教育」,提倡「自然主義教育」。要求擺脫「經驗知識」的束縛,實現對「自然本身」的「直覺體悟」,通過「學習自然」,而返歸與保全人的「樸素本性」。
「老莊學派」是「先秦道家學派」中,影響最大的一支。「老子」為「道家」的創始人,創立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提出「自然天道」的觀。「莊子」繼承發展「老子」的「自然天道」觀念,但是二者實有區別,故「西漢初期」一般不以「老、莊」並提。直到「魏晉時期」,多數「玄學家」著重於「老、莊」共同之處,才視「老、莊」為同一個學派。
「老莊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王弼、郭象、嵇康、阮籍、成玄英、王玄覽、李榮、吳筠、傅山」等。
 
(二)黃老學派:
「黃老學派」為「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以「道家思想」為主,並且採納了「陰陽家、儒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的觀點,來作為一種「哲學思想」。
「黃老學派」開始於「戰國中期」,而盛行於「西漢時期」。「黃老學派」在「戰國晚期」,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幾個「諸侯國」裡,握有統治權的「法家人物」,頗多學習「黃老之術」,如「韓國」的「申不害」和「韓非」、「齊國」稷下的趙人「愼到」等等,都以其學歸本於「黃老」。
「漢代」的「竇太后」喜好「黃老之術」,「漢初」的主要大臣「蕭何、曹參、陳平」等,都喜好「黃老之學」,實施「無為之政」,當時恢復了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裡,把「黃老」列為首位。
「黃老學派」的思想發展,主要分為三大主題:「修行(修身養性、長生久視、丹道等等)」、「經世(政治思想、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等)」和「致用(技術發明等)」,以「形而上本體的道」
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
「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遵循舊習而無所改動)」為用,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並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朝代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
「黃老學派」的代表人物為「黃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環淵、鶡)冠子、屈原、呂不韋、劉安、嚴遵、王充、劉晝、呂端」等等。
「黃老學派」的代表著作有:《老子》、《文子》、《列子》、《莊子》、《愼子》、《鶡冠子》、《淮南子》、《太公》、《黃帝書》、《黃帝四經》、《黃帝內經》、《管子》、《呂氏春秋》、《論衡》、《劉子》、《經法》、《十六經》、《道原》等等。
 
(三)楊朱學派:
「陽朱」,字「子居」,「魏國」人,生平已不可考。傳說他是「老子」的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道家」的改革思想家,開創了「楊朱學派」。「道教」尊之為「貴生眞人」。
在「先秦」各家的著述中,如《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他的名字曾經多次出現。他的行蹤大多在「魯、宋、梁」一帶,據《莊子》記載,他曾經見過「老子」,他的活動的年代,比「墨子」稍後,而又早於「孟子」。
「楊朱學說」在當時相當有名,但是早已散佚不存,散見於《孟子》、《列子》、《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等書中。
「楊朱學派」屬於「道家」的「激進派」,在《孟子•滕文公》篇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可見「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家」並駕齊驅。
「孟子」以「墨翟、楊朱」作對比,在《孟子•盡心上》上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可見「楊朱學派」和「墨家」,與「儒家」在觀念上,有多麼嚴重的分歧。
「孟子」批評「墨翟、楊朱」都是「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但是「孟子」也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所以許多後人詮釋,「孟子」認為「楊朱思想」比較接近於「儒家思想」。
「楊朱」的思想,在「戰國初年」,一度風行,與「儒、墨」兩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
「楊朱學派」主張「貴己」和「為我」,重視「全性保眞」。
所謂「貴己」,是說自己身體最貴重者,莫過於「生命」,「生難遇」而「死易及」。人在這短促的一生當中,應當萬分貴重,要「樂生」,一切以「存我為貴」,不要使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害,去則不復再來。
所謂「為我」,則指「行為」應該以「個人」為出發點,也就是提倡「個人主義」。他突破「老子」的「淸心寡欲」,主張「放縱自我」、「享受快樂」,他反對「墨家」的「兼愛(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及「儒家」的「仁義」主張,認為「治國」的大前提,是「既不損己為人,亦不損人為己」。
所謂「全性保眞」,「全性」即順應「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當全生,物既養生便當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羨壽,聚物而累形,只要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滿足生命就夠了,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類。)傷生;「保眞」就是保持自然所賦予我身的「眞性」,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縱心而遊,不逆「萬物」所好。勿矜一時的譭譽,不要死後的餘榮。不羨壽、不羨名、不羨位、不羨貨,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順應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楊朱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楊朱、告子、巫馬子、孟季子、子華子、詹子(詹何)、魏牟、它囂、田巴、倪說、公孫龍」等
 
以上內容節錄自《看懂道家》呂冬倪◎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938.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