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沒有目的的時候,收穫最大 李屏賓
在我四十七年的電影攝影生涯中,電影的拍攝過程,多半是以專業的機器,運用光影變化之美,完成作品;工作之餘,我會拿出隨身攜帶的傻瓜相機或手機隨手拍,捕捉當下的心情與心境。無論是一片落葉、一大片樹林、不同的雲、或是不同的海,我拍下的,都是在尋找生命會遇到的東西。
這些最質樸、完全沒有處理過的畫面,在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的提議下,結合了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在去年十月底出版成書《愛,最好的祝福》,對我而言,是一種很特別、殊勝的因緣。現在第二本《善,最好的禮物》也要出版了,我心中的喜悅難以形容。
我在《愛,最好的祝福》前言提到,我內心深處是一個時時刻刻都想回家的人,但我一生熱愛的電影工作,卻是一個讓我回不了家的行業。很長的一段歲月,我總是從野地歸來。電影把我帶到了我想像之外,無法抵達的天涯海角。但翻閱書稿時,那些埋藏在腦海深處的記憶,總會隨著一張張的照片浮現。尤其是跨國合作中的難得經驗,那些過程中的磨合,從原本可能的敵對、很容易失敗,到最後大家「不打不相識」,變成好朋友,一一浮現腦海。
二○一○年之後,我就不接大製作了。一來因為年紀大、家庭壓力也輕了;另外則是,我有知名度、也有很好的經驗,我想多跟年輕人合作,帶他們走直接的路,也幫助他們比較容易籌到資金。這讓我自己獲益良多,可以走出框架與瓶頸,在很新、跟帶點沒有經驗的要求裡面,找到新的方式、新的角度。
攝影多年,我認為作品不會每次都成功,但是每一部作品都是我全力以赴、拚盡全力完成,也都讓我刻骨銘心;因為每個都是不同人的人生,而我一起參與了。我年輕的時候經驗不豐富、技術不純熟,但是敢冒險、敢嘗試、敢突破、敢面對失敗,因此有機會走更遠。有困難,才會往前躍進;對前途有困頓的時候,人就會激發出一股無形的力量。
我年輕時,曾經想過要當導演,但寫了兩個故事都失敗。在當攝影師二十年之後,我明白了「每拍攝一部,就多一個人生」,想當導演的念頭,只是因為想讓人關注。明白這點之後,「導演」的稱謂對我已經沒有吸引力,我只想多享受、多接觸、多跟年輕導演合作,看到更多不同的人生樣貌,過了至少幾十個不一樣的人生。攝影工作給了我很豐富的人生體驗,不貪心的時候,就收穫更多。
我跟母親的緣分淺。我父親很早過世,母親住鳳山,我很小就離開家,到台北的國軍教養院,寒暑假才能回去。當時窮到只能買月台票,再設法回鳳山,我的「江湖臉」就是那時候慢慢養成的。我在中影工作十一年,薪水袋沒有打開過,每個月都給母親,是基於對母親的愛。
媽媽一直不知道我到底在做什麼,直到她跟我一起去參加挪威奧斯陸的南方電影節,才知道我的工作樣貌。我一九八八年就去了香港,在家的時間就只有在中影工作的那幾年。之後我就算從洛杉磯到巴黎,即使繞一大圈都要經過台北,盡量跟母親在一起。擔任台北電影節主席時,我也不去住大會準備的飯店,就算母親已經往生,我也幾乎都住母親家,家的感覺對我而言很重要。
這幾年我回台灣,有機會與青兒聚會時,都會分享彼此生活上或工作中的事,也因此知道了青兒在全台各地校園設置靜思閱讀書軒的計畫。青兒分享了很多動人的故事,我覺得她做的事很有意義也很重要,希望也能盡一己之力,於是以母親的名義護持了一間靜思閱讀書軒。
青兒在這本書的後記中,提到一段上人與小女孩尹甄的對話,特別讓人動容。她也提到我以母親名義認養閱讀書軒這件事,其實我做的事很一般,青兒卻一直感念在心。我想,上人無處不在的愛與善,的確引導與影響了無數的眾生。
我拍的電影,希望光影能說話,影像能動人,畫面能傳達如文字的魅力,也希望這本書中的照片可以讓影像文字化,讓每個人有不同的詮釋。未來,我希望自己繼續往前走,繼續學習,與時俱進,也還會繼續練習,拍新的照片。我想拍那些最弱小的生命,春、夏、秋、冬,隨著季節的變化,發芽、茁壯、成長、繁衍,在風雨中依然綻放美麗與動人的樣貌,持續與大家分享。
隨手拍下這些照片時,我完全沒有想到它們可以做什麼用途,更沒想到會跟證嚴法師的文字放一起出書,得到這麼大的榮譽跟內心的祝福。可以說,沒有目的的時候,收穫是最大的。
後記 一點一滴累積,傳遞愛與善 蔡青兒(靜思書軒營運長)
週六,我與四百多位小志工、大志工、還有同仁,一起回花蓮靜思精舍朝山。
早上集合時,阿嬤看到我就說,孫女小志工尹甄要把自己製作的吊飾交給我,還要把她很認真到處義賣、錢多到都蓋不起來的竹筒,請我轉交給上人。竹筒很重,其中的心意更是令人感動。
回花蓮朝山的前兩天,小女孩尹甄突然說,她想做吊飾義賣,把錢捐給土耳其地震的災民。父母親覺得孩子的想法很有智慧,便鼓勵她去做,也得到熱烈的迴響。
感恩惇師父的安排,讓二十位小志工及家長代表,可以短暫的跟上人請安。也圓滿了七歲小女孩想把募來的錢親自送給上人,還有送給上人吊飾的願望。
上人跟小女孩的對話很溫暖。
尹甄對上人說:「這是我自己做的的摩天輪,要送給師公。也期許自己的智慧可以跟摩天輪一樣高!」
上人接受後很歡喜,回答:「你的智慧要比摩天輪還高。」
尹甄對上人說:「希望上人每天轉動法輪。」
上人看著摩天輪,說:「我每天就來轉動它。」
尹甄將竹筒呈給上人,說明這是她義賣手作吊飾得來,要捐給土耳其。
上人問她:「這裡有多少錢?」
尹甄回答:「不知道。」
上人說:「那就是無量。」
真的是無量!上人對天下眾生的疼惜,鼓勵了小女孩;小女孩呼應上人救助天下蒼生,點滴的愛匯聚,無量無邊。
這是去年我親自陪伴小志工見上人的心路歷程。上人常常跟我們說,每天付出一點愛,不影響生活的狀況下積存善念,點滴匯聚,人人每天付出少許,就能累積救苦救難的力量。上人鼓勵人人,付出不分貧富,有些人此生雖然貧苦,但也是可以結好緣,集來生福。
這本書以《善,最好的禮物》當書名,「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有生來就有的善念,這是一份禮物,需要我們去呵護,更重要的是,要常常把這份禮物與別人分享。上人曾經開示:「我們時時刻刻,不斷的鼓勵人人,要善念時時生,慧命才能日日增,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升起這一念善,行善之家有餘慶,所以我們每個人要時時增長善念。」善念可以是一份微笑、一份祝福、一份鼓勵,或伸出援手協助別人。
「賓哥」——攝影大師李屏賓——就是充滿善念的人。除了極高的美學品味,他也是時時保有善念,而且很真誠真切、言行一致的人。賓哥對每一個人都很好,無論到哪,就算是最小的小弟都是他的朋友。曾經有媒體報導,賓哥和導演姜文合作《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形容他:「表面是一個樣子,內心是另一個樣子。」簡單來說就是鐵漢柔情;「鐵」在賓哥外表粗獷、塊頭又大;「柔」的是他內心的體貼與善良。
幾年前,我們開始推動「靜思閱讀書軒」,在很多校園——尤其是偏鄉——設置一處適合孩子們閱讀、裡面有各種好書的空間。賓哥知道這件事之後,便主動以母親的名義,認養了一間書軒五十萬的設置經費。因為在他的心目中,母親影響他至深,他想要將母親的這份愛繼續傳承下去。
賓哥長期在世界各地拍攝,有時候要扛著攝影機待在酷寒、零下四十幾度的地方,有時候又要在非常炎熱的地方拍攝。例如要拍火燒的場景時,那種熱度是連攝影機都快承受不住的。每一次的拍攝都要拚盡全力,才能一點一滴累積所得,但他的內心充滿善跟愛,付出時毫不吝惜、且無所求。
有一次,我跟他分享閱讀書軒的點滴,他跟我說:「青兒,很羨慕你能做這麼多偉大的事,幫助了無數的孩子,讓他們看見希望。還好今天的台灣有慈濟、有你們。也看到你每天都很充實快樂、有意義,真的讓人羨慕!忙碌之餘,不要忘記照顧自己的身體。」
感恩上人的智慧法語,還有賓哥用心拍攝的照片,一起出版成書。上人珍貴的句句字字如同一幅一幅的畫,反映了每一個人生,再搭配著一張又一張充滿藝術性的照片,給予人人真正的「靜」與「思」。
今年是翻譯過二十三種語文的《靜思語》出版三十五週年,《善,最好的禮物》此刻出版,正是給大家帶來最好、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