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賽比報名參加更需要勇氣
一次的棄賽不代表失敗,不表示一切汗水與經歷白費了。那些都在,都刻印在我的記憶、我的身體裡、我的心裡。
姚黛瑋 Debbie
Profile
現職
藝人、身心整合課程帶領老師
主要比賽經歷
2016 Challenge Taiwan
國際鐵人三項競賽 113 分組第四
人生初鐵
2016 Challenge Taiwan 國際鐵人三項競賽 113
永遠都會記得,2012 年第一次被騙去參加宜蘭冬山河鐵人三項接力賽,連腳踏車都不會換檔的糗事;也不會忘記,2013 年還不會游泳的我緊抱著魚雷浮標,在梅花湖裡腳踢到軟爛泥巴的驚恐感;更忘不掉的是,2015 年台東普悠瑪 51.5,排在倒數幾名的我在路跑賽段,一邊跑,裁判在旁邊騎著摩托車一路跟著,還不忘跟補給站的人大喊:「你們知道她是誰嗎?姚黛瑋耶!」(昏倒)。最榮耀的是 2016 年 Challenge Taiwan 國際鐵人三項競賽(以下稱 CT)113,以分組第四名成績站上台領獎牌。但從來沒想過,最難忘的一場鐵人三項比賽,竟然是沒能親自下場的「2016 台東超級鐵人三項賽」。
| 致未能下場的賽事
2016 年 5 月 CT 的 113,我以分組第四名成績拿到世界錦標賽的資格,也已完成 12 月在斯洛伐克的世界錦標賽報名,那時正是自己體能狀態與鐵人三項參賽的巔峰期。於是當年 7 月,運動員出身的劉至翰邀請我參與實境秀節目「鐵人瘋」的拍攝,計劃和馬國畢、王湘瑩等其他六位藝人,以三個月時間住在都蘭,每天照表操課集訓,準備參加 10 月台東超級鐵人三項的比賽。我非常興奮地答應,心想能將自己喜愛的工作與興趣結合,又可以為 12 月世錦賽做預備訓練,真是再開心也不過了﹗
「鐵人瘋」砍掉重練
當初報名CT 時,其實很猶豫要報 51.5 或是 113 組別,畢竟個人 51.5我沒完賽過,友人又推坑說 113 比較容易完賽(每次推坑都用騙的),所以在準備CT 的課表上,我的教練一直是用 51.5 公里的目標設定來做體能訓練。能夠完賽實屬僥倖,因為連教練都以為我報名 51.5,自然完賽成績不會漂亮,關門前才爬回終點。也因此,自己為 10 月的賽事設下目標,希望個人成績再進步一些,至少要開心輕鬆完賽。
「鐵人瘋」節目從七到十月這三個月的訓練期間,並不是只有拍攝時才做訓練,而是由前鐵人國手郭修森教練制定一個十四周課表,八週基礎期(週運動 9-11 小時)、五週進展期(週運動 13-15 小時),以及最後一週的調整期,只要我們在訓練就會拍攝。
從心率區間、FTP 等基礎測試,到訓練的一切砍掉重練,跟我之前憑意志力亂玩的方式完全不同,而這期間我在台北還有網路電台節目的錄製與舞台劇排練等演藝工作,必須台北、台東不斷來回奔波。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被緊湊的課表與行程嚇到,確實非常重要,就是盡量讓自己聚焦在現在,不去後悔過去表現,也不擔憂未來情況,在當下狀態中一步一步累積下去。這種感覺讓人很舒服,我也十分享受整個過程。
不過,訓練當然不僅只於「舒服」,在訓練時總是有一群人、兩三個鏡頭加上運動攝影機,隨時在身邊錄影拍攝,自己基於好勝心,自然會比自主訓練時更無法怠惰,一定要把課表練習完成。所以每次訓練後晚上的放鬆伸展顯得更重要,那時台東市區的按摩館都變成我最好的朋友﹗
在十二週非常縝密精心計劃的訓練下,我已經完成一次 113 的模擬賽,也越來越熟悉在活水湖中的水感,踩自行車至八嗡嗡的路線來回90 公里更是輕而易舉,這時我的體能與心理狀態要應付 10 月 15 日正式上場的台東超級鐵人三項賽,可說是把握十足。
噴淚面對人生第一次棄賽
除了忙碌的演藝工作之外,我也正在拿國外心理諮商證照的過程中,所以在賽前10 月 1 至 6 日,我必須到中國大陸深圳實習團體治療(是還不夠忙嗎?﹗)在深圳時自己十分認真地自主訓練,早上上課前先跑 10 公里,中午三小時午休會到山腳下的小海灣練習游泳,這樣有強度的持續訓練已變成日常,每天不動一下就不太習慣。
10 月 4 日下午,在團體中處理一名個案時,因為大家席地而坐,個案躺在中間,我必須和個案保持一定距離的對話又不能太遠。當我彎下腰用右手肘撐著地板時,非常清楚聽到肩頸部位傳來像是擠壓的聲音,但因為專心投入在個案,我就用這樣的姿勢工作了至少二十分鐘。結束時,我感到右手臂麻麻的,以為是姿勢維持太久導致血液不流通,不以為意。
5 日早上起床,右背仍有怪感,我以為是肌肉拉傷,中午依然到山下小海灣游泳,下午吞了止痛藥繼續工作。6 日晚上回到台北後,我立即約了家庭醫師隔天做治療,希望能夠放鬆肩膀的肌肉。8 日我飛到台東回選手村報到,但是肩膀的疼痛未曾消減,已經惡化成不能低頭和聳肩,痛到後來連走路微震也會痛,整條右臂像是神經壓迫的麻痛,甚至痛到無法躺下,晚上必須坐著睡覺,只能一直靠吞肌肉鬆弛劑加止痛藥入睡。
此時,距離開賽只剩一星期,所以我週一又回到台北治療,但錯誤的是,聽朋友介紹找了從沒去過的民俗療法,因為我依然以為只是肌肉拉傷。這個錯誤決定,導致隔天我躺在家裡地板上休息,竟然麻痛到完全動不了﹗當下心裡真是無比恐慌,我只能緩緩地,每一步都痛徹心扉地朝電話移動,花了近十分鐘,好不容易拿到電話播給姊姊求救,請她載我去醫院急診。等姊姊來到我家,我依然只能躺在原地動彈不得。
就醫照 X 光,骨科名醫一看,宣布我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在此之前我沒聽過這種疾病,也不知道嚴重性,所以當時還跟醫師討價還價,說我週六 10 月 15 日要比賽,可不可以打個類固醇或是可體松什麼的,讓我能撐過比賽即可,反正過去在工作上有好幾次也是靠打針、吃藥與意志力硬撐過關。
然而,當醫師開始跟我解釋椎間盤突出的狀況後,我越聽臉色越凝重,但繼續不放棄問醫師可以下場但只游泳嗎?醫生很嚴肅、斬釘截鐵地對我說「絕對不行!」此時不誇張,我的眼淚完全用噴得出來。
這三個月的一切訓練與辛苦全白費了!自己默默吞下也就算了,問題是我還要在實境秀裡面對鏡頭、面對教練與團隊,這對我來說是一項很難的課題。我從小到大一直是好強、好勝、好面子,不管如何場面一定要維持住的人,很少放棄與失敗,因為我都可以撐得過去,所以沒有很多經驗累積去面對與習慣承認錯誤。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棄賽,對我而言太陌生,我要怎樣去面對自己的失誤,並向所有人宣布棄賽⋯
賽道永遠都在!
10 月 13 日週四晚上,當我回到台東,所有人都聚在都蘭糖廠門口新開的一家餐廳等我帶回來的消息,燈光一打,鏡頭一開後,我還未開口眼淚就掉了下來⋯氣氛頓時僵住,大家應該也猜到七七八八了。我吞吞吐吐邊哭邊跟大家宣布無法下場的消息,除了愧疚面子掛不住外,我開始怪天怪地、全盤地否認自己,我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但最大的情緒卻是對自己的憤怒。
我氣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小心?讓一個小小動作造成這麼大的傷害。我氣自己為什麼在幫助別人時忘了保護自己?我氣自己為什麼第一時間沒有找正確的管道治療?選擇去所謂非常靈驗的「神醫」而拖延了黃金治療期。我不能原諒我自己。
這時反而是身兼製作人的劉至翰和一起接受訓練的大家開始安慰我。一片混亂中,只記得不知道誰說了一句「賽道永遠都在!」後來我的心情才慢慢平復下來。
比賽當天,我還是穿著為這場比賽特製的「鐵人瘋」三鐵服,跟大家到場一起進行拍攝與加油,面對其他第一次參賽的藝人與攝影鏡頭,我必須放下自己的心情與病痛,為他們全神貫注地加油。鐵人三項就是這麼迷人,就算沒下場,只能在場邊加油,你還是會被賽場氛圍影響到腎上腺素飆升,整個人High 到不行!所以在鏡頭上與現場,沒幾個人看得出我的整條右手臂依然痠麻不已,甚至自己也暫時忘記了病痛。
當看到王湘瑩、馬國畢等人完成生平第一次 51.5 奔進終點時,我的眼淚再次湧現。我們這幾位在演藝圈也許被定位似乎沒希望的魯蛇,也能憑著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完成一項對自己的承諾與挑戰。看見他們奔進終點,我好像也看見自己奔進終點!因為這三個月來,我們吃喝拉撒睡與訓練都在一起,他們的完賽就是我努力過的證明。
我也開始明白運動的真諦:雖然我最後沒有下場,一次的棄賽不代表失敗,不表示一切汗水與經歷白費了。那些都在,都刻印在我的記憶裡、我的身體裡、我的心裡。
寫這篇文章時,我開始回溯自己的運動經歷,不到十年時間,我累積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賽事中,最喜歡在完成人生第一次 113 比賽後寫給自己的話,謹跟大家分享:
我沒有身材、我沒有美貌、我沒有體力、更沒毅力
我很有年紀、我很有重量、我很有酒量、更有膽量
但我相信
Live with passion
Be present
Enjoy the moment
Step by step
You will get there anyway!
謹記人生初113 鐵人三項
By Debbie 姚黛瑋
(內文未完)
一次的棄賽不代表失敗,不表示一切汗水與經歷白費了。那些都在,都刻印在我的記憶、我的身體裡、我的心裡。
姚黛瑋 Debbie
Profile
現職
藝人、身心整合課程帶領老師
主要比賽經歷
2016 Challenge Taiwan
國際鐵人三項競賽 113 分組第四
人生初鐵
2016 Challenge Taiwan 國際鐵人三項競賽 113
永遠都會記得,2012 年第一次被騙去參加宜蘭冬山河鐵人三項接力賽,連腳踏車都不會換檔的糗事;也不會忘記,2013 年還不會游泳的我緊抱著魚雷浮標,在梅花湖裡腳踢到軟爛泥巴的驚恐感;更忘不掉的是,2015 年台東普悠瑪 51.5,排在倒數幾名的我在路跑賽段,一邊跑,裁判在旁邊騎著摩托車一路跟著,還不忘跟補給站的人大喊:「你們知道她是誰嗎?姚黛瑋耶!」(昏倒)。最榮耀的是 2016 年 Challenge Taiwan 國際鐵人三項競賽(以下稱 CT)113,以分組第四名成績站上台領獎牌。但從來沒想過,最難忘的一場鐵人三項比賽,竟然是沒能親自下場的「2016 台東超級鐵人三項賽」。
| 致未能下場的賽事
2016 年 5 月 CT 的 113,我以分組第四名成績拿到世界錦標賽的資格,也已完成 12 月在斯洛伐克的世界錦標賽報名,那時正是自己體能狀態與鐵人三項參賽的巔峰期。於是當年 7 月,運動員出身的劉至翰邀請我參與實境秀節目「鐵人瘋」的拍攝,計劃和馬國畢、王湘瑩等其他六位藝人,以三個月時間住在都蘭,每天照表操課集訓,準備參加 10 月台東超級鐵人三項的比賽。我非常興奮地答應,心想能將自己喜愛的工作與興趣結合,又可以為 12 月世錦賽做預備訓練,真是再開心也不過了﹗
「鐵人瘋」砍掉重練
當初報名CT 時,其實很猶豫要報 51.5 或是 113 組別,畢竟個人 51.5我沒完賽過,友人又推坑說 113 比較容易完賽(每次推坑都用騙的),所以在準備CT 的課表上,我的教練一直是用 51.5 公里的目標設定來做體能訓練。能夠完賽實屬僥倖,因為連教練都以為我報名 51.5,自然完賽成績不會漂亮,關門前才爬回終點。也因此,自己為 10 月的賽事設下目標,希望個人成績再進步一些,至少要開心輕鬆完賽。
「鐵人瘋」節目從七到十月這三個月的訓練期間,並不是只有拍攝時才做訓練,而是由前鐵人國手郭修森教練制定一個十四周課表,八週基礎期(週運動 9-11 小時)、五週進展期(週運動 13-15 小時),以及最後一週的調整期,只要我們在訓練就會拍攝。
從心率區間、FTP 等基礎測試,到訓練的一切砍掉重練,跟我之前憑意志力亂玩的方式完全不同,而這期間我在台北還有網路電台節目的錄製與舞台劇排練等演藝工作,必須台北、台東不斷來回奔波。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被緊湊的課表與行程嚇到,確實非常重要,就是盡量讓自己聚焦在現在,不去後悔過去表現,也不擔憂未來情況,在當下狀態中一步一步累積下去。這種感覺讓人很舒服,我也十分享受整個過程。
不過,訓練當然不僅只於「舒服」,在訓練時總是有一群人、兩三個鏡頭加上運動攝影機,隨時在身邊錄影拍攝,自己基於好勝心,自然會比自主訓練時更無法怠惰,一定要把課表練習完成。所以每次訓練後晚上的放鬆伸展顯得更重要,那時台東市區的按摩館都變成我最好的朋友﹗
在十二週非常縝密精心計劃的訓練下,我已經完成一次 113 的模擬賽,也越來越熟悉在活水湖中的水感,踩自行車至八嗡嗡的路線來回90 公里更是輕而易舉,這時我的體能與心理狀態要應付 10 月 15 日正式上場的台東超級鐵人三項賽,可說是把握十足。
噴淚面對人生第一次棄賽
除了忙碌的演藝工作之外,我也正在拿國外心理諮商證照的過程中,所以在賽前10 月 1 至 6 日,我必須到中國大陸深圳實習團體治療(是還不夠忙嗎?﹗)在深圳時自己十分認真地自主訓練,早上上課前先跑 10 公里,中午三小時午休會到山腳下的小海灣練習游泳,這樣有強度的持續訓練已變成日常,每天不動一下就不太習慣。
10 月 4 日下午,在團體中處理一名個案時,因為大家席地而坐,個案躺在中間,我必須和個案保持一定距離的對話又不能太遠。當我彎下腰用右手肘撐著地板時,非常清楚聽到肩頸部位傳來像是擠壓的聲音,但因為專心投入在個案,我就用這樣的姿勢工作了至少二十分鐘。結束時,我感到右手臂麻麻的,以為是姿勢維持太久導致血液不流通,不以為意。
5 日早上起床,右背仍有怪感,我以為是肌肉拉傷,中午依然到山下小海灣游泳,下午吞了止痛藥繼續工作。6 日晚上回到台北後,我立即約了家庭醫師隔天做治療,希望能夠放鬆肩膀的肌肉。8 日我飛到台東回選手村報到,但是肩膀的疼痛未曾消減,已經惡化成不能低頭和聳肩,痛到後來連走路微震也會痛,整條右臂像是神經壓迫的麻痛,甚至痛到無法躺下,晚上必須坐著睡覺,只能一直靠吞肌肉鬆弛劑加止痛藥入睡。
此時,距離開賽只剩一星期,所以我週一又回到台北治療,但錯誤的是,聽朋友介紹找了從沒去過的民俗療法,因為我依然以為只是肌肉拉傷。這個錯誤決定,導致隔天我躺在家裡地板上休息,竟然麻痛到完全動不了﹗當下心裡真是無比恐慌,我只能緩緩地,每一步都痛徹心扉地朝電話移動,花了近十分鐘,好不容易拿到電話播給姊姊求救,請她載我去醫院急診。等姊姊來到我家,我依然只能躺在原地動彈不得。
就醫照 X 光,骨科名醫一看,宣布我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在此之前我沒聽過這種疾病,也不知道嚴重性,所以當時還跟醫師討價還價,說我週六 10 月 15 日要比賽,可不可以打個類固醇或是可體松什麼的,讓我能撐過比賽即可,反正過去在工作上有好幾次也是靠打針、吃藥與意志力硬撐過關。
然而,當醫師開始跟我解釋椎間盤突出的狀況後,我越聽臉色越凝重,但繼續不放棄問醫師可以下場但只游泳嗎?醫生很嚴肅、斬釘截鐵地對我說「絕對不行!」此時不誇張,我的眼淚完全用噴得出來。
這三個月的一切訓練與辛苦全白費了!自己默默吞下也就算了,問題是我還要在實境秀裡面對鏡頭、面對教練與團隊,這對我來說是一項很難的課題。我從小到大一直是好強、好勝、好面子,不管如何場面一定要維持住的人,很少放棄與失敗,因為我都可以撐得過去,所以沒有很多經驗累積去面對與習慣承認錯誤。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棄賽,對我而言太陌生,我要怎樣去面對自己的失誤,並向所有人宣布棄賽⋯
賽道永遠都在!
10 月 13 日週四晚上,當我回到台東,所有人都聚在都蘭糖廠門口新開的一家餐廳等我帶回來的消息,燈光一打,鏡頭一開後,我還未開口眼淚就掉了下來⋯氣氛頓時僵住,大家應該也猜到七七八八了。我吞吞吐吐邊哭邊跟大家宣布無法下場的消息,除了愧疚面子掛不住外,我開始怪天怪地、全盤地否認自己,我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但最大的情緒卻是對自己的憤怒。
我氣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小心?讓一個小小動作造成這麼大的傷害。我氣自己為什麼在幫助別人時忘了保護自己?我氣自己為什麼第一時間沒有找正確的管道治療?選擇去所謂非常靈驗的「神醫」而拖延了黃金治療期。我不能原諒我自己。
這時反而是身兼製作人的劉至翰和一起接受訓練的大家開始安慰我。一片混亂中,只記得不知道誰說了一句「賽道永遠都在!」後來我的心情才慢慢平復下來。
比賽當天,我還是穿著為這場比賽特製的「鐵人瘋」三鐵服,跟大家到場一起進行拍攝與加油,面對其他第一次參賽的藝人與攝影鏡頭,我必須放下自己的心情與病痛,為他們全神貫注地加油。鐵人三項就是這麼迷人,就算沒下場,只能在場邊加油,你還是會被賽場氛圍影響到腎上腺素飆升,整個人High 到不行!所以在鏡頭上與現場,沒幾個人看得出我的整條右手臂依然痠麻不已,甚至自己也暫時忘記了病痛。
當看到王湘瑩、馬國畢等人完成生平第一次 51.5 奔進終點時,我的眼淚再次湧現。我們這幾位在演藝圈也許被定位似乎沒希望的魯蛇,也能憑著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完成一項對自己的承諾與挑戰。看見他們奔進終點,我好像也看見自己奔進終點!因為這三個月來,我們吃喝拉撒睡與訓練都在一起,他們的完賽就是我努力過的證明。
我也開始明白運動的真諦:雖然我最後沒有下場,一次的棄賽不代表失敗,不表示一切汗水與經歷白費了。那些都在,都刻印在我的記憶裡、我的身體裡、我的心裡。
寫這篇文章時,我開始回溯自己的運動經歷,不到十年時間,我累積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賽事中,最喜歡在完成人生第一次 113 比賽後寫給自己的話,謹跟大家分享:
我沒有身材、我沒有美貌、我沒有體力、更沒毅力
我很有年紀、我很有重量、我很有酒量、更有膽量
但我相信
Live with passion
Be present
Enjoy the moment
Step by step
You will get there anyway!
謹記人生初113 鐵人三項
By Debbie 姚黛瑋
(內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