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金融市場只有兩件事
──存錢與價差
在交易市場中,要清楚區分投資與投機是非常困難的,很難有標準答案,大多數對於投資的定義是透過大量研究財報之後,投入本金,並預期報酬可以達到某一程度。但光是「預期心理」就會有非常多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投資是機率所組成的,有一定的風險,若依照上述的定義去理解股票市場,很容易不小心將投資失敗的風險給忽視掉,也有可能因為數字的誘惑,讓自己的交易越做越短,而出現週期的問題。
許多投資人一開始都是以投資為目標進入交易市場,後來遇到一些問題後漸漸轉為投機交易,之後就很容易被困在投資與投機的混亂階段,變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曾經也遇過相同的問題,在剛開始投資時,預期報酬率一年為20%,但股價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3個月翻了一倍,此時出現一個疑問:我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
▌4-1│大到不能倒的樹:投資
在實務上,多數人都誤認為只要是週期長的持有就稱為投資,週期短的買賣就稱為投機,但如果一支股票原本以投資的角度買入,卻在短短一年之內翻了10倍,而投資人客觀認為市場價格要轉向,此時做出賣出的動作,那麼要如何認定這是投資還是投機?另外,更多投資人會犯的錯誤是,將原本預設參與短線行情的股票,因為遇到價格不如預期就改為超長期投資。
其實,不管是投資還是投機,把自己的心態與配置認定好,最後會發現金融市場都離不開兩件事,也就是存錢(投資)或價差(投機)。
將長期投資的存錢設定為不斷累積資產的過程,這個概念就像是種樹一樣,從播種、發芽、茁壯到最後真正成為一棵大樹,都需要種植者的呵護與關注,我們需要不斷地努力才能在想要休息退休時,擁有一棵能為自己遮陽乘涼的大樹。
◆種下第一個選擇
在種下一棵大樹之前,我們必須做足功課,先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大樹,再去挑選相對應的種子,有些人看好電動車產業、運動產業、金融業、傳產業、回收產業或是單純連動指數的ETF,而在這其中有些人的目的是節稅,有些人在乎的是現金流,也有些人是看好未來整體產業的發展等,因每個人的目的不同,自然挑選的種子也會有所不同。
許多投資人對於種子沒有足夠的了解與信心,時常買A股看B股,最後賣掉A股買了B股,結果A股漲上去,再懊悔地用更高價追回A股,一來一往浪費了許多時間與金錢,這也是長期投資最不該犯下的錯誤。
投資人在投入第一筆資金之前就要做足功課,未來面對市場瞬息萬變的行情時,才會有信心持續持有或做出適當的調整。種子的選擇要在事前理性充足地準備,避免播完種後又把種子挖出來,也不要貪圖一時的獲利而揠苗助長,這樣永遠都種不了大樹。
◆持續投入的水源
對於資金不足的人,投資績效並不是你的首要目標,累積資產才是。如果投資人只有10萬元的閒置資金,即使報酬率維持50%,年獲利金額僅有5萬元,這樣的金額也無法改變原來的生活水準,況且維持報酬率50%的績效也是相當有難度的,水源就像資金一樣,我們必須持續投入使資產增加,這樣在後期才會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剛出社會的上班族手上大多沒有太多的資金,也因為這樣才更需要利用種樹的概念去累積資產,在種一棵大樹時,要持續投入水源,才能讓這棵樹又大又壯,如果隨意停止灌溉,很容易就會停止生長甚至死亡,資產累積的目的不僅僅是要發芽而已,而是給未來種出一顆大到不能倒的樹。
◆空氣般的財務知識
許多人誤解只要做好事前的規劃,投入市場之後就可以不需要再繼續學習調整,這是很大的迷思,因為我們的金融環境時時都在改變,而通常這種改變都是悄悄且緩慢地推移,就像是空氣一樣,明明知道它很重要也明白它的存在,但卻時常忽略它,等到產生巨變或快要失去時才意識到,通常已經來不及了。
知識就像空氣,只有在快窒息時,才會察覺到它的重要性。
民國80年郵政一年期定存利率為9.5%,民國110年則為0.78%,利率與商品價格的變動都會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因執政者的策略而有所不同,包含物價膨脹、印鈔票、外匯因素、國家政策等等,進而影響了實質購買力。
股票市場每幾年也會有重大改變,包括稅賦、逐筆交易、二代健保、盤中零股、季配息等等,都是近年來才有的政策,國際局勢及金融環境的改變也有可能是投資需要考量的因素,因此在種樹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選好種子,規律澆水,還必須持續學習財務知識,才不會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讓你的投資計畫失敗或出現大漏洞,也才不會沒了空氣而讓自己窒息。
◆陽光照射的熱度
大多數的植物沒有光線就無法生存,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種子、持續灌溉及擁有空氣的陪伴,但無法控制天氣的好壞,這就像是市場的行情與熱度我們無法控制,而是整體金融環境與結構所決定的。
近年來最大事件為2020年COVID-19的疫情加劇,各國央行祭出量化寬鬆政策救市,使得全球資金大量流竄,也因而推升資本市場的價格,各國股市多數從最低點開始向上爬,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台股加權指數從8523點上漲至18034點, 美股道瓊指數從18213點上漲至35631點,費城半導體指數從1233點上漲至3484點(以上統計至110年10月12日止)。
這個事件造成各國股、匯市出現劇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量化寬鬆政策讓整體物價指數上漲,市場原物料價格相對跟著調整,但鈔票的實質購買力卻是下降的。當時各國政府推出的各式紓困政策,無疑成為一場及時雨,許多企業與民眾因此受惠,但也有少數民眾誤以為這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一湧而上地去銀行借錢。我們必須留意,在收到資金的同時,其實有更大的隱憂在等著我們,也就是量化寬鬆政策會加速未來的物價膨脹,使貨幣變得更不值錢。不過反觀台股的量能卻有非常驚人的成長。
台股市場在民國106年日均量為687億,108年日均量為1094億,109年日均量為1863億,而110年上半年的日均量約為4000億,這些都是行情與政策造成的結果,並不是單一因素所能決定的。
投資人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天氣時,應該以平常心去面對,我們要理解,順應市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長期投資時應該要在每一次的壞天氣投入,利用週期來保護價格,我們種大樹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未雨綢繆,而平常日就用平常心看待天氣。
◆時間培養耐心與信心
愛因斯坦曾說過 :「複利是世界第八奇蹟,了解它的人可從中獲利,不明白的人將付出代價。」
「複利」是一種不同於單利的計息方式,將每段期間獲得的利息併入本金內,持續累積利息,來達到錢滾錢、利滾利的效果,而複利投資搭配資金的投入,也是許多人在投資理財時會採用的方式,但複利效果珍貴的其實不是「利」,而是時間累積而成的「果」。
我認為「奇蹟」背後最困難的是耐心與信心,要持有一檔配發利息的公司並不難,但要持續有耐心與信心地重複投入卻是不容易的,長期投資的過程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誘惑,並且要面對生活與人生的各種疑問,當你在堅持持有20%報酬的同時,要如何不被他人短期獲利100%的報酬所影響,才是長期投資走到最後的奇蹟。
在將所有的人為因素提前考量,也有了這市場會有好天氣與壞天氣的心理建設後,剩下的就是靠時間去證明了。許多新加入的投資人會半途而廢,多數都是在種子還沒發芽時就拔掉,缺乏信心與耐心,耐心需要靠投資人堅持,但信心的養成則必須依靠經驗與事前準備,即使是缺乏經驗的新手投資人,也可以透過大量的規劃與計算去決定一項投資,當你做好十足準備後,這樣的決定將會是當時最好的決定,剩下就交給時間去發酵和證明。
◆種下一片森林
以一個長期配置的概念來說,種出一棵樹有許多要考量的因素,但如果要種下一片森林就會有更多的概念需要釐清。回到交易市場中,有時候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並不是暫時性的虧損,而是要如何面對100%的獲利。投資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帳上獲利不知道是否要停利退場的問題,投資人會擔心未實現獲利最後變成紙上富貴,這時候就需要重新釐清種下一片森林的概念。
我們在種下種子之後,總會有幾顆長得特別快,未實現獲利超過我們原本的預期,而在此時我們把時間軸拉長,可以將超出預期獲利的金額拿來種下另外一棵樹,假設我們把整個投資週期拉長到10年、20年,甚至30年來看,在後期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那時就不會是大樹,而是一片森林。
假設在20 歲時設定每個月投入5000元,20年之後40歲時,本金會有120萬元,先暫時排除報酬率及實質購買力下降的問題,此時每月投入的5000 元會因為比例過低而對整體帳務沒有太大的效益,存款第一年達60000元時,5000元的占比為8.33%(5000/60000),但在第20年後,這個5000元會變成0.41%(5000/1200000)。
投資效果的鈍化會使累積資產的進程遲緩,也會讓投資人失去興趣,因此投資人可以在社會上取得金錢能力提升的情況下,將投入的資金比例提升,這樣在後期鈍化的問題也會較小,再利用累積資產的概念種出一片森林。
以我自己的做法,多年來只要有額外的收入就會放進投資帳戶,持續累積資金直到時機點出現時,就會果斷投入市場。市場看似詭譎多變,但其實是留給已經準備好的人,有人想要種一棵樹,有人想要一片森林,而想擁有一片森林最好的兩個時機點,一個是10年前,一個是現在。
──存錢與價差
在交易市場中,要清楚區分投資與投機是非常困難的,很難有標準答案,大多數對於投資的定義是透過大量研究財報之後,投入本金,並預期報酬可以達到某一程度。但光是「預期心理」就會有非常多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投資是機率所組成的,有一定的風險,若依照上述的定義去理解股票市場,很容易不小心將投資失敗的風險給忽視掉,也有可能因為數字的誘惑,讓自己的交易越做越短,而出現週期的問題。
許多投資人一開始都是以投資為目標進入交易市場,後來遇到一些問題後漸漸轉為投機交易,之後就很容易被困在投資與投機的混亂階段,變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曾經也遇過相同的問題,在剛開始投資時,預期報酬率一年為20%,但股價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3個月翻了一倍,此時出現一個疑問:我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
▌4-1│大到不能倒的樹:投資
在實務上,多數人都誤認為只要是週期長的持有就稱為投資,週期短的買賣就稱為投機,但如果一支股票原本以投資的角度買入,卻在短短一年之內翻了10倍,而投資人客觀認為市場價格要轉向,此時做出賣出的動作,那麼要如何認定這是投資還是投機?另外,更多投資人會犯的錯誤是,將原本預設參與短線行情的股票,因為遇到價格不如預期就改為超長期投資。
其實,不管是投資還是投機,把自己的心態與配置認定好,最後會發現金融市場都離不開兩件事,也就是存錢(投資)或價差(投機)。
將長期投資的存錢設定為不斷累積資產的過程,這個概念就像是種樹一樣,從播種、發芽、茁壯到最後真正成為一棵大樹,都需要種植者的呵護與關注,我們需要不斷地努力才能在想要休息退休時,擁有一棵能為自己遮陽乘涼的大樹。
◆種下第一個選擇
在種下一棵大樹之前,我們必須做足功課,先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大樹,再去挑選相對應的種子,有些人看好電動車產業、運動產業、金融業、傳產業、回收產業或是單純連動指數的ETF,而在這其中有些人的目的是節稅,有些人在乎的是現金流,也有些人是看好未來整體產業的發展等,因每個人的目的不同,自然挑選的種子也會有所不同。
許多投資人對於種子沒有足夠的了解與信心,時常買A股看B股,最後賣掉A股買了B股,結果A股漲上去,再懊悔地用更高價追回A股,一來一往浪費了許多時間與金錢,這也是長期投資最不該犯下的錯誤。
投資人在投入第一筆資金之前就要做足功課,未來面對市場瞬息萬變的行情時,才會有信心持續持有或做出適當的調整。種子的選擇要在事前理性充足地準備,避免播完種後又把種子挖出來,也不要貪圖一時的獲利而揠苗助長,這樣永遠都種不了大樹。
◆持續投入的水源
對於資金不足的人,投資績效並不是你的首要目標,累積資產才是。如果投資人只有10萬元的閒置資金,即使報酬率維持50%,年獲利金額僅有5萬元,這樣的金額也無法改變原來的生活水準,況且維持報酬率50%的績效也是相當有難度的,水源就像資金一樣,我們必須持續投入使資產增加,這樣在後期才會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剛出社會的上班族手上大多沒有太多的資金,也因為這樣才更需要利用種樹的概念去累積資產,在種一棵大樹時,要持續投入水源,才能讓這棵樹又大又壯,如果隨意停止灌溉,很容易就會停止生長甚至死亡,資產累積的目的不僅僅是要發芽而已,而是給未來種出一顆大到不能倒的樹。
◆空氣般的財務知識
許多人誤解只要做好事前的規劃,投入市場之後就可以不需要再繼續學習調整,這是很大的迷思,因為我們的金融環境時時都在改變,而通常這種改變都是悄悄且緩慢地推移,就像是空氣一樣,明明知道它很重要也明白它的存在,但卻時常忽略它,等到產生巨變或快要失去時才意識到,通常已經來不及了。
知識就像空氣,只有在快窒息時,才會察覺到它的重要性。
民國80年郵政一年期定存利率為9.5%,民國110年則為0.78%,利率與商品價格的變動都會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因執政者的策略而有所不同,包含物價膨脹、印鈔票、外匯因素、國家政策等等,進而影響了實質購買力。
股票市場每幾年也會有重大改變,包括稅賦、逐筆交易、二代健保、盤中零股、季配息等等,都是近年來才有的政策,國際局勢及金融環境的改變也有可能是投資需要考量的因素,因此在種樹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選好種子,規律澆水,還必須持續學習財務知識,才不會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讓你的投資計畫失敗或出現大漏洞,也才不會沒了空氣而讓自己窒息。
◆陽光照射的熱度
大多數的植物沒有光線就無法生存,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種子、持續灌溉及擁有空氣的陪伴,但無法控制天氣的好壞,這就像是市場的行情與熱度我們無法控制,而是整體金融環境與結構所決定的。
近年來最大事件為2020年COVID-19的疫情加劇,各國央行祭出量化寬鬆政策救市,使得全球資金大量流竄,也因而推升資本市場的價格,各國股市多數從最低點開始向上爬,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台股加權指數從8523點上漲至18034點, 美股道瓊指數從18213點上漲至35631點,費城半導體指數從1233點上漲至3484點(以上統計至110年10月12日止)。
這個事件造成各國股、匯市出現劇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量化寬鬆政策讓整體物價指數上漲,市場原物料價格相對跟著調整,但鈔票的實質購買力卻是下降的。當時各國政府推出的各式紓困政策,無疑成為一場及時雨,許多企業與民眾因此受惠,但也有少數民眾誤以為這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一湧而上地去銀行借錢。我們必須留意,在收到資金的同時,其實有更大的隱憂在等著我們,也就是量化寬鬆政策會加速未來的物價膨脹,使貨幣變得更不值錢。不過反觀台股的量能卻有非常驚人的成長。
台股市場在民國106年日均量為687億,108年日均量為1094億,109年日均量為1863億,而110年上半年的日均量約為4000億,這些都是行情與政策造成的結果,並不是單一因素所能決定的。
投資人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天氣時,應該以平常心去面對,我們要理解,順應市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長期投資時應該要在每一次的壞天氣投入,利用週期來保護價格,我們種大樹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未雨綢繆,而平常日就用平常心看待天氣。
◆時間培養耐心與信心
愛因斯坦曾說過 :「複利是世界第八奇蹟,了解它的人可從中獲利,不明白的人將付出代價。」
「複利」是一種不同於單利的計息方式,將每段期間獲得的利息併入本金內,持續累積利息,來達到錢滾錢、利滾利的效果,而複利投資搭配資金的投入,也是許多人在投資理財時會採用的方式,但複利效果珍貴的其實不是「利」,而是時間累積而成的「果」。
我認為「奇蹟」背後最困難的是耐心與信心,要持有一檔配發利息的公司並不難,但要持續有耐心與信心地重複投入卻是不容易的,長期投資的過程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誘惑,並且要面對生活與人生的各種疑問,當你在堅持持有20%報酬的同時,要如何不被他人短期獲利100%的報酬所影響,才是長期投資走到最後的奇蹟。
在將所有的人為因素提前考量,也有了這市場會有好天氣與壞天氣的心理建設後,剩下的就是靠時間去證明了。許多新加入的投資人會半途而廢,多數都是在種子還沒發芽時就拔掉,缺乏信心與耐心,耐心需要靠投資人堅持,但信心的養成則必須依靠經驗與事前準備,即使是缺乏經驗的新手投資人,也可以透過大量的規劃與計算去決定一項投資,當你做好十足準備後,這樣的決定將會是當時最好的決定,剩下就交給時間去發酵和證明。
◆種下一片森林
以一個長期配置的概念來說,種出一棵樹有許多要考量的因素,但如果要種下一片森林就會有更多的概念需要釐清。回到交易市場中,有時候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並不是暫時性的虧損,而是要如何面對100%的獲利。投資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帳上獲利不知道是否要停利退場的問題,投資人會擔心未實現獲利最後變成紙上富貴,這時候就需要重新釐清種下一片森林的概念。
我們在種下種子之後,總會有幾顆長得特別快,未實現獲利超過我們原本的預期,而在此時我們把時間軸拉長,可以將超出預期獲利的金額拿來種下另外一棵樹,假設我們把整個投資週期拉長到10年、20年,甚至30年來看,在後期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那時就不會是大樹,而是一片森林。
假設在20 歲時設定每個月投入5000元,20年之後40歲時,本金會有120萬元,先暫時排除報酬率及實質購買力下降的問題,此時每月投入的5000 元會因為比例過低而對整體帳務沒有太大的效益,存款第一年達60000元時,5000元的占比為8.33%(5000/60000),但在第20年後,這個5000元會變成0.41%(5000/1200000)。
投資效果的鈍化會使累積資產的進程遲緩,也會讓投資人失去興趣,因此投資人可以在社會上取得金錢能力提升的情況下,將投入的資金比例提升,這樣在後期鈍化的問題也會較小,再利用累積資產的概念種出一片森林。
以我自己的做法,多年來只要有額外的收入就會放進投資帳戶,持續累積資金直到時機點出現時,就會果斷投入市場。市場看似詭譎多變,但其實是留給已經準備好的人,有人想要種一棵樹,有人想要一片森林,而想擁有一片森林最好的兩個時機點,一個是10年前,一個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