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能被你愛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性格與愛情(節錄)
初戀令人難忘,既美麗又短暫,是重要的回憶,影響我們的一生。幾乎沒有其他主題能比初戀獲得更多文化、社會和媒體的關注。連科學界也在研究第一段浪漫的戀情對我們性格的影響。結果顯示,越是外向和盡責的年輕成人,越有可能展開戀情。那些進入伴侶關係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會變得不那麼開放,但卻更外向、盡責,情緒也特別穩定。有趣的是,即使這對年輕戀人再次分開,被提高的情緒穩定程度仍持續存在。總結來說,即使戀情破裂,初戀似乎讓我們變得更堅強。初戀(通常)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能夠進入一段親密且持續的浪漫關係,它會帶給我們支持、安全感和自信。進入第一段戀情的人,已經征服了成為大人的「重要里程碑」──至少在主觀感受上是如此。在我們試圖勸誡女兒不要和那位文藝青年往來,或是禁止兒子和那位爬蟲動物頻道主聯繫之前,請先想一下:這段愛情非常重要,因為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會持續,但這可是第一段──哎呀!這是我們都要經歷的。
你是怎麼樣的人,決定你如何去愛人
我和尤勒.絲蓓希特教授一起研究,一段關係開始與結束時的重大轉折,與我們的性格有什麼關聯,意即:性格是否會影響我們和伴侶同居、結婚、分手或甚至是離婚?在這些愛情轉捩點前後,我們的性格會如何變化?為此,我們再次透過德國社會經濟調查小組的資料,分析了近五萬人的數據。在研究期間內,有五千零二十五人與伴侶同居,四千一百三十人結婚,三千七百零六人分手,一千兩百五十二人離婚。
親和性:親密關係的進展推手
我們的研究證明,「親和性」是親密關係進展推手的第一名,它決定了參與者是否經歷過親密關係裡的重大事件(在愛情裡我們稱為「身分轉變」)。親和性較低的人,更有可能與他們的愛人同居、結婚、分手或離婚。後兩點很容易解釋,因為親和性較低的人,通常不願意「為了和平」而接受妥協,他們完全不害怕爭吵,因此分手和離婚的風險就比較高。
但是,為什麼親和性較低的人會更容易與他們的愛人同居和結婚呢?顯然,我們的假設是低落的親和程度會阻礙愛情的正向體驗,但這裡出現了另一個因素:越容易分手的人,也越容易再次「擁有」。所以,他們進入一段新關係、展開同居或再婚的機會也更高。因為他們的戀情比較不穩定,感情狀況時常變動(不只在社群媒體上)──從單身到「穩定交往中」,變成「一言難盡」,最後回到「單身」。他們因此更頻繁地經歷感情事件,不論是好是壞。
考驗:同居
性格比較外向的人,也更有可能和他們的愛人同居。這是當然的,思想開放又善於社交的他們,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另一半,也更願意和他們共享床鋪與生活。展開同居生活後,男性會變得更有責任感,而不是女性。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男性通常沒有女性這麼盡責。剛開始,他們可能為了祝福這一段新生活,會調整自己的衛生習慣,以符合另一半的標準。(也許他們因此變得更愛乾淨,因為他們實在無法招架那句飽含強烈愛意的話:「親愛的,把垃圾拿去樓下倒!」)
永遠(?)的蜜月:結婚
進入「婚姻關係」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會變得比較不開放。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新婚夫妻大多剛建立家庭,他們會把注意力放在房子和小孩身上(或單純是眼裡的愛心粉紅泡泡擋住了他們的視線)。因此,能花在新潮事物的時間和精力就變少了。正忙著為自己、另一半和下一代築巢的人,也比較難再追求與國外有關的愛好、接受遠距課程或環遊世界。
緣分已盡:分手
情緒比較不穩定的女性,更有可能與她們的伴侶分手。也許是因為她們的情緒經常「比較複雜」、變化不定,這對對方來說也更費勁。她們無法忍受任何事,經常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會鑽牛角尖,對這段關係造成負擔而導致分手。至少我們是這麼假設的。
而且,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剛分手的女性會變得比之前更開放也更外向。這與我們對女性更容易以主動的方法來應對分手的認知相符:她們會向親密的女性友人哭訴、談論許多關於那段戀情的事,以及重拾過去的愛好並發掘新的興趣。
相比之下,男性在分手後的第一年並不會變得更開放和外向,情緒反而更不穩定。若考慮到男性更傾向用消極的態度應付失落,這麼看來也算合理。比起說出來,他們喜歡用工作、酒精或電動來轉移注意力,這可能會讓這段過程變得更困難。(當然不是每個男人都會這樣,你的另一半肯定是個例外!)除了戀情,女性也會維持和家人及朋友的聯繫;而男性往往更專注在他的戀人身上。這聽起來可能很浪漫,但對人際關係的維護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可能會讓分手變得更困難──因為幾乎沒有人能接住這些剛分手的男性,讓他們重新站起來並找回單身生活。
寧願結束,也不要無止境的惡夢:離婚
離婚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情緒的穩定程度會下降。進入婚姻的人都堅信,自己會和最愛的另一半一起變老,當這個想法在離婚法庭上,以白紙黑字被證實是自己的錯覺時,我們便會動搖。(而且,「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句苦澀的聲明,也會變成「多虧了我,那位離婚律師至少能買一艘新遊艇了」。)離婚會帶來懷疑和困惑:我們在訂婚和撰寫婚前契約(如果有的話)的時候,是不是瞎了?自願犧牲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太天真了?我們是否能再次找到偉大的愛情?和樂的家庭往往會變得四分五裂,而這段關係的結束則演變成監護權之爭。與其對付前任,我們會為了爭取孩子而咬緊牙關,假裝我們的自尊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這一切都讓人精疲力竭,也讓放手變得更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情緒穩定程度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幸福和痛苦的關係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總之,我們的研究指出:上述提到的感情事件,對人格的影響相對地小。在愛情的重大轉捩點前後,雖然我們似乎有所改變,但不是很明顯。即使一段戀情的初始和終結深深觸動我們的內心,也不會影響我們的本性──至少我們的科學分析如此暗示。
為什麼愛情裡的深刻經歷,不會對我們的本質造成持續性的影響呢?難道我們不該(在看了各種不同的浪漫喜劇後)認定愛情會左右我們的人生嗎?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各自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經歷和評價了這些感情事件。比方說,婚姻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投入多年籌備的夢幻婚禮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嗎?或者對你而言那只是一種形式,到戶政事務所簽個名,而且要越快越好,才來得及提出今年的所得稅減免?分手對我們來說又有多糟糕?我們會因為對方讓我們的世界崩潰,就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或輸家嗎?或者,即使這段關係無法永遠持續,我們還是能將這段美麗的共度時光保留在美好的回憶裡?也許我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生活終於又回來了,還因為解脫而感到開心?
當然,我們如何看待一個事件,取決於它是如何以及為何而發生的。我們的達令是在夜裡悄悄離開的嗎?經歷了無數個謊言、打破的承諾、疑似或實際外遇而引發的戲劇性場面後,是否將迎來終點?或者我們只是彼此疏遠,所以這次是和平分手,幾乎是和諧地分開?
最後,實際的後果也有影響。如果我們有小孩,不僅是我們的生活,連家庭日常也必須因此而重新安排嗎?之前為愛犧牲了工作,分手會讓我們陷入財務困難嗎?我們的交友圈也會隨之崩解嗎?總結來說,各式各樣和高度個人化相關的情況可以解釋,為什麼感情事件前後的平均性格變化(許多人的平均值)是相當小的。一段關係的開始、結婚、分手和離婚並沒有特定公式,即便我們在美好的電影、令人陶醉的催淚作品或輕快的流行歌曲中,對這些事的詮釋都一樣,我們的經歷也不會相同。
顯然,愛情中的深刻經驗幾乎不會讓我們變成熟,至少遠不如剛踏入職場對我們的影響。雖然與伴侶展開同居生活的男性會變得更有責任感,但這並非來自成熟效應。最後,我們的研究也清楚地顯示,男性與女性明顯以不一樣的方式處理感情經驗,因為許多效應對男性和女性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
Chapter 7:子女的祝福
──孩子如何影響我們的性格(節錄)
孩子是幸福的因素──他會讓我們快樂嗎?
啊,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讓生活變得完滿,讓作為母親的女性感到滿足,讓身為一家之主的男性感到自豪。不論這個可愛的小傢伙讓人多麼費力,只要他對你微笑,睡眠不足的夜晚、經濟上的憂慮和被擱置的愛情生活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了。父母就這樣成了更棒的人:慈愛又有條理,總是很明理,完全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多虧了他們的孩子!
如果「定點理論」有效,我們就無法假設,孩子會讓我們的幸福程度持續躍升至如此(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高度。根據該理論,幸福程度雖然會受到正向和負向事件的影響而變得更好或更糟,但長期下來,會再次回到我們自己的幸福預定值。因此,孩子頂多只會讓我們短暫地比以前還要幸福。
為了回應以下問題,我調查並分析了這項假設(資料庫為德國社會經濟調查小組)。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前後五年,父母的生活滿意度與情緒感受會如何變化?結果顯示,早在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前五年,生活滿意度和日常的幸福感就已提升。新手爸媽在第一年裡,因為孩子而明顯比以前更滿足也更幸福。然而,這個效果在接下來的幾年便消失了,因此在孩子出生的五年後,他們的滿足和幸福程度幾乎又回到與成為父母前一樣。定點理論是大贏家!
此外,在第一年裡,新手爸媽通常會比以前更少生氣。也許在被拉回現實前,他們還沉浸在成為父母的欣喜之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憤怒的感受會顯著增加。平均來說,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年,父母會比五年前還要更常生氣。(目前我們還無法確定,這個結果是因為家庭生活並不總是像繪本描繪的那般美好,或是有其他原因。)
總結來說,研究結果清楚表明,生小孩並不保證會帶來一段持續的幸福生活。孩子讓我們感到滿足,但也會引起壓力,進而耗損與伴侶的關係。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我還發現,孩子出生後,新手媽媽對與另一半的關係感到更不滿意,覺得自己與伴侶不如以往親密。不只是爭吵和溝通問題,性生活的難處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個月內也會增加。這個發現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父母在孩子出生後,不只對生活的滿意度會退回到預定值,對於和伴侶的關係甚至變得比以往更不滿意。
原因很容易理解。身為父母,與哭鬧的嬰兒、上頭有不祥汙漬的T恤和小傢伙鼓鼓的尿布相處的日常,一點也不性感,反而是一場睡不飽且伴隨許多壓力而來的挑戰。一對熱戀的情侶變成疲憊不堪的父母,既沒時間享受浪漫的夜晚,也沒有精力投入持久的愛情之夜,取而代之的是,因不同教育觀點而展開的爭吵。因此,「孩子能挽救一段關係」這一則難以改變的迷思,顯然是個致命的錯誤。如果伴侶關係在這之前就岌岌可危,孩子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孩子不會讓關係變得完美,而是會──完全相反地──帶來嚴峻的考驗。
【科學觀點】幸福的媽媽,冷靜的爸爸?
我們的分析還揭示了其他現象,那就是(準)媽媽的幸福程度變化得比爸爸還要強烈。尤其女性在生小孩後的第一年,明顯比之前更滿足也更幸福,而男性在這方面幾乎沒什麼變化。在我的另一項研究裡,這種性別作用的效果甚至更強烈,可以看到媽媽的心理健康狀態在懷孕期間就已經增強,孩子出生後也比以前更好,而爸爸卻什麼都沒有改變!我們也許可以帶著善意,以生物學的差異來解釋這種情況:和男性相反,女性在懷孕及哺乳期間經歷了廣泛的生理變化,包括荷爾蒙的改變。情緒固然會藉由不同的神經傳導系統作用而改變,但我們也猜測,這與性別刻板印象所產生的結果也有關係。至今,許多媽媽對於自己母親角色的認同仍然比爸爸強烈,並將其視為幸福與滿足感的重要來源。
----------
剛開始帶孩子可能會很辛苦,所以這段時間有人能依靠就顯得更重要。在我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夥伴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在懷孕期間就受到良好支持的女性,之後比較少感受到壓力、不安和憂鬱。不過,生產後所感受到的支持則有所減少,也就是說,生完孩子後的頭幾個月,新手媽媽獲得的支援感覺比以前少。這聽起來可能令人訝異,因為旁人想幫忙的意願從一開始幾乎就不曾間斷。大家都會來看望,但卻沒有意識到,比起支持,這對媽媽來說更像是壓力。連沒有小孩的人手邊都有很多妙計,而睡眠不足的我們,只能奮力找出可行的節奏。儘管這些妙計的幫助可能很大,但新手媽媽(當然還有爸爸)經常認為自己無法勝任他們的新任務。畢竟,夜裡他們幾乎再也無法好好闔眼,還要不停地輕哄懷裡哭鬧不休的小傢伙,連刷牙、沖澡和吃飯都變成難以完成的事情。。因此,尋求幫助的渴望也就特別高,而期望與實際獲得的支持之間的差距也會特別大。這能說明為什麼媽媽們不滿意她們的支持網絡──也許不太公平,但可以理解。
孩子帶來的是幸福或壓力,不只與環境有關,也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性格。我們的研究指出,平均來說,情緒更穩定、更外向也更盡責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及帶小孩的前幾個月,感受上會比前述人格特質表現較低的女性來得好。情緒穩定的人通常更具有抗壓性,因此,這樣的媽媽可能比較不會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下,對嬰兒的哭鬧、堆積如山的尿布及其味道感到絕望。盡責的媽媽能透過有遠見的計畫和靈活的安排,來緩解育兒初期的壓力。最後,外向的媽媽可能更樂於與他人交流分享。一般來說,外向者不只擁有更緊密的社交網絡,讓她們在有需要時能隨手取得嬰兒監視器和創傷藥膏(給小傢伙的),或助眠滴劑(給大人的),當她們需要幫助時,也會更清楚直接地向伴侶、家人或熟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