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在日常口語中,人們忌諱直接說死亡,於是會委婉地用「三長兩短」來代替。「三長兩短」同時還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這個成語為什麼會具備這樣的含義呢?
原來,在古代「三長兩短」竟然是指棺材的捆縛方法!
《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學者孔穎達對這些形制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釘子用,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蓋捆束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
衡三:「橫束者三行也。」「衡」和「橫」是通假字,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漢時呼衽(ㄖㄣˋ)為小要也。」「衽」本來指衣襟,是衣服兩片的連接處,因此引申為連接棺蓋與棺木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作用是「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將「衽」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個棺木的中段要處,因此漢代時又稱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於人的腰部。
每束一:「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連起來,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
這就是「三長兩短」最初的出處。到了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釘子將棺材和棺蓋釘合起來,既方便又快捷,不僅「衽」被逐漸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繩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長兩短」這句話卻流傳了下來,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只是再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作為替代死亡的委婉用語了。
「方丈」原來是一座山
人們都知道一寺之長稱作「方丈」,也叫住持。至於為什麼稱作「方丈」,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方丈」一詞,不過那時的「方丈」是一座仙山。據《史記》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禽獸的顏色全是白色,宮闕都是黃金建成,裡面住著仙人,還有許許多多不死之藥。歷朝歷代的國君都曾經派人尋找過這三座仙山,最有名的是秦始皇派遣的徐福,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找得到它們。
道教引入了三座仙山的傳說,並且最早將自己的最高領導人稱作「方丈」。至於為什麼叫「方丈」,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故稱「方丈」。另外一種說法是「方」者,道也;「丈」者,長也,對長輩的尊稱,「方丈」意即道長。佛教傳入中國後,借用了道教的稱謂,可是今天的人們只知佛教「方丈」,而不知道教的「方丈」了。
佛教中,「方丈」一詞的來源也有不同的說法。南朝時期編著的《昭明文選》收有王簡棲〈頭陀寺碑〉一文,其中說:「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大明是南朝劉宋孝武帝的年號,大明五年即西元四六一年。原來,最早的「方丈」是用來遮蔽佛像、避免被風吹雨淋的建築。李善注解道:「堵,長一丈,高一丈,回環一堵為方丈。」由此可知,「方丈」的形制為四面環繞的土牆,每面牆長和高都是一丈,故稱「方丈」。「方丈」上面還要蓋上「茅茨」,即茅草頂,可見「方丈」最初的形制是多麼的簡陋。還有一種說法,唐高宗顯慶年間,王玄策出使西域,在毗耶黎城參觀了著名的維摩詰居士的居處,非常狹窄。王玄策好奇地丈量了一下,長寬高都是一丈,因此命名為「方丈」。後來就把佛寺住持的居處稱作「方丈」,不久,住持也被稱作「方丈」了。
需要辨析的是,一些武俠小說中常常出現「方丈大師」的稱謂,這種稱謂是錯誤的,因為「方丈」一詞的原始含義為「道長」,則「方丈」一詞本來就含有大師之意,「方丈大師」的稱謂屬於語意重複,是不瞭解「方丈」一詞的含義而產生的誤稱。
「拾人牙慧」拾的到底是什麼?
「拾人牙慧」是指拾取別人的說詞當作自己的話,形容那些沒有自己獨立見解,只知道人云亦云發表些老套觀點的人。
「牙慧」一詞屬於最典型的俗語誤用,很多辭典都把「牙慧」解釋成牙齒裡面的殘渣,「拾人牙慧」即拾取別人牙齒裡面的殘渣,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牙慧」一詞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慧。』」這句話因為沒有上下文而被很多人誤解,常常被解釋為:「康伯連我牙齒縫裡咀嚼後的殘渣都沒有拾到。」
唉,望文生義真是害死人!這明明是一句表揚的話,卻被誤解為批評的話了。殷中軍即殷浩,曾經擔任過中軍將軍的官職,故稱殷中軍;康伯即韓伯,康伯乃其字。兩人都是東晉著名的玄學家,殷浩是韓伯的舅舅。殷浩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和當時的權臣桓溫不和,被免官放逐到了信安郡(今浙江衢州),他每天都拿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這叫「書空」,就是在空中寫字的意思。人們很奇怪,不知道此舉何意,有人暗中觀察,結果發現殷浩每次「書空」寫的都是同樣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咄咄怪事」,原來殷浩借此表達對自己免官的不滿。「咄咄怪事」這個成語即出於此。
韓伯小時候就很聰明,舅舅殷浩稱讚他「能自標置,居然是出群之器」。對外甥既然有這麼高的評價,殷浩怎麼可能批評他拾自己的牙慧呢!「牙後慧」的「慧」不是指殘渣,而是智慧、見解;「牙後慧」即表達出來的觀點。「康伯未得我牙後慧」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康伯沒有亦步亦趨地模仿我的見解來發言,他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因此這是一句表揚的話。後人把這句話的意思加以變通,便形成了「拾人牙慧」這個成語,當做貶義詞來使用了。
在日常口語中,人們忌諱直接說死亡,於是會委婉地用「三長兩短」來代替。「三長兩短」同時還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這個成語為什麼會具備這樣的含義呢?
原來,在古代「三長兩短」竟然是指棺材的捆縛方法!
《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學者孔穎達對這些形制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釘子用,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蓋捆束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
衡三:「橫束者三行也。」「衡」和「橫」是通假字,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漢時呼衽(ㄖㄣˋ)為小要也。」「衽」本來指衣襟,是衣服兩片的連接處,因此引申為連接棺蓋與棺木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作用是「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將「衽」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個棺木的中段要處,因此漢代時又稱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於人的腰部。
每束一:「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連起來,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
這就是「三長兩短」最初的出處。到了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釘子將棺材和棺蓋釘合起來,既方便又快捷,不僅「衽」被逐漸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繩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長兩短」這句話卻流傳了下來,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只是再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作為替代死亡的委婉用語了。
「方丈」原來是一座山
人們都知道一寺之長稱作「方丈」,也叫住持。至於為什麼稱作「方丈」,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方丈」一詞,不過那時的「方丈」是一座仙山。據《史記》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禽獸的顏色全是白色,宮闕都是黃金建成,裡面住著仙人,還有許許多多不死之藥。歷朝歷代的國君都曾經派人尋找過這三座仙山,最有名的是秦始皇派遣的徐福,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找得到它們。
道教引入了三座仙山的傳說,並且最早將自己的最高領導人稱作「方丈」。至於為什麼叫「方丈」,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故稱「方丈」。另外一種說法是「方」者,道也;「丈」者,長也,對長輩的尊稱,「方丈」意即道長。佛教傳入中國後,借用了道教的稱謂,可是今天的人們只知佛教「方丈」,而不知道教的「方丈」了。
佛教中,「方丈」一詞的來源也有不同的說法。南朝時期編著的《昭明文選》收有王簡棲〈頭陀寺碑〉一文,其中說:「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大明是南朝劉宋孝武帝的年號,大明五年即西元四六一年。原來,最早的「方丈」是用來遮蔽佛像、避免被風吹雨淋的建築。李善注解道:「堵,長一丈,高一丈,回環一堵為方丈。」由此可知,「方丈」的形制為四面環繞的土牆,每面牆長和高都是一丈,故稱「方丈」。「方丈」上面還要蓋上「茅茨」,即茅草頂,可見「方丈」最初的形制是多麼的簡陋。還有一種說法,唐高宗顯慶年間,王玄策出使西域,在毗耶黎城參觀了著名的維摩詰居士的居處,非常狹窄。王玄策好奇地丈量了一下,長寬高都是一丈,因此命名為「方丈」。後來就把佛寺住持的居處稱作「方丈」,不久,住持也被稱作「方丈」了。
需要辨析的是,一些武俠小說中常常出現「方丈大師」的稱謂,這種稱謂是錯誤的,因為「方丈」一詞的原始含義為「道長」,則「方丈」一詞本來就含有大師之意,「方丈大師」的稱謂屬於語意重複,是不瞭解「方丈」一詞的含義而產生的誤稱。
「拾人牙慧」拾的到底是什麼?
「拾人牙慧」是指拾取別人的說詞當作自己的話,形容那些沒有自己獨立見解,只知道人云亦云發表些老套觀點的人。
「牙慧」一詞屬於最典型的俗語誤用,很多辭典都把「牙慧」解釋成牙齒裡面的殘渣,「拾人牙慧」即拾取別人牙齒裡面的殘渣,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牙慧」一詞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慧。』」這句話因為沒有上下文而被很多人誤解,常常被解釋為:「康伯連我牙齒縫裡咀嚼後的殘渣都沒有拾到。」
唉,望文生義真是害死人!這明明是一句表揚的話,卻被誤解為批評的話了。殷中軍即殷浩,曾經擔任過中軍將軍的官職,故稱殷中軍;康伯即韓伯,康伯乃其字。兩人都是東晉著名的玄學家,殷浩是韓伯的舅舅。殷浩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和當時的權臣桓溫不和,被免官放逐到了信安郡(今浙江衢州),他每天都拿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這叫「書空」,就是在空中寫字的意思。人們很奇怪,不知道此舉何意,有人暗中觀察,結果發現殷浩每次「書空」寫的都是同樣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咄咄怪事」,原來殷浩借此表達對自己免官的不滿。「咄咄怪事」這個成語即出於此。
韓伯小時候就很聰明,舅舅殷浩稱讚他「能自標置,居然是出群之器」。對外甥既然有這麼高的評價,殷浩怎麼可能批評他拾自己的牙慧呢!「牙後慧」的「慧」不是指殘渣,而是智慧、見解;「牙後慧」即表達出來的觀點。「康伯未得我牙後慧」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康伯沒有亦步亦趨地模仿我的見解來發言,他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因此這是一句表揚的話。後人把這句話的意思加以變通,便形成了「拾人牙慧」這個成語,當做貶義詞來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