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決策科學──了解消費者行為(節錄)
行銷的科學架構
每年學術期刊都會發表成千上萬份研究報告,例如《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消費者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實驗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行為與腦科學》(Behaviour and Brain Sciences)。這些決策科學的新領域提出無數研究與資料,但我們如何全部了解,並將這些結果整合到行銷?
為了把這些研究發現轉移及轉譯到行銷界,我們需要一個架構,讓我們可以有系統地運用這門科學提出的最重要原則、規則與機制。我們即將運用的架構同樣出於科學,是由康納曼提出(圖1.4),他就是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那是他畢生研究人類決策的重大發現的精華與濃縮。在獲獎之後,康納曼的模型已得到許多後續研究的支持,包括許多神經科學的研究,這同時進一步驗證與延伸他對決策的看法。在他的暢銷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康納曼對於支撐他的架構的科學,提出最新的評論。
康納曼架構的核心是,兩套系統在決定我們的決策與行為心理程序。他把這兩套系統稱為「一號系統」(System 1)與「二號系統」(System 2)。一號系統整合知覺與直覺。它一直在運作,康納曼形容它「永遠不睡覺」。它很快速,平行處理所有資訊,不費力氣,它是聯想的,學習緩慢。它的存在是為了在毫不思考之下,做出快速、自動、直覺式行動。自動性尤其重要,因為它很有效率,所以消耗較少能量。當能源稀少時,這種有效率的行動與決策成為了生死存亡的關鍵。反射式思考需要能量,換句話說,我們的腦子不是天生用來思考,而是用來做出快速與自動行動。難度最高的心理活動都發生在一號系統,例如心臟病學家判讀心電圖(ECG),西洋棋士思考下一著棋,或是創意人員發想出新設計。相反的,二號系統緩慢,一步一步來,因為它很費力氣,所以消耗很多能量,但同時它也具有彈性。它讓我們可以做出反射性、縝密的決策。二號系統是專供思考之用。
前述品牌引發「皮質舒緩」的實驗顯示,強力品牌是由一號系統處理,相反的,弱勢品牌啟動了二號系統,換句話說,消費者必須去思考購買決策。
為了說明這兩套系統如何合作,我們不妨將一號系統視為自動駕駛,二號系統則是人工駕駛。人工駕駛負責需要彈性決策的任務,例如飛機起飛和降落,或是問題發生的時候;而自動駕駛包辦所有可以自動達成的決策。只要一切都沒問題,飛機駕駛在整趟航程中都依賴自動駕駛,卻始終沒搞懂自動駕駛在做什麼。對飛機駕駛來說,自動駕駛的運作是不透明的。自動駕駛的工作是內隱的(implicit),而人工駕駛的決策是外顯的(explicit)。
一旦我們擁有足夠經驗,並且培養出直覺以後,我們只會在遭遇新問題或以往不曾有過的經驗時,才會動用到人工駕駛系統。假設我們在上班途中,我們習慣走的路因修路工程而封閉,突然間我們必須思考要改走哪條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可能關掉收音機,或者掛掉電話,因為我們需要專心。
一方面,我們腦裡有自動化的強烈傾向,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進行細密思考以解決新問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發展出兩套系統的原因。
所以說,我們腦裡有兩套系統在運作,這是決策的最大特色。對行銷人員來說,我們一定要
了解這兩套系統,因為它們決定所有類別、品牌和產品的購買決策。
廣告媒體的平均接觸時間也證明,大多數的廣告並不是經由緩慢的人工駕駛系統在處理:
◎流行雜誌的廣告:1.7 秒
◎專業期刊的廣告〔如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3.2 秒
◎數位海報:1.9 秒
◎郵件(初次檢查重要性):二秒
◎桌上型電腦展示型廣告(橫幅廣告):1.7 秒
◎行動裝置展示型廣告:二秒
◎行動裝置的社群媒體動態貼文:1.3 到1.6 秒
(資料來源:Lumenand Decode marketing)
由此可明顯看出,大多數的行銷傳播必須在數秒間傳達出他們的核心訊息。以思考廣告裡所有資訊所需的時間來說,很顯然只有極少量資訊是由緩慢的人工駕駛系統來處理。因此,頻寬大、又能高速處理資訊的自動駕駛系統,為行銷人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能在最短時間內傳達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