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開元盛世──雄心日千里

大唐帝國的兩個盛世:唐太宗貞觀之治與唐玄宗開元之治。這兩個治世中間,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事實上很能幹,甚至稱得上英明,在她治下的大唐帝國持續繁榮強大,完全不是男性儒家筆下的「黑暗時代」。(武則天後來篡位,國號「周」,可是「武周」只有十五年,仍歸在唐史中)

西元七〇五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迫武則天退位,禪位太子也就是唐中宗李顯。那一年,在西域經商致富的李客,全家遷回中國,住在劍南綿州(今四川綿陽市),他有個五歲的兒子,就是後來的詩仙李白。

唐中宗李顯當太子畏懼老媽武則天,當上皇帝畏懼老婆韋皇后。韋皇后一心效法武則天,跟武則天的秘書上官婉兒、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安樂公主的公公武三思(武則天的姪兒)聯手,排除張柬之等大臣,並殺害太子李重俊,接著毒死中宗,在發喪前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隨即繼位。如此安排,想當然將由韋后掌權稱制,大唐眼看又要出現一位女皇帝。

於是爆發了又一次宮廷政變,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跟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女兒)聯手,殺了韋后與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李旦成為唐睿宗,李隆基成為太子。

可是太平公主也以武則天為模範,陰謀廢太子。李隆基得到大臣與軍方支持,先逼使老爹傳位給他(成為唐玄宗),隨即下手除去太平公主和她的黨羽,結束了五十多年的女權時代。

那是西元七一二年的事情,那一年,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市)的杜家出生一男,就是後來的詩聖杜甫。

李白、杜甫就在開元盛世下長大。開元盛世有多安定繁榮?正史記載「東都斗米十三錢,海內安富,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物價平穩、經濟繁榮、社會治安良好,老百姓要求的不過如此。

李白的家世始終是個謎,父親李客雖是巨富,卻高臥雲村,不求祿仕。李白的文才那麼高,卻始終沒有參加過考試,於是有人推斷,李客是齊王李元吉的後代。李元吉是唐太宗的弟弟,在玄武門兵變中被殺,李白是罪人之後,因此不敢求仕進。

然而,李白一生的志向卻是當「帝王師」,他十八歲時,跟隨一位異人趙蕤學王霸之道、縱橫之術。【原典精華】

撫劒夜吟嘯,雄心日千里。
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
六合灑霖雨,萬物無凋枯。

──摘錄《唐詩三百首.李白.贈張相鎬》

懷抱帝王師之志,卻不能參加科舉,那能怎辦?辦法之一,是交遊干謁。干謁就是推銷自己,前詩就是李白向宰相張鎬表白心志。要交遊干謁,當然不能窩在蜀地,於是李白出三峽,前往長江中、下游遊歷、交友。

過了幾年,杜甫長大了,也離開河南,前往山西遊歷,之後又轉往江南。可是那時李白已前往邠州、坊州(都在今陝西),兩個後來生死相交的大詩人,那一次卻錯身而過。

杜甫二十四歲那一年,回洛陽參加科舉,沒考上。李白那一年隨一位朋友元溏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白救了一個青年軍官的命,而這個機緣後來卻救了李白的命,此乃後話,暫且不表。

總之,李白與杜甫(其他同時代的文人也一樣)在開元盛世那些年,在全國四處遊歷,交了很多朋友,詩名也漸漸傳開。

可是,他倆的好日子很快就沒了。因為,唐玄宗改了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2、張九齡──今我遊冥冥

改個年號有那麼嚴重嗎?當然不是。關鍵是唐玄宗當皇帝的心態變了,嚴重的則是,他換掉了賢相張九齡,換上了奸相李林甫。

唐玄宗開元之治最倚重二位賢相姚崇與宋璟,之後的繼任者張說也很優秀。張九齡年輕時,因為直言上諫,不為姚崇所喜,一度外放嶺南。等到姚崇去世,張說擔大任,張說對張九齡非常器重,一路拉拔,可是張說去世後,張九齡又被外放。直到第三度入京,終於得到唐玄宗的賞識,詔命他為宰相。以後每有人推薦人才,玄宗常常問一句:「品德、操守、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

明君配賢相是中國古代的「盛世指標」。例如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搭配房玄齡、杜如晦,開元之治則是唐玄宗搭配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問題在於,唐玄宗當皇帝當「膩」了,開始追求音樂、戲劇等逸樂生活,於是給了佞臣機會。

這個佞臣,就是一代奸相李林甫,人稱「口有蜜,腹有劍」,用現代語言就是「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他跟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聯手排擠張九齡,致其下台並外放荊州。

古時候的士人處於官場,有一句名言「雷霆雨露,俱是聖恩」,意思是,皇帝怎麼對待臣子都是對的,臣子不但都得接受,還得表示感恩。下面這首詩,就是張九齡被外放,還要表示感謝皇帝知遇之恩,而所有的錯都是「小人」所為。【原典精華】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摘錄《唐詩三百首.張九齡.感遇》

張九齡這首詩,以「海上孤鴻」比喻自己,謹慎小心。可是那兩隻「翠鳥」(暗示李林甫及其爪牙牛仙客)卻能在「三珠樹」(暗示朝廷)上築巢。最後,張九齡自忖鬥不過李林甫,君子易退難進,決定退隱山林,脫離是非圈。

不久,唐玄宗改年號為「天寶」,大致上這就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開始。也就是說,大唐人民的好日子就要結束了。當然,包括李白和杜甫。

6、范陽兵變──漁陽鼙鼓動地來

朝綱是被李林甫給搞壞的,可是大難發生的近因,卻是李林甫死了。

之前,唐玄宗幹皇帝幹累了,一度想要將朝政交給李林甫,自己只當個虛位元首,跟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把這個意思跟高力士說了,高力士連忙勸阻,才讓他打消此意。

然而,李林甫說是奸臣,總還是權術高手,至少安祿山對他至為忌憚。李林甫一死,接替的是楊國忠,情況於是大變。

楊國忠本名楊釗,他是楊貴妃的堂兄,靠著裙帶關係一路升到宰相。李林甫當然忌諱他,始終予以打壓。李林甫一死,他就發動鬥爭,誣告李林甫「勾結外藩謀反」,藉此清除李林甫黨羽。

「外藩」當然是影射安祿山,因此讓安祿山產生了危機意識。

安祿山原本就瞧不起楊國忠,楊國忠沒有李林甫的御下之術,拿安祿山沒辦法,只好拉攏哥舒翰。

他上奏任命哥舒翰為河西節度使,取代安祿山的族兄安思順,並封哥舒翰為西平郡王——安祿山是東平郡王。楊國忠的以蕃制蕃策略,意圖再明顯不過。

楊國忠在玄宗面前一再下藥「安祿山必反」,說:「陛下召見他,試試看,他一定不來。」

玄宗依言召見安祿山。

安祿山長期以來買通朝中宦官,因此情報靈通,早就準備好了,接旨立即啟程,馬不停蹄地到了長安。

玄宗在華清宮召見安祿山(不在朝會場合,以示私寵),安祿山向皇帝泣訴:「我是一個胡人,陛下對我如此恩寵,所以被楊國忠視為眼中釘,我只怕死期不遠了。」

玄宗被安祿山的淚水打動,比以前更加親信,差點要加他同平章事頭銜(宰相級),楊國忠急忙勸諫,說:「那傢伙他不識字,豈可當宰相。」安祿山辭別時,唐玄宗脫下身上御衣賞賜他。安祿山既驚又喜,喜的是「黃袍加身」,怕的是楊國忠可能會奏請將他留在長安,急忙快馬馳驅出函谷關。

出關後上船,順黃河之流東下。過了洛陽,就進入他的勢力範圍,船在河中行,岸邊每十五里派一名船夫,帶著繩子和木板,隨時可以登岸。如此晝夜兼行,數百里不下船,一直回到范陽。

經此一來,安祿山乃鐵了心,非造反不可。他上奏「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替漢將」,玄宗指示中書令立刻草擬詔書。

宰相之一的韋見素極力勸諫。

玄宗問他:「你懷疑安祿山嗎?」

韋見素涕泗以陳(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訴說)安祿山種種造反跡象。

玄宗說:「這一次暫且准他,我以後會注意。」

於是唐玄宗派宦官輔璆琳送柑子去范陽,說是勞軍,真正目的是「觀其變」。安祿山當然也明白,對輔璆琳大加賄賂,回奏「安祿山並無造反意圖」。

楊國忠等不死心,繼續不斷進言「安祿山必反」。

楊國忠並對玄宗獻策:「詔封安祿山同平章事,另外任命三位節度使接管他的地盤。他若來京,沒事;若不來,就證明他想造反。」

這是天下第一餿主意,若安祿山不想造反,邊防易將茲事體大,豈可率爾為之;若安祿山確實想要造反,此舉豈不是逼他發動?而一旦安祿山起兵,朝廷有沒有預先擬妥對策?事實證明,楊國忠有小心機,可是不懂權術,更毫無謀略,他逼反了安祿山,卻無能對付叛軍。

唐玄宗當時並沒有採納楊國忠這個餿主意,他又派了一個宦官馮神威去范陽,傳話給安祿山:「我最近為你在華清宮修建了一池溫泉,請你在十月來長安,我將在華清宮招待你。」

馮神威到了范陽,安祿山對這位宣詔特使完全沒有敬意,坐在位子上不起身,只說:「皇帝身體還好嗎?」然後將馮神威送到別館軟禁,好幾天後才放他回京。

馮神威回到長安,向皇帝泣訴:「臣幾乎不得再見到皇上。」

而馮神威才上路,安祿山便召集諸將宣布:「皇上有密旨,命令我帶軍隊入朝,聲討楊國忠。」動員兵馬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大軍,殺向長安。「聲討楊國忠」是有力的政治號召,因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甚至「從此君王不早朝」,楊氏「姊妹兄弟皆列土」(姊妹都封國夫人,兄弟封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人民看在眼裡,「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以上引號內詩句,皆出自白居易〈長恨歌〉)

人心厭惡楊國忠兄妹,政治號召發酵,加上「百姓累世不識兵革」,因此安祿山大軍勢如破竹,「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郡太守與縣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玄宗召集所有宰相會商。

這時,楊國忠洋洋得意的說:「我早就說了嘛,安祿山一定造反,看吧!」接著說:「別擔心,只有安祿山一個人想造反,將士都是被裹脅的。不必十天半個月,他的首級就會送到長安。」

大臣們相顧失色,只有唐玄宗認為這番分析有理。

皇帝和宰相自我感覺良好,可是老百姓反而看得很清楚,詩人的反應更是敏銳。

杜甫自落第後,並未離開長安。李白在幽州台痛哭的那一年,杜甫看見徵兵出征的場面,寫了一首詩:

【原典精華】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節錄《唐詩三百首.杜甫.兵車行》

原來天可汗的盛世功業是建築在「千村萬落生荊杞」上頭。役男「去時里正與裹頭」,戰事結束「歸來頭白還戍邊」。而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另一個解釋,卻是「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安祿山大軍一路打來,猶如摧枯拉朽,跟老百姓厭惡政府不恤人命,其實大有關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