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文的情緒美學
「作文」二字,喻指練習寫作、書寫文章。「作」動詞,指寫作;「文」名詞,指文字、文辭、文章、典章。課堂所講「作文」,便是闡釋學生學習寫作以及舞弄文墨之時,搜奇說異,隨人所知的文才表現。
作文的涵義,習慣解讀為「表達」、「傳達」,在於以文字形式轉述或記錄心裡想說的話,俗稱「有話要說」。可在教室裡,只消教師脫口「寫作文」,乍見學生臉色驟沉,無奈表情倏地翻轉,一副「無話可說」的可憐模樣。詰其原由,只因覺著作文百無聊賴,怎麼串字?怎樣組織?好比弄了個魚頭來拆似地,無比沉重的折磨。
作文真有那麼困難嗎?不然。
西晉文人陸機專論寫作的〈文賦〉說,作文章可議之處在於:內容與形式並重,主題的感受和想像同等重要,貴在獨創,反對抄襲,發古人所未發,言前人所未言才是。
如此一說,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章,包含能力培養、經驗傳達、想像力展現;遇到描述時,構思、謀篇、修辭、剪裁、文病、錯別字等,均不容忽視。尤其面對時空轉換、情節轉折,務必傳其常情、常理,否則易於淪為矯情造作、分明破綻的憑虛構象,或一番夢幻的空泛文字,就不好了。
文章既由文字組成,文字具有不同色彩、韻律與情緒的象徵,然,多數學生並未觸動到這些美感。為引發學生對文字美學孕育興趣,有些作文老師會透過遊戲,例如,要學生從報紙標題,找出「看對眼」的文字,剪下來,拼貼出一組趣味句子。又如,作文像樂高遊戲,擁有愈多「積木」(字彙、詞彙),熟練堆疊技巧,自然可運用巧思,組合出得意作品。
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作家林語堂在〈文學生活〉中提到寫作的意象美學,說道:
文學之抒情的素性,使吾人得以把文學當作人類性靈的反照,而把一國的文學,當作一國的精神的反映。倘能把人生比作大城市,那麼人類的著作可以比作屋子頂閣上的窗口,人們可由以俯瞰全景,讀著一個人的著作,吾人乃從作者的視窗以窺察人生,因而所獲得的人生之景象一如作者之所見者,星,雲,山峰,創出地平線的輪廓,而城市裡的一切走廊屋頂,彼此似屬相同,但從窗口裡面窺探的城市景色是具個性的,是有各自的特殊面目的。林語堂先生把寫作看成「人類性靈的反照」,更是「獲得的人生之景象」,可以說是人生繪景,創造情愫與表達情緒的深沉書寫。
再說,人的內心每一時每一刻或多或少隱含不少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情緒,無論這些話語或情緒屬於什麼狀態,不外乎心理和生理的意念反應。可以這樣說,人生是在生老病死的更迭中,產生無可避免的七情六慾,而七情六慾係指人類與生俱來,情感和慾望活動範疇的自然表徵。
「寫作文」不過是藉由文字記錄百樣生活,描繪與刻劃喜、怒、哀、懼、愛、惡、慾等情緒變化,再由非情緒化的心情變異衍生境界,繼而寫下各類情緒樣貌與心念迴折轉圜的百態人生。
作文猶如做人,攸關人事景物、春夏秋冬、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常態與非常態的情緒,都與人的生活行為一樣,有歡喜萬分、任情恣性的時刻,也會有失意難堪、焦慮緊張等不愉快的時刻,這些都是人對感情體驗的思緒經驗。綜觀當前課堂的作文測驗,其題目意趣、內容導向,幾乎被界定在做情緒狀態的表述;也即,作文描繪心境、情境、意境,尤須針對生命活動的各種態度,以及個人內在需求、心情變化為媒介,把心理和生理的情緒動作,微妙而真實剖白。
詩人李進文在他的著作《微意思》的〈編輯〉一文寫道:「要不,就編一本只有封底的書,所有的重點都在那兒了,包括價錢。要不就編一本只有封面的書,作者長年枯坐在折扣貼紙下方,搖一搖作者都是落葉,就知道故事已經講到冬天了。」這則段落之作,作者既寫出莫奈的心情,且傳達了不易躁動的情緒,既寫出淡然的心境又表達出濃郁的情境,一句「就知道故事已經講到冬天了」徹底把意境一股腦兒撞擊到閱讀者的情緒之中,使人難以招架。
作文就是要這樣想、這樣寫,除了是把心智、情感和靈魂裡面,最為刻骨銘心的情緒意象,用文字美學精準傳達,對於眾人未曾仔細查覺,寫作最重要、最富意味的書寫元素――七情六慾的表達、動作與狀態,毋寧合乎常人情理,才能使人讀之深切有感。第三章:情緒與情境描寫
妳就是醫我的藥
人的生理狀況與心境、情緒,遇到不舒暢、不如意的狀況時,即會出現思緒不穩的情況。這種面對外在刺激或內在身體狀況,引起個體自覺的心理失衡狀態,若經由營造「情境」,在寫作時或可把紛亂情事、繁雜愁緒自內心轉移至外在情境。
情境,意喻情景、境地。可指為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緒發生的相對境況,又可指為虛擬的想像,範圍寬廣,小至對話、情境,大到身分、思想觀念的融入,進出古今,悠遊四方,無所不包。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寫道:「一隻腳踩遍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你的腳上。這就是寬容。」作者的情境寫作,是藉由紫羅蘭闡釋「寬容」沒想像中困難,只要轉念,讓心綻放出一抹紫羅蘭般的笑顏;寬容,就從這裡開始。
情境寫作是指有順序地對情緒與行動做出描寫。若有人想把事件、概念、情感傳達給他者時,語言或許是最直接的工具,但語言未必全能,有時必須透過肢體、音調與表情等方式來傳達。因此,把詭譎變化的情緒運用情境模式,轉換成「情境寫作」,最適合描寫曖昧未明的情事、預測性的描述。
中國作家張愛玲在《傾城之戀》,描述白流蘇第二次到香港,范柳原在細雨迷濛的碼頭等她,見她身上的綠色玻璃雨衣,便在耳畔說道:「妳穿這樣就像一只藥瓶。」隨後緊加一句:「妳就是醫我的藥。」讀者或許並不知情白流蘇為什麼會買、會穿綠雨衣,但一件綠雨衣在小說中變成征服情海的衣物,更是女主角闖出生路的主要關鍵。這是成功的情境寫作。
情境寫作大都被使用在找尋或定義主題,也即透過情緒變換,再利用情境說故事的方式為人、事、時、地、物下註解,並做概念導引。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與川端康成都是令人敬佩,情境寫作的箇中好手。
被譽為「國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以一位尋找悠閒生活為目標的畫家,內心的獨白與隨想,以及追求心靈美和寧靜為主題寫成的《草枕》,便是一部「離卻人情」的情境小說。
「草枕」原意為「以草為枕,露宿於野。」是一種逍遙於自然界的「悠閒」想法。主角「我」是一位畫家,一心期望自己的人生能以逍遙、悠閒的「超越世俗人情」方式度過;某一年春天,他到九州熊本的山中旅行,住進「那古井」的溫泉旅館,邂逅了旅館老闆的女兒「那美」;被許多人認為美女的那美,曾在京都進修時結交了男朋友,兩人私下相愛,無奈後來被迫嫁給都城一位富家公子。戰爭爆發後,富家公子任職的銀行破產關門,兩人離婚收場,那美只得獨自回到位於那古井的娘家。
畫家住進旅館的第一個夜晚,因恍惚見到女子的幻影而醒來,索性把當時的景象寫成一些詩句。隔天一早醒來,驚覺房間已被打掃乾淨,並發現昨夜信手拈來的詩句,居然被那美私自修改;為了觸發畫家的作畫靈感,那美還刻意在半夜跑去跟畫家共浴。作者寫道:
從頸部經轉向內,再往雙方拆開,由肩膀順暢下去的線條,豐腴地,渾圓地往下彎,流到末端就是五根手指。在隆脹的雙乳下,略微內凹,而後再平滑隆起形成和緩的小腹。她略微往後收了小腹,人也略微往前傾。撐住身體的膝部,重新站穩,那長長的小腿直下到腳跟,平放著兩隻腳盤,把全身的不平衡全都平穩地支撐住了。這姿態,並不像普通的裸體一般,露骨地呈現在我眼前。她只是把一切事物化成幽玄的靈氣,把充分的美優雅地暗示出來而已。
這幕精采絕倫的溫泉池共浴,令畫家愕然不已。自此以後,只要畫家到戶外寫生,那美必定偷偷跟隨,她那驚鴻一瞥的幻影,屢屢在畫家心底迴盪。
那美個性頑強,極富才華,喜歡俳句、彈三絃琴、問禪,特立獨行的作為,被保守的村民視為異類,就連畫家也被她不同於「凡人」的舉止嚇住。她對畫家頗具好感,兩人相處,顯得十分曖昧,時而激進、時而淡然。某天,那美請託畫家為她作畫,但畫家覺得她那種非出自內心真誠的微笑,以及因過度焦慮而形成的的好勝心,難以入畫。夏目漱石如此形容:
我一看到這個女人的表情,就無法判斷了。嘴唇咬成一字,卻是靜止的,眼睛在動著,露出五分的隙罅,臉是倒瓜子型,眉毛向兩邊靠近,中間有如點綴數滴薄荷,焦慮地抽動。至於鼻子,輕薄而不銳利,遲鈍而不圓滿,畫成畫,也該美麗的吧!她的這些道具,個個都有個性,一下子亂紛紛地闖進我的眼睛,難怪我會不知所措了。直到某一天,她到車站為即將出征前往參與日俄戰爭的堂弟送行,意外見到落魄的前夫出現在同一班列車,男人正打算到中國滿洲尋找新生活,這時,陪同那美前往送行的畫家意外發現,那美無助又莫可奈何的臉上流露出一股特別令人憐憫的神情,那種發自內心真誠的表情,終於觸動了他提筆為那美作畫的慾望。這是經由情緒變化所衍生的情境寫作樣式。
另則,日本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獲選作品《雪國》,敘述男主角島村,是來自東京喜愛西洋芭蕾舞的自由職業者,過著假性的單身生活。這一年,他前往越後湯澤旅行,在火車上巧遇年輕貌美的葉子,正細心護送一名患病的男子返回家鄉。作者運用巧筆描繪火車裡一段現實與非現實的心理與感官的情境。
而且人物是透明的虛空,風景是昏闇中朦朧的流光,這兩者融在一起,描繪出超然物外的象徵的世界。尤其是那女人的臉龐映出野山燈火的時候,映出形象的部分,雖看不見窗外,但在女人的輪廓周圍,不住地閃動著黃昏景色,連她的面孔也成了透明似的。流動在面孔後面的暮色,給人彷彿從她臉上馳過去一般的錯覺,抓不住細看的機會。……島村也漸漸忘掉了鏡子,簡直覺得那個女人就像在黃昏景色中流動著一般。
到了雪國之後,島村在溫泉旅館結識了名叫駒子的藝伎,從駒子口中得知火車上那個患病的男人叫行男,是她的未婚夫,也是她的三味線師傅的兒子,身染肺結核;駒子對行男並未懷有真正愛意,僅及於同情,情願當藝伎賺錢供他就醫;直到偶然遇見財色兼具,不知生活艱困的島村,遂由欽慕而生愛。
川端在這部探索人性的情慾小說,呈現無奈的宿命,顯露虛無的頹廢,他憑藉敏銳的感覺,運用綿密、細膩的文字,穿透男主角島村的內心,做為襯映這個寡情男子是個「靠不住」、「冷漠無情」,隨時可能會拋開女人遠走而去的人。川端在書中描述:
儘管駒子把她的愛情傾注到島村身上,但島村有一種空虛感,總把她的愛情看作是一種美的徒勞。即使那樣,駒子對生存的渴望反而像赤裸的肌膚一樣,觸到了他的身上。他可憐駒子,也可憐自己。
川端把情愛美表現在明知一切都將會是「徒勞」,卻又以全部生命投入徒勞之中。駒子對島村的愛,以及駒子追求理想的、極致的,實際卻是不存在的虛無之愛,對島村來說都是「美的徒勞」,更是情境寫作的高明表現。
作文的情緒美學
「作文」二字,喻指練習寫作、書寫文章。「作」動詞,指寫作;「文」名詞,指文字、文辭、文章、典章。課堂所講「作文」,便是闡釋學生學習寫作以及舞弄文墨之時,搜奇說異,隨人所知的文才表現。
作文的涵義,習慣解讀為「表達」、「傳達」,在於以文字形式轉述或記錄心裡想說的話,俗稱「有話要說」。可在教室裡,只消教師脫口「寫作文」,乍見學生臉色驟沉,無奈表情倏地翻轉,一副「無話可說」的可憐模樣。詰其原由,只因覺著作文百無聊賴,怎麼串字?怎樣組織?好比弄了個魚頭來拆似地,無比沉重的折磨。
作文真有那麼困難嗎?不然。
西晉文人陸機專論寫作的〈文賦〉說,作文章可議之處在於:內容與形式並重,主題的感受和想像同等重要,貴在獨創,反對抄襲,發古人所未發,言前人所未言才是。
如此一說,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章,包含能力培養、經驗傳達、想像力展現;遇到描述時,構思、謀篇、修辭、剪裁、文病、錯別字等,均不容忽視。尤其面對時空轉換、情節轉折,務必傳其常情、常理,否則易於淪為矯情造作、分明破綻的憑虛構象,或一番夢幻的空泛文字,就不好了。
文章既由文字組成,文字具有不同色彩、韻律與情緒的象徵,然,多數學生並未觸動到這些美感。為引發學生對文字美學孕育興趣,有些作文老師會透過遊戲,例如,要學生從報紙標題,找出「看對眼」的文字,剪下來,拼貼出一組趣味句子。又如,作文像樂高遊戲,擁有愈多「積木」(字彙、詞彙),熟練堆疊技巧,自然可運用巧思,組合出得意作品。
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作家林語堂在〈文學生活〉中提到寫作的意象美學,說道:
文學之抒情的素性,使吾人得以把文學當作人類性靈的反照,而把一國的文學,當作一國的精神的反映。倘能把人生比作大城市,那麼人類的著作可以比作屋子頂閣上的窗口,人們可由以俯瞰全景,讀著一個人的著作,吾人乃從作者的視窗以窺察人生,因而所獲得的人生之景象一如作者之所見者,星,雲,山峰,創出地平線的輪廓,而城市裡的一切走廊屋頂,彼此似屬相同,但從窗口裡面窺探的城市景色是具個性的,是有各自的特殊面目的。林語堂先生把寫作看成「人類性靈的反照」,更是「獲得的人生之景象」,可以說是人生繪景,創造情愫與表達情緒的深沉書寫。
再說,人的內心每一時每一刻或多或少隱含不少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情緒,無論這些話語或情緒屬於什麼狀態,不外乎心理和生理的意念反應。可以這樣說,人生是在生老病死的更迭中,產生無可避免的七情六慾,而七情六慾係指人類與生俱來,情感和慾望活動範疇的自然表徵。
「寫作文」不過是藉由文字記錄百樣生活,描繪與刻劃喜、怒、哀、懼、愛、惡、慾等情緒變化,再由非情緒化的心情變異衍生境界,繼而寫下各類情緒樣貌與心念迴折轉圜的百態人生。
作文猶如做人,攸關人事景物、春夏秋冬、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常態與非常態的情緒,都與人的生活行為一樣,有歡喜萬分、任情恣性的時刻,也會有失意難堪、焦慮緊張等不愉快的時刻,這些都是人對感情體驗的思緒經驗。綜觀當前課堂的作文測驗,其題目意趣、內容導向,幾乎被界定在做情緒狀態的表述;也即,作文描繪心境、情境、意境,尤須針對生命活動的各種態度,以及個人內在需求、心情變化為媒介,把心理和生理的情緒動作,微妙而真實剖白。
詩人李進文在他的著作《微意思》的〈編輯〉一文寫道:「要不,就編一本只有封底的書,所有的重點都在那兒了,包括價錢。要不就編一本只有封面的書,作者長年枯坐在折扣貼紙下方,搖一搖作者都是落葉,就知道故事已經講到冬天了。」這則段落之作,作者既寫出莫奈的心情,且傳達了不易躁動的情緒,既寫出淡然的心境又表達出濃郁的情境,一句「就知道故事已經講到冬天了」徹底把意境一股腦兒撞擊到閱讀者的情緒之中,使人難以招架。
作文就是要這樣想、這樣寫,除了是把心智、情感和靈魂裡面,最為刻骨銘心的情緒意象,用文字美學精準傳達,對於眾人未曾仔細查覺,寫作最重要、最富意味的書寫元素――七情六慾的表達、動作與狀態,毋寧合乎常人情理,才能使人讀之深切有感。第三章:情緒與情境描寫
妳就是醫我的藥
人的生理狀況與心境、情緒,遇到不舒暢、不如意的狀況時,即會出現思緒不穩的情況。這種面對外在刺激或內在身體狀況,引起個體自覺的心理失衡狀態,若經由營造「情境」,在寫作時或可把紛亂情事、繁雜愁緒自內心轉移至外在情境。
情境,意喻情景、境地。可指為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緒發生的相對境況,又可指為虛擬的想像,範圍寬廣,小至對話、情境,大到身分、思想觀念的融入,進出古今,悠遊四方,無所不包。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寫道:「一隻腳踩遍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你的腳上。這就是寬容。」作者的情境寫作,是藉由紫羅蘭闡釋「寬容」沒想像中困難,只要轉念,讓心綻放出一抹紫羅蘭般的笑顏;寬容,就從這裡開始。
情境寫作是指有順序地對情緒與行動做出描寫。若有人想把事件、概念、情感傳達給他者時,語言或許是最直接的工具,但語言未必全能,有時必須透過肢體、音調與表情等方式來傳達。因此,把詭譎變化的情緒運用情境模式,轉換成「情境寫作」,最適合描寫曖昧未明的情事、預測性的描述。
中國作家張愛玲在《傾城之戀》,描述白流蘇第二次到香港,范柳原在細雨迷濛的碼頭等她,見她身上的綠色玻璃雨衣,便在耳畔說道:「妳穿這樣就像一只藥瓶。」隨後緊加一句:「妳就是醫我的藥。」讀者或許並不知情白流蘇為什麼會買、會穿綠雨衣,但一件綠雨衣在小說中變成征服情海的衣物,更是女主角闖出生路的主要關鍵。這是成功的情境寫作。
情境寫作大都被使用在找尋或定義主題,也即透過情緒變換,再利用情境說故事的方式為人、事、時、地、物下註解,並做概念導引。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與川端康成都是令人敬佩,情境寫作的箇中好手。
被譽為「國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以一位尋找悠閒生活為目標的畫家,內心的獨白與隨想,以及追求心靈美和寧靜為主題寫成的《草枕》,便是一部「離卻人情」的情境小說。
「草枕」原意為「以草為枕,露宿於野。」是一種逍遙於自然界的「悠閒」想法。主角「我」是一位畫家,一心期望自己的人生能以逍遙、悠閒的「超越世俗人情」方式度過;某一年春天,他到九州熊本的山中旅行,住進「那古井」的溫泉旅館,邂逅了旅館老闆的女兒「那美」;被許多人認為美女的那美,曾在京都進修時結交了男朋友,兩人私下相愛,無奈後來被迫嫁給都城一位富家公子。戰爭爆發後,富家公子任職的銀行破產關門,兩人離婚收場,那美只得獨自回到位於那古井的娘家。
畫家住進旅館的第一個夜晚,因恍惚見到女子的幻影而醒來,索性把當時的景象寫成一些詩句。隔天一早醒來,驚覺房間已被打掃乾淨,並發現昨夜信手拈來的詩句,居然被那美私自修改;為了觸發畫家的作畫靈感,那美還刻意在半夜跑去跟畫家共浴。作者寫道:
從頸部經轉向內,再往雙方拆開,由肩膀順暢下去的線條,豐腴地,渾圓地往下彎,流到末端就是五根手指。在隆脹的雙乳下,略微內凹,而後再平滑隆起形成和緩的小腹。她略微往後收了小腹,人也略微往前傾。撐住身體的膝部,重新站穩,那長長的小腿直下到腳跟,平放著兩隻腳盤,把全身的不平衡全都平穩地支撐住了。這姿態,並不像普通的裸體一般,露骨地呈現在我眼前。她只是把一切事物化成幽玄的靈氣,把充分的美優雅地暗示出來而已。
這幕精采絕倫的溫泉池共浴,令畫家愕然不已。自此以後,只要畫家到戶外寫生,那美必定偷偷跟隨,她那驚鴻一瞥的幻影,屢屢在畫家心底迴盪。
那美個性頑強,極富才華,喜歡俳句、彈三絃琴、問禪,特立獨行的作為,被保守的村民視為異類,就連畫家也被她不同於「凡人」的舉止嚇住。她對畫家頗具好感,兩人相處,顯得十分曖昧,時而激進、時而淡然。某天,那美請託畫家為她作畫,但畫家覺得她那種非出自內心真誠的微笑,以及因過度焦慮而形成的的好勝心,難以入畫。夏目漱石如此形容:
我一看到這個女人的表情,就無法判斷了。嘴唇咬成一字,卻是靜止的,眼睛在動著,露出五分的隙罅,臉是倒瓜子型,眉毛向兩邊靠近,中間有如點綴數滴薄荷,焦慮地抽動。至於鼻子,輕薄而不銳利,遲鈍而不圓滿,畫成畫,也該美麗的吧!她的這些道具,個個都有個性,一下子亂紛紛地闖進我的眼睛,難怪我會不知所措了。直到某一天,她到車站為即將出征前往參與日俄戰爭的堂弟送行,意外見到落魄的前夫出現在同一班列車,男人正打算到中國滿洲尋找新生活,這時,陪同那美前往送行的畫家意外發現,那美無助又莫可奈何的臉上流露出一股特別令人憐憫的神情,那種發自內心真誠的表情,終於觸動了他提筆為那美作畫的慾望。這是經由情緒變化所衍生的情境寫作樣式。
另則,日本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獲選作品《雪國》,敘述男主角島村,是來自東京喜愛西洋芭蕾舞的自由職業者,過著假性的單身生活。這一年,他前往越後湯澤旅行,在火車上巧遇年輕貌美的葉子,正細心護送一名患病的男子返回家鄉。作者運用巧筆描繪火車裡一段現實與非現實的心理與感官的情境。
而且人物是透明的虛空,風景是昏闇中朦朧的流光,這兩者融在一起,描繪出超然物外的象徵的世界。尤其是那女人的臉龐映出野山燈火的時候,映出形象的部分,雖看不見窗外,但在女人的輪廓周圍,不住地閃動著黃昏景色,連她的面孔也成了透明似的。流動在面孔後面的暮色,給人彷彿從她臉上馳過去一般的錯覺,抓不住細看的機會。……島村也漸漸忘掉了鏡子,簡直覺得那個女人就像在黃昏景色中流動著一般。
到了雪國之後,島村在溫泉旅館結識了名叫駒子的藝伎,從駒子口中得知火車上那個患病的男人叫行男,是她的未婚夫,也是她的三味線師傅的兒子,身染肺結核;駒子對行男並未懷有真正愛意,僅及於同情,情願當藝伎賺錢供他就醫;直到偶然遇見財色兼具,不知生活艱困的島村,遂由欽慕而生愛。
川端在這部探索人性的情慾小說,呈現無奈的宿命,顯露虛無的頹廢,他憑藉敏銳的感覺,運用綿密、細膩的文字,穿透男主角島村的內心,做為襯映這個寡情男子是個「靠不住」、「冷漠無情」,隨時可能會拋開女人遠走而去的人。川端在書中描述:
儘管駒子把她的愛情傾注到島村身上,但島村有一種空虛感,總把她的愛情看作是一種美的徒勞。即使那樣,駒子對生存的渴望反而像赤裸的肌膚一樣,觸到了他的身上。他可憐駒子,也可憐自己。
川端把情愛美表現在明知一切都將會是「徒勞」,卻又以全部生命投入徒勞之中。駒子對島村的愛,以及駒子追求理想的、極致的,實際卻是不存在的虛無之愛,對島村來說都是「美的徒勞」,更是情境寫作的高明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