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怎麼樣做好生涯規畫

什麼計畫都可以出錯,唯有人生規畫不能出錯。因為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但我很訝異的發現,這麼重要的事,很多人卻是「完全沒有規畫」。

如同《孫子》所說的:「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我們用心規畫人生,都不一定可以樣樣平順;何況是完全沒規畫的人生,那肯定會是很糟糕的人生。

很多人會拿出禪學或老莊等學說當擋箭牌,說人生就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說人生「不要強求」。但這樣的說法忘了一個大前提——人生要先努力付出,結果才能順其自然,如果什麼都不做,那就是守株待兔型的人生,就是坐吃山空的人生。

我們的確可以「順其自然」,
但前提是我們已盡心盡力

真正的人生態度應該是,追求一個目標,我們全力以赴,當可以做的、該做的我們都做了,那就可以問心無愧。之後的結果,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此時,就需「順其自然」。

好比說,孩子努力用功讀書,上課也認真學習,終於參加了學校甄試。當考完試後,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是告訴他們:「那光榮的戰役你已打過,無怨無悔。」至於考試成績,就靜待放榜結果。

在公司裡打拚也是一樣。我們爭取一個重要的客戶, 事先做好了為客戶量身打造的專業規畫,並且很認真的做了......,經過團隊的合作,我們也去向客戶做了一次完美的簡報。可以說「該做的都做了」。在等客戶回應是否要和我們簽約的時候,就可以「順其自然」。

若你什麼都沒做,然後當老闆問你後續怎麼進行,你卻回說:「順其自然。」我肯定你在這家公司待不久。

我們的確可以「無為而治」,
但前提是我們已建立制度

我最佩服的哲學家老子,他的名言是「無為而治」。歷史上,的確也有幾個朝代以無為而治聞名,包括漢唐盛世,都有過一大段無為而治、人民幸福快樂的歲月。

但所謂無為而治,絕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事實上,老子的本意,無為而治就是效法自然原本的韻律,放在政治上,就是要執政者順應民心。漢唐無為而治的前提,都是因為有唐太宗、漢高祖等偉大的帝王先打了深厚的基礎,後世才能守成,締造安樂。 然而,現代人若將這種觀念誤用在生涯上,錯把無為而治當成是「得過且過」,甚至自以為「瀟灑愜意」,那付出的代價將是「老年徒傷悲」。

別忘了,雖然有句話叫作「無為而治」,但也有句話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生涯規畫,不可不慎。

生涯是一定要規畫的,並且規畫要趁早。

前面曾說過,人生就像一個單向道的車,時間只能前進,而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但人生的規畫,是該怎樣的呢?

如果我們一切都先訂死死的,好比說,六歲念書、十八歲當兵、二十二歲開始工作、二十五歲結婚,二十六歲生第一個小孩、三十歲升主管並貸款買第一棟房子..

如果人生就是一個「注定」「按表操課」的狀態,這樣的人生很無趣,與其說是我們在過人生,不如說我們只是人生運作路上的傀儡。這不是我們要的人生。

但如果我們的人生,一切都「隨緣」,一切都「隨遇而安」或「且戰且走」,那不只是隨興,根本就是隨便。

你的人生可以隨便嗎?

不要跟我舉什麼大作家,或者冒險家的例子,不只因為那些人是特例,也因為那些人在寫作、在冒險前,也都是經過一番努力。表面上,他們會過著多彩多姿或冒險犯難的「浪漫」人生,看似是他們人生的奇遇。其實在那之前,他們一定也經過種種的生涯規畫,才能建立一定實績。

生涯規畫,以三十歲為分界

我對幸福生涯學的建議:應以三十歲為界,三十歲前多方嘗試,三十歲後立定目標。

以三十歲為界,因為人們不是不想做生涯規畫,而是因為資訊不足。一個小朋友,如何做生涯規畫?就算請父母代勞也不行。他們頂多有夢想,想當總統、想當太空人,但不能做真正的生涯規畫。

一個高中生,如何做生涯規畫?就算請教輔導老師也不一定行,因為他們仍在成長,尚未看過世界的他們主要的資訊來源就是電視,但看電視做出的判斷,並不會是最準確的判斷。

一個二十歲的大學生,如何做生涯規畫?就算他滿腔熱血,胸懷大志,也要有個投入的場域。常見很多年輕人,很激情,不論參加遊行或者社會運動都很投入,因為他們尚未找出生涯的戰場,只將所有熱情奔放在這類的場合。

就算是一個已經入社會的二十五歲年輕人,也還不確定可以做生涯規畫,因為尚未歷練過的他們,到的一切都是浮面。 他羨慕頂尖業務員,月入數十萬,但他不知道人家背後付出多少辛苦。

他羨慕證券從務人員,穿得光鮮亮麗,走路彷彿睥睨群雄。但他不知道,那些光鮮亮麗的背後,許多人都要看心理醫生才能睡得著覺。他不知道,許多慈眉善目的老闆,也許下個月就會變成報紙社會版上捲款潛逃的通緝犯。

他不知道,許多時候他自以為在幫自己數鈔票,其實只是在幫老闆數鈔票。

效率的基準,就是充足的資訊,而正確的資訊,不是表象的資訊,需要歷練。

所以我強烈建議,如果是年輕人,不要太早確定你的職涯方向。但我所謂的不要太早確定,不是叫你隨遇而安、得過且過。相反的,我要你多方嘗試,積極探索各種可能。

有句流傳已久,經常被誤解的諺語,就是:「滾石不生苔」。

滾石,的確不生苔。但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一定要生苔?

如果,後來發現這塊石頭,不是你想要的石頭,那生苔有意義嗎?

其實,在傳統社會裡,「滾石不生苔」的確是正確的觀念。古早的社會裡,沒有那麼多樣的選擇,宥於社會制度的限制,一個男人很早就要找到工作,否則淪為流民,在社會就難以安身立命。至於古代的女性更不用說,「生涯規畫」只能是嫁入好人家。古早社會,若一個人不斷換工作,一直定不下來,就好像一個女子不斷換老公,形象絕對不佳。所以老者都會苦口婆心勸晚輩「滾石不生苔」。

但現代人的時空已經不同。

從前,日本是以大家庭的概念在經營企業,總是奉行「終身雇用制」,員工從進入企業開始,就從一而終,公司的生涯就是他的生涯。但後來經濟不景氣,日本經濟泡沫化,企業再不能用終身的概念來保護員工,於是發生許多中年失業,乃至即將退休但尚未退休的人,被以各種理由強迫資遣的慘事。不只在日本,台灣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失業案例。

或者,雖沒有失業,.只能死守著一份不那麼喜歡的工作,為了生活不得不勉強自己每天拖著沉重腳步去上班。這樣的人,生活會快樂嗎?一個不快樂的人,做事怎麼會有效率?連基本的效率都不會有,就更別說,要有幸福效率了。

所以,看準了,再決定你真正想要的生涯是什麼。這將決定你一生的幸福效率。 以三十歲為界,有三大理由:

1.我們的腦袋,在三十歲前最活躍

不論是思考、記憶,三十歲前最佳。一但過了三十,人體各部分都在退化,腦力也不能免。三十歲前,把腦力用在認真思考生涯,是最有效的腦力運用。不要太早一頭栽入一個不了解也不真正喜歡的工作,將原本可以做更大發揮的才華,耗在一個不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上。

2.累積經驗需要時間

學習有兩種:知識的學習,以及經驗的累積。從小學到大學,人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做知識的學習,但這樣的學習大部分都只是理論,因此,我們還要花時間從實務中學習。假定大學畢業是二十二歲,以男生來說,服完兵役是二十四歲,用五到六年的時間去社會歷練,去見識社會險惡,去親自看看不同行業的樣貌,這樣是好的。

一個人不可能會喜歡自己沒見過的產業,但那個產業卻可能是最適合自己的。

有的人從小就發現自己喜歡花花草草,長大後投入園藝工作;有的人從小就發現自己超愛唱歌,長大後成為藝人。但這都是少數人的。多數人真正喜愛的行業,都是要後來入社會摸索才知道,甚至有的行業是從無到有的,好比說當年張忠謀創歷的晶圓代工業。因此以三十歲為界, 在三十歲前多方摸索嘗試,是必須的。

3. 我們要的是終身的效率,而不是短期的效率

或許有人會問我,本書不是強調效率嗎?一個經常換工作的人,單一公司經驗不能累積,在職場上一定競爭不過別人,這樣豈不是沒效率。

是的,以單一工作來說的確是如此。假定甲和乙同一年畢業,一起入社會工作,甲一畢業就去.. 公司上班,五年後已經一路從基層職員升上去當課長了。相對來說,乙畢業後在職涯上多方摸索,曾從事過貿易業,也曾去製造業擔任業務員,或者去行銷公司擔任企畫。五年後,他仍是某家公司的基層員工。

如果拿甲和乙相比,並且假定甲的志向就是在.. 公司服務,那的確,甲的成就短期內勝過乙很多。但五年只是短短的歲月,三十歲以前都還算是年輕人。

現在以三十歲為基準,甲是某家公司的課長,乙也找到終身職志,開始在某個企業上班。五年後,十年後, 十五年後,甲和乙誰的成就會較高呢?

很可能會是乙。

因為乙是經過磨練後才找到工作,因此他在新工作中可以全心投入。以最大的熱情付出,並且也很快的因表現良好,一兩年就獲得升遷。 .... 因為乙有過不同的歷練,不論是業務或企畫工作都曾經接觸過,也了解不同行業的運作模式。因此在工作上,他會更融會貫通各種技能。

.... 因為乙待過不同行業,因此結交了不同領域的朋友,這些朋友都可以變成他事業上的助力。

於是再五年後可能發生這樣的狀況,甲和乙,都在各自公司上走到巔峰,後來有機會被挖角去國際型大集團。甲和乙一起去面試,誰會脫穎而出呢?

一定是乙。

因為乙的視野較寬廣,並且有更多的人脈。相較來說,甲的經歷全部集中在一家公司,很多的技能也只適用在他原公司,並不適合新公司。況且,一般企業徵人,需要的會是「個人特質」為主,而不要有太多原公司的包袱,以
此來說,乙更是遠勝於甲。

一個經過歷練的人,他的能力可以適用在不同企業;
一個只有同一家公司資深經歷者,一離開原公司就無所適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