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感冒,卻造成呼吸衰竭──建議六十五歲的長輩注射流感疫苗,因肺炎已躍升台灣十大死因第四名
明明家人看起來並不嚴重,感覺只是小感冒而已,但才短短的時間,卻已送入加護病房。
「這是一名七十五歲的男性病人,因為咳嗽、發燒、左下葉肺炎、呼吸衰竭,昨天晚上被送來加護病房。」伴隨著呼吸器規律的打氣聲,住院醫師正在描述吳先生的病情。
除了名字與性別不一樣,我們每天查房都會遇到像吳先生這樣的病人。尤其當時序進入秋冬,也是我們最忙碌的季節。在值班時,只要電話響起,話筒另一端傳來的,通常又是另一個吳先生剛剛住院的消息,需要我們立即起床去查看。
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通常病人的家屬都感到大大的困惑與不解,因為明明家人看起來並不嚴重,感覺只是小感冒而已,但才短短的時間,卻已送入加護病房。
肺炎躍升台灣十大死因第四名
為什麼一個小感冒會變成「肺炎」,或是「呼吸衰竭」,最後還需要送入加護病房?這是因為上了年紀的病人在罹患肺炎後,初期的症狀可能只有咳嗽、疲倦或感到全身無力,感覺與一般的小感冒沒有差別,所以他們會認為只要休息一下就會沒事,也往往不會想要去醫院求診。
但是,由於年長者的抵抗力通常比較差,再加上有些長輩或許本身還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或是慢性腎臟病,一旦感染到流行性感冒或肺炎,就會讓疾病發作的情況更加劇烈,有時甚至會合併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或是多重器官衰竭。
也因為這樣,依據衛福部最新公告,肺炎已經躍升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四名,甚至高於糖尿病及高血壓,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防患於未然?
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建議施打兩種疫苗
對於會造成老年人感染肺炎的流行性感冒或肺炎雙球菌,目前我們可以藉由「事先」的疫苗接種,讓長輩們「被動」的獲得足夠的抵抗力。
就這兩種致病原所引起的肺炎來說,它們都是好發在秋、冬兩季,所以每年的十一月到隔年的二月,也是這兩種病菌最活躍的旺季。
目前的研究認為疫苗接種對於減少肺炎,或肺炎所引起的併發症與死亡率都相當有效。
另外,對於減少肺炎的再住院率與長期照顧患者的花費上,疫苗的使用也有大大的幫助。若以CP值而言,年長者接受預防性的疫苗接種,是一項相當值得的投資。容易波及身體其他器官
除此之外,肺炎雙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又稱肺炎鏈球菌)除了會誘發細菌性肺炎與敗血症外,還會引起與肺不相關的疾病,例如中耳炎、鼻竇炎、蜂窩性組織炎、關節炎與腦膜炎等,所以肺炎雙球菌會感染身體很多器官,是一個需要特別留心的致病原。
造成流感的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除了有可能誘發肺炎與呼吸衰竭,也可能會引起結膜炎、鼻竇炎、咽喉炎、支氣管炎、腦炎與心肌炎,所以身體很多器官都可能會受到波及。
另外,有可能一開始是由病毒所感染的疾病,到最後會併發細菌性感染,不得不慎。
接種疫苗,顧肺又顧心
之前在台灣進行的研究,甚至認為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接種,除了能預防肺炎,也可以讓本身就有慢性肺病的患者減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所以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因此接種疫苗可以「顧肺又顧心」。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接種疫苗的好處,但有趣的是,在華人的觀念裡,有些人心裡還是相當排斥接種疫苗。最主要是他們怕疫苗本身會有副作用,或引起其他的併發症,所以寧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有一項在國外做的研究,也可以看出這種微妙的心態。之前在芝加哥華人區域所做的研究發現,年紀大的華人主動去醫院接種肺炎雙球菌疫苗的比例,與白人相比,還是相當低的,但其實長輩們可以放心,因為接種疫苗主要是讓長輩獲得足夠的抵抗力,這對於長輩的身體來說,是最重要的。
免疫力差的病人,也建議接種疫苗
哪些長輩是罹患肺炎的高危險群,需要接種疫苗?除了之前提到年齡超過六十五歲、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外,還有哪些情況比較容易遭受感染,並且引發肺炎?
就流行性感冒而言,假如曾經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慢性支氣管炎、氣喘、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症、肺結核、塵肺病、中風、癌症或長期居住在安養院,這些都被歸類為流行性感冒的高危險群。假如家中的長輩們有這些情況,最好「每年」都注射最新的流行性感冒疫苗。
至於肺炎雙球菌,除了本身有心臟或肺臟的疾病是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外,還要特別注意「免疫反應低下」的病人,例如癌症或曾經開刀,切除脾臟的病患,他們也是需要接種肺炎雙球菌疫苗的對象。施打疫苗雖然有很多好處,但並不是每個長輩都適合接種疫苗,例如曾經施打疫苗後有嚴重過敏反應,或是對多醣體、雞蛋會過敏的人,都不適合接種疫苗。
兩種疫苗可以同時接種
在施打疫苗時,可以兩種疫苗同時施打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一個觀念,就是「假如感染流行性感冒後,再併發肺炎雙球菌感染,病情會更加嚴重」。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一般來說,流行性感冒疫苗與肺炎雙球菌疫苗這兩種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是由於肺炎雙球菌疫苗在接種後,可以維持四至五年的保護效果,所以不需要像流行性感冒疫苗一樣,每年都需要施打一次。
長輩們,這樣顧好老本
如果在接種疫苗後,有輕微的發燒或在注射處出現紅、熱、腫、痛、硬塊的情況,可以藉由冰敷,或服用消炎止痛藥,舒緩這些不適感。但如果出現高燒不退或抽搐等症狀,就要趕緊送醫治療。
除了施打疫苗外,還可以再多做些什麼,以避免肺炎的發生?前文提到,年長者通常是因為抵抗力不好,才會因為小感冒而導致肺炎的產生,因此從「源頭」來處理,除了鼓勵他們接種疫苗,獲取被動的免疫力外,還是要把他們的老本顧好,也就是增加自體免疫力與抵抗力,就不容易感冒。怎麼做呢?
‧運動
我建議年長者要規律的從事運動與肌力訓練,並且在訓練後,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與奶類,以減少肌肉萎縮。
如果有足夠的肌力,就可以防止咳痰能力的衰退,也減少被嗆到的機會。
‧戒菸
對於有抽菸習慣的長者,還是要盡早戒菸,這是因為肺炎通常都是好發在原先就存在有心臟或肺臟疾病的人身上。
但是對於抽菸抽了幾十年的人來說,要他們自己主動戒菸,通常是不可能的事。要他們戒菸簡直是要他們的命,所以當長輩同意戒菸時,趕緊幫他們預約家庭醫學科的戒菸門診。讓醫生來幫他們,戒菸才比較容易成功。
‧進食
有些長輩因為裝有活動假牙或咀嚼能力退化,特別偏好軟質的食物,例如稀飯,但是在熬煮稀飯時,要注意稀飯不能煮得太稀。這是因為太稀的稀飯,很容易在進食的時候嗆到,要是吸進肺部,就很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拍痰器
在長輩們感冒時,要是他們的咳痰能力不好,可以使用拍痰器,幫他們把痰液咳出來,而且定時的幫他們拍痰,除了可以減少濃痰蓄積在呼吸道外,也可以減少肺炎的發生。照顧者的心理層面──心理上如何調適?
最重要與關鍵的是,要能夠「溝通」出其他人可以輪流替代主要照顧者的時間,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
當長輩生病時,照顧者在精神上會承受什麼樣的衝擊?心態上要如何調適?才能減輕心理上的負擔?
當知道親人生病,而需要擔負起照料的責任時,一般人都會感到惶恐、緊張、焦慮與不安,不曉得接下來該怎麼辦。
仔細探究起來,這些負面情緒的形成都與壓力有關,特別是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要一個人突然面對這些壓力,難度真的很高。
來自疾病的壓力
光是疾病本身,就會給照顧者帶來很大的壓力,例如不知道疾病的進程、對於後續的處理與治療不清楚、不曉得治療成功的機率有多大、不曉得還要治療多久、要怎麼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或者是面對親友們的詢問與建議,要如何因應?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不要怕問醫師問題
當遇到與疾病有關的問題時,最簡單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問題一條一條的寫下來,然後與醫師討論。
通常在醫師解釋後,很多疑惑都可以獲得解決。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當自己知道的越多,心中有個底,越不會緊張與害怕,所以不要怕問醫師問題,對於親人的疾病,無論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直接問醫師。
處理方式二:請醫師召開「病情說明會」,向所有家屬說明病人病情
如果兄弟姊妹或親戚很多,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不知道要怎麼做決定,該怎麼辦?可以與醫師約時間,由醫師向全部的家屬解釋。如果病人方便,也可以一起聽。大家一起聽,一起討論,有問題,當場提出來,由醫師解答。
根據我的經驗,在「病情說明會」後,不同的意見都可以獲得整合。家人們對於病人的後續治療,也會有比較一致性的看法。
如此一來,照顧者就不用獨自煩惱接下來要怎麼辦,也不用承擔親友們過度關心所帶來的壓力。
角色改變的壓力
我們每一個人,在平時就扮演很多角色,可以同時是女兒(兒子)與妻子(丈夫),也可以是媽媽(爸爸)與員工(老闆)。如果在這些角色裡,又突然安插一個新的角色──照顧者,我相信,很多人的生活都會因此亂了調。
照顧生病的家人時,最苦惱的就是如何從原本就緊湊的生活裡,擠出額外的時間來照料親人。究竟是要縮短與另外一半,或小孩的相處時間?還是要調整工作時間?同事們可以接受嗎?老闆會同意嗎?要不要辭職?還是乾脆直接換工作?到最後,照料者常常身兼數職、疲於奔命。
如果伴侶、小孩或老闆又對這件事有意見,不能諒解,照顧者就算將睡眠或休閒的時間也一起賠進去,還不一定可以處理好,有時更會節外生枝,衍生出一堆問題。總之,到最後生活可能就是心力交瘁。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與全家人溝通,讓大家知道「照顧病人」不是「單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面對這樣的困境,怎麼辦?首先,先與全部的家人談一談,讓大家知道「照顧病人」不是「單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要一個人去承擔全部的照顧工作是不可能的,因為照顧者要做的事情,並不單單只是陪伴親人這麼簡單,會有一堆繁瑣的事情,等著他去幫忙與處理,所以「照顧病人」需要全部的人一起幫忙與分擔。
處理方式二:家人不能視照顧者的付出為理所當然,即使支付生活費給照顧者,也是一樣
而且其他家人在心態上也需要轉變,家人不能認為照顧者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即使有支付生活費用給照顧者,也是一樣。
照顧者需要大家的肯定與打氣,他才能從「照顧」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才不會對這件事情感到厭煩。
家中有人生病時,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都會被影響,但是,「主要照顧者所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更需要大家的體諒與幫忙。
處理方式三: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
最重要與關鍵的是,要能夠「溝通」出其他人可以輪流替代主要照顧者的時間,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可以讓他放鬆一下。
這段時間可長可短,但是一定要有,因為這是主要照顧者可以真正休息,而且不被打擾的一段時間。
為什麼固定的休息時間對照料者這麼重要呢?這道理就與橡皮筋一樣。長期緊繃的橡皮筋,如果不適時的放鬆是會斷掉的。
所以照顧者需要可以放鬆神經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照顧者可以盡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陪小孩看電影、與伴侶吃飯、與朋友逛街、看書、喝咖啡、聽音樂、放空想事情、補眠或運動,而不會有任何的「虧欠感」,或是「罪惡感」。不確定感的壓力
這個壓力形成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不知道還需要照顧親人多久,不曉得以後會變成怎樣,日子什麼時候可以回復原本的樣子等,種種「未知」與「不確定」的感覺,都會加重照顧者的心理負擔。
處理方式:在心理上坦然「接受」擔任照顧者的角色,並思考將照顧者的角色,融入生活中
如果照顧的工作看起來不是短期就可以結束的事,那麼照顧者可能必須先轉變自己的心態。
如之前提到的,先在心理上接受這份突然被安插進來的「新角色」。先不要急著想擺脫它,先認清扮演這樣的「角色」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接著思考該如何把照顧者的角色融入平常的生活中,讓自己習慣這種「新的生活」。
從排斥到接受,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但是這種心態上的調適與轉變很重要,先去接受、面對,然後處理,最後建立新的生活模式。
以前的日子是過去式,但眼前的日子卻是現在進行式,盡快熟悉這些新事務,安排新的作息表,就不會感覺好像天天都在算日子,對於未來也不會感到一片茫然。
來自病人的壓力
前面提到的都是照顧者本身的壓力,但是病人呢?病人有沒有壓力?有的,而且病人自己的壓力,往往會比照顧者還要來得大,但是這種壓力卻常常被忽略掉了。
罹患疾病不是病人本身願意的,他們也不想麻煩別人,或打亂家人的生活,所以病人也會有「健康失落」的壓力。
有時,治療的成果不理想,病人也會感到心煩、害怕與不安。他們也想早點找回健康的身體,可以早點回到以前的生活,所以病人也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是這種壓力,有時他們不是直接講出來,而是藉由「抱怨」或「生氣」等行為表達出來。
如果不曉得這些負面情緒背後所隱藏的意涵,照顧者就會感到委屈與失望,心想自己都忙成這樣了,從病人身上卻獲得這樣的回報。沒有感激,也沒有讚美,因此感到生氣與哀傷不已。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同理病人心中龐大又說不出口的壓力
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麼處理?這時,就可以思考病人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是不是他的壓力也很大?還是他的身體不舒服?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或在治療上承受的壓力?處理方式二:照顧者婉轉對病人表達,自己不喜歡被這樣對待
將這些事情通通想一遍,「想通了」或許就可以「釋懷了」。如果還是想不通或者心裡很憤怒、不平,那麼,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與病人聊一聊,婉轉的表達,你不喜歡被這樣對待,或是也可以由其他家人向病人轉述,這樣就可以緩解來自病人的負面回饋。
千萬不要讓負面的情緒持續累積。情緒與地震一樣,偶爾把壓力與能量釋放出來,就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如果一直隱忍,不抒發,等到真的受不了,才一次爆發出來,那麼,造成的傷害會很強,到最後也很難彌補或挽回,例如我曾經看過照顧者帶著久病的家人一起自殺,令人唏噓不已。
有些病人的特質傾向容易有「負回饋」,例如比較強勢的病人性格,什麼事都要自己作主,這樣的病人,照顧者在照顧時所需承擔的壓力也會比較大。但是,如果病人的個性是屬於比較好相處,或比較能夠體諒別人,那麼,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就會比較小。
另外,照顧者本身的教育程度也會與耐壓力有關,以照顧中風的病人來說,之前在香港的研究發現,如果照顧者的教育程度越好、知道的越多,他們越能夠理解中風後可能導致的後遺症,以及知道要怎麼去幫忙,或者讓病人學習新的生活技能,他們也比較能夠理解病人的負面情緒,所以他們在照顧病人時,感到憂鬱與挫折感的程度會比較少。
這份研究同時告訴我們,對於親人的疾病了解越多,越不會害怕,也會越知道怎麼去照顧病人,那麼,在照顧的過程,就越會降低挫折感。所以對於親人的疾病,如果有任何疑問,或對於後續的治療與照顧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直接請教醫師,讓醫師來幫忙你。……(未完)
明明家人看起來並不嚴重,感覺只是小感冒而已,但才短短的時間,卻已送入加護病房。
「這是一名七十五歲的男性病人,因為咳嗽、發燒、左下葉肺炎、呼吸衰竭,昨天晚上被送來加護病房。」伴隨著呼吸器規律的打氣聲,住院醫師正在描述吳先生的病情。
除了名字與性別不一樣,我們每天查房都會遇到像吳先生這樣的病人。尤其當時序進入秋冬,也是我們最忙碌的季節。在值班時,只要電話響起,話筒另一端傳來的,通常又是另一個吳先生剛剛住院的消息,需要我們立即起床去查看。
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通常病人的家屬都感到大大的困惑與不解,因為明明家人看起來並不嚴重,感覺只是小感冒而已,但才短短的時間,卻已送入加護病房。
肺炎躍升台灣十大死因第四名
為什麼一個小感冒會變成「肺炎」,或是「呼吸衰竭」,最後還需要送入加護病房?這是因為上了年紀的病人在罹患肺炎後,初期的症狀可能只有咳嗽、疲倦或感到全身無力,感覺與一般的小感冒沒有差別,所以他們會認為只要休息一下就會沒事,也往往不會想要去醫院求診。
但是,由於年長者的抵抗力通常比較差,再加上有些長輩或許本身還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或是慢性腎臟病,一旦感染到流行性感冒或肺炎,就會讓疾病發作的情況更加劇烈,有時甚至會合併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或是多重器官衰竭。
也因為這樣,依據衛福部最新公告,肺炎已經躍升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四名,甚至高於糖尿病及高血壓,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防患於未然?
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建議施打兩種疫苗
對於會造成老年人感染肺炎的流行性感冒或肺炎雙球菌,目前我們可以藉由「事先」的疫苗接種,讓長輩們「被動」的獲得足夠的抵抗力。
就這兩種致病原所引起的肺炎來說,它們都是好發在秋、冬兩季,所以每年的十一月到隔年的二月,也是這兩種病菌最活躍的旺季。
目前的研究認為疫苗接種對於減少肺炎,或肺炎所引起的併發症與死亡率都相當有效。
另外,對於減少肺炎的再住院率與長期照顧患者的花費上,疫苗的使用也有大大的幫助。若以CP值而言,年長者接受預防性的疫苗接種,是一項相當值得的投資。容易波及身體其他器官
除此之外,肺炎雙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又稱肺炎鏈球菌)除了會誘發細菌性肺炎與敗血症外,還會引起與肺不相關的疾病,例如中耳炎、鼻竇炎、蜂窩性組織炎、關節炎與腦膜炎等,所以肺炎雙球菌會感染身體很多器官,是一個需要特別留心的致病原。
造成流感的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除了有可能誘發肺炎與呼吸衰竭,也可能會引起結膜炎、鼻竇炎、咽喉炎、支氣管炎、腦炎與心肌炎,所以身體很多器官都可能會受到波及。
另外,有可能一開始是由病毒所感染的疾病,到最後會併發細菌性感染,不得不慎。
接種疫苗,顧肺又顧心
之前在台灣進行的研究,甚至認為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接種,除了能預防肺炎,也可以讓本身就有慢性肺病的患者減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所以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因此接種疫苗可以「顧肺又顧心」。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接種疫苗的好處,但有趣的是,在華人的觀念裡,有些人心裡還是相當排斥接種疫苗。最主要是他們怕疫苗本身會有副作用,或引起其他的併發症,所以寧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有一項在國外做的研究,也可以看出這種微妙的心態。之前在芝加哥華人區域所做的研究發現,年紀大的華人主動去醫院接種肺炎雙球菌疫苗的比例,與白人相比,還是相當低的,但其實長輩們可以放心,因為接種疫苗主要是讓長輩獲得足夠的抵抗力,這對於長輩的身體來說,是最重要的。
免疫力差的病人,也建議接種疫苗
哪些長輩是罹患肺炎的高危險群,需要接種疫苗?除了之前提到年齡超過六十五歲、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外,還有哪些情況比較容易遭受感染,並且引發肺炎?
就流行性感冒而言,假如曾經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慢性支氣管炎、氣喘、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症、肺結核、塵肺病、中風、癌症或長期居住在安養院,這些都被歸類為流行性感冒的高危險群。假如家中的長輩們有這些情況,最好「每年」都注射最新的流行性感冒疫苗。
至於肺炎雙球菌,除了本身有心臟或肺臟的疾病是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外,還要特別注意「免疫反應低下」的病人,例如癌症或曾經開刀,切除脾臟的病患,他們也是需要接種肺炎雙球菌疫苗的對象。施打疫苗雖然有很多好處,但並不是每個長輩都適合接種疫苗,例如曾經施打疫苗後有嚴重過敏反應,或是對多醣體、雞蛋會過敏的人,都不適合接種疫苗。
兩種疫苗可以同時接種
在施打疫苗時,可以兩種疫苗同時施打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一個觀念,就是「假如感染流行性感冒後,再併發肺炎雙球菌感染,病情會更加嚴重」。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一般來說,流行性感冒疫苗與肺炎雙球菌疫苗這兩種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是由於肺炎雙球菌疫苗在接種後,可以維持四至五年的保護效果,所以不需要像流行性感冒疫苗一樣,每年都需要施打一次。
長輩們,這樣顧好老本
如果在接種疫苗後,有輕微的發燒或在注射處出現紅、熱、腫、痛、硬塊的情況,可以藉由冰敷,或服用消炎止痛藥,舒緩這些不適感。但如果出現高燒不退或抽搐等症狀,就要趕緊送醫治療。
除了施打疫苗外,還可以再多做些什麼,以避免肺炎的發生?前文提到,年長者通常是因為抵抗力不好,才會因為小感冒而導致肺炎的產生,因此從「源頭」來處理,除了鼓勵他們接種疫苗,獲取被動的免疫力外,還是要把他們的老本顧好,也就是增加自體免疫力與抵抗力,就不容易感冒。怎麼做呢?
‧運動
我建議年長者要規律的從事運動與肌力訓練,並且在訓練後,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與奶類,以減少肌肉萎縮。
如果有足夠的肌力,就可以防止咳痰能力的衰退,也減少被嗆到的機會。
‧戒菸
對於有抽菸習慣的長者,還是要盡早戒菸,這是因為肺炎通常都是好發在原先就存在有心臟或肺臟疾病的人身上。
但是對於抽菸抽了幾十年的人來說,要他們自己主動戒菸,通常是不可能的事。要他們戒菸簡直是要他們的命,所以當長輩同意戒菸時,趕緊幫他們預約家庭醫學科的戒菸門診。讓醫生來幫他們,戒菸才比較容易成功。
‧進食
有些長輩因為裝有活動假牙或咀嚼能力退化,特別偏好軟質的食物,例如稀飯,但是在熬煮稀飯時,要注意稀飯不能煮得太稀。這是因為太稀的稀飯,很容易在進食的時候嗆到,要是吸進肺部,就很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拍痰器
在長輩們感冒時,要是他們的咳痰能力不好,可以使用拍痰器,幫他們把痰液咳出來,而且定時的幫他們拍痰,除了可以減少濃痰蓄積在呼吸道外,也可以減少肺炎的發生。照顧者的心理層面──心理上如何調適?
最重要與關鍵的是,要能夠「溝通」出其他人可以輪流替代主要照顧者的時間,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
當長輩生病時,照顧者在精神上會承受什麼樣的衝擊?心態上要如何調適?才能減輕心理上的負擔?
當知道親人生病,而需要擔負起照料的責任時,一般人都會感到惶恐、緊張、焦慮與不安,不曉得接下來該怎麼辦。
仔細探究起來,這些負面情緒的形成都與壓力有關,特別是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要一個人突然面對這些壓力,難度真的很高。
來自疾病的壓力
光是疾病本身,就會給照顧者帶來很大的壓力,例如不知道疾病的進程、對於後續的處理與治療不清楚、不曉得治療成功的機率有多大、不曉得還要治療多久、要怎麼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或者是面對親友們的詢問與建議,要如何因應?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不要怕問醫師問題
當遇到與疾病有關的問題時,最簡單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問題一條一條的寫下來,然後與醫師討論。
通常在醫師解釋後,很多疑惑都可以獲得解決。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當自己知道的越多,心中有個底,越不會緊張與害怕,所以不要怕問醫師問題,對於親人的疾病,無論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直接問醫師。
處理方式二:請醫師召開「病情說明會」,向所有家屬說明病人病情
如果兄弟姊妹或親戚很多,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不知道要怎麼做決定,該怎麼辦?可以與醫師約時間,由醫師向全部的家屬解釋。如果病人方便,也可以一起聽。大家一起聽,一起討論,有問題,當場提出來,由醫師解答。
根據我的經驗,在「病情說明會」後,不同的意見都可以獲得整合。家人們對於病人的後續治療,也會有比較一致性的看法。
如此一來,照顧者就不用獨自煩惱接下來要怎麼辦,也不用承擔親友們過度關心所帶來的壓力。
角色改變的壓力
我們每一個人,在平時就扮演很多角色,可以同時是女兒(兒子)與妻子(丈夫),也可以是媽媽(爸爸)與員工(老闆)。如果在這些角色裡,又突然安插一個新的角色──照顧者,我相信,很多人的生活都會因此亂了調。
照顧生病的家人時,最苦惱的就是如何從原本就緊湊的生活裡,擠出額外的時間來照料親人。究竟是要縮短與另外一半,或小孩的相處時間?還是要調整工作時間?同事們可以接受嗎?老闆會同意嗎?要不要辭職?還是乾脆直接換工作?到最後,照料者常常身兼數職、疲於奔命。
如果伴侶、小孩或老闆又對這件事有意見,不能諒解,照顧者就算將睡眠或休閒的時間也一起賠進去,還不一定可以處理好,有時更會節外生枝,衍生出一堆問題。總之,到最後生活可能就是心力交瘁。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與全家人溝通,讓大家知道「照顧病人」不是「單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面對這樣的困境,怎麼辦?首先,先與全部的家人談一談,讓大家知道「照顧病人」不是「單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要一個人去承擔全部的照顧工作是不可能的,因為照顧者要做的事情,並不單單只是陪伴親人這麼簡單,會有一堆繁瑣的事情,等著他去幫忙與處理,所以「照顧病人」需要全部的人一起幫忙與分擔。
處理方式二:家人不能視照顧者的付出為理所當然,即使支付生活費給照顧者,也是一樣
而且其他家人在心態上也需要轉變,家人不能認為照顧者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即使有支付生活費用給照顧者,也是一樣。
照顧者需要大家的肯定與打氣,他才能從「照顧」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才不會對這件事情感到厭煩。
家中有人生病時,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都會被影響,但是,「主要照顧者所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更需要大家的體諒與幫忙。
處理方式三: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
最重要與關鍵的是,要能夠「溝通」出其他人可以輪流替代主要照顧者的時間,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可以讓他放鬆一下。
這段時間可長可短,但是一定要有,因為這是主要照顧者可以真正休息,而且不被打擾的一段時間。
為什麼固定的休息時間對照料者這麼重要呢?這道理就與橡皮筋一樣。長期緊繃的橡皮筋,如果不適時的放鬆是會斷掉的。
所以照顧者需要可以放鬆神經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照顧者可以盡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陪小孩看電影、與伴侶吃飯、與朋友逛街、看書、喝咖啡、聽音樂、放空想事情、補眠或運動,而不會有任何的「虧欠感」,或是「罪惡感」。不確定感的壓力
這個壓力形成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不知道還需要照顧親人多久,不曉得以後會變成怎樣,日子什麼時候可以回復原本的樣子等,種種「未知」與「不確定」的感覺,都會加重照顧者的心理負擔。
處理方式:在心理上坦然「接受」擔任照顧者的角色,並思考將照顧者的角色,融入生活中
如果照顧的工作看起來不是短期就可以結束的事,那麼照顧者可能必須先轉變自己的心態。
如之前提到的,先在心理上接受這份突然被安插進來的「新角色」。先不要急著想擺脫它,先認清扮演這樣的「角色」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接著思考該如何把照顧者的角色融入平常的生活中,讓自己習慣這種「新的生活」。
從排斥到接受,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但是這種心態上的調適與轉變很重要,先去接受、面對,然後處理,最後建立新的生活模式。
以前的日子是過去式,但眼前的日子卻是現在進行式,盡快熟悉這些新事務,安排新的作息表,就不會感覺好像天天都在算日子,對於未來也不會感到一片茫然。
來自病人的壓力
前面提到的都是照顧者本身的壓力,但是病人呢?病人有沒有壓力?有的,而且病人自己的壓力,往往會比照顧者還要來得大,但是這種壓力卻常常被忽略掉了。
罹患疾病不是病人本身願意的,他們也不想麻煩別人,或打亂家人的生活,所以病人也會有「健康失落」的壓力。
有時,治療的成果不理想,病人也會感到心煩、害怕與不安。他們也想早點找回健康的身體,可以早點回到以前的生活,所以病人也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是這種壓力,有時他們不是直接講出來,而是藉由「抱怨」或「生氣」等行為表達出來。
如果不曉得這些負面情緒背後所隱藏的意涵,照顧者就會感到委屈與失望,心想自己都忙成這樣了,從病人身上卻獲得這樣的回報。沒有感激,也沒有讚美,因此感到生氣與哀傷不已。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同理病人心中龐大又說不出口的壓力
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麼處理?這時,就可以思考病人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是不是他的壓力也很大?還是他的身體不舒服?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或在治療上承受的壓力?處理方式二:照顧者婉轉對病人表達,自己不喜歡被這樣對待
將這些事情通通想一遍,「想通了」或許就可以「釋懷了」。如果還是想不通或者心裡很憤怒、不平,那麼,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與病人聊一聊,婉轉的表達,你不喜歡被這樣對待,或是也可以由其他家人向病人轉述,這樣就可以緩解來自病人的負面回饋。
千萬不要讓負面的情緒持續累積。情緒與地震一樣,偶爾把壓力與能量釋放出來,就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如果一直隱忍,不抒發,等到真的受不了,才一次爆發出來,那麼,造成的傷害會很強,到最後也很難彌補或挽回,例如我曾經看過照顧者帶著久病的家人一起自殺,令人唏噓不已。
有些病人的特質傾向容易有「負回饋」,例如比較強勢的病人性格,什麼事都要自己作主,這樣的病人,照顧者在照顧時所需承擔的壓力也會比較大。但是,如果病人的個性是屬於比較好相處,或比較能夠體諒別人,那麼,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就會比較小。
另外,照顧者本身的教育程度也會與耐壓力有關,以照顧中風的病人來說,之前在香港的研究發現,如果照顧者的教育程度越好、知道的越多,他們越能夠理解中風後可能導致的後遺症,以及知道要怎麼去幫忙,或者讓病人學習新的生活技能,他們也比較能夠理解病人的負面情緒,所以他們在照顧病人時,感到憂鬱與挫折感的程度會比較少。
這份研究同時告訴我們,對於親人的疾病了解越多,越不會害怕,也會越知道怎麼去照顧病人,那麼,在照顧的過程,就越會降低挫折感。所以對於親人的疾病,如果有任何疑問,或對於後續的治療與照顧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直接請教醫師,讓醫師來幫忙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