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四章節錄】安寧之路──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

安寧之路給住院的重病者帶來很多的壓力,諸如:對陌生者的懼怕、自憐、統整性的壓力、被分離的焦慮、失去身體功能變成廢人、害怕愛被剝奪、悔恨與愧疚感,或追尋另一個希望。這是一連串的變化,很多病人在這段期間會學習不斷地適應,當然心理支持者,如社工或家人、朋友,人數愈多則適應愈快。

有許多人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該看的親戚也來了,沒有來的親戚沒什麼話好說,乾脆也不來了。假若病人可以看到人生的前景,了解真理,知道永生或生死相續的哲理,或許他們漸漸會看得開。

相反地,假若未有安寧團隊加入,或者家屬不同意加入,那麼他們的焦慮不能得到紓解,癌症的疼痛得不到緩和,對未來完全看不到前景,他的焦慮將轉成更深的憂鬱。這種臨終之路才是真正的淒涼與孤獨,甚至有被世人遺棄的感覺。

而這與社會文化的階層、風俗習慣、人文醫學的精緻化、人生哲學與宗教的普遍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西藏的拉薩到美國的紐約,由大都會到農村,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安寧之路。

安寧之路需要集專業醫療團隊的意見及家屬的配合,而病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功課該做,如此才能走得圓滿。

自古聖賢多寂寞,尋找真理之門是個窄門,必須放棄很多世俗的價值觀與眾人的看法才進得去,所以任何人面臨自己生命的終站或安寧休息的地方,必然百感交集。從病人的、家屬的、社工的、護理人員或臨床醫師的角度,都可以觀察到多方面的情緒變化與轉換。

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

基本上,大部分的民眾會把臨終的病人送往醫院,因為家屬不知道該怎麼辦,良心上又害怕虧待了病人。家屬有自己的愧疚感或可稱之為另一種無奈,尤其是面對有死亡恐懼的病患。這時,我們能為他做些什麼?

當醫學已進入緩和治療的方向,不再做化學抗炎治療,不做放射治療,年齡老邁加上多重器官衰竭,生命跡象不穩定,家屬急欲知道:如何能立即解除病患之痛苦,尤其是身體之疼痛?目前採取的治療模式,能否為他們勾勒一個新的願景?例如:可以讓病人再度看日出,上館子吃一頓好飯菜。也就是說,家屬很願意滿足病患的最後願望,或解決他們未了的心願及遺憾。有時醫護人員也會感慨,平時他們不就可以去完成了嗎?為何到了臨終前才有這些需求?

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先考量(Priority),大部分的人努力於繼續奮鬥,做更新穎的治療,而逃避提早去安排人生末段的功課。有些中年人或許有經濟壓力,想多為家庭付出,所以在生病的過程裡,他們無暇安排舒適的生活,就連出國也是在洽談公事或生意。

許多人認為他們沒有真正好好地為自己而活,他們總不願意承認生命這麼快就要結束,甚至逃避而不正面去思考他們已瀕臨死亡。是故在安寧的路上,他們有太多的遺憾。人生不該是這樣,應該更豐富、更精采才對。對家屬而言,是一種失去,失去情感的依靠、經濟的依靠,失去家庭功能的完整性。

安寧之路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

從現實面考量,每個人生活的重心都在家庭,祖孫三代都是生命共同體,牽動著相互間的責任、義務以及財產。安寧之路就是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投入,並學習各種層面的適應。

首先,必須學習解決家庭內部的衝突,包括照顧病人的危機處理、經濟問題、財產分配,甚至保險給付。

其次,對於病情的焦慮、不確定性,以及死亡之等待,應以平常心視之。大部分病人與家屬也都了解奇蹟不會出現,所以一旦醫療過程進入安寧階段,就不必要臨時反悔,再要求做更積極,甚至實驗性藥物的治療,除非主治醫師有新的、正面的評估。

第三,醫療團隊可以了解家屬的需要,預先告知家屬未知的事情,提供更多的專業,協助他們;了解他們的困難,幫忙解決家庭照顧(Home Care),還需要正面肯定家屬的價值。治療的選擇(Decision Making)必須由病人充分了解後決定;同樣地,安寧之路的種種事宜必須由家屬來自行參與,醫療團隊只是協助執行。

第四,對病人而言,也有功課要做,就是讓他面對自己,讓他自覺(Self-Awareness)或稱為觀照內省,由理性來重新審視人生必經之路。或許病人會很無助、很孤獨,醫護人員應經常訪視,以幽默的態度聊天,以觸摸病人的手來表示關懷,這種心理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但須建立於彼此互相認識或長久良性的醫病關係基礎上。很多情況是家屬平時不出面,俟病人臨終前,許多不熟識的家屬統統出面,互動不甚良好,偶有不少尷尬的場面。病人此時或許會問醫師:「我快死了嗎?」當然是這樣的,古人常會自覺大限已到,故提早叮嚀家屬,交代後事。現在有許多有修行、有自覺的病人也會如此做,然而醫師面對這種問題,通常笑而不答,轉移話題。其實不用多說,發問的病人從醫師的肢體語言早已知道答案了,只是醫師不願明說而已。

一般而言,病人問醫師他是不是快死了,在疾病末期的時候,病人只是要確定一下,那麼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若是在疾病的中期問同樣的問題,則是代表:是否治療效果不好?是否變得愈來愈嚴重?該不該換其他的新藥?同樣的問題「是不是快要死了?」有其不同層面的心理期待,但至少表示他不會逃避。

醫療人員在處理的時候,應察言觀色、幽默地回應,才不至於碰觸到最敏感的話題,引發不必要的情緒衝突。尤其是在面臨病重時,醫師或許會向家屬談DNR(拒絕心肺復甦術,見67頁註1),不做積極心肺復甦術(CPR)的問題。有時醫病關係良好的,醫師也可以主動詢問病人的意見,在心肺功能停止時是否不用做心臟按摩、插上氣管,以及電擊心臟、使用呼吸器等。或許病人要事先考慮這些問題會有點困難,但總是會面臨到的。

【第五章節錄】克服恐懼──如何面對生命終站的來臨

人一生下來就不可避免地要往死亡之路走去。

人生的終站是必然,也是自然,每個人都希望生命平和地、完美地畫上美麗的句點。大多數人若生病已久,平常已知自己死亡將至,無論多麼不捨,到終還算能坦然面對。

但若不情不願,或是事發突然,情緒上很難接受。尤其中國人重視孝悌,都希望能壽終正寢,子孫隨侍在側,這才是有福氣、好家世的基本條件,但愈來愈難做到。

隨著小家庭時代的來臨,許多老人都在養老院、安養中心度過餘生,有些子女甚至旅居國外,無法見最後一面;甚至有些老人過世一些時日之後,才被管理員、社工人員或鄰居發現。臺灣社會要安置一位老人的確也不容易,因為生存競爭,物價、房地產昂貴。以安養院為例,一位住安養院、可以自理生活的老人,每月約繳臺幣三至四萬;若需要旁人餵食、照顧洗澡、穿衣服者,每月約五至六萬;若是住院請護佐照顧者,每月需繳七萬元。似乎又病又老的長輩不受歡迎,因為有經濟上的困難,何況失業人口已是社會上不小的問題。領失業救濟金為生的家庭將更難安頓長輩,造成老年人更大的不幸。

身體老衰、生命凋萎固然已不容易適應,更何況得面臨生存的壓力,以及時代變革下人情與親情的冷漠,令人感慨所謂的「現實問題」,竟也回歸到動物進化論:「優勝劣敗,不適者淘汰」的法則之下。

面對生命終站的五大要點

第一:需放下塵勞,放下執著,因為什麼都帶不走。

第二:要有學習的心。學習如何走入死亡,只有接納它,才能細細省思自然的法則與自然的歸宿;學習道別、道謝、道愛。

第三:回想赤子之心,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只不過此時的好奇心,是對未知的死亡世界的好奇、對生死轉換的好奇、對人情世故變遷之好奇、對身體老化的神智轉而清明的好奇。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情緣有結束的時候,對於生命,這獨一無二跟隨我們一生一世的,當然也會走到盡頭處。

第四:應解決臭皮囊帶來的疼痛。這點往往需要依賴醫藥,先進的疼痛控制方式已經給病人帶來很多方便,不會昏昏欲睡,而止痛效果也相當好。

第五:仍然是關懷與悲憫,這是病人走到生命的終站,仍可以關懷別人的主要原因。

生命的輪替必經過休息

人是群居動物,孤獨或落單必遭其他野獸攻擊,甚至被猛獸吃掉。在長久的群居生活中,人類學習互動、互相關懷。很多人往內看自己,往往看不到偉大與高貴,但是當他關懷別人,自己卻被自己的行為所感動,那是發自內心的善與慈愛。

我們看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仍然關懷那兩位被釘在十字架的盜匪。在背叛之前,耶穌安排了所有戲碼,包括猶大的出賣。因為經書是這麼預言的,所以祂仍在教堂教訓別人、悲憫眾人的無知與煩惱。罹患絕症的病人,病情反覆復發,癌症過程常是如此,家屬一次又一次地掉入絕望的悲哀之中。有些病人反而愈來愈清楚,病情是好不了的,過一天算一天,哀傷無用,也於事無補;有些病人更反過來勸導、安慰家人,尤其是白髮人勸黑髮人。

面對生命終站的所有功課,是人一生中所有功課的精華。假若一世所經歷的都是為了要應付這最後的功課,那麼生死交關的考驗是人生智慧的大考驗,集所有人生智慧之精華。

完成這份功課需要時間。有些人只剩三至四個月讓他回答,有些人甚至更短,很多人經歷了十幾個月,還無法思索出答案。一些已開發國家卻有一半的人選擇拒絕回答,而傾全力在尋找科技、新藥、實驗用藥及偏方來逃避死亡,只因為他們對生死問題沒有看透。

金錢或許買得了科技,然而科技終究買不了生命。在利用科技延長短暫的存活之時,卻沒有人同時關照生命,在最後的餘生想想應如何面對即將結束的生命。難道他們都想匆匆忙忙地離開?

匆忙與慌張是不能為生命畫下完美的句點的。做任何一件事,一件很重要的事,應該從容地準備才好。

人生的最後一段就像黃昏的瑰麗,夕陽的美好,若不加以把握,黑夜隨即來臨。我們如何還能在黃昏時談論早上的耕種呢?黃昏及夜幕的降臨就是大地的休息,應放下塵勞,拋開煩惱才好。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如何取、如何捨、奉獻與接納、效法與警惕、自我肯定與悔改、準備與善後。人生是上帝的恩賜,也是一種安排,宇宙循環、次序的安排。

很多事情是你知、我知,只有在不接納事實的時候,才會歸納在你不知、我不知的範圍。然而,所知是有限的,談論的重點也只能限於有限的範疇,就像有些病人不滿醫師的解釋或處理,只因為那是慢性的、治不好的,或很難以無傷害的方法治癒,但那並不代表醫師是錯的,也不能因此認定醫師的專業有問題。

更且,現在我們談論的重點是癌症或慢性、重大、治不好的病,已逼近生命的終站。面對死亡,人與萬物皆同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當病人已認知病情反反覆覆,癌症緩解後又復發,再度轉移的時候,他們的心情會怎樣?假若時間充分,經歷三、五年的時間,病人信心與低潮交替出現,隨著對病情惡化的身體調適,以及情緒的煎熬、理性的覺悟,有將近一半的人可以接受──默默地接受,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認命」。他們或許不是心甘情願的,但也沒辦法,科技終究是有限的。

很多人相信奇蹟,就像簽樂透彩一般,總是會有人簽中。但癌症治療的前半段變數比較多,而且一旦惡化、轉移,進入死亡的過程時,其復原的機率比中樂透彩還低,就像老舊的汽車終究要報廢一樣。

或許有人不喜歡這個比喻,然而現實就是如此。人不是神,人只是一種動物而已,與世間所有的動物一樣,在生死議題上並不享有特權。凡有血肉的皆如草木,必將枯乾,只有屬靈的,方得永生。

十九世紀以前,一般人生活窮苦,對生老病死大多能逆來順受,順命且認命。到了二十世紀末,迎接E世代的來臨,科技加上大玩基因革命,定序人類的基因圖譜,驕傲之餘,開始從動植物之基因改造,大玩改造物種的遊戲。每個人都被媒體灌輸新科技、新醫學、新希望的觀念,甚至有些研究人員揚言,只要有錢,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是問題。這不如同耶穌所言,財主很難進入神的國一樣嗎?

把生命安住於金錢與科技的人將有禍了。因為他們逃避面對生命的終站,當大限來臨之時,未能以恬靜的心接受,未能放下執著。在貪、嗔、痴中求權力的人,他們的靈魂將無法安息,無法往生自天國和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人所謂的冤親債主,因未得到滿足而無法順利轉換能量的遊魂。

學習接納,學習古人敬天畏神的謙恭心,才能體會宇宙萬物循環的法則與自然生物圈的歸宿。人與其他動物的生與死是一模一樣的。

保有赤子之心是很重要的,這樣我們更能學習新事物、調適新環境。生命中有情仇愛恨、生死離合,但請諸君相信,生命中也有所謂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永遠不知道命運將我們帶往何處,暫且不談因果報應,我們一直都在面對新的情境,不管是國家的興衰、家庭的榮辱,或是世界情勢與景氣變化,我們都必須學習去適應。中年人必須為老年做準備,老年一到也必須學習面對死亡──人生的終站,或說是另一種生命轉換的預備站。

當我們還能挽救生命,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然而,若醫學上種種跡象都顯示已經接近生命終站,我們應以赤子之心來學習人生脫離肉體,進入靈魂和生命循環的另一個世界。

每個人都應提前學習生死學,認識死亡有助於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遠保持赤子之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