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綿羊
她想起自己的小綿羊,回到地下室找它。它竟顯得有一點蒼老,里程表停格在幾年前她疏遠它的那一刻,走過的路已經那麼久遠而蒙塵,它依然記得。
她幾乎忘記曾經獨立的時光。
那時候,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可以騎乘一輛小綿羊到幾十公里外赴約、逛街、看展覽,帶回生活的瓶瓶罐罐。或者在鄰近郊山探險,她常催促小綿羊喘著氣載她爬上三十幾度的陡坡,無畏的青春,有小綿羊陪伴,路彷彿永遠沒有盡頭。
後來有了他,和他的車,出入共乘,於是她不必在酷熱的太陽下,藉著疾速,偷渡一點燥風吹進防曬的長袖衣服內,也不必在朋友聚會後的暗夜,冒著竄進雨衣縫隙、像針刺般的冬雨,孤獨地趕回賃居的住處。她只要等待,車門就會為她開啟,輕鬆在駕駛座旁東指西指沿路的新奇風光,累了便闔上眼,再度睜開眼,目的地已經神奇地出現在面前。
她忘記她的小綿羊,它在陰濕晦暗的地下室裡,寂寞像蜘蛛之絲,牽纏在手把和座墊之間,蛛絲上有幾隻沾黏的幽怨,在拍翅掙扎。她只是偶爾去問候它,喊醒它,它總要不吭聲,裝好一陣子啞,才會悶悶或忿忿地吐出回應。拂去它身上的絲纏之後,還是得留下它繼續枯守,重新覆上寂寞。
他們跑得比她以前的獨行更遠。更遠之後,想要跑遠的念頭逐漸被餵飽,也逐漸消褪了胃口。他的胃口。於是哪裡也不去了。
可是她已經習慣等待,習慣駕駛座旁已經安穩而溫暖凹陷的位置,她甚至失去記憶路途的能力,回家時所經過的每一個街口,總遲疑該往左或往右?終於有一天,他出門時,把一句話跟她,一起關在他的身後。他這樣說的:「妳該嘗試著獨立,不要事事依賴。」之後,便開著車忙自己的事,日與夜。
忘記了夜與日的遞嬗,她在家裡踱著步,不知如何走出家門,以前的朋友,因她的疏遠而疏遠,手機上已許久不再響起任何邀約,朋友不知都哪裡去了?她們是騎著自己的小綿羊,還是坐在另一個駕駛座旁?
於是,她想起自己的小綿羊,回到地下室找它。它竟顯得有一點蒼老,里程表停格在幾年前她疏遠它的那一刻,走過的路已經那麼久遠而蒙塵,它依然記得。
她帶它就診,師傅黑著雙手幫它全身體檢,喃喃替它埋怨她的不負責任。是的。她也蹲在一旁,跟著師傅溫柔地撫觸檢視它即將老朽、有些病變的形骸,心虛而懺悔地點點頭。
回到家中,她擦拭它的身體,雖然不復從前的光亮,可是,她彷彿看見昔日一起奔馳的影子倒映在小小的後照鏡裡。
他終於發覺她長期的沉默,以及一些他無法掌握的消失時刻,他到她跟前提議說,一起開車出去晃晃吧。
她說,請讓一讓。比起兩個人在一起的寂寞,她如今很享受自己一個人的孤獨。而且,說來也並不那麼孤獨,小綿羊重新恢復飽滿精神,它全心全意屬於她,已經開始載著她飛馳,回到屬於她自己的悠哉自如,獨立年代。
試履記
那鞋盒彷彿一具具微型的棺槨,用來埋葬、憑弔、哀悼完全無法成就的自己,我從未想像過:被人踩踏在腳底的鞋子,眼看著就要反過來踐踏、崩壞我的人生。
穿進淑女鞋,腳拇趾抵住鞋尖,無法舒服地平展,只能微微弓起,像練功時腳趾抓地,只為了減少壓迫。算來,我的確從很久以前便被迫練習一種功法,練習如何在有限的鞋子空間,擠進自己過大的腳。
這條街,我進出一家又一家的鞋店,自動門開開關關,心的溫度也冷冷熱熱,從剛開始歡歡喜喜到後來垂頭敗興。喜歡的鞋款都沒有我的尺寸,退而求其次,勉強接受商家所建議的,我知道那通常是不太好銷售的款式,也許是鮮豔而花俏,像個初次見面便印象極差的流裡流氣的人,但我也只能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委屈自己,誰教我的腳比一般人大?我深感自卑,對造成店員的困擾及負擔也懷著歉意。甚至到最後,我已經放棄自己的好惡,只要有適合尺寸的,我都願意試試,已經退無可退,毫無尊嚴可言了,但仍然落得必須把腳塞進已經沒得挑選,卻依然狹仄的窘困。
熱情已燃盡,變成一堆死灰,我還是摀著這堆死灰不放棄,「死灰復燃」故事讓我存有一絲希望,繼續進出鞋店。直到後來,覺得自己彷彿不是尋找想要的鞋,而是為了向每一家鞋店宣告我擁有一雙大腳、印證我是個大腳婆,又像是故意激怒商家的奧客,倨傲地找麻煩:看吧!你們再怎麼翻箱倒櫃,也找不出任何我可以穿的鞋吧。
其實,看店員進進出出倉庫為我翻尋適合的鞋子,一再地蹲下穿著窄裙的身子遞到跟前讓我試穿,身邊的紙盒堆成了一座座令我尷尬又不安的小城堡,我有時會因不好意思而挑選一雙不那麼折磨腳的鞋。我很清楚,這些勉強帶回的鞋子平均會折磨我兩次:一次是抱著些微希望穿上它。從穿上的那一刻起,便像套上腳的緊箍兒,不待咒語念起,從微微的不適,到腳拇趾壓迫性的疼痛,趾甲抵住鞋尖彷彿一隻蛾掙扎著要鑽破蠶繭,冒出頭來,於是為了減緩痛楚,便悄悄弓著腳趾走路,姿勢怪異,無法平衡,從腳到小腿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等行走或站立過久,超過忍耐的極限,腳掌或小腿便開始抽筋。最後再度證實:它的確不適合我。
等到許久之後,我幾乎忘卻那痛楚,會心軟地再給它一次機會。這其實是多餘的舉動,因為,我的腳不會縮水,鞋子也不會莫名長大,我只是更確定鞋子是用它全部的力量憎恨著我,像電視庸俗的悲劇中,明知對方不喜歡自己,還帶有一絲僥倖,希望日久天長,對方會感動、會接納,但結果都只是一廂情願,那不適合的人用決絕的方式來懲罰、報復你的自以為是。第二次讓我終於死心塌地,便束之鞋櫃深處,和其他同樣遭遇的鞋子作伴。鞋櫃中不能穿的比能穿的鞋子多,因為,在領受多位懶得尋找大尺碼鞋的店員不耐煩臉色之後,一位盡職又鍥而不舍的店員往往讓我感激地做下蠢事。每當提著袋子回家時,我常常不自禁聯想起童話中仙杜瑞拉那醜陋又壞心的姊姊,難道作者就這麼嫌惡和鄙視大腳的人嗎?為何將大腳和壞心腸畫上等號?至少,我因為靦腆,也不忍店員白忙一場卻毫無業績,為自己買了一鞋櫃的緊箍兒,誰說大腳的人心腸很壞?
我周遭的女性都是幸福的人,從未聽過她們在買鞋子時遇到挫折或難堪,她們可以隨著季節、場合、流行、裝扮、心情而任意變換著娃娃鞋、淑女鞋、帆船鞋、涼鞋、尖頭鞋、巫婆鞋、魚口鞋、厚底鞋、羅馬鞋、雪靴、高筒馬靴、裸靴、平底、細跟、寬跟、窄跟、中跟、高跟、小羊皮、牛皮、漆皮、豹紋、鉚釘、水鑽、蝴蝶結、立體花……,是幸福又愜意的蜈蚣族。而我,只有運動鞋,和腳拇趾會露出鞋緣的涼鞋。
這世界是為了大多數人而設想、而存在、而運轉的,為一個可以納入平均值的標準化社會而設計,我顯然不在這個平均值之內,沒有人願意為少數不合群的腳費事。我只能越界到運動鞋店的男鞋部,尋找符合我的尺寸,別人也許為一套光鮮的衣服選一雙款式和顏色相襯的鞋來搭配,而我因為只能穿得下運動鞋,只好搭配牛仔褲、T恤、夾克,無形中為自己營造出不修邊幅的形象,彷彿是為了專注工作而疏於打理自己的外表。
衣著如果真的像《玫瑰的名字》作者安伯托.艾可所說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語言,那麼,我恆常言不由衷,被迫說出一連串違心之論,以謊言來塗抹粉飾真意。所有的真心話都收藏在鞋櫃中。
只是,遇到某些場合需要穿著正式服裝,我還是得拿出被下了詛咒的鞋,蜷縮著腳趾,表面不動聲色,應對酬酢如常,私底下卻咬牙切齒隱忍纏小腳式的痛楚,當忍受到了極點,甚至自暴自棄,想讓腳拇趾當眾破繭而出。但我終究,還是努力地撐過那些對我而言是太辛苦的歡樂喜慶時刻。
這幾乎要變成我體會世界的方式:以苦痛支撐著表面的歡樂。
我以為自己一向痛恨任何形式的壓抑和箝制,但後來發現,並不真的如此,至少對於鞋子而言,我舉雙手完全降伏,拋棄所有尊嚴和堅持,儘管綑縛纏繞我的雙腳,只要苦痛還在忍受範圍內,我就面帶微笑,以別人察覺不出的面貌繼續受苦。不管女性主義者如何撻伐、醫生強烈警告,我還是想在豔夏裡穿上露趾高跟涼鞋,配上合身無袖連身洋裝,展現優雅與自信;或於隆冬中,套上高跟長筒馬靴,搭配窄管牛仔褲、毛衣、長外套加上圍巾,呈現出嫵媚的帥氣,藉此擺脫連續的酷寒與陰鬱……,我所有的衣飾都不缺,只缺腳下的鞋。這令人不禁懊惱,這個社會是怎麼了?廣告不斷蠱惑人們對流行的嚮往,卻不提供足夠的資源,總有人被排擠在外,被犧牲、被忽略,彷彿只要大多數人入其彀中就好,我是他們不屑的小眾,雖然想亦步亦趨跟著潮流的美學走,卻被狠狠踢了一腳。
據說,有些人會特地掛上一件美麗但尺寸略小的衣服,用來惕勵自己,只要堅定意志、抗拒美食誘惑並持續運動,終有一天可以穿上華服,展現婀娜曼妙身材,衣服可以是助自己完成夢想的精神導師及勵志象徵。而我把不適合的鞋子陳列在櫃子中,完全看不出任何意義,那鞋盒彷彿一具具微型的棺槨,用來埋葬、憑弔、哀悼完全無法成就的自己,我從未想像過:被人踩踏在腳底的鞋子,眼看著就要反過來踐踏、崩壞我的人生。
但我仍未放棄尋尋覓覓。明明是為了辦事而出門,但是看見路邊鞋店的明淨櫥窗內,一雙雙陳列齊整、散發一團魅惑光圈的鞋,便彷彿被催眠般,又近似乎一種強迫症,無法自已,直接走進店裡,像個對生活失望的人只好盲目地買彩券,期待生命因此會有所不同。有時候竟然買到大小剛好的鞋子,如同中了機率極低的彩券,有無法對人言喻的狂喜。隔日便興沖沖拿出來穿上,一雙新鞋,終於可以擺脫一貫的運動休閒風,難得換穿裙裝,讓我感覺人生都是簇新的,閃閃發亮的,可以告別過去的灰暗與悲慘。但這樣美麗的飄飄然,才過了半天,彷彿有人不斷在耳邊嚶嚶地說話,見我不理睬,於是逐漸加重力道,最後一記棒喝:「妳看錯彩券號碼了!」我又從雲端墜回地面,原先以為是全世界唯一天造地設的、適合我的鞋,霍然露出猙獰面目,又緊緊束縛著腳,開始對無辜的腳施展酷刑。後來才知道,我在不對的時間選鞋,專家早就說過,下午或天氣熱時,才是最佳選鞋時機。我竟誤以為是上帝的憐憫和恩賜,不辜負有心人,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腳也有它的脾氣,而脾氣也有漲落脹縮時刻。
在偶然機會,得知有專賣大尺寸的鞋店,店名就叫「大腳之家」,燃起我無窮希望,但這個直白店名讓人進去後沒辦法有任何偽裝及遁詞。一進店裡,我一改之前習慣性要店員拿出最大雙鞋的說法,刺探性地說出自己的尺寸,店員並沒花費多少時間便拿出來,試穿之後果然可以,甚至顯得寬鬆,同樣尺碼但鞋的版型比一般來得大,我終於為自己的腳找到容身之處。而且破天荒地想試試小半號的鞋,店員竟然說:這是最小的尺寸。那神態與語氣彷彿我是誤闖進來的,只差再次強調:「這可是大腳之家。」
我一直以為自己不見容於正常腳形的社會,那一刻才知道,我不是,甚至還稱不上資格,我夾在兩個集團間,是小腳中的大腳,又是大腳中的小腳。屬於那種最悲慘的,偽大腳。但當下,我的確是眉開眼笑的,終於擺脫鞋子對我的折磨。於是,豪邁地帶回明暗色系各一雙的淑女鞋。
終於鞋子不再齧咬著腳,但是腳因為突來的自由空間,反而時時想掙脫,穿起來喀登喀登響,我只能努力調整自己,腳盡量往鞋後撐,深怕一踏步出去,鞋卻留在原地,或飛奔離去,走起路來戰戰兢兢。腳和鞋,不再緊密折磨,反而關係疏遠,貌合神離。我努力補救鞋和腳的關係,拉攏它們,加上厚鞋墊填充空隙,這樣補救不算完美,只是,當掙脫腳受虐的日子,這種貌合神離的關係遂變成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感激。
有一次,參加朋友新居落成聚會,進門前需要脫鞋,那雙放在玄關的鞋子,在眾多鞋子中顯得相當巨大,彷彿停泊輕盈扁舟的港灣中駛進兩艘航空母艦,令過往的人嘖嘖嘆奇,最尷尬的是,鞋內清清楚楚印著店名:「大腳之家」,更是坐實那雙航空母艦不是觀者的錯覺。當初購買時我太快樂了,快樂到完全沒有料想到會有這一天,既尷尬又懊惱不已,但也只能坦承自己就是航空母艦艦長,故作豁達,釋放眾人快憋不住的笑意,先自我調侃:大腳並不是殘疾,也不是故意標新立異,只是天生的大了一點,是珍稀動物,請多多保護。
但也只能這樣說說,我無能為力。因為已經別無選擇。
粽子
母親包的粽子,形狀不似從前的飽滿、固定,一解開粽葉,有些甚至會崩解散開,口味也偏鹹。但是每次母親打電話來詢問,我還是說好吃。
一向喜歡吃母親包的粽子,隨著時間遞嬗,粽子的滋味也不同。
每年看著端午將近,工作忙碌的母親總是事先利用假日買齊所需的粽葉、乾栗子、乾魷魚、香菇、鹹鴨蛋、蝦米、糯米。粽葉先刷洗、晾乾備用。等端午節當天一早又去肉攤拿回事先訂好的豬肉,在廚房該浸泡的、該洗該切的,一切就緒後,把所有作料混合著炒,香氣四溢,吸引貪饞的小孩子不住踅進廚房探看,卻被母親喝阻,全部趕出。她嫌我們在一旁礙手礙腳,怕自己一分神,綁得鬆散,或粽形不好看,如果解下再重綁很費時。更何況,粽子還要分送給姑姑和嬸嬸,馬虎不能。
母親綁好一串下鍋水煮,便爭取時間接著綁另一串。一年又一年,她似乎忘了喜歡在廚房鑽竄湊熱鬧的我和姊姊年紀漸大,已經可以分攤工作,甚至也到了必須學習烹煮年節應景食物的時候了,但是她總習慣自己打理,時日一久,我們也視為理所當然。
每次母親看我們吃得香甜,炎炎盛暑,在燠熱廚房汗如雨下包粽子的疲累似乎一掃而空,但她還是會詢問軟硬鹹淡如何?而我們,等不及粽子涼卻,邊吹邊吃,呼呀呼的,在口中燙舌,根本沒時間回答。
從以前使用的大灶,到後來的瓦斯爐、壓力鍋,母親包粽子愈來愈順手,而我也從在家過節,吃現綁、現蒸煮的粽子,到出外就學就業,一到端午便可以收到母親用快遞寄來的冷凍粽子,塞滿整個冰箱冷凍庫,留著慢慢吃,可以吃一兩個月,總吃不厭。
母親上了年紀之後變得怕熱,耐不住盛夏的暑熱和燻蒸的水氣,於是改在冬至包粽子。
也許因為天寒,比起端午節來,吃蒸熟後香氣四溢的粽子,顯得更飽足、更溫暖,是一串讓我捱過冷冽長冬的精神囤糧。
這幾年,收到母親包的粽子,形狀不似從前的飽滿、固定,一解開粽葉,有些甚至會崩解散開,口味也偏鹹,糯米時而生硬,時而過於爛熟。我想,應該是母親不復年輕時的手勁,無法紮緊一大串粽子,而味覺也因為年老而退化,口味變得重了些,等綁好下鍋後,又老記不清已經煮了多久。
但是每次母親打電話來詢問,我還是說好吃。
只有一次。和母親講電話時心不在焉,不提防便說出來了:「嗯……一解開便散掉,味道有點鹹。」
她聽了之後迭聲問:「太鹹?哪會?散開?……」母親一向以此自豪,而且多年來受到眾親友稱讚,常有人請託幫忙包幾串來應節的。
母親的激烈反應讓我驚覺自己說溜嘴了,趕快補充說明,只有幾顆粽子散掉啦,其他都好的。
沉默了一陣子。最後她說:「會不會是快遞送錯了別人家的粽子,被掉包了?」
……
我也但願是啊。
她想起自己的小綿羊,回到地下室找它。它竟顯得有一點蒼老,里程表停格在幾年前她疏遠它的那一刻,走過的路已經那麼久遠而蒙塵,它依然記得。
她幾乎忘記曾經獨立的時光。
那時候,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可以騎乘一輛小綿羊到幾十公里外赴約、逛街、看展覽,帶回生活的瓶瓶罐罐。或者在鄰近郊山探險,她常催促小綿羊喘著氣載她爬上三十幾度的陡坡,無畏的青春,有小綿羊陪伴,路彷彿永遠沒有盡頭。
後來有了他,和他的車,出入共乘,於是她不必在酷熱的太陽下,藉著疾速,偷渡一點燥風吹進防曬的長袖衣服內,也不必在朋友聚會後的暗夜,冒著竄進雨衣縫隙、像針刺般的冬雨,孤獨地趕回賃居的住處。她只要等待,車門就會為她開啟,輕鬆在駕駛座旁東指西指沿路的新奇風光,累了便闔上眼,再度睜開眼,目的地已經神奇地出現在面前。
她忘記她的小綿羊,它在陰濕晦暗的地下室裡,寂寞像蜘蛛之絲,牽纏在手把和座墊之間,蛛絲上有幾隻沾黏的幽怨,在拍翅掙扎。她只是偶爾去問候它,喊醒它,它總要不吭聲,裝好一陣子啞,才會悶悶或忿忿地吐出回應。拂去它身上的絲纏之後,還是得留下它繼續枯守,重新覆上寂寞。
他們跑得比她以前的獨行更遠。更遠之後,想要跑遠的念頭逐漸被餵飽,也逐漸消褪了胃口。他的胃口。於是哪裡也不去了。
可是她已經習慣等待,習慣駕駛座旁已經安穩而溫暖凹陷的位置,她甚至失去記憶路途的能力,回家時所經過的每一個街口,總遲疑該往左或往右?終於有一天,他出門時,把一句話跟她,一起關在他的身後。他這樣說的:「妳該嘗試著獨立,不要事事依賴。」之後,便開著車忙自己的事,日與夜。
忘記了夜與日的遞嬗,她在家裡踱著步,不知如何走出家門,以前的朋友,因她的疏遠而疏遠,手機上已許久不再響起任何邀約,朋友不知都哪裡去了?她們是騎著自己的小綿羊,還是坐在另一個駕駛座旁?
於是,她想起自己的小綿羊,回到地下室找它。它竟顯得有一點蒼老,里程表停格在幾年前她疏遠它的那一刻,走過的路已經那麼久遠而蒙塵,它依然記得。
她帶它就診,師傅黑著雙手幫它全身體檢,喃喃替它埋怨她的不負責任。是的。她也蹲在一旁,跟著師傅溫柔地撫觸檢視它即將老朽、有些病變的形骸,心虛而懺悔地點點頭。
回到家中,她擦拭它的身體,雖然不復從前的光亮,可是,她彷彿看見昔日一起奔馳的影子倒映在小小的後照鏡裡。
他終於發覺她長期的沉默,以及一些他無法掌握的消失時刻,他到她跟前提議說,一起開車出去晃晃吧。
她說,請讓一讓。比起兩個人在一起的寂寞,她如今很享受自己一個人的孤獨。而且,說來也並不那麼孤獨,小綿羊重新恢復飽滿精神,它全心全意屬於她,已經開始載著她飛馳,回到屬於她自己的悠哉自如,獨立年代。
試履記
那鞋盒彷彿一具具微型的棺槨,用來埋葬、憑弔、哀悼完全無法成就的自己,我從未想像過:被人踩踏在腳底的鞋子,眼看著就要反過來踐踏、崩壞我的人生。
穿進淑女鞋,腳拇趾抵住鞋尖,無法舒服地平展,只能微微弓起,像練功時腳趾抓地,只為了減少壓迫。算來,我的確從很久以前便被迫練習一種功法,練習如何在有限的鞋子空間,擠進自己過大的腳。
這條街,我進出一家又一家的鞋店,自動門開開關關,心的溫度也冷冷熱熱,從剛開始歡歡喜喜到後來垂頭敗興。喜歡的鞋款都沒有我的尺寸,退而求其次,勉強接受商家所建議的,我知道那通常是不太好銷售的款式,也許是鮮豔而花俏,像個初次見面便印象極差的流裡流氣的人,但我也只能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委屈自己,誰教我的腳比一般人大?我深感自卑,對造成店員的困擾及負擔也懷著歉意。甚至到最後,我已經放棄自己的好惡,只要有適合尺寸的,我都願意試試,已經退無可退,毫無尊嚴可言了,但仍然落得必須把腳塞進已經沒得挑選,卻依然狹仄的窘困。
熱情已燃盡,變成一堆死灰,我還是摀著這堆死灰不放棄,「死灰復燃」故事讓我存有一絲希望,繼續進出鞋店。直到後來,覺得自己彷彿不是尋找想要的鞋,而是為了向每一家鞋店宣告我擁有一雙大腳、印證我是個大腳婆,又像是故意激怒商家的奧客,倨傲地找麻煩:看吧!你們再怎麼翻箱倒櫃,也找不出任何我可以穿的鞋吧。
其實,看店員進進出出倉庫為我翻尋適合的鞋子,一再地蹲下穿著窄裙的身子遞到跟前讓我試穿,身邊的紙盒堆成了一座座令我尷尬又不安的小城堡,我有時會因不好意思而挑選一雙不那麼折磨腳的鞋。我很清楚,這些勉強帶回的鞋子平均會折磨我兩次:一次是抱著些微希望穿上它。從穿上的那一刻起,便像套上腳的緊箍兒,不待咒語念起,從微微的不適,到腳拇趾壓迫性的疼痛,趾甲抵住鞋尖彷彿一隻蛾掙扎著要鑽破蠶繭,冒出頭來,於是為了減緩痛楚,便悄悄弓著腳趾走路,姿勢怪異,無法平衡,從腳到小腿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等行走或站立過久,超過忍耐的極限,腳掌或小腿便開始抽筋。最後再度證實:它的確不適合我。
等到許久之後,我幾乎忘卻那痛楚,會心軟地再給它一次機會。這其實是多餘的舉動,因為,我的腳不會縮水,鞋子也不會莫名長大,我只是更確定鞋子是用它全部的力量憎恨著我,像電視庸俗的悲劇中,明知對方不喜歡自己,還帶有一絲僥倖,希望日久天長,對方會感動、會接納,但結果都只是一廂情願,那不適合的人用決絕的方式來懲罰、報復你的自以為是。第二次讓我終於死心塌地,便束之鞋櫃深處,和其他同樣遭遇的鞋子作伴。鞋櫃中不能穿的比能穿的鞋子多,因為,在領受多位懶得尋找大尺碼鞋的店員不耐煩臉色之後,一位盡職又鍥而不舍的店員往往讓我感激地做下蠢事。每當提著袋子回家時,我常常不自禁聯想起童話中仙杜瑞拉那醜陋又壞心的姊姊,難道作者就這麼嫌惡和鄙視大腳的人嗎?為何將大腳和壞心腸畫上等號?至少,我因為靦腆,也不忍店員白忙一場卻毫無業績,為自己買了一鞋櫃的緊箍兒,誰說大腳的人心腸很壞?
我周遭的女性都是幸福的人,從未聽過她們在買鞋子時遇到挫折或難堪,她們可以隨著季節、場合、流行、裝扮、心情而任意變換著娃娃鞋、淑女鞋、帆船鞋、涼鞋、尖頭鞋、巫婆鞋、魚口鞋、厚底鞋、羅馬鞋、雪靴、高筒馬靴、裸靴、平底、細跟、寬跟、窄跟、中跟、高跟、小羊皮、牛皮、漆皮、豹紋、鉚釘、水鑽、蝴蝶結、立體花……,是幸福又愜意的蜈蚣族。而我,只有運動鞋,和腳拇趾會露出鞋緣的涼鞋。
這世界是為了大多數人而設想、而存在、而運轉的,為一個可以納入平均值的標準化社會而設計,我顯然不在這個平均值之內,沒有人願意為少數不合群的腳費事。我只能越界到運動鞋店的男鞋部,尋找符合我的尺寸,別人也許為一套光鮮的衣服選一雙款式和顏色相襯的鞋來搭配,而我因為只能穿得下運動鞋,只好搭配牛仔褲、T恤、夾克,無形中為自己營造出不修邊幅的形象,彷彿是為了專注工作而疏於打理自己的外表。
衣著如果真的像《玫瑰的名字》作者安伯托.艾可所說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語言,那麼,我恆常言不由衷,被迫說出一連串違心之論,以謊言來塗抹粉飾真意。所有的真心話都收藏在鞋櫃中。
只是,遇到某些場合需要穿著正式服裝,我還是得拿出被下了詛咒的鞋,蜷縮著腳趾,表面不動聲色,應對酬酢如常,私底下卻咬牙切齒隱忍纏小腳式的痛楚,當忍受到了極點,甚至自暴自棄,想讓腳拇趾當眾破繭而出。但我終究,還是努力地撐過那些對我而言是太辛苦的歡樂喜慶時刻。
這幾乎要變成我體會世界的方式:以苦痛支撐著表面的歡樂。
我以為自己一向痛恨任何形式的壓抑和箝制,但後來發現,並不真的如此,至少對於鞋子而言,我舉雙手完全降伏,拋棄所有尊嚴和堅持,儘管綑縛纏繞我的雙腳,只要苦痛還在忍受範圍內,我就面帶微笑,以別人察覺不出的面貌繼續受苦。不管女性主義者如何撻伐、醫生強烈警告,我還是想在豔夏裡穿上露趾高跟涼鞋,配上合身無袖連身洋裝,展現優雅與自信;或於隆冬中,套上高跟長筒馬靴,搭配窄管牛仔褲、毛衣、長外套加上圍巾,呈現出嫵媚的帥氣,藉此擺脫連續的酷寒與陰鬱……,我所有的衣飾都不缺,只缺腳下的鞋。這令人不禁懊惱,這個社會是怎麼了?廣告不斷蠱惑人們對流行的嚮往,卻不提供足夠的資源,總有人被排擠在外,被犧牲、被忽略,彷彿只要大多數人入其彀中就好,我是他們不屑的小眾,雖然想亦步亦趨跟著潮流的美學走,卻被狠狠踢了一腳。
據說,有些人會特地掛上一件美麗但尺寸略小的衣服,用來惕勵自己,只要堅定意志、抗拒美食誘惑並持續運動,終有一天可以穿上華服,展現婀娜曼妙身材,衣服可以是助自己完成夢想的精神導師及勵志象徵。而我把不適合的鞋子陳列在櫃子中,完全看不出任何意義,那鞋盒彷彿一具具微型的棺槨,用來埋葬、憑弔、哀悼完全無法成就的自己,我從未想像過:被人踩踏在腳底的鞋子,眼看著就要反過來踐踏、崩壞我的人生。
但我仍未放棄尋尋覓覓。明明是為了辦事而出門,但是看見路邊鞋店的明淨櫥窗內,一雙雙陳列齊整、散發一團魅惑光圈的鞋,便彷彿被催眠般,又近似乎一種強迫症,無法自已,直接走進店裡,像個對生活失望的人只好盲目地買彩券,期待生命因此會有所不同。有時候竟然買到大小剛好的鞋子,如同中了機率極低的彩券,有無法對人言喻的狂喜。隔日便興沖沖拿出來穿上,一雙新鞋,終於可以擺脫一貫的運動休閒風,難得換穿裙裝,讓我感覺人生都是簇新的,閃閃發亮的,可以告別過去的灰暗與悲慘。但這樣美麗的飄飄然,才過了半天,彷彿有人不斷在耳邊嚶嚶地說話,見我不理睬,於是逐漸加重力道,最後一記棒喝:「妳看錯彩券號碼了!」我又從雲端墜回地面,原先以為是全世界唯一天造地設的、適合我的鞋,霍然露出猙獰面目,又緊緊束縛著腳,開始對無辜的腳施展酷刑。後來才知道,我在不對的時間選鞋,專家早就說過,下午或天氣熱時,才是最佳選鞋時機。我竟誤以為是上帝的憐憫和恩賜,不辜負有心人,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腳也有它的脾氣,而脾氣也有漲落脹縮時刻。
在偶然機會,得知有專賣大尺寸的鞋店,店名就叫「大腳之家」,燃起我無窮希望,但這個直白店名讓人進去後沒辦法有任何偽裝及遁詞。一進店裡,我一改之前習慣性要店員拿出最大雙鞋的說法,刺探性地說出自己的尺寸,店員並沒花費多少時間便拿出來,試穿之後果然可以,甚至顯得寬鬆,同樣尺碼但鞋的版型比一般來得大,我終於為自己的腳找到容身之處。而且破天荒地想試試小半號的鞋,店員竟然說:這是最小的尺寸。那神態與語氣彷彿我是誤闖進來的,只差再次強調:「這可是大腳之家。」
我一直以為自己不見容於正常腳形的社會,那一刻才知道,我不是,甚至還稱不上資格,我夾在兩個集團間,是小腳中的大腳,又是大腳中的小腳。屬於那種最悲慘的,偽大腳。但當下,我的確是眉開眼笑的,終於擺脫鞋子對我的折磨。於是,豪邁地帶回明暗色系各一雙的淑女鞋。
終於鞋子不再齧咬著腳,但是腳因為突來的自由空間,反而時時想掙脫,穿起來喀登喀登響,我只能努力調整自己,腳盡量往鞋後撐,深怕一踏步出去,鞋卻留在原地,或飛奔離去,走起路來戰戰兢兢。腳和鞋,不再緊密折磨,反而關係疏遠,貌合神離。我努力補救鞋和腳的關係,拉攏它們,加上厚鞋墊填充空隙,這樣補救不算完美,只是,當掙脫腳受虐的日子,這種貌合神離的關係遂變成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感激。
有一次,參加朋友新居落成聚會,進門前需要脫鞋,那雙放在玄關的鞋子,在眾多鞋子中顯得相當巨大,彷彿停泊輕盈扁舟的港灣中駛進兩艘航空母艦,令過往的人嘖嘖嘆奇,最尷尬的是,鞋內清清楚楚印著店名:「大腳之家」,更是坐實那雙航空母艦不是觀者的錯覺。當初購買時我太快樂了,快樂到完全沒有料想到會有這一天,既尷尬又懊惱不已,但也只能坦承自己就是航空母艦艦長,故作豁達,釋放眾人快憋不住的笑意,先自我調侃:大腳並不是殘疾,也不是故意標新立異,只是天生的大了一點,是珍稀動物,請多多保護。
但也只能這樣說說,我無能為力。因為已經別無選擇。
粽子
母親包的粽子,形狀不似從前的飽滿、固定,一解開粽葉,有些甚至會崩解散開,口味也偏鹹。但是每次母親打電話來詢問,我還是說好吃。
一向喜歡吃母親包的粽子,隨著時間遞嬗,粽子的滋味也不同。
每年看著端午將近,工作忙碌的母親總是事先利用假日買齊所需的粽葉、乾栗子、乾魷魚、香菇、鹹鴨蛋、蝦米、糯米。粽葉先刷洗、晾乾備用。等端午節當天一早又去肉攤拿回事先訂好的豬肉,在廚房該浸泡的、該洗該切的,一切就緒後,把所有作料混合著炒,香氣四溢,吸引貪饞的小孩子不住踅進廚房探看,卻被母親喝阻,全部趕出。她嫌我們在一旁礙手礙腳,怕自己一分神,綁得鬆散,或粽形不好看,如果解下再重綁很費時。更何況,粽子還要分送給姑姑和嬸嬸,馬虎不能。
母親綁好一串下鍋水煮,便爭取時間接著綁另一串。一年又一年,她似乎忘了喜歡在廚房鑽竄湊熱鬧的我和姊姊年紀漸大,已經可以分攤工作,甚至也到了必須學習烹煮年節應景食物的時候了,但是她總習慣自己打理,時日一久,我們也視為理所當然。
每次母親看我們吃得香甜,炎炎盛暑,在燠熱廚房汗如雨下包粽子的疲累似乎一掃而空,但她還是會詢問軟硬鹹淡如何?而我們,等不及粽子涼卻,邊吹邊吃,呼呀呼的,在口中燙舌,根本沒時間回答。
從以前使用的大灶,到後來的瓦斯爐、壓力鍋,母親包粽子愈來愈順手,而我也從在家過節,吃現綁、現蒸煮的粽子,到出外就學就業,一到端午便可以收到母親用快遞寄來的冷凍粽子,塞滿整個冰箱冷凍庫,留著慢慢吃,可以吃一兩個月,總吃不厭。
母親上了年紀之後變得怕熱,耐不住盛夏的暑熱和燻蒸的水氣,於是改在冬至包粽子。
也許因為天寒,比起端午節來,吃蒸熟後香氣四溢的粽子,顯得更飽足、更溫暖,是一串讓我捱過冷冽長冬的精神囤糧。
這幾年,收到母親包的粽子,形狀不似從前的飽滿、固定,一解開粽葉,有些甚至會崩解散開,口味也偏鹹,糯米時而生硬,時而過於爛熟。我想,應該是母親不復年輕時的手勁,無法紮緊一大串粽子,而味覺也因為年老而退化,口味變得重了些,等綁好下鍋後,又老記不清已經煮了多久。
但是每次母親打電話來詢問,我還是說好吃。
只有一次。和母親講電話時心不在焉,不提防便說出來了:「嗯……一解開便散掉,味道有點鹹。」
她聽了之後迭聲問:「太鹹?哪會?散開?……」母親一向以此自豪,而且多年來受到眾親友稱讚,常有人請託幫忙包幾串來應節的。
母親的激烈反應讓我驚覺自己說溜嘴了,趕快補充說明,只有幾顆粽子散掉啦,其他都好的。
沉默了一陣子。最後她說:「會不會是快遞送錯了別人家的粽子,被掉包了?」
……
我也但願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