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社區的故事:一個獨特的台灣社區
在台北市民生社區,總是這樣的午後,悠閒無事,逢上好運,剛好天空無雲,好風吹面,微寒,氣溫大約在毛衣和襯衫之間;不要是周末,只是一個上班的尋常日,遠離五百公尺外的金融圈,在這台北市東北角,突然,異樣的、滿溢出來、用「小確幸」不足以形容的幸福感,就會讓我站起來,遠眺四方,探索一下此時此刻,為何我可以如此幸福?
無所事事,享受這片寧靜,沿著民生東路五段三十六巷的長方形大公園散步,抬頭看到幾株變葉木:台灣欒樹、楓香,還有不變色的菩提和白千層,但是白千層開滿了一簇簇的小白花。楓葉搖曳,幾步路就看到蒔花弄草的美麗門庭。
就是這樣美麗的季節,大氣沁涼如水,安靜文明的台北市民生社區,城市的東北角,溫馨緩慢的生活步調,眾口交譽的綠意盎然住宅區:公園這麼寧謐,一切井井有條,在民生社區的巷弄間繞行,刻意經過幾個雕琢的「後巷公園」:這條名為「松柏常森巷」竟然被花木給纏繞到變成綠色迷宮了,我繞過花期很長的九重葛,蝶型的花翩翩起舞。
從公園走過聯合二村來到富錦街,夜間才經營的雪茄館和威士忌館,格外節制著音量,賣骨董音響和古董單車的,帶入近乎融合精品店和名人生活客廳的雙重趣味,這些都是民生社區特有的美和韻味。
看完了花草巷弄,拉大時空距離來看,為什麼在台北市有這樣一個宜人的社區?而且,如果用地球村大座標的遠鏡頭來看,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幽靜、歷史不過半世紀多的都會小區,離國際機場步行卻不需十分鐘?民生社區正是。用步行的悠然速度,在台北市東北角,一個以住宅區為主的、近在咫尺即可北眺東亞各大城市的一扇天窗。
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偌大的一個盆地而已,行政位階卻足以與整座台灣島相提並論,因此,台北市建設預算暴增,必定要大興土木;曾經當選兩任民選台北市長的首任官派市長高玉樹,就在第一屆的台北市議會的充分配合下,在第一屆第一次院轄市規格的市議會決議:「民生東路新社區占地三十五萬坪,可建八千戶,容納四萬五千人。」
這官方的鄭重拍板定案,讓台北市從此有了第一個現代化規格的漂亮住宅社區。三年後,一九七○年,台灣台灣的國際地位陷入困境時,剛被迫退出聯合國之際,人心浮動,作為台灣首善之區的台北市的民生社區大型都市計畫,特別規劃了「公教住宅」、「聯合二村」這些現代化四層樓全新的純住宅社區,代表台灣最進步的首都的都市計畫,確實安頓了公教文官體系的人心。
沿著林木扶疏的富錦街,步行幾百步路, 到了光復北路口,右轉立刻進入松山機場,出國不需要大費周章,走路可到國門口,搭飛機立刻可以飛到北京、上海、日本、韓國,比起整個國家不過二個半台北市大的島國新加坡樟宜機場都要方便。日本的首都東京國內機場羽田機場有類似優勢,但是東京畢竟是一千萬人口的大都會,東京市民要到羽田機場也是要轉好幾趟捷運,而松山機場直飛北亞三國,還不需要三個小時,時間比火車短:台鐵火車的「普悠瑪號」三個多小時才勉強可到台東車站,可能比台北飛東京還慢個半小時。敦化北路往東延伸起,塔悠路為止,隔著基隆河與內湖交界;南界是延壽街(長春路延伸的社區道路),緊鄰車水馬龍的南京東路,而南京東路號稱「台北華爾街」;北邊接的是松山機場。
民生社區是這樣的地位要衝,卻又生活環境優美,我們因此企劃寫作這本「民生社區的故事」,希望將這個社區在最近的半世紀,和整個台灣島一起富裕成長的故事,更細緻得紀錄,同時也想深入探討民生社區在什麼的脈絡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生活與美學的風格?
從歷史回顧,民生社區其實是誕生於全球「冷戰時期」,某種程度也算是美蘇對峙二極對立國際關係歷史下的產物。
根據二○一四年十二月六日剛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郊區星球」特輯(意指全球都市化快速形成的普遍郊區擴張)的歷史回顧:「一九五○年代台灣的都市規劃者曾到英國考察『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回國後興建了幾個台灣自己版本的花園城市。」
「經濟學人」指出的台版的花園城市計畫,一個是沿著新店溪畔的永和市,另外一個就是基隆河以南的民生社區。二○一四年看來永和市離花園城市理想甚遠,但是民生社區卻比較少走樣,這當然有很多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因素交錯影響
根據市議會的公報記錄,民生社區的籌畫期長達七年,拖這麼久才破土動工,除了土地徵收的必要前置地政作業的耽擱之外,錢當然是主要的阻礙因素。當時台灣經濟還沒有起飛,時序來到一九六七年,世界一團亂,美國剛捲進越戰,法國鬧學潮,日本有安保條約和水銀中毒環境公害的抗爭,中國大陸更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才走到第二年,反觀台灣,首善之區是第一位民選的台北市長高玉樹主政,他通過民生社區的都市計畫,這是自從二次大戰後殖民的日本總督府退出台北市後,最大規模的都市建設,更是一個以人民的住宅為主要規劃的都市計劃。
這也是一個相對完善的整體性示範社區。四十七年前開始「民生社區」這個大的都市計畫時候,台北市想模擬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也稱為花園城市或田園都市,不過這個名稱的都市計畫,其實是英國都市計劃專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首度提出的一種理論,企圖將人類社區坐落田地或花園的區域之中,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的一種都市計畫理念。
民生社區具體玩出一個「田園城市」就是從民生圓環開始:大圓環成為調節整個社區的交通樞紐,在圓環往外輻射的四方,北接富錦街,南臨延壽街,東邊的新中街,西鄰的撫遠街,都是設計為遍植大棵行道樹的林蔭大道。雖然源自英國的「田園城市」的理念,但是民生社區的「美好都市生活」的仿照對象,確實是英文媒體的電影電視上的現代都市意象,因此現代化樓房的風格,對民生社區的影響力也很大: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取代十九世紀的「日不落國」英國,成為自由陣營的領袖、全球首屈一指的強國,透過電視、電影等形象的影響,讓台北本土的建商和建築師學習現代化大都市的中產居民的住宅應該如何蓋:適合台北東區的民宅,其尺度不同於早期台北市現代化的大稻埕,更重要的,要有家的溫馨從容:要有夠多的社區公園綠地。
一九六五年美援停止,台灣開始靠自己籌措開發經費,兩年後的一九六七年民生社區在政府照顧中央公職人員的理念下,開始規畫興建,第一批就是民生社區「入口玄關」的公教住宅。美援原來是世界冷戰史的產物,一九五一年韓戰後次年,美國為了防堵「共產國際」的蔓延,建立了「西太平洋防線」:日本、韓國、琉球、台灣、菲律賓,美援是在國民政府丟掉大陸後次年開始撥給台灣,時間才差了一年,整整給了台灣十四年貸款援助,行政院還成立專責單位負責規畫使用美援,經建會前身就是「美援會」;建設民生社區的錢嚴格說沒有用到美國人的錢,而是台灣中央政府自己籌辦的,但是在規畫理念和建築工法上,由於台北市的地狹人稠條件,其實還是以美國彼時現代化都市四層樓公寓的方式在規畫的。
民生社區於是非常強調公共空間,而這些空間是以綠地連結起來。於是民生社區的區內共有十七座大小不一的公園,迄今這綠地面積的比例仍獨步全台。所以「民生社區特定區」定義的十個里,幾乎每一個里都有公園,有的里不只一個,最小巷道寬超過六公尺。跨入這裡,整體街道採「田」型, 每條路都有高大的喬木當路樹。綠意盎然,清幽迷人。
一九七七年還在東海建築系念大五(東海規定修業五年才畢業)的作家、建築師金光裕到系主任、系上最知名的教授漢寶德位在民生社區的「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實習,當時民生社區已經是公車四通八達的方便社區,不像是他高中時代去朋友家,車只能達到南京東路還要步行進去社區;漢寶德除了事務所之外,又買了一幢位在四樓的公寓。「我們建築學專業叫做『walk-up』,就是沒有電梯,直接步行上去的四層樓公寓,」多年後金光裕還印象深刻。
在台北市民生社區,總是這樣的午後,悠閒無事,逢上好運,剛好天空無雲,好風吹面,微寒,氣溫大約在毛衣和襯衫之間;不要是周末,只是一個上班的尋常日,遠離五百公尺外的金融圈,在這台北市東北角,突然,異樣的、滿溢出來、用「小確幸」不足以形容的幸福感,就會讓我站起來,遠眺四方,探索一下此時此刻,為何我可以如此幸福?
無所事事,享受這片寧靜,沿著民生東路五段三十六巷的長方形大公園散步,抬頭看到幾株變葉木:台灣欒樹、楓香,還有不變色的菩提和白千層,但是白千層開滿了一簇簇的小白花。楓葉搖曳,幾步路就看到蒔花弄草的美麗門庭。
就是這樣美麗的季節,大氣沁涼如水,安靜文明的台北市民生社區,城市的東北角,溫馨緩慢的生活步調,眾口交譽的綠意盎然住宅區:公園這麼寧謐,一切井井有條,在民生社區的巷弄間繞行,刻意經過幾個雕琢的「後巷公園」:這條名為「松柏常森巷」竟然被花木給纏繞到變成綠色迷宮了,我繞過花期很長的九重葛,蝶型的花翩翩起舞。
從公園走過聯合二村來到富錦街,夜間才經營的雪茄館和威士忌館,格外節制著音量,賣骨董音響和古董單車的,帶入近乎融合精品店和名人生活客廳的雙重趣味,這些都是民生社區特有的美和韻味。
看完了花草巷弄,拉大時空距離來看,為什麼在台北市有這樣一個宜人的社區?而且,如果用地球村大座標的遠鏡頭來看,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幽靜、歷史不過半世紀多的都會小區,離國際機場步行卻不需十分鐘?民生社區正是。用步行的悠然速度,在台北市東北角,一個以住宅區為主的、近在咫尺即可北眺東亞各大城市的一扇天窗。
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偌大的一個盆地而已,行政位階卻足以與整座台灣島相提並論,因此,台北市建設預算暴增,必定要大興土木;曾經當選兩任民選台北市長的首任官派市長高玉樹,就在第一屆的台北市議會的充分配合下,在第一屆第一次院轄市規格的市議會決議:「民生東路新社區占地三十五萬坪,可建八千戶,容納四萬五千人。」
這官方的鄭重拍板定案,讓台北市從此有了第一個現代化規格的漂亮住宅社區。三年後,一九七○年,台灣台灣的國際地位陷入困境時,剛被迫退出聯合國之際,人心浮動,作為台灣首善之區的台北市的民生社區大型都市計畫,特別規劃了「公教住宅」、「聯合二村」這些現代化四層樓全新的純住宅社區,代表台灣最進步的首都的都市計畫,確實安頓了公教文官體系的人心。
沿著林木扶疏的富錦街,步行幾百步路, 到了光復北路口,右轉立刻進入松山機場,出國不需要大費周章,走路可到國門口,搭飛機立刻可以飛到北京、上海、日本、韓國,比起整個國家不過二個半台北市大的島國新加坡樟宜機場都要方便。日本的首都東京國內機場羽田機場有類似優勢,但是東京畢竟是一千萬人口的大都會,東京市民要到羽田機場也是要轉好幾趟捷運,而松山機場直飛北亞三國,還不需要三個小時,時間比火車短:台鐵火車的「普悠瑪號」三個多小時才勉強可到台東車站,可能比台北飛東京還慢個半小時。敦化北路往東延伸起,塔悠路為止,隔著基隆河與內湖交界;南界是延壽街(長春路延伸的社區道路),緊鄰車水馬龍的南京東路,而南京東路號稱「台北華爾街」;北邊接的是松山機場。
民生社區是這樣的地位要衝,卻又生活環境優美,我們因此企劃寫作這本「民生社區的故事」,希望將這個社區在最近的半世紀,和整個台灣島一起富裕成長的故事,更細緻得紀錄,同時也想深入探討民生社區在什麼的脈絡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生活與美學的風格?
從歷史回顧,民生社區其實是誕生於全球「冷戰時期」,某種程度也算是美蘇對峙二極對立國際關係歷史下的產物。
根據二○一四年十二月六日剛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郊區星球」特輯(意指全球都市化快速形成的普遍郊區擴張)的歷史回顧:「一九五○年代台灣的都市規劃者曾到英國考察『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回國後興建了幾個台灣自己版本的花園城市。」
「經濟學人」指出的台版的花園城市計畫,一個是沿著新店溪畔的永和市,另外一個就是基隆河以南的民生社區。二○一四年看來永和市離花園城市理想甚遠,但是民生社區卻比較少走樣,這當然有很多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因素交錯影響
根據市議會的公報記錄,民生社區的籌畫期長達七年,拖這麼久才破土動工,除了土地徵收的必要前置地政作業的耽擱之外,錢當然是主要的阻礙因素。當時台灣經濟還沒有起飛,時序來到一九六七年,世界一團亂,美國剛捲進越戰,法國鬧學潮,日本有安保條約和水銀中毒環境公害的抗爭,中國大陸更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才走到第二年,反觀台灣,首善之區是第一位民選的台北市長高玉樹主政,他通過民生社區的都市計畫,這是自從二次大戰後殖民的日本總督府退出台北市後,最大規模的都市建設,更是一個以人民的住宅為主要規劃的都市計劃。
這也是一個相對完善的整體性示範社區。四十七年前開始「民生社區」這個大的都市計畫時候,台北市想模擬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也稱為花園城市或田園都市,不過這個名稱的都市計畫,其實是英國都市計劃專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首度提出的一種理論,企圖將人類社區坐落田地或花園的區域之中,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的一種都市計畫理念。
民生社區具體玩出一個「田園城市」就是從民生圓環開始:大圓環成為調節整個社區的交通樞紐,在圓環往外輻射的四方,北接富錦街,南臨延壽街,東邊的新中街,西鄰的撫遠街,都是設計為遍植大棵行道樹的林蔭大道。雖然源自英國的「田園城市」的理念,但是民生社區的「美好都市生活」的仿照對象,確實是英文媒體的電影電視上的現代都市意象,因此現代化樓房的風格,對民生社區的影響力也很大: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取代十九世紀的「日不落國」英國,成為自由陣營的領袖、全球首屈一指的強國,透過電視、電影等形象的影響,讓台北本土的建商和建築師學習現代化大都市的中產居民的住宅應該如何蓋:適合台北東區的民宅,其尺度不同於早期台北市現代化的大稻埕,更重要的,要有家的溫馨從容:要有夠多的社區公園綠地。
一九六五年美援停止,台灣開始靠自己籌措開發經費,兩年後的一九六七年民生社區在政府照顧中央公職人員的理念下,開始規畫興建,第一批就是民生社區「入口玄關」的公教住宅。美援原來是世界冷戰史的產物,一九五一年韓戰後次年,美國為了防堵「共產國際」的蔓延,建立了「西太平洋防線」:日本、韓國、琉球、台灣、菲律賓,美援是在國民政府丟掉大陸後次年開始撥給台灣,時間才差了一年,整整給了台灣十四年貸款援助,行政院還成立專責單位負責規畫使用美援,經建會前身就是「美援會」;建設民生社區的錢嚴格說沒有用到美國人的錢,而是台灣中央政府自己籌辦的,但是在規畫理念和建築工法上,由於台北市的地狹人稠條件,其實還是以美國彼時現代化都市四層樓公寓的方式在規畫的。
民生社區於是非常強調公共空間,而這些空間是以綠地連結起來。於是民生社區的區內共有十七座大小不一的公園,迄今這綠地面積的比例仍獨步全台。所以「民生社區特定區」定義的十個里,幾乎每一個里都有公園,有的里不只一個,最小巷道寬超過六公尺。跨入這裡,整體街道採「田」型, 每條路都有高大的喬木當路樹。綠意盎然,清幽迷人。
一九七七年還在東海建築系念大五(東海規定修業五年才畢業)的作家、建築師金光裕到系主任、系上最知名的教授漢寶德位在民生社區的「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實習,當時民生社區已經是公車四通八達的方便社區,不像是他高中時代去朋友家,車只能達到南京東路還要步行進去社區;漢寶德除了事務所之外,又買了一幢位在四樓的公寓。「我們建築學專業叫做『walk-up』,就是沒有電梯,直接步行上去的四層樓公寓,」多年後金光裕還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