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會談這些題目,原因有二。
第一,我們經常在與家長的交談中被問到一些重覆的問題,聽的次數愈多,表示這是父母最關心的,或是最困擾的問題。
第二,另外有些問題沒有人問到,多少表示許多家長或年輕人忽略了這些重要的問題。這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是這本書所談的題目。
剛剛說過,書裏提到的作法,都是我們親自實施過的,是確實可行的,只要家長相信,這些作法會造就小孩強大的威力。
我在本套書第二冊《未來最好的學校:新世代全才教育與創業訓練》曾經說過,我們在實驗教學裏碰到最大的問題是,小孩子在傳統的教育方式底下,養成出一種「只做你教我的」的習慣,當我們要求他們自己發揮創造力時,有許多學生常常瞪著老師,不知道要怎麼去思考。
偏偏我們教的都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事,而是需要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說自己想說的故事。這個時候學生就會卡在那裏。
問題是,要在未來的社會生存,每個人都要有創造力。以前的社會,很多的事情都是長年不變,許多工作甚至不要工作的人有創意,免得徒生麻煩。但是未來社會裏,許多事情都是全新的,第一次碰到的,在無前例可循的狀況下,工作者就必須要有解決的辦法,創意、創新、創造力就變得很重要。因此這本書第一部的第一章就是談如何訓練小孩的創造力。
第二章談自學(Self-Learning)。傳統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採用餵食法,也就是填鴨式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填鴨教育不好,但這種填塞法從來沒有停過。我們指出許多有成就的人,他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早早就輟學,離開學校的原因不一,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他們停止了學校教育,但是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他們知道,學習不一定要在學校發生,有些人甚至認為,離開學校,他們才能真正開始學習。
第三章我們由無私的分享(Sharing)開始談到小孩子社交生活的重要性。我們由說明人類的群性大腦(Social Brain)出發,談到小孩子如何由同儕合作(Collaboration),透過同儕學習(Peer-to-Peer Learning)的機會,學會如何領導,如何被他人領導,並且讓自己的學習更深入,對團體及整個社會的貢獻更大。
我們在第二部分談大腦和行為的相關性,深入探討了怎麼讓小孩具自我動機,他能自己驅動自己,追求他的熱情,是父母夢寐以求的事。但是許多父母的行為,其實是反大腦學習的,是撲滅學習動機的作法。我們在第四章裏談到什麼是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以及培養動機的作法。
父母最常說的問題是常常需要催促小孩,他才有辦法去作他的事,有時候甚至催也催不動。小孩子如果不能有愛好學習的熱情,無法自己找解答,那在學習上已經出了問題。如何自學和如何養成他們的自我動機(Self-Motivation)是息息相關的。
和大腦及行為相關的議題,除了學習動機之外,還有「習慣」(Habit)這個大題目。想要改變什麼壞習慣,如果不知道大腦是怎麼運作的,習慣在大腦內是怎麼形成的,那根本無法改變習慣。就像減重一樣,舊的壞習慣是會復發的(relapse),一旦復發,前面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單純的靠意志力可以暫時壓下壞習慣,但幾乎保證一定會復發。如果你了解大腦是怎麼看待習慣的,你就會知道怎麼對付壞習慣,永遠的去除惡習。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想要去除的壞習慣,父母對孩子的某些習慣可能已經忍受許久,要怎麼幫助他,第五章有詳細的作法。
接著在第三部分,我談到電腦。電腦可能是父母和小孩情結最深的一樣產品。我的意思是說它常是家長和子女衝突或爭執的來源,是除了手機之外,家長最煩惱的一樣東西。但是另一方面來說,電腦是科技時代裏打開知識和訊息大門的鎖匙,對父母來說,可能被視為一項必要之惡(Necessary Evil)。
父母最關心、最常問的三個問題,我在這裏做了完整的回答。這幾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牽涉很深,難怪父母沒有辦法想清楚,變成是一個令人非常困惑的問題。因為困惑和恐懼,有些人乾脆直接禁止孩子接觸電腦或是嚴格限制小孩在電腦上的活動,這嚴重的影響小孩在未來世界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不智的。
這三個問題分別是:一、要不要買電腦給小孩?二、用電腦會傷害小孩眼睛怎麼辦?三、小孩沉溺在電玩或電腦裏,怎麼辦?
在第六章,我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美國許多州教育局和學區(School Districts)有一個口號叫1:1,這不是指老師和學生的比例是一比一。這個意思是說學校爭取經費,發給每個學生一部電腦。當然這是經費比較不足或人數太多的地方才有的問題,經費比較充裕的地區,多年以前老早就實現了1:1。事實上,許多地方發給學生電腦或平板根本是多餘的,因為學生多半老早有自己的電腦了。
我最小的兒子安心在校時,學校在學期前送來的設備清單,我們每年都在電腦需求那一欄勾選「不需要」,因為我們自己已經有了,就讓學校把電腦發給需要的人。更何況,現在的小孩對電腦的了解是很深的,安心的桌上型電腦是從小跟在哥哥旁邊當徒弟時自己組裝起來的,他組裝的電腦至少超過數十部,去年夏天還開了一班電腦組裝的課程,是學生最信賴歡迎的老師之一。
安心的手提電腦則是Mac的系統,當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賈伯斯(Steve Jobs)的對抗局面(Rivalry)造成了今天兩種截然不同,也完全不相容(Compatible)的系統。這對寫程式的開發者或者是消費者來講,都是很不便利的事。特別是開發的人或者是重度電腦的使用者,要同時開發兩種系統的程式是很煩人的事。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一種系統,失去了競爭,失去了變化,也太單調了一些,就像電力公司或電視頻道公司,如果只有一家獨佔,通常服務和產品都很差,這就是競爭的好處。
接著在第七章,談到使用電腦是否會傷害視力,回答了父母有關電腦最關心的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眼科醫生最清楚嗎?這件事不只牽涉到眼睛,也涉及電腦,如果對電腦螢幕發光原理或構造不熟的人,可能也不見得很清楚。就像幾天前我和我的小兒子安心聊到到底戴耳機聽音樂會不會傷到聽力?戴那一種耳機有沒有差別?聲音要多小聽力才不會受損?講到後來,我說可以去問他的哥哥安祺。安心馬上回我說,哥哥又不是耳鼻喉科醫生。我馬上說,安祺不是醫生,但是他研究耳內的毛細胞(Hair Cells),他對耳朵比醫生知道的多得多。安心聽了說,對噢,我怎麼忘了?
我寫的內容,都有科學家研究的實證,其中包括調整電腦螢幕的設定。這些都不是眼科醫生的專長。事實上,我談的範圍比較廣,除了揭露(debunk)電腦會傷害視力這個迷思之外,我還探討如何保護眼睛。
我也提到玩某些電玩遊戲反而可以增強一種叫做「 反差敏感度」 ( Contrast Sensitivity)的視覺辨別力。另外,視力缺乏立體感的弱視症(Amblyopia,俗稱Lazy Eye),就可以經由電玩遊戲治療,訓練眼睛與大腦的連結來加以改善,這是完全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在內文有詳細說明。
第八章,我回答家長關於電腦的第三個問題。這裏,我探討了最常聽到家長抱怨的問題:「小孩沉溺電玩、電腦」、「他時間都花在臉書上」、「大半時間都在傳簡訊」、「影響功課」、「浪費時間」等。關於這個問題,我有許多經驗。它是一個包括大腦、教養,以及心理的問題,我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嚇一跳,但是諮詢過我的家長都說有效。問題是,這可能會要你改變自己的習慣以及教養的方式,成功與否,在於你是否認同這些觀念,以及能否身體力行。
本書的第四部分的標題是「你以為不好的其實是好的」,這個標題是借用Steven Johnson類似的書名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中文版書名為《開機:電視,電腦,電玩佔據生命,怎麼辦?》)。這裏我談到許多非常重要的觀念,也是家長最常誤解的事情。
第一,我們經常在與家長的交談中被問到一些重覆的問題,聽的次數愈多,表示這是父母最關心的,或是最困擾的問題。
第二,另外有些問題沒有人問到,多少表示許多家長或年輕人忽略了這些重要的問題。這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是這本書所談的題目。
剛剛說過,書裏提到的作法,都是我們親自實施過的,是確實可行的,只要家長相信,這些作法會造就小孩強大的威力。
我在本套書第二冊《未來最好的學校:新世代全才教育與創業訓練》曾經說過,我們在實驗教學裏碰到最大的問題是,小孩子在傳統的教育方式底下,養成出一種「只做你教我的」的習慣,當我們要求他們自己發揮創造力時,有許多學生常常瞪著老師,不知道要怎麼去思考。
偏偏我們教的都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事,而是需要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說自己想說的故事。這個時候學生就會卡在那裏。
問題是,要在未來的社會生存,每個人都要有創造力。以前的社會,很多的事情都是長年不變,許多工作甚至不要工作的人有創意,免得徒生麻煩。但是未來社會裏,許多事情都是全新的,第一次碰到的,在無前例可循的狀況下,工作者就必須要有解決的辦法,創意、創新、創造力就變得很重要。因此這本書第一部的第一章就是談如何訓練小孩的創造力。
第二章談自學(Self-Learning)。傳統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採用餵食法,也就是填鴨式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填鴨教育不好,但這種填塞法從來沒有停過。我們指出許多有成就的人,他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早早就輟學,離開學校的原因不一,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他們停止了學校教育,但是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他們知道,學習不一定要在學校發生,有些人甚至認為,離開學校,他們才能真正開始學習。
第三章我們由無私的分享(Sharing)開始談到小孩子社交生活的重要性。我們由說明人類的群性大腦(Social Brain)出發,談到小孩子如何由同儕合作(Collaboration),透過同儕學習(Peer-to-Peer Learning)的機會,學會如何領導,如何被他人領導,並且讓自己的學習更深入,對團體及整個社會的貢獻更大。
我們在第二部分談大腦和行為的相關性,深入探討了怎麼讓小孩具自我動機,他能自己驅動自己,追求他的熱情,是父母夢寐以求的事。但是許多父母的行為,其實是反大腦學習的,是撲滅學習動機的作法。我們在第四章裏談到什麼是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以及培養動機的作法。
父母最常說的問題是常常需要催促小孩,他才有辦法去作他的事,有時候甚至催也催不動。小孩子如果不能有愛好學習的熱情,無法自己找解答,那在學習上已經出了問題。如何自學和如何養成他們的自我動機(Self-Motivation)是息息相關的。
和大腦及行為相關的議題,除了學習動機之外,還有「習慣」(Habit)這個大題目。想要改變什麼壞習慣,如果不知道大腦是怎麼運作的,習慣在大腦內是怎麼形成的,那根本無法改變習慣。就像減重一樣,舊的壞習慣是會復發的(relapse),一旦復發,前面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單純的靠意志力可以暫時壓下壞習慣,但幾乎保證一定會復發。如果你了解大腦是怎麼看待習慣的,你就會知道怎麼對付壞習慣,永遠的去除惡習。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想要去除的壞習慣,父母對孩子的某些習慣可能已經忍受許久,要怎麼幫助他,第五章有詳細的作法。
接著在第三部分,我談到電腦。電腦可能是父母和小孩情結最深的一樣產品。我的意思是說它常是家長和子女衝突或爭執的來源,是除了手機之外,家長最煩惱的一樣東西。但是另一方面來說,電腦是科技時代裏打開知識和訊息大門的鎖匙,對父母來說,可能被視為一項必要之惡(Necessary Evil)。
父母最關心、最常問的三個問題,我在這裏做了完整的回答。這幾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牽涉很深,難怪父母沒有辦法想清楚,變成是一個令人非常困惑的問題。因為困惑和恐懼,有些人乾脆直接禁止孩子接觸電腦或是嚴格限制小孩在電腦上的活動,這嚴重的影響小孩在未來世界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不智的。
這三個問題分別是:一、要不要買電腦給小孩?二、用電腦會傷害小孩眼睛怎麼辦?三、小孩沉溺在電玩或電腦裏,怎麼辦?
在第六章,我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美國許多州教育局和學區(School Districts)有一個口號叫1:1,這不是指老師和學生的比例是一比一。這個意思是說學校爭取經費,發給每個學生一部電腦。當然這是經費比較不足或人數太多的地方才有的問題,經費比較充裕的地區,多年以前老早就實現了1:1。事實上,許多地方發給學生電腦或平板根本是多餘的,因為學生多半老早有自己的電腦了。
我最小的兒子安心在校時,學校在學期前送來的設備清單,我們每年都在電腦需求那一欄勾選「不需要」,因為我們自己已經有了,就讓學校把電腦發給需要的人。更何況,現在的小孩對電腦的了解是很深的,安心的桌上型電腦是從小跟在哥哥旁邊當徒弟時自己組裝起來的,他組裝的電腦至少超過數十部,去年夏天還開了一班電腦組裝的課程,是學生最信賴歡迎的老師之一。
安心的手提電腦則是Mac的系統,當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賈伯斯(Steve Jobs)的對抗局面(Rivalry)造成了今天兩種截然不同,也完全不相容(Compatible)的系統。這對寫程式的開發者或者是消費者來講,都是很不便利的事。特別是開發的人或者是重度電腦的使用者,要同時開發兩種系統的程式是很煩人的事。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一種系統,失去了競爭,失去了變化,也太單調了一些,就像電力公司或電視頻道公司,如果只有一家獨佔,通常服務和產品都很差,這就是競爭的好處。
接著在第七章,談到使用電腦是否會傷害視力,回答了父母有關電腦最關心的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眼科醫生最清楚嗎?這件事不只牽涉到眼睛,也涉及電腦,如果對電腦螢幕發光原理或構造不熟的人,可能也不見得很清楚。就像幾天前我和我的小兒子安心聊到到底戴耳機聽音樂會不會傷到聽力?戴那一種耳機有沒有差別?聲音要多小聽力才不會受損?講到後來,我說可以去問他的哥哥安祺。安心馬上回我說,哥哥又不是耳鼻喉科醫生。我馬上說,安祺不是醫生,但是他研究耳內的毛細胞(Hair Cells),他對耳朵比醫生知道的多得多。安心聽了說,對噢,我怎麼忘了?
我寫的內容,都有科學家研究的實證,其中包括調整電腦螢幕的設定。這些都不是眼科醫生的專長。事實上,我談的範圍比較廣,除了揭露(debunk)電腦會傷害視力這個迷思之外,我還探討如何保護眼睛。
我也提到玩某些電玩遊戲反而可以增強一種叫做「 反差敏感度」 ( Contrast Sensitivity)的視覺辨別力。另外,視力缺乏立體感的弱視症(Amblyopia,俗稱Lazy Eye),就可以經由電玩遊戲治療,訓練眼睛與大腦的連結來加以改善,這是完全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在內文有詳細說明。
第八章,我回答家長關於電腦的第三個問題。這裏,我探討了最常聽到家長抱怨的問題:「小孩沉溺電玩、電腦」、「他時間都花在臉書上」、「大半時間都在傳簡訊」、「影響功課」、「浪費時間」等。關於這個問題,我有許多經驗。它是一個包括大腦、教養,以及心理的問題,我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嚇一跳,但是諮詢過我的家長都說有效。問題是,這可能會要你改變自己的習慣以及教養的方式,成功與否,在於你是否認同這些觀念,以及能否身體力行。
本書的第四部分的標題是「你以為不好的其實是好的」,這個標題是借用Steven Johnson類似的書名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中文版書名為《開機:電視,電腦,電玩佔據生命,怎麼辦?》)。這裏我談到許多非常重要的觀念,也是家長最常誤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