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心靈超越物質


一般說來,人們會把身體和心靈視為兩套不同的系統,各自獨立運作。我們餵身體吃東西,給它喝水,帶它去散步,讓它做運動,也享受它的感官樂趣。同樣地,我們以思想、念頭和觀念餵養我們的心靈,以各種智力活動來鍛鍊它,也透過不同的娛樂來取悅它。

我們或許會注意到,身體和心靈之間存有一些簡單的關連,例如:當我們覺得緊張或興奮的時候,可能會臉紅或噁心想吐;當我們運動之後,情緒上會覺得振奮舒暢。但如果是比較複雜的情緒或疾病,我們往往不相信身心之間的關聯很重要。當我們生病時,如果生理上引發疾病的原因很明顯,我們何必考慮心理狀態呢?情緒可能影響我們的神經,然而當我們真的病倒了,情緒和這些病痛有什麼關係呢?傑弗瑞.柯利(Geoffrey Cowley)在〈新聞週刊〉(Newsweek)裡提過:

一個人不好意思的時候會臉紅,心裡出現害怕的念頭心跳會加速,突然傳來的壞消息可能讓生理系統暫時失控,這些現象大家都能接受,然而我們卻不太相信抽象的心靈感受,例如寂寞或悲傷也會在某方面影響我們的身體。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好好解釋身心關係的重要性。過去十餘年

來,有許多研究深入探討心靈與肢體如何相互回應,也證實情緒和心理狀態可轉化為各種生理反應,改變身體的化學平衡,特別是免疫系統。這個科學新領域稱為「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簡稱為PNI)。免疫系統會受到心理╱情緒狀態的影響,同樣地,其他部位,例如循環、消化和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呈現出整個人的健康狀態。

◇身心連結DIY ◇

想法影響你的力量

這是一項簡單的實驗,讓你看看心裡的想法對生理會有什麼影響。請找一位助手和你一起進行這個實驗。

ᴥ 讓助手站在你身邊九十度的位置。你的右手向前伸直(如果你慣用左手,就伸出左手),維持與肩膀同高,然後請助手把他(她)的手放在你伸直的手腕上同下壓,你則集中身體的力氣(能量)抗拒他的手,儘量維持手臂的穩定。這個動作的目的是,找出你在自然狀態下有多大的抵抗力氣─你的助手不必太用力,然後放下手臂,放鬆身體。閉上眼睛,想一想讓你覺得令你不快樂、悲傷或沮喪的某件事情或某個人。 ᴥ當你心裡感受到這種不愉快的感覺時,伸出手臂,請助手像剛剛一樣壓著你的手腕,而你試著抗拒他,保持手臂的穩定,然後放下手臂,放鬆身體。

ᴥ 想一想讓你覺得很棒、很高興的事情。當你心裡感受到這份快樂時,伸出手臂,像剛剛一樣抗拒助手的施壓,然後放下手臂、放鬆身體。

大部分的人都會注意到,這三次試驗有很顯著的差別。當他們充滿著沮喪、悲傷的念頭或感覺時,變得沒有抗拒的能力,彷彿全身的精力從手臂抽離出來了。然後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愉快的念頭和感覺時,他們的手臂變得強壯有力,能夠輕鬆抗拒助手的施壓,此時他們大都覺得,伸出去的手臂比剛開始進行實驗的時候,還要有力氣。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心裡的念頭和感覺竟然可以迅速轉化為生理反應。

我的家庭醫師是一位私人開業的醫生,他認為他的病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情緒困擾引起身體的不適。我們的情緒也有能量;當這份能量受到壓抑時,它並不會憑空消失。如果我們沒有(或不能)在情緒或心理層面表達出我們的反應,那份感覺就會愈來愈具體(在我們裡面藏得愈來愈深),最後終於從生理層面爆發出來。我們的不同層面真的有什麼差別嗎?或許唯一的差別在於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H2O以水、溪流、雨滴、海洋、雲或冰的形式存在,然而它還是H2O;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感覺可以透過行為、動作、聲音或不同的生理系統表達出來,然而它們還是相同的感覺。

如果身心某一層面的損壞受到壓抑或忽視,那麼它就會以另一個層面的損壞表現出來。例如你遭到心愛的人拒絕,於是走出房間,用力撞門,手臂撞出瘀青,手臂上的疼痛難道不是在表達你的憤怒或受到排斥的困惑嗎?美國導演伍迪.艾倫透過他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巧妙地描繪出這種複雜的身心關連。當他的女友(黛安.基頓飾演)宣布她愛上別人而要和他分手的時候,他什麼話也沒說,黛安.基頓問他為什麼不生氣,他回答:「我不生氣,我只是生出腫瘤。」 ∞壓力

心靈經常對肢體造成負面的影響,最明顯的方式就是透過壓力表現出來。舉個例子說明,想像你正拿著一管牙膏,想擠一些出來,可是忘了打開蓋子,結果會怎麼樣呢?當你用力擠的時候,牙膏總得從某個地方被擠出來,也許從軟管的末端擠出來,或者從側向擠出一條裂縫,總之就是這根軟管最脆弱的那一點。

想像這根牙膏軟管就是你,你受到了壓迫,在心靈或情緒上開始承受壓力,可是並沒有打開蓋子,也就是說你不承認眼前發生的狀況,不肯空出一點時間放鬆自己或好好處理內在的衝突。於是,你的心理或情緒壓力開始在內部不斷累積,最後它總得找個出路,如果沒辦法從前面出來(好好表達或加以化解),它就會從別的地方擠出來。它會找到你最脆弱的那一點,也許是你的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或是你的睡眠模式。這樣的壓力如果一直向內壓抑,就會轉化為疾病、憂鬱、藥物成癮或焦慮;如果向外展現出來,就轉變成敵意、犯罪行為、偏見或侵略性。

壓力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好壞,關鍵在於我們以何種方式面對那些引發壓力的因素。對某些人來說,壓力會使他們更振奮,激發他們達成目標的決心;於是他們以更積極的態度迎向挑戰。然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壓力卻會造成驚慌、混亂、倦怠、沮喪或恐懼。必須完成工作的期限可以讓一個人受到督促策勵,激發更大的創造力;也有可能讓一個人陷入動彈不得的地步,完全失去行動能力─這樣的反應對健康的影響很大。

日常生活上的壓力,會慢慢侵蝕內在儲存的能量,對我們的影響最為深遠。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危險的情況,問題在於並不是只有威脅我們生存的重大危機,才會激發這項反應,恐懼或焦慮的念頭也會激發同樣的反應:像是車子發不動;遲到;忘了付帳單;和同事、孩子或老闆吵架,這些事情都可能引發壓力反應。瓊安.波瑞山柯醫師(Joan Borysenko)在她所寫的《罪惡感是良師,愛是學習課題》(Guilt is the Teacher, Love is the Lesson)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戰鬥或逃跑反應就像車子的加速檔,偶爾碰到麻煩的路段,可以方便地派上用場,可是如果一直打在加速檔,車子的零件很快就會磨損,造成各種機械上的毛病。以人體來說,這些毛病就是通稱的壓力或焦慮相關疾病。 表面上看來不太重要的事件也會引發壓力反應,因為我們的身體無法分辨真正的威脅和想像的威脅。當我們擔憂或害怕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時,體內的荷爾蒙和化學平衡就會出現劇烈的變化,如同真正面對危機一樣。舉例來說,現在儘量回想某部恐怖電影裡令人毛骨聳然的一幕,感受一下背部、肩膀或胃的肌肉開始收縮的情形。或者專心想像你正躺在溫暖無比、陽光亮麗的沙灘上,體會全身放鬆的感覺。如果想像你正在跑步,你的神經和肌肉就會產生回應的動作。這些影像只存在你的腦海裡,然而卻會引發生理上的立即反應。

我們的感覺也會帶來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受到壓抑的感覺。例如在上下班時間被別人推擠、天氣一直很壞、孩子生病了、和鄰居發生口角─我們對這些事情的反應都必須壓抑下來,因為社會規範並不允許我們大聲尖叫或大發雷霆。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壓抑正常的戰鬥或逃跑反應,那麼在我們體內奔流的化學物質就變得無處可去,它們該如何宣洩、如何表達出來呢?

有些生理症狀顯示出我們的壓力過大,例如:頭痛、高血壓、心悸、呼吸困難、睡眠障礙、沒胃口、噁心想吐、口乾舌燥、腸胃潰瘍、腹瀉、背痛、盜汗、皮膚紅疹和蕁麻疹等等。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我們也可能出現某些心理上的變化,例如:沮喪、憤怒、喜怒無常和焦慮。有些人還可能出現其他困擾,像是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衰退、猶豫不決、困惑、非理性的恐懼、慌亂,或是家庭和婚姻問題等等。行為上的改變可能包括:衣著邋遢、坐立難安、突然哭泣、過度沈溺於某些不良習慣(抽菸或喝酒)、恐慌症和性功能障礙等等。由壓力所引起的症狀實在太多了,其中許多症狀也很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賴瑞.多賽醫師(Larry Dossey)在《治療的突破》(Healing Breakthroughs)一書中提到一份研究報告,證實了心理壓力和生理問題之間確實存在著緊密的關連。這份報告指出,在一星期的七天之中,心臟病突發的病例以星期一最多─不僅如此,在星期一早上九點發作的病例也比其他時段來得多。世界上沒有其他動物會出現這種集中在某段時間內死亡的情況。如果我們堅信心靈和肢體之間沒有任何關聯,那麼又該如何解釋,為什麼在一星期剛開始工作的時段,會有那麼多人心臟病發作呢?當然我們可以找出一些生理因素,說明上午的死亡病例比下午多,例如:上午的心跳速率較快、血壓較高;或是為了準備應付一整天的工作,上午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等等,然而我們卻無法從生理上解釋,為什麼星期一的死亡數目會比其他日子來得高。

∞生活上的變動

壓力不只來自工作,它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出現,特別是當你在生活上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例如:搬家、結婚或是失去所愛的人。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產生不確定感和恐懼感、神經異常興奮,或面臨難以招架的悲傷。情緒會使我們的肌肉和血管收縮,刺激荷爾蒙的分泌(例如腎上腺素),影響消化系統和呼吸功能,也會削弱免疫系統,使我們難以抵擋疾病和精神崩潰。

八歲的時候我被爸媽送上寄宿學校,這並不是一段很愉快的經驗。我才住校沒多久就得了扁桃腺炎,在那個時候如果要割除扁桃腺,就得住院一個星期,出院以後我又在家裡休養了一個星期,整天只吃馬鈴薯泥和果凍─這兩種食物帶給我很大的安慰。這兩個星期帶給我的真正意義在於,讓我和家裡重新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恢復了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事情過後我安然地回到學校,再也沒有發生什麼大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我終於明白當時的處境令我難以接受,就好像沒辦法把某種食物吞下去一樣,於是我發生喉嚨痛和扁桃腺腫脹的疾病─這表示我很難接受必須住校的安排,在適應上出現了很大的困擾。 阿道夫.梅耶醫師(Adolph Meyer)在本世紀初做了一項很有趣的實驗,他請病人依照時間順序列出他們生活上重大的改變。梅耶醫師整理好這些資料,然後對照病人生病的時間,結果發現兩者在時間上有著緊密的關連。生活上的改變不但會造成情感上的創傷,也會導致生理上的問題。到了六○年代,湯瑪斯.荷姆斯醫師(Thomas Holmes)和美國海軍的精神科醫師理查.拉荷(Richard Rahe)聯手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調查。他們訪談過五千多位病人,詳細列出生活中可能引發壓力的事件,然後根據壓力的大小為每一個事件訂出壓力分數。他們發現如果在短時間內一個人經歷愈多件高壓力指數的事件,出現生理疾病的機率就愈高。在這些生活事件中,壓力指數最高的包括:配偶死亡、離婚、重大疾病、發生意外、搬家和失業。

這項研究結果明白指出:一個人在精神創傷之後,很可能出現生理上的疾病。不過這項研究並沒有考慮受訪者對於相同事件可能出現不同的反應方式。舉例來說,某些人覺得離婚(這是僅次於配偶死亡的壓力事件)是一件值得大肆慶祝的事情,但也有人在離婚之後,深陷寂寞和沮喪的情緒而無法恢復正常作息。同樣地,有些人很高興能夠搬家,有些人卻覺得搬家會帶來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心理創傷未必等於生理疾病,不過伴隨著心理創傷而來的恐懼和焦慮,如果沒有適當表達出來,就可能導致生理上出現問題。我們當然無法避免生活上的危機,所能做的只是更加注意自己的感受,儘量不要壓抑或否認心理的感受。當我們心裡產生某些感受的時候,必須儘快察覺和承認這些感受,把它們抒發出來。

史提夫.漢尼西(Steve Hennessy)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幾乎改變了生命的每一個層面,沒多久之後他就生病了,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沒有表達出他面對這些改變時,心裡真正的感受。

在我開始生病的一年前,我搬離了那個已經住了一輩子的小鎮,拋開原有的家庭、朋友、工作,還有我成年之後最親密的夥伴─酒精。我剛離婚,搬家就是為了要和新伴侶展開新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發展其實我也無力扭轉!每件事情都和以前不一樣了─周遭環境、工作、社交圈、我的伴侶,我也和以前不一樣了,我必須以全新的方式來面對自己。我把這些改變視為積極正面的改變,但是我很清楚這是一場天翻地覆的大變動,不久之後一定會出現後遺症。


這場病剛開始是很劇烈的腹痛,我覺得筋疲力竭又無精打采,幾乎失去行動能力,醫生最後診斷出我的問題是大腸急躁症。在急性發作的那三個月裡,我幾乎什麼也吃不下,體重減輕了十幾公斤。

回想起來,這場病的發生實在很有道理。在搬家之前,我的時間都用來照顧別人(我在社會服務部門上班),總是以別人的事情為優先。搬家的決定對我自己有點好處─可以多一點時間給我自己。但其實我對於這樣的改變有點「無福消受」,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該享受這麼好的待遇。表面上搬家之後我可以過著更快樂的生活,但是在更深的層面裡,我仍舊無法擺脫生活上所受到的束縛。這場病讓我有機會看清我的掙扎,更深入地認清我的困擾。現在我覺得我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和自己的關係也比以前更密切了。


∞雙向溝通系統

我們的心理╱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流遍全身的荷爾蒙就像化學潮汐一樣來回循環,影響我們的身體活動、行為、感覺和情緒。人體所有的荷爾蒙都是由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彼此巧妙配合,組成一套完整的系統;腦下垂體負責統合所有的荷爾蒙。迪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在《不老的青春》(Ageless Body, Timeless Mind)一書中指出:「人類最基本的情緒反應(例如恐懼)可以定義為一種抽象的感覺,也可以定義為一個腎上腺素的分子。沒有感覺就不會產生荷爾蒙;沒有荷爾蒙就不會產生感覺……最新的身心藥物就是根據這項簡單的發現而開發出來的:思想往哪裡去,化學物質就跟著去。」

腦部、免疫系統和神經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稱作神經肽 ─也就是化學傳訊物質,負責將情緒從心靈傳遞到肢體,然後再傳回心靈。它們形成一套複雜而精密的雙向溝通系統,連接情緒和身體所有的部位。神經把我們的恐懼、憂慮、夢想和希望帶到全身各個角落。芭芭拉.列文(Barbara Levine)在《你的身體相信你說的每句話》(Your Boby Believes Every Word You Say)一書中引述了布羅.派恩(Buryl Payne)的說法:「思想化為神經的脈衝,沿著神經軸快速傳遞而啟動了肌肉和腺體,就好像電話訊息化為電子訊號,沿著電話線傳送一樣。」

神經肽像橋樑一樣,連結了知覺與思想,腦部與荷爾蒙分泌,還有器官與身體細胞的活動。丘腦下部是位於腦部的一個小小腺體,情緒就是在這裡轉化為生理反應。除了腸胃之外,我們在丘腦下部裡也可以發現聚集的神經。丘腦下部是腦部的情緒中心,它不只是神經肽的接收器,也負責控制腦下垂體、腎上腺、胃口、血糖濃度、體溫,以及心肺、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的自主功能。它就像藥房一樣,不斷釋出維持系統平衡所需要的化學物質和荷爾蒙。當一個念頭或感覺引發一個反應時,丘腦下部就開始行動;當你投下一劑的「壓力」,整個連鎖反應就會擴散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去。人體免疫系統裡每一個重要的部分都受到神經肽的影響。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腦部化學部前主任甘蒂絲.柏特(Candace Pert)在期刊〈前衛〉(Advances)(1986)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裡提到:「我們愈了解神經肽,就愈難以傳統的想法來看待肢體和心靈,也愈來愈覺得應該將身心視為單一的整體,一個完整的『肢體心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