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猶太教的一神信仰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20:3

猶太教與基督宗教信仰獨一的真神耶和華,伊斯蘭教則信仰真主安拉,猶太教在十誡的第一條誡命就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可以想見一神論的重要性。
  
但如果回顧西方歷史,就會發現一神信仰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基督宗教成為羅馬人主要信仰之前,古希臘宗教是信仰主流,而古希臘宗教的神至少分成八種神格,包括大地、海洋等原始神祇;精靈與仙女;掌管人體情緒的神靈;太陽神、海神等掌管自然界力量的神明;奧林匹克與十二主神;星座的神靈;妖怪、神話人物、巨人,以及英雄。
  
在摩西(Moses)確立猶太教的一神信仰之前,希伯來人也是多神信仰。在迦南地時期,希伯來人有可能是多神信仰。「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的另一個涵義,就是當時還有其他的神。

耶和華的命名意義

對猶太教來說,唯一的神就是耶和華(Jehovah)。耶和華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創世記》第2章第4節,《舊約》中共出現6,823次。但十誡中有一誡:「不可妄稱你神的名。」神的名字至為神聖,因此,在文獻中以四個子音(拉丁化為YHWH)表示,最早的念法可能是「雅威」,意思是「存在」或「成事」。而只有大祭司在特定時刻會隱密念出,一般信徒讀聖經時遇到YHWH,一概避諱念成「我的主」,也就是Adonai。等到中世紀時,YHWH的原始念法(雅威)就失傳了。
  
到了西元1520年,義大利方濟會的神學家彼得加拉太(Petrus Galatinus),主張將Adonai的母音a、o、a,以梅花間竹的方式,插入YHWH四字神名,成為Yahowah(音譯為耶和華)。日後轉成英文的Jehovah。所以Yahweh、Yahowah、Jehovah、Yahovah都是對同一位神(耶和華)的稱呼,只是採用不同的語言。需要說明這個複雜的命名過程,原因是這背後隱藏許多創新手法:

一、 要提升神的崇高地位,首先就要讓祂的名字擁有「無法言說的力量」,如前述無法發音的代名詞YHWH。

二、 之後用另一種間接的方式,來稱呼祂(前述的Adonai)。

三、 最後才用轉化過的混合字(前述的Yahovah),讓世人與信眾指稱。這種為神命名的手法,讓分家後教派的新神有類似但不同的名字,外人也可以藉以明白各教派間的隱性關聯。中國也常有名字避諱的慣例,因為皇帝名字也有「無法言說的力量」,臣民不可用與皇帝名字相同的字,稱為「名諱」。相同者需改名,或用同音異義,或同義異音的字取代,稱為「避諱」。

從多神信仰變成一神信仰

前面說過,在猶太教的發展中,並不是一開始就有一神的概念。大約在西元前2000至西元前1000年,近東地區(New East)原本存在諸多教派。古代中東的教派儀式基本上沒有獨尊一神,多神信仰是常態。而最早的希伯來人也是部落型態的守護神信仰,可以算是多神信仰,也就是說:承認有多神,但只拜自己部落的神明。承認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則是很後來的事。
  
如果從以色列的歷史來看,西元前993-961年間,在大衛(David)與所羅門(Solomon)的領導下達到極盛。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立聖殿,確立耶路撒冷的聖地地位,也埋下日後猶太人多次希望取回耶路撒冷的戰爭。所羅門死後,以色列王國一分為二,北邊是北國以色列,南邊則有猶大王國。西元前722年亞述人攻陷北國以色列之前,主要競爭教派有兩個,一個是在以色列北方的利未支派(Levite),一是在耶路撒冷猶大王國南方的亞倫派(Aaronite)。這兩派在經文中對神的稱呼很不一樣:亞倫派稱神為雅威(Yahweh),利未支派稱神為以羅欣。
  
不過這些教派最後還是獨尊耶和華,《出埃及記》第6章第3節神對摩西說:「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全能的神(El Shaddai);至於我名耶和華(Yahweh),他們未曾知道。」希望摩西稱祂為耶和華,要求今後長久用這個名字稱呼神,顯見與耶和華對立的教派已經整合在一起。
  
以色列人從競爭性的、多神的宗教市場結構,逐漸轉向獨尊一神的教派。在耶和華這個神名的整合下,不同教派逐漸合併。至於以色列人的拜神儀式,重點是要用動物當作犧牲。崇敬神的目的,是希望能降福消災。以色列寺廟(會堂)的教士提供宗教服務(如祈禱),收取的報酬就是信眾提供的祭品。教士為了自身利益,則會限制教派間的競爭。基本的手法,就是控制以色列人和猶大王國的寺廟,降低競爭,這樣就可以增進服務費用的平衡(漲價)。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西元前586年巴比倫包圍耶路撒冷,將猶大王國滅亡之前。恩威並濟,吸引信眾

如果整理古代教派運作的方式,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 會眾制(congregational),類似參加「俱樂部財」(clubgoods):入教後可利用教會的服務,至於信眾個人的效用則會因加入的人數而增加,但也因而會招來「搭便車」的信眾,只需付出很低微的成本,就可利用教派的設備與服務。

二、 服務收費制(fee-for-service):運作手法與第一種方法正好相反,這樣的教會就不屬於「俱樂部財」,而是屬於私有財(private goods),使用者付費。

以色列人信仰的耶和華派雖然是採服務收費制,信眾祈福希望能豐收、多子多孫、妻妾成群、六畜興旺、無災無難。信眾奉獻祭品給神,在祭壇上焚化,神回贈食物或代為祈福。但有個例外的特點,就是其獨尊一神的單神教。此外,耶和華派還採用恩威並濟的手法,很快地獲得更多信眾的奉獻。在《出埃及記》第20章5-6節提到:「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崇敬者祝福千代,崇拜外教者獲罪四代,這種強勢的不對稱型推銷手法,讓中間游離的信眾較願意傾向祝福千代的承諾,奉獻更多的犧牲祭品,希望避開四代之禍。
  
這段話顯示耶和華有三項特質:(1)祂是妒性重的神;(2)祂是激烈熱情的:「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3)透過集團壓力,讓心懷二志的信眾,為了減少被追討三四代罪責的機率,寧可選擇較趨避風險的做法。這種心態,引發滾雪球效應的資訊瀑流(informational cascade):信眾做了理性選擇(風險小、麻煩少、不會被追討罪責),也搭配國家領導者的意向。宗教加盟系統

宗教和產品市場的本質不同,宗教市場的調整速度特別慢,如果變動太快,反而會流失原有信眾。所以在聖經很少看到當時其他教派立即跟進。對耶和華派的主事者來說,雖然倡言「單一專屬神」,但在獨占優勢確立之前,也沒必要嚴格排斥多神的信眾。因為這會驅離潛在的信眾,所以早期必須採取寬容政策。在大衛王時期,耶和華派已成為國家宗教,所以單一專屬神的概念至少在大衛王之前就已經出現。然而,光靠國家頒布「專屬一神」,無法保證單神教成功。在埃及阿肯那頓時代(Akhenaten)也做過統一宗教崇敬太陽神(Ra)的嘗試,但結果顯示並沒有成功。大衛王的權勢要更大,才有可能制訂宗教法獨尊一神。當然此事的背後動機,有可能是為了強化政治控制:透過宗教的單一化,凝聚相互爭執的族群。但這也顯示單靠教義或政教合一,並無法保證獨占優勢,也需要創新的業務運作來配合。
  
他們有一種類似今日加盟店的系統,經過特許才能加盟營業。利未支派和亞倫派所信奉的經文,要求信眾繳交什一稅(tithe,10%的所得),還要貢獻動物作為犧牲禮。這項強制性的規定,讓教派逐漸形成中央集權化的結構,猶如中央政府有權要求,各地子民繳稅服勞役。
  
大衛王先制訂出利未支派教士的階層組織,在各地區的信眾中收稅,並要求履行其他義務,建立所謂的利未支派城市。這就是初期的政教合一型態:各地的寺廟全歸大衛王指揮,還在各基層建立類似「財政局」的機構統籌稅收,依規定逐層向上繳納。
  
換句話說,利未支派充分掌控各地的寺廟教會,基層的宗教機構只有很基本的獨立自主權,一切聽上級指揮。有點類似麥當勞速食店,各支店只負責營業,所有的食材、包裝、廣告、訂價,全由中央主控統一發布。這個宗教性的加盟系統,還監督各地的分支是否依規定行事,目的很明確:維持耶和華這個品牌資本(brandname capital)的統一與優勢。在激烈競爭的市場,這是很具獨創性的經營策略。或許應該說:今日的速食加盟體系運作,就是仿照兩三千前的宗教經營模式。以上是對內的管理策略。至於要如何吸納市場的游離對手?很簡單:海納百川。也就是向敵意輕的對手展開雙臂歡迎加入(進入成本很低),如果加入後又離開也沒關係,歡迎隨時回家(再進入的成本很低)。這種懷柔低調的手法,很快就讓陣營壯大,使弱小的教派更有意願歸附。猶如政府軍對游擊隊採用寬大為懷手法,隨時歡迎加入或再加入。加入之後保障基本糧餉,又可在原地營業壯大,有困難時中央派人協助。這是加盟體系迅速發展的原理,雖然不是都很成功,但效果明顯。
  
現代加盟店的系統,有統一定價這類的約束,耶和華派的做法本質上雷同:

一、 具有排他性,對真正的競爭對手態度明確。

二、 只能由教會許可的教士執行宗教服務。

三、 價格公定:什一稅、各項宗教服務的收費標準化。

四、 教規嚴格、禁忌明確。

五、 不以價格的高低,競爭市場占有率,而以教義和福禍的訴求來擴張。
  
耶和華教派能有效運作這幾項原則,才能在中東的激烈競爭環境崛起,取得較獨占的優勢。

參考書目
Raskovich, Alexander (1996): "You shall have no other Gods besides me: a legal-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rise of Yahweh",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52:449-7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