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0、姜子牙──中國兵家祖師爺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決定性戰役,傳統說法是黃帝戰勝蚩尤的「涿鹿之戰」,但那一場戰役的神話成分太高。三千年信史當中的第一場決定天下大勢之戰,應屬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的勝方是八百諸侯聯軍,也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八百個部落。那時候還是新石器時代,八百個部落各自說不同的語言,穿不同的服裝,操不同的兵器,總兵力雖然推估可達數十萬人,但肯定是一支完全沒有默契的雜牌軍。

他們的對手是當時的天下共主殷(商)王朝。根據考古證據,殷商民族的鑄青銅技術遠高於其他民族,在新石器時代,那意味著國防科技超級領先,因此它是個好戰民族,一貫以武力平服不順從的部落,軍隊戰無不勝。雖然一部分軍隊遠征東夷,但是朝歌(殷王朝都城,在今河南境內)政府仍然動員了七十萬部隊,服裝、武器整齊畫一,指揮系統明確。

但是,結果卻是雜牌軍大勝正規軍:殺死十八萬人,俘虜三十三萬人。聯軍為什麼能贏?所有功勞都指向一個人:聯軍總司令姜太公,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兵家的始祖。

姜太公是尊稱,他還有很多名字:本姓姜,名牙;祖先封地在呂,所以又稱呂牙;《史記》稱他為呂尚;小說裡稱他姜尚;民間則多半稱他姜子牙。(古人名字中間加個「子」是尊敬之意)

姜子牙空有一肚子本事,卻只能在殷商都城朝歌屠牛為生(擺牛肉攤)。當時,由於殷紂王無道,人心離異,諸侯都心向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姬昌,很多才學之士投奔西岐的周國。姜子牙既然不得志於殷,也就轉去西岐碰碰運氣。

姜子牙跟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去向西伯自我推銷,而是每天到渭水濱去釣魚。據說,他釣魚的魚鉤是直的,於是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歇後語。事實上,姜子牙想釣的不是魚,而是人,也就是西伯姬昌,而且期待「願者上鉤」。終於,給他等到了,西伯上鉤了!

那一天,西伯要出外打獵,先卜一卦,卦辭說:「今天的獵獲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羆,而是霸王的輔佐。」

西伯在渭水濱遇到了姜子牙,一番交談之後,西伯對姜子牙驚為天人,說:「我的祖父太公曾說:『將來會有聖人來到我們周國,周國就此興盛。』閣下莫非就是那位聖人嗎?我太公盼望你好久了!」於是載姜子牙一同回城,奉為國師,尊稱他為「太公望」,這是他被稱為姜太公的由來。

西伯採納姜太公的戰略,一方面修德以招攬天下人心,一方面致力富國強兵。漸漸的,天下諸侯(其實都還是部落)三分之二歸心周西伯,稱他為「文王」,而周集團的實力,此時已經可以跟殷集團相抗衡。

文王崩逝,兒子姬發繼位為周武王,尊姜子牙為「師尚父」,取意「師之,尚之,父之」,也就是言聽計從、最高禮遇、事之如父。

他們的對手是當時的天下共主殷(商)王朝。根據考古證據,殷商民族的鑄青銅技術遠高於其他民族,在新石器時代,那意味著國防科技超級領先,因此它是個好戰民族,一貫以武力平服不順從的部落,軍隊戰無不勝。雖然一部分軍隊遠征東夷,但是朝歌(殷王朝都城,在今河南境內)政府仍然動員了七十萬部隊,服裝、武器整齊畫一,指揮系統明確。

但是,結果卻是雜牌軍大勝正規軍:殺死十八萬人,俘虜三十三萬人。聯軍為什麼能贏?所有功勞都指向一個人:聯軍總司令姜太公,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兵家的始祖。

姜太公是尊稱,他還有很多名字:本姓姜,名牙;祖先封地在呂,所以又稱呂牙;《史記》稱他為呂尚;小說裡稱他姜尚;民間則多半稱他姜子牙。(古人名字中間加個「子」是尊敬之意)

姜子牙空有一肚子本事,卻只能在殷商都城朝歌屠牛為生(擺牛肉攤)。當時,由於殷紂王無道,人心離異,諸侯都心向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姬昌,很多才學之士投奔西岐的周國。姜子牙既然不得志於殷,也就轉去西岐碰碰運氣。

姜子牙跟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去向西伯自我推銷,而是每天到渭水濱去釣魚。據說,他釣魚的魚鉤是直的,於是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歇後語。事實上,姜子牙想釣的不是魚,而是人,也就是西伯姬昌,而且期待「願者上鉤」。終於,給他等到了,西伯上鉤了!

那一天,西伯要出外打獵,先卜一卦,卦辭說:「今天的獵獲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羆,而是霸王的輔佐。」

西伯在渭水濱遇到了姜子牙,一番交談之後,西伯對姜子牙驚為天人,說:「我的祖父太公曾說:『將來會有聖人來到我們周國,周國就此興盛。』閣下莫非就是那位聖人嗎?我太公盼望你好久了!」於是載姜子牙一同回城,奉為國師,尊稱他為「太公望」,這是他被稱為姜太公的由來。

西伯採納姜太公的戰略,一方面修德以招攬天下人心,一方面致力富國強兵。漸漸的,天下諸侯(其實都還是部落)三分之二歸心周西伯,稱他為「文王」,而周集團的實力,此時已經可以跟殷集團相抗衡。

文王崩逝,兒子姬發繼位為周武王,尊姜子牙為「師尚父」,取意「師之,尚之,父之」,也就是言聽計從、最高禮遇、事之如父。

然而,雜牌軍作為鋒銳,衝擊力卻不夠。因此,姜子牙率一百名健卒打衝鋒,武王率「大卒」(主力部隊,包括兵車三百五十乘,虎賁三千人,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隨後跟進。

紂王這邊,雖然人數占優勢,可是士卒不願意為紂王而戰,甚至暗自希望周武王能夠「拯救他們於倒懸」。周軍一發起衝鋒,殷軍陣腳就出現鬆動,隨後殷軍開始「倒兵以戰」,也就是自動倒戈,轉為幫周武王開路,攻向紂王。七十萬大軍瞬間崩潰,不可收拾。

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登上鹿臺。鹿臺是紂王興建,用來積聚搜刮來的財寶。他登上鹿臺,取一種不怕火燒的「天智玉」,將自己環繞起來,然後自焚而死。(因為有天智玉裹住,紂王的形體因此得保完整)

周王朝就此建立,周公建立了封建制度,所有部落與姬姓王族各有封地,中國也由部落政治進入城邦政治。

東方比較不平靜,所以將姜太公封到齊國去「維穩」。後來又發生管、蔡叛亂,於是授權姜太公:「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淮河南岸),北到無棣(遼東半島西部),都得以征伐。」齊國享魚鹽之利,又得到征伐之權,於是成為東方的大國。

而姜太公的兵法就此在齊國流傳下來:《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就是齊國人;在孫武之前,齊國出過一位名將田穰苴,他的兵書《司馬法》是「武經七書」之一;戰國名將孫臏是孫武的後人;輔佐漢高祖劉邦的張良,是在齊地得到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法」;《三國演義》裡用兵如神的諸葛亮,也是山東人,他高臥隆中,等待劉備三顧茅廬,不就是姜太公「釣周文王」的翻版嗎?以上,能夠讓我們同意:中國的兵法DNA源自姜太公。
【孫子兵法印證】

姜太公是兵家祖師爺,當然不能用他的事蹟來印證《孫子兵法》,可是《孫子兵法》中卻有姜子牙「出現」,在〈用間第十三〉: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這一段敘述了「湯武革命」成功的一大要素:商湯打敗夏桀,因為有伊尹(也就是伊摯)輔佐;周武王打敗殷紂王,因為有姜子牙輔佐;而伊尹原本是夏朝的人才,姜子牙熟悉朝歌附近地形(屠牛於朝歌,賣飯於盟津,「盟津」就是周武王會合諸侯的渡口)。易言之,己方的高級人才一旦投靠敵方陣營,就成了敵方的高級「間諜」,因為他能夠完全掌握己方虛實。

而周武王與姜太公評估殷國內部「已經亂到無以復加」才出兵,則成為〈始計第一〉的思想由來: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多數人讀《孫子兵法》,總是想要學習「無敵韜略」,所以初讀者很容易誤以為「計」就是計謀,但孫武的意思卻是「計算」,也包含評估的意思。

簡單說,殷國兵力強大,必須它內部亂到相當程度,周國與諸侯聯軍才有勝算。而姜太公先測試了諸侯聯軍的動員能力,然後運用情報分析,評估殷國與周國的實力消長,認為有勝算才出兵。

也就是說,姜太公主導的牧野之戰為「王道之勝」做了最佳示範,因而成為《孫子兵法》的第一篇主題。

0、孫武──二千五百年前的兵聖

《史記》裡,孫武幾乎是憑空冒出來的,只說他是齊國人,卻沒有家世、沒有師承,沒有任何背景資料。

《吳越春秋》說,孫武「善為兵法,辟隱深居,世人莫知其能」。

難道孫武的兵法是「天賦神通」不成?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事實上沒有更多資料能夠解答。

無論如何,《孫子兵法》二千多年來,始終是中國兵家的聖經。而《孫子兵法》的來歷則記載清楚:

伍子胥由楚國流亡吳國,復仇之念驅使他一再慫恿吳王闔閭伐楚,可是闔閭始終態度曖昧。伍子胥揣摩闔閭心意:闔閭沒有必勝把握,所以猶豫不決。要讓吳王堅定信心,必須要有一員「必勝」的將領。於是他向吳王推薦了孫武。

闔閭召見孫武,孫武向吳王呈獻他的兵法,每呈獻一篇(今本《孫子兵法》共十三篇),闔閭都不禁稱讚:「好!」

也就是說,「孫子十三篇」是孫武呈給闔閭的「企畫提案」,而吳王闔閭當然不會因為孫武「寫得精彩」就照單全收。

於是問孫武:「你的兵法可以小規模的試驗一下嗎?」

孫武說:「包括大王後宮的女子都可以訓練成為不敗雄師。」

闔閭說:「好啊,那就小試一下吧!」

這一場演練原本只是吳王闔閭一時興起想要「小試」,可是卻成就了孫武的經典演出。

孫武說:「希望能以大王的兩位寵姬擔任這支娘子軍的隊長,兩人各領一隊。三百宮女都穿上鎧甲、戴上頭盔,手持劍與盾牌,列隊站好。」

娘子軍列隊完成,孫武口授基本操練動作,要她們隨著鼓聲進退、左右轉,並且頒布軍法:不遵照命令行動者,一律依照軍法制裁。然後下令:「擂鼓一通,全體立正;擂鼓二通,拿著兵器前進;擂鼓三通,擺出戰鬥姿勢。」

聽到這裡,三百宮女都掩口而笑。孫武親自拿起鼓槌擊鼓,宮女仍然嘻笑而不動作。孫武三令五申(不厭其煩的將命令、動作與軍法講清楚),宮女們仍然笑個不停。

孫武勃然發怒,瞪大雙眼,發出類似老虎受到驚駭時的吼聲,頭髮直豎將帽子頂起,甚至繃斷了帽帶,對身旁的軍法官說:「取鈇鑕來!」(鈇鑕,音「夫治」,執行腰斬的刑具)

孫武說:「紀律約束不清楚,指揮號令不明確,是將領的過失。軍令已經說明清楚,甚至三令五申,士卒卻不聽命令,那就是士卒的過失。」問軍法官:「不聽命令做動作,軍法規定的處罰是什麼?」

軍法官說:「斬!」

孫武於是下令將兩位隊長處斬,也就是要斬吳王的兩位寵姬。

闔閭在閱兵臺上看見,急忙派出使者,對孫武說:「寡人已經了解將軍的用兵之法了。寡人若沒有這兩名愛姬,食不甘味,人生無趣,請不要斬她們。」

孫武說:「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將在軍中,雖然國君有令,也不一定要接受。」下令斬了兩名隊長,然後揮動鼓槌。三百宮女經此震懾,個個繃緊神經,照著鼓聲前進後退、左右轉,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隊伍肅靜無聲,沒有人敢轉頭看別人。

於是孫武向吳王報告:「軍隊已經訓練好,恭請大王閱兵。這一支部隊,大王現在要她們赴湯蹈火,都沒有問題了。甚至可以用她們平定天下。」

吳王心情大壞,寫在臉上,說:「寡人知道先生善於用兵了,雖然可以因此稱霸諸侯,可是寡人此刻沒有心情閱兵,先生解散部隊,回館舍休息吧!」

孫武說:「原來大王只愛聽兵法理論,根本不想實行!」

但吳王闔閭畢竟是一世雄主,他終於還是任用孫武為將,「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都是孫武的功勞。
【孫子兵法印證】

《孫子兵法》中一再強調「國君不可干預軍法將令」,包括:

〈謀攻第三〉: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將領有本事,還得國君不干預,才能打勝仗)

〈九變第八〉: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將領受命之後,戰場上的決策一概由將領決定,國君的命令只是「參考用」)

〈地形第十〉: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將領在第一線的勝負評估,才是該不該開戰的決策依據)

事實上,孫武在〈始計第一〉就對吳王闔閭「攤牌」: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

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這兩段中的「聽」,就是「聽信」;「計」,就是「計算」,包括「評估、籌畫」。

〈始計第一〉是孫武呈獻給吳王闔閭的第一篇,等於現在送提案的重點摘要。孫武的態度堪為「說大人則藐之」的典範──大王採用我的方案,我有必勝把握,我會留下來;不採納,我穿上鞋子就走。

孫武成為中國的「兵聖」,除了他的兵法無人能夠超越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他立下了「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典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