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第二章
熵減實踐理念:為開放系統主動做功
開放系統之所以是一個「活」的系統,是因為它有外力做功,但如前面所說,這是屬於孩童的紅利。隨著我們長大、獨立,慢慢地不再有人督促我們努力學習、好好吃飯、早睡早起、定期鍛鍊,即使有也效果有限。生活脫離掌控是一個細微的平衡態過程,我們不能等它完全失控後才後知後覺地介入,我們必須提前為自己主動做功。
如果把認知系統看成一個公司組織,那麼主動做功就是在做三項組織管理,即開源、節流和增效。
●開源:為認知引入負熵。
●節流:從內心排出高熵。
●增效:為行動分配能量。
「排出高熵」是熵減實踐的必經之路,你將在第三章中了解到具體做法,這裡我們先一起討論「引入負熵」和「分配能量」的理念。而之所以把握開源、節流、增效三個環節的根本原因在於,人腦用於分配的認知能量是有限的。
人腦潛能的謬論
我們可能都聽過一個說法,人腦的潛能只開發了10%。潛臺詞就是,如果能開發剩餘的90%,那人們將取得多麼不可思議的成就。這個讓人充滿想像空間的說法流傳甚廣,經過大眾媒體多年鼓吹幾乎成了事實,但它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謬論。
2014年盧貝松(Luc Besson)的科幻電影《露西》(Lucy)引起大眾熱議,片中講述了女主角露西無意中被一種藥物激發了大腦潛能,讓腦中90%的神經元相繼甦醒進而人生開掛的故事。在一次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播放了影片的相關片段,然後飾演男主角的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向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Neosensory公司CEO戴維·伊格曼(David Eagleman)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有辦法百分之百地利用自己的大腦,將會怎樣?我們能做到哪些事情?」伊格曼非常乾脆地回答:「到那個時候,我們能做的事和現在沒什麼差別,其實我們已經百分之百地用盡了自己的大腦。」
伊格曼的回答自然是基於無數腦神經科學的實證證據。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認知心理學教授白瑞·拜爾斯坦(Barry Beyerstein)也曾針對這一謬論指出過真相:「透過核磁共振儀掃描大腦便能發現,無論人們做什麼事,大腦每個區域都處於活躍狀態並占用著20%的身體能耗,哪怕是在睡覺時,大腦的所有部分也都處於活躍狀態。」
換句話說,大腦不存在閒置的能量,也沒有「不轉」的時候。即使我們躺在床上發呆,大腦依然在高速運轉,只是大部分環境訊息正被慣性認知默默處理掉而我們察覺不到而已。沉迷於遊戲時的大腦處於滿負荷狀態,它和聚精會神工作時一樣會產生能量消耗,所以遊戲結束後人會感覺累。而長時間滑短影音後的累則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注意力在這種活動中是處於被動牽引狀態的,就好像遛狗時被狂奔的狗帶著跑起來,能量消耗反而更大。所以與其說不用腦人會變笨,不如說即使不用腦,腦也在空轉,就像一條轟隆隆轉動卻空蕩蕩的流水線,白白消耗著能量,不拿它來生產點自己用得上的東西實在是很虧。
重塑秩序的神經機制:突觸修剪
既然大腦隨時都在轉,那麼基因必定會對它做優化設定。
人的大腦就像一個硬碟,裡面的儲存單元總量——也就是神經元數量在人3歲後基本上就穩定了,之後人的成長依靠的是每個神經元建立突觸連接的品質。經常做一些事,比如邊看書邊做筆記,便能強化相關突觸的連接並形成神經簇——也就是引入負熵。而長期不太用的連接便會弱化,在大腦看來就是相關訊息沒用了,便會直接整組刪除,這種機制被稱為突觸修剪。
突觸修剪有點像在電腦上啟動磁碟重組程序和清空垃圾桶,為的是確保我們的大腦能保持運轉效率——也就是排出高熵。這個操作在人3歲前是自動進行的,哪怕第一次睜開眼感受到光、第一次走路摔倒再爬起來這麼可貴的體驗,大腦也會毫不留情地刪掉,因為基因認為這些體驗只要形成了程序性本能就夠了,留著這些原始數據只會白白占據記憶空間,對日後學習新的生存能力不利。
在人生的頭三年,大腦修剪了絕大多數雜亂無序的突觸連接,盡力為我們留下一個簡潔、乾凈、高效的初始神經網絡。長大後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這個工作就得我們自己做了。
長大後的我們經常做的事依然會形成相關神經的突觸連接,但這時候的大腦主要負責強化,而不再大量刪除已經形成的神經簇(因為大腦無法判斷它們究竟是不是當前的生存需要),因此積壓了大量高熵活動的突觸連接。這時候,我們只能費力地透過「新建」更多低熵活動去「覆蓋」那些高熵活動,因此從外部獲取的能量源有多少熵極為關鍵——這就好像節食瘦身,我們不會選擇先攝入高熱量食物後再瘋狂跳操,而會從一開始就選擇攝入低熱量食物並做適度運動。
引入負熵:為自己找到高品質能量源
就近法則:我們最初的能量源
第一個主動做功的熵減實踐理念是引入負熵,從外部獲取有效能量。我們意識空間的認知能量源主要有三個:訊息流、人際流、環境流。「流」指的是與日常活動相伴的自然能量源,走在大街上感受到的溫暖陽光是「流」,特意躺在日光浴機裡則不是。我們在生活中從哪裡獲取訊息、和哪些人相處、在什麼環境下做事,決定了每一刻從外部獲取的負熵和正熵哪個較多。
每個人最初的能量源是如何獲得的呢?就近法則(也叫接近效應法則)。
回憶一下你兒時關係最好的朋友是誰?可能是樓上樓下的鄰居,可能是新學期的同桌同學,可能是父母同事的小孩……和誰走得近大多是因為時空上離得近,於是他們喜歡的便成為我們喜歡的,他們不在乎的也會成為我們不在乎的。訊息流也是一樣,小時候家裡有什麼書我們就看什麼書,而如今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甚至不需要去主動獲取訊息,大數據把我們應該關注什麼及以哪種立場評論都安排得妥妥當當。我們更是很難自己選擇身處的環境,在哪裡上學便會在哪裡長見識,在哪裡生活便會從哪裡看世界。在一個「槍打出頭鳥」的公司裡工作,只有躺在舒適圈裡最安全,想換一個環境的代價遠比2000多年前三遷的孟母大得多。
一言以蔽之,大部分人初始的訊息流、人際流、環境流都不是自己主動挑選的,只不過是「碰巧滑到的一些推播」、「碰巧相遇的一群人」、「碰巧離自己最近的地方」而已。
獲取高品質的訊息流
在這三個能量源中,訊息流對人的影響最大,就像人都需要進食一樣,大腦的食糧就是訊息。我們日常可能沒辦法決定在哪裡吃飯(在家吃早餐,在公司吃午餐),但能決定吃什麼(早餐吃高蛋白食物,午餐選擇減脂沙拉);而在獲取訊息時,我們通常能決定在哪「吃」(早晨醒來可以打開頭條也可以打開微博,睡前可以滑抖音也可以看朋友圈),但「吃」什麼卻是由大數據說了算。
大數據推播,就好像我們走進一個沒有菜單的餐廳,端上來什麼就吃什麼。這些看似有用而實際品質很低的訊息充滿迷惑性,每天把人的認知往下拉一點。人們以為自己知道得越來越多,實際上知道得越來越少。用傳播學經典的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去看,就是當我們被推播了一個熱搜事件時,往往讀到的是一個大多數人都贊同的觀點,從商業角度來講,能迎合絕大多數人的內容就是好內容,助推這類訊息會有巨大流量,於是其他觀點的傳播越來越弱,直至澈底沉默。
而符合大多數人偏好的訊息——正如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在《烏合之眾》中總結的——往往充滿了盲目、衝動、狂熱、輕信,能喚起最大的情緒反應,但對理性認知的累積和拓展沒什麼幫助(當然,如果讀這些新聞本來就不是為了成長則另當別論)。大數據系統已經是一個非常不合格的「守門人」(Gate Keeper)了,如果這些平臺還沒有審查機制,任由大眾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傳播訊息,最後一定是最聳人聽聞、最低俗、最沒營養的訊息牢牢占據熱搜榜首,不需要多久,便能大幅拉低群體的平均認知上限。
在大數據的演算法規則下,只有低品質的訊息才能被最大限度地傳播,我們無須費力便會看到,這是一個事實。另一個事實是:人人都說這是個訊息爆炸的時代,但高品質的訊息可沒有爆炸,還是一如既往地稀缺,只是因為被淹沒在訊息的海洋中,大大提升了我們把它們找出來的難度。高品質和低品質訊息的差別在於,前者有營養,人們能透過思考將其轉化為知識內化吸收,然後再與其他知識進行關聯,納入個人的認知體系。
但即使是高品質的訊息流,也有轉化和超載兩個陷阱。
有的人沉迷於收藏海量的乾貨,從心理學到AI、從健身到育兒,收集異常勤快但幾乎不打開,就像囤了一堆優質食材卻從不做給自己吃一樣;或者打開一篇文章匆匆掃幾眼馬上就分享到朋友圈,一天可以洗無數次版,但轉化率低,訊息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還有的人經常一天讀幾十篇涵蓋各個領域的深度乾貨文章,以緩解因知識匱乏帶來的焦慮,結果可想而知。這就像一個神經性貪食症患者走進一家自助餐廳,一頓無差別狂吃後腸胃陷入「癱瘓」——太多混雜訊息帶來的精神超載,使意識空間被充塞到滿檔,但毫無秩序。
這些人在成癮般追求高品質訊息之後,反而感受到潮水般的空虛。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明明看了那麼多好東西,卻好像什麼都沒得到,世界在變化,自己依然在原地不動。
放任自流地接受商業娛樂媒體的大數據投食、強迫症似的一味搜索乾貨知識,都無法建立起健康的訊息流。我們的日常生活本來就既需要正餐也需要零食,既需要牛奶也需要可樂,打發時間時滑滑微博熱搜並非完全沒用,這些碎片訊息有時會不經意間給我們靈感,成為一個學習的起點。但有一點,不要去美化自己的動機,說滑抖音是為了學習和說上磨課師是為了找樂子一樣荒謬。當在這些碎片訊息平臺滑到一個感興趣、想學習的話題後,繼續跟著同類內容推播看下去是很不明智的,應該轉去專業平臺繼續深入。
除了解解饞的零食,讓真正有營養的精神食糧觸手可及,才是建立高品質訊息流的關鍵。
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途徑是,找一兩個本身有好的訊息收集習慣、會分享有深度的內容、你也特別想在生活和認知上向其靠攏的朋友(仔細想想,你身邊一定有),請他們把平常會讀的訂閱號、App專欄,他們關注的博主及近期的書單等推薦給你。這些「守門人」能保證你日常接觸到的內容,哪怕是娛樂內容如電影、小說等都是有品質的,然後便可以透過有意識的輸出,比如多和他們討論最近讀到的內容來提升訊息的轉化率,內化為自己的理解。這個海選階段也是一個梳理自己需求和興趣的過程,隨後就要像健身達人為自己挑選食物一樣,進一步挑選適合自己的精神食糧:我們想做什麼事?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前的認知體系裡缺什麼?哪些可以不要?……透過不斷追問,由點到線、由線成面,一個在生活中觸手可及的高品質訊息流便形成了。
清理低品質的訊息流
訊息流的品質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品質,而保證品質的關鍵,在於少而精。因此清理現有的低品質訊息流也是有必要的。
超過一個月沒點開過的訂閱號該刪就刪,只轉抖音搞笑影片的群組該退就退(如果是親友群組之類不能退出的,那就設定為靜音),在朋友圈總發雞湯行銷文章的人該封鎖就封鎖(如果發現你的朋友圈全都是這些內容,或許你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交友傾向)。
當然,在現實中完全阻斷這些低品質訊息流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提升高品質訊息流的占比——畢竟每天眼球的額度就這麼多,掃到深度理性的訊息多了,就等於關注無腦膚淺的訊息少了。所以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原則:每關注一個新訂閱號,必須刪掉兩個現有訂閱號;每加入一個新群組,必須退出兩個舊群組;每關注一個新博主,必須取關兩個已關注博主。
這些做法能讓自己對每個訊息流都慎重選擇,保證負熵永遠大於正熵。
借力優質的人際流和環境流
高品質訊息流的少而精原則,也適用於人際流和環境流。
矽谷獨角獸Dropbox創始人德魯·休斯頓(Drew Houston)在201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上分享了一個「五人平均值」現象(Average of 5),大意是一個人花最多時間相處的5個人的人生品質平均值,決定了這個人的人生品質,包括認知、財富、成就、心理素質等。微信之父張小龍也曾說過一句類似的話,「朋友就是我們看到的世界。」在不加挑選的就近法則下,多數人能獲得什麼樣的初始平均值不難預見,會看見什麼樣的世界也顯而易見,因此需要將自己主動放在最接近優秀人群的環境中。而優秀人群不等於有錢、有地位的「成功人士」,也不等於能提攜你的「貴人」,他們是隨時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很少被無謂瑣事轉移注意力的低熵人士。這些人在我看來,屬於真正的優秀人群。
每個人都知道越靠近優秀的人,自己越受益。優秀的人都有一種「熵敏感體質」,對於他人身上帶有的「熵味」嗅覺非常靈敏,他們雖然很開放,但對會給自己帶來熵增的人和事很警覺,這種開放只展現在向下兼容上——換句話說,當掙扎在高熵線上的人靠近自己時,他們會表現得很禮貌、很客氣,但不會真正去和高熵者做朋友。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一下,「靠近」不是巴結,也不是期望對方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甚至不需要一開始就去結識他們(帶有功利性目的開展的社交越往上走越走不通)。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先靠近優秀者的日常狀態,這和一個低熵的環境流通常是相互關聯的,因為優秀者一般也會迴避高熵環境,以免對目標產生干擾。
我在香港做助教時,有一名叫D的男生令我印象深刻。他已經是副學士第二年了,非常努力,目標是升入港科大金融系。由於機率實在不高,我在給了他一些建議的同時也希望他能做好期望管理。第二年,D寫了封郵件給我,說他成功升級了,想約我吃飯。飯間,我問D這大半年都在做什麼,他說他辦了JULAC(香港八校圖書館聯卡),整個寒假到復活節假期每天從彩虹搭公車去科大圖書館自習。
我有點驚訝:「為什麼不去才兩站路的城大而非要跑到科大那麼遠?」D笑著說:「因為想升入的是科大啊,所以去看看那邊的同學每天都是怎麼學習的。」「然後呢?」我越發好奇了。D說:「然後連續幾天我都看到一個人抱著一大堆資料坐在經濟學書架附近的座位,一下午除了偶爾去洗手間一直在學習。有一天,我上前請教一些問題,才知道原來他是在讀的經濟學博士,他得知我想升學後便推薦了一些書。」我忍不住插嘴:「那這也不能為你的申請加分啊?」D一臉開心地說:「正巧他做的專案需要助手,於是他手把手教我研究方法、數據處理、文獻搜尋,我們忙了三個多月,最後他的論文初稿被一個核心期刊接受了。」
我一下子明白了,D透過這個經歷證明了自己的學習能力超出大二生的平均水準,為原本不出色的履歷加了分。D清楚自己的能量和能力都不足,於是主動去借助外部的能量源,推動自己進入一個良性成長的狀態。事實上,即使沒有做研究的經歷,或者沒有成功升學,透過靠近學霸人群的日常環境、觀察他們用的方法,甚至只是用心感受那種專注學習的氣場,他也已經走在變優秀的路上了。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條寬廣的河道,主動引進高品質的訊息流、人際流、環境流,相當於為自己創建了一個光合作用、水循環、大氣流動的熵減小環境。心理能量的累積也有複利效應,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內心益發堅韌,充滿彈性,像發動機一樣推動著自己不斷前行,即使遇到一些意外也沒那麼容易「廢」。此外,當高品質認知大量內化後,我們的輸出便開始有價值,於是自然而然地會與優秀的人產生更多交集,並被帶入更適合成長的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熵減實踐理念:為開放系統主動做功
開放系統之所以是一個「活」的系統,是因為它有外力做功,但如前面所說,這是屬於孩童的紅利。隨著我們長大、獨立,慢慢地不再有人督促我們努力學習、好好吃飯、早睡早起、定期鍛鍊,即使有也效果有限。生活脫離掌控是一個細微的平衡態過程,我們不能等它完全失控後才後知後覺地介入,我們必須提前為自己主動做功。
如果把認知系統看成一個公司組織,那麼主動做功就是在做三項組織管理,即開源、節流和增效。
●開源:為認知引入負熵。
●節流:從內心排出高熵。
●增效:為行動分配能量。
「排出高熵」是熵減實踐的必經之路,你將在第三章中了解到具體做法,這裡我們先一起討論「引入負熵」和「分配能量」的理念。而之所以把握開源、節流、增效三個環節的根本原因在於,人腦用於分配的認知能量是有限的。
人腦潛能的謬論
我們可能都聽過一個說法,人腦的潛能只開發了10%。潛臺詞就是,如果能開發剩餘的90%,那人們將取得多麼不可思議的成就。這個讓人充滿想像空間的說法流傳甚廣,經過大眾媒體多年鼓吹幾乎成了事實,但它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謬論。
2014年盧貝松(Luc Besson)的科幻電影《露西》(Lucy)引起大眾熱議,片中講述了女主角露西無意中被一種藥物激發了大腦潛能,讓腦中90%的神經元相繼甦醒進而人生開掛的故事。在一次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播放了影片的相關片段,然後飾演男主角的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向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Neosensory公司CEO戴維·伊格曼(David Eagleman)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有辦法百分之百地利用自己的大腦,將會怎樣?我們能做到哪些事情?」伊格曼非常乾脆地回答:「到那個時候,我們能做的事和現在沒什麼差別,其實我們已經百分之百地用盡了自己的大腦。」
伊格曼的回答自然是基於無數腦神經科學的實證證據。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認知心理學教授白瑞·拜爾斯坦(Barry Beyerstein)也曾針對這一謬論指出過真相:「透過核磁共振儀掃描大腦便能發現,無論人們做什麼事,大腦每個區域都處於活躍狀態並占用著20%的身體能耗,哪怕是在睡覺時,大腦的所有部分也都處於活躍狀態。」
換句話說,大腦不存在閒置的能量,也沒有「不轉」的時候。即使我們躺在床上發呆,大腦依然在高速運轉,只是大部分環境訊息正被慣性認知默默處理掉而我們察覺不到而已。沉迷於遊戲時的大腦處於滿負荷狀態,它和聚精會神工作時一樣會產生能量消耗,所以遊戲結束後人會感覺累。而長時間滑短影音後的累則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注意力在這種活動中是處於被動牽引狀態的,就好像遛狗時被狂奔的狗帶著跑起來,能量消耗反而更大。所以與其說不用腦人會變笨,不如說即使不用腦,腦也在空轉,就像一條轟隆隆轉動卻空蕩蕩的流水線,白白消耗著能量,不拿它來生產點自己用得上的東西實在是很虧。
重塑秩序的神經機制:突觸修剪
既然大腦隨時都在轉,那麼基因必定會對它做優化設定。
人的大腦就像一個硬碟,裡面的儲存單元總量——也就是神經元數量在人3歲後基本上就穩定了,之後人的成長依靠的是每個神經元建立突觸連接的品質。經常做一些事,比如邊看書邊做筆記,便能強化相關突觸的連接並形成神經簇——也就是引入負熵。而長期不太用的連接便會弱化,在大腦看來就是相關訊息沒用了,便會直接整組刪除,這種機制被稱為突觸修剪。
突觸修剪有點像在電腦上啟動磁碟重組程序和清空垃圾桶,為的是確保我們的大腦能保持運轉效率——也就是排出高熵。這個操作在人3歲前是自動進行的,哪怕第一次睜開眼感受到光、第一次走路摔倒再爬起來這麼可貴的體驗,大腦也會毫不留情地刪掉,因為基因認為這些體驗只要形成了程序性本能就夠了,留著這些原始數據只會白白占據記憶空間,對日後學習新的生存能力不利。
在人生的頭三年,大腦修剪了絕大多數雜亂無序的突觸連接,盡力為我們留下一個簡潔、乾凈、高效的初始神經網絡。長大後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這個工作就得我們自己做了。
長大後的我們經常做的事依然會形成相關神經的突觸連接,但這時候的大腦主要負責強化,而不再大量刪除已經形成的神經簇(因為大腦無法判斷它們究竟是不是當前的生存需要),因此積壓了大量高熵活動的突觸連接。這時候,我們只能費力地透過「新建」更多低熵活動去「覆蓋」那些高熵活動,因此從外部獲取的能量源有多少熵極為關鍵——這就好像節食瘦身,我們不會選擇先攝入高熱量食物後再瘋狂跳操,而會從一開始就選擇攝入低熱量食物並做適度運動。
引入負熵:為自己找到高品質能量源
就近法則:我們最初的能量源
第一個主動做功的熵減實踐理念是引入負熵,從外部獲取有效能量。我們意識空間的認知能量源主要有三個:訊息流、人際流、環境流。「流」指的是與日常活動相伴的自然能量源,走在大街上感受到的溫暖陽光是「流」,特意躺在日光浴機裡則不是。我們在生活中從哪裡獲取訊息、和哪些人相處、在什麼環境下做事,決定了每一刻從外部獲取的負熵和正熵哪個較多。
每個人最初的能量源是如何獲得的呢?就近法則(也叫接近效應法則)。
回憶一下你兒時關係最好的朋友是誰?可能是樓上樓下的鄰居,可能是新學期的同桌同學,可能是父母同事的小孩……和誰走得近大多是因為時空上離得近,於是他們喜歡的便成為我們喜歡的,他們不在乎的也會成為我們不在乎的。訊息流也是一樣,小時候家裡有什麼書我們就看什麼書,而如今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甚至不需要去主動獲取訊息,大數據把我們應該關注什麼及以哪種立場評論都安排得妥妥當當。我們更是很難自己選擇身處的環境,在哪裡上學便會在哪裡長見識,在哪裡生活便會從哪裡看世界。在一個「槍打出頭鳥」的公司裡工作,只有躺在舒適圈裡最安全,想換一個環境的代價遠比2000多年前三遷的孟母大得多。
一言以蔽之,大部分人初始的訊息流、人際流、環境流都不是自己主動挑選的,只不過是「碰巧滑到的一些推播」、「碰巧相遇的一群人」、「碰巧離自己最近的地方」而已。
獲取高品質的訊息流
在這三個能量源中,訊息流對人的影響最大,就像人都需要進食一樣,大腦的食糧就是訊息。我們日常可能沒辦法決定在哪裡吃飯(在家吃早餐,在公司吃午餐),但能決定吃什麼(早餐吃高蛋白食物,午餐選擇減脂沙拉);而在獲取訊息時,我們通常能決定在哪「吃」(早晨醒來可以打開頭條也可以打開微博,睡前可以滑抖音也可以看朋友圈),但「吃」什麼卻是由大數據說了算。
大數據推播,就好像我們走進一個沒有菜單的餐廳,端上來什麼就吃什麼。這些看似有用而實際品質很低的訊息充滿迷惑性,每天把人的認知往下拉一點。人們以為自己知道得越來越多,實際上知道得越來越少。用傳播學經典的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去看,就是當我們被推播了一個熱搜事件時,往往讀到的是一個大多數人都贊同的觀點,從商業角度來講,能迎合絕大多數人的內容就是好內容,助推這類訊息會有巨大流量,於是其他觀點的傳播越來越弱,直至澈底沉默。
而符合大多數人偏好的訊息——正如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在《烏合之眾》中總結的——往往充滿了盲目、衝動、狂熱、輕信,能喚起最大的情緒反應,但對理性認知的累積和拓展沒什麼幫助(當然,如果讀這些新聞本來就不是為了成長則另當別論)。大數據系統已經是一個非常不合格的「守門人」(Gate Keeper)了,如果這些平臺還沒有審查機制,任由大眾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傳播訊息,最後一定是最聳人聽聞、最低俗、最沒營養的訊息牢牢占據熱搜榜首,不需要多久,便能大幅拉低群體的平均認知上限。
在大數據的演算法規則下,只有低品質的訊息才能被最大限度地傳播,我們無須費力便會看到,這是一個事實。另一個事實是:人人都說這是個訊息爆炸的時代,但高品質的訊息可沒有爆炸,還是一如既往地稀缺,只是因為被淹沒在訊息的海洋中,大大提升了我們把它們找出來的難度。高品質和低品質訊息的差別在於,前者有營養,人們能透過思考將其轉化為知識內化吸收,然後再與其他知識進行關聯,納入個人的認知體系。
但即使是高品質的訊息流,也有轉化和超載兩個陷阱。
有的人沉迷於收藏海量的乾貨,從心理學到AI、從健身到育兒,收集異常勤快但幾乎不打開,就像囤了一堆優質食材卻從不做給自己吃一樣;或者打開一篇文章匆匆掃幾眼馬上就分享到朋友圈,一天可以洗無數次版,但轉化率低,訊息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還有的人經常一天讀幾十篇涵蓋各個領域的深度乾貨文章,以緩解因知識匱乏帶來的焦慮,結果可想而知。這就像一個神經性貪食症患者走進一家自助餐廳,一頓無差別狂吃後腸胃陷入「癱瘓」——太多混雜訊息帶來的精神超載,使意識空間被充塞到滿檔,但毫無秩序。
這些人在成癮般追求高品質訊息之後,反而感受到潮水般的空虛。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明明看了那麼多好東西,卻好像什麼都沒得到,世界在變化,自己依然在原地不動。
放任自流地接受商業娛樂媒體的大數據投食、強迫症似的一味搜索乾貨知識,都無法建立起健康的訊息流。我們的日常生活本來就既需要正餐也需要零食,既需要牛奶也需要可樂,打發時間時滑滑微博熱搜並非完全沒用,這些碎片訊息有時會不經意間給我們靈感,成為一個學習的起點。但有一點,不要去美化自己的動機,說滑抖音是為了學習和說上磨課師是為了找樂子一樣荒謬。當在這些碎片訊息平臺滑到一個感興趣、想學習的話題後,繼續跟著同類內容推播看下去是很不明智的,應該轉去專業平臺繼續深入。
除了解解饞的零食,讓真正有營養的精神食糧觸手可及,才是建立高品質訊息流的關鍵。
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途徑是,找一兩個本身有好的訊息收集習慣、會分享有深度的內容、你也特別想在生活和認知上向其靠攏的朋友(仔細想想,你身邊一定有),請他們把平常會讀的訂閱號、App專欄,他們關注的博主及近期的書單等推薦給你。這些「守門人」能保證你日常接觸到的內容,哪怕是娛樂內容如電影、小說等都是有品質的,然後便可以透過有意識的輸出,比如多和他們討論最近讀到的內容來提升訊息的轉化率,內化為自己的理解。這個海選階段也是一個梳理自己需求和興趣的過程,隨後就要像健身達人為自己挑選食物一樣,進一步挑選適合自己的精神食糧:我們想做什麼事?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前的認知體系裡缺什麼?哪些可以不要?……透過不斷追問,由點到線、由線成面,一個在生活中觸手可及的高品質訊息流便形成了。
清理低品質的訊息流
訊息流的品質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品質,而保證品質的關鍵,在於少而精。因此清理現有的低品質訊息流也是有必要的。
超過一個月沒點開過的訂閱號該刪就刪,只轉抖音搞笑影片的群組該退就退(如果是親友群組之類不能退出的,那就設定為靜音),在朋友圈總發雞湯行銷文章的人該封鎖就封鎖(如果發現你的朋友圈全都是這些內容,或許你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交友傾向)。
當然,在現實中完全阻斷這些低品質訊息流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提升高品質訊息流的占比——畢竟每天眼球的額度就這麼多,掃到深度理性的訊息多了,就等於關注無腦膚淺的訊息少了。所以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原則:每關注一個新訂閱號,必須刪掉兩個現有訂閱號;每加入一個新群組,必須退出兩個舊群組;每關注一個新博主,必須取關兩個已關注博主。
這些做法能讓自己對每個訊息流都慎重選擇,保證負熵永遠大於正熵。
借力優質的人際流和環境流
高品質訊息流的少而精原則,也適用於人際流和環境流。
矽谷獨角獸Dropbox創始人德魯·休斯頓(Drew Houston)在201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上分享了一個「五人平均值」現象(Average of 5),大意是一個人花最多時間相處的5個人的人生品質平均值,決定了這個人的人生品質,包括認知、財富、成就、心理素質等。微信之父張小龍也曾說過一句類似的話,「朋友就是我們看到的世界。」在不加挑選的就近法則下,多數人能獲得什麼樣的初始平均值不難預見,會看見什麼樣的世界也顯而易見,因此需要將自己主動放在最接近優秀人群的環境中。而優秀人群不等於有錢、有地位的「成功人士」,也不等於能提攜你的「貴人」,他們是隨時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很少被無謂瑣事轉移注意力的低熵人士。這些人在我看來,屬於真正的優秀人群。
每個人都知道越靠近優秀的人,自己越受益。優秀的人都有一種「熵敏感體質」,對於他人身上帶有的「熵味」嗅覺非常靈敏,他們雖然很開放,但對會給自己帶來熵增的人和事很警覺,這種開放只展現在向下兼容上——換句話說,當掙扎在高熵線上的人靠近自己時,他們會表現得很禮貌、很客氣,但不會真正去和高熵者做朋友。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一下,「靠近」不是巴結,也不是期望對方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甚至不需要一開始就去結識他們(帶有功利性目的開展的社交越往上走越走不通)。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先靠近優秀者的日常狀態,這和一個低熵的環境流通常是相互關聯的,因為優秀者一般也會迴避高熵環境,以免對目標產生干擾。
我在香港做助教時,有一名叫D的男生令我印象深刻。他已經是副學士第二年了,非常努力,目標是升入港科大金融系。由於機率實在不高,我在給了他一些建議的同時也希望他能做好期望管理。第二年,D寫了封郵件給我,說他成功升級了,想約我吃飯。飯間,我問D這大半年都在做什麼,他說他辦了JULAC(香港八校圖書館聯卡),整個寒假到復活節假期每天從彩虹搭公車去科大圖書館自習。
我有點驚訝:「為什麼不去才兩站路的城大而非要跑到科大那麼遠?」D笑著說:「因為想升入的是科大啊,所以去看看那邊的同學每天都是怎麼學習的。」「然後呢?」我越發好奇了。D說:「然後連續幾天我都看到一個人抱著一大堆資料坐在經濟學書架附近的座位,一下午除了偶爾去洗手間一直在學習。有一天,我上前請教一些問題,才知道原來他是在讀的經濟學博士,他得知我想升學後便推薦了一些書。」我忍不住插嘴:「那這也不能為你的申請加分啊?」D一臉開心地說:「正巧他做的專案需要助手,於是他手把手教我研究方法、數據處理、文獻搜尋,我們忙了三個多月,最後他的論文初稿被一個核心期刊接受了。」
我一下子明白了,D透過這個經歷證明了自己的學習能力超出大二生的平均水準,為原本不出色的履歷加了分。D清楚自己的能量和能力都不足,於是主動去借助外部的能量源,推動自己進入一個良性成長的狀態。事實上,即使沒有做研究的經歷,或者沒有成功升學,透過靠近學霸人群的日常環境、觀察他們用的方法,甚至只是用心感受那種專注學習的氣場,他也已經走在變優秀的路上了。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條寬廣的河道,主動引進高品質的訊息流、人際流、環境流,相當於為自己創建了一個光合作用、水循環、大氣流動的熵減小環境。心理能量的累積也有複利效應,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內心益發堅韌,充滿彈性,像發動機一樣推動著自己不斷前行,即使遇到一些意外也沒那麼容易「廢」。此外,當高品質認知大量內化後,我們的輸出便開始有價值,於是自然而然地會與優秀的人產生更多交集,並被帶入更適合成長的環境,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