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序/帶來希望的一句話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是我在創作YT刑案作品集時,一直在考慮該怎麼為整體作品立下一個基調,某日逛網路文章時無意間看到類似語句,後來簡化成《老Z調查線》的口號,也成了高識別度的一句話。這裡必須要澄清這並非來自國外那句法律格言「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遲到的正義並非正義),有許多熱心網友特別來糾正,但本人才疏學淺,並沒聽過這句名言,的確也並非自創。

  

其實三十歲才正式踏入採訪這一門,算是非常老的菜鳥,在這之前做過電視編輯兩年,在家記者兩年,接著就收到二次兵單(補充兵)順勢離開了媒體圈,曾幫朋友開了咖啡店,也在直銷公司跑過幾年業務,繞了一圈才開始當記者。採訪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尤其是電視新聞講求快狠準,你必須在短短與人接觸的幾分鐘時間,弄清楚整個來龍去脈,甚至得替雙方(加害者與受害者)交集的故事立下穩固論點,用一分鐘的時間告訴全國觀眾,從我的眼裡看到了什麼樣的故事,由於先前有編輯台的經驗,精準下標成了我這老菜鳥記者唯一優勢。

 

總結這十年來的Daily新聞採訪經驗,在台灣的被害者往往只有在案發時,能透過媒體出聲,之後除非有重大判決,否則你很少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但諷刺的是,往往他們現身時,總是帶著對司法的失望,對加害者的詛咒以及對往生者的無限悲痛,因為近二十年來台灣司法為了因應國際潮流,給予了加害者無限的寬容,可教化三個字成了帶動恐龍法官的批判浪潮,卻不見我國司法對被害者家屬,有何憐憫及同情之意,保持著高高在上的態度,屏除這些當事人的意見想法,讓這些窮凶惡極的殺人犯,有著近乎無限的自新機會——不論你殺了多少人。

 

有天錯別字賴正鎧很嚴肅地問我,老Z你那句口號究竟是什麼意思,他對正義兩個字的定義,感到很不解,難道不是將兇手制裁才叫正義嗎?我向他慢慢解釋,正義其實是一種浮動的概念,當殺人事件發生時,此時被害家屬要的正義是什麼?是兇手能順利落網;而落網後正義又是什麼?是兇手能否老實說出殺人動機,能否被法院收押;進入法院審理後的正義又是什麼?可能是要重判兇手極刑;然而一旦上述這些想法都無法實現時,此時的正義又該是什麼呢?

 

錯別字聽完透露出一種似乎恍然大悟,卻又墜入五里迷霧的表情,我繼續補充,正義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犯罪的發生,沒有被害者出現,相對就沒有正義的需求存在。簡言之,正義的需求是在被害者家屬的心裡,因應著檢警司法對於兇手採取的制裁方式,而有著不同的答案。或許這個社會需要的只是制裁,因為能夠大吐一口怨氣,而我關注的只有被害者家屬,心中的正義能否出現正確解答。

 

然而2003年心魔陳昆明隨機殺人案,先殺兩幼童獲輕判特赦出獄後,再布局殺害一位無辜母親,法官認為可教化;2012年湯姆熊隨機殺人事件,兇手曾文欽嗆聲「在台灣殺一兩個人,不會被判死刑。」法官也認為可教化,重重傷害了台灣人的心,接著幾乎年年都爆發隨機殺人案,到2015年鄭捷屠殺台北捷運後,甚至出現模仿效應(本書的北捷中山站隨機殺人案僅是其中之一),社會不但陷入了長期恐慌,被無辜挑中的被害者家屬,更是無所適從,安全感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種極度陌生的名詞或口號。

 

近年來除了可教化爭議,2016年我還關注到一種令人不安的豪取人命形式——縱火。發生在新北市三重,兇手湯景華為了個人司法恩怨,放火燒了根本與此案無關的一家六口,法官判定是間接(不確定)殺人故意、非直接故意殺人等理由,判無期徒刑定讞;2017年李國輝直接縱火燒死9人,也是間接(不確定)殺人故意,免死定讞;2021年10月高雄城中城大樓火警,黃格格因為報復前男友,縱火燒死46人,創台灣戰後死亡人數第二多的火災,2024年1月法官認為間接(不確定)殺人故意,免死定讞。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縱火燒死無辜民眾,不論燒死多少人都不會判死,個人認為與可教化相較,堪比洪水猛獸。

 

或許有人認為我反對廢死,但實質上台灣需要的不是死刑,而是真正的終身監禁制度,台灣所謂的無期徒刑其實能讓加害者,在入監25年後能聲請假釋出獄,重獲自由。光這一點說是在被害者家屬傷口上抹鹽,真的一點也不為過。然而司法制度終究非一夕可變,更不論執政者廢死立場堅定,喊了許久的司法改革杯水車薪,被害傷者們的正義,究竟該何去何從?

 

最後我回答賴正鎧,「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是一句盼望跟祈求,是要帶來希望的一句話。希望透過我每一集的呼籲,帶給大家反思與反省,也願安慰每一位經歷傷痛的人們,都能順利回到平靜的生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