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台北市──就從最老的直轄市談起
台北市處於老化進行式,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而且人口還在往新的直轄市──桃園市外溢中。擁有兩百多萬人口的首都城市,談到地方創生,仍有不少忐忑。我問市府的長官們,台北市有十二個行政區,試問,各區發展都均衡嗎?真的不需要地方創生嗎?
我在《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中以大稻埕與北投為例,點出來自民間力量的地方創生在孵化中,但當時沒看到台北市政府動起來。
二○二二年元月四日,我受邀到台北市政府的市政會議,分享台灣地方創生政策與做法,並接受當時的市長柯文哲的「拷問」。之後,柯市長還親臨「地創放送」空間交流。
我知道台北市政府正在進行一項「三貓計畫」(三貓指的是貓空、貓纜及動物園內的貓熊)。這個計畫是跨局處的合作,並整合文山當地所有店家的力量,搭配貓空纜車全線更換纜索後復駛,希望將貓空地區的人文藝術、觀光景點及產業特色,匯聚成兼具教育深度、休憩娛樂的旅遊遊程及系列活動,以活絡茶鄉的發展。接著也與政治大學通識課程中心及USR計畫合作辦理「三貓生態大踏查」,納入食農教育、里山倡議與生態藝術等議題,透過課程的引導與在地體驗,讓政大學生及更多在地學子,能以多元方式認識及親近腳下這片土地。
這個計畫雖是由觀傳局主政,但內容頗有地方創生的意涵。不過,如果僅以舉辦活動,想要吸引關係人口,帶動地方經濟的振興,終究會疲乏的,所以尚看不出具體成效。唯可確認的是,即便是首善之都的台北,仍有區域有地方創生的需求。
二○二三年十一月,我應優人神鼓邀請,出席在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舉行的「里山川」活動記者會。原來台北市文化局有一個「台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其中之一在文山區,由優人神鼓結合指南宮及在地團隊,打造一個「里山川」的概念,主題是「以大地編織的肢體力量,打開人與自然間心靈共振的關係」,透過優人神鼓的原創劇場道藝合一,來展現地景的美與優雅。在文山區最大信仰中心──指南宮的支持下,劉若瑀創辦人與黃誌群藝術總監,將文化藝術美學與禪的意境,帶入在地生活,這就是「人文地產景」最完美的結合。
台北市何其有幸,擁有世界級文化藝術團體駐點在最需要活絡的文山區,這是非常值得開發的地方創生項目,不但可做為培育藝術人才的基地,更能藉著優人神鼓強大的文化影響力,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看到台北。期待新的台北市政府,就從這裡開始,全方位啟動屬於都會型的地方創生計畫。
在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台上,台北市並沒有缺席。
(摘自〈台北市──就從最老的直轄市談起〉)

花蓮──洄瀾,愈來愈有自信的太陽的故鄉
很多人不知道我是花蓮人,我也樂於不被問起花蓮事,因為我答不上來,是一種慚愧心。我十五歲離開花蓮,到台北讀書、工作、生活,所以,人生大半歲月都在天龍國度過。但我不關心花蓮嗎?不,我當然關心!手握有公權力時,花東基金如何協助花蓮的建設與發展、○二○六地震時如何協助花蓮重建、恢復元氣,我都願意走到第一線。開始地方創生後,花蓮當然是我義不容辭必須全心投入的縣市。
花蓮的人很親,花蓮的土很黏!花蓮縣政府的粉絲頁上這樣介紹著:
花蓮有好山、好水、好人文,吹著太平洋的風,享受著遼闊的大海,看著巍峨的高山,花蓮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獨特的地形風貌和多元的人文氣息,一同沉靜在後花園的美。
當花蓮不再被稱為「後山」,被賦予落後形象時,稱她是「台灣的後花園」,會是一種神祕與美好的氣質展現。
最近在許多與學校有連結的活動中,遇見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多位從花蓮師專畢業的老師,現在都成了校長,分散在台灣各地。當他們侃侃而談年輕時在花蓮求學的日子,滿是美好的回憶與想念。原來,我離鄉背井從花蓮到都市,有一群人來到我的故鄉生活與學習。每個人和土地連結的因緣際遇各有不同,但精采與豐富的人生並沒有太大差別。
這三年多來,我回花蓮的次數多了,一方面是地方創生的推動,故鄉在招手,我結識了許多在地的好夥伴;一方面是結識了一群花蓮在地的熱血公務員,看到他們的努力,很是感動。我開玩笑說,你們只要發通告,我使命必達。當然還有想要找回兒時記憶的想望,所以和小學同學的聚會,也是我到訪花蓮的誘因。
在《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一書中,我特別說明花蓮是台灣面積最大的縣份,地形狹長,從最北的秀林鄉到最南的富里鄉,南北長約一百三十七.五公里。人口密度不高,總人口數這五十年來沒什麼增減,大約還是在三十一、二萬間徘徊。但因土地南北狹長的關係,人口多集中在北邊的花蓮市與吉安鄉,兩個城鎮就占了全縣半數以上的人口。吉安鄉與人口數位居第三的玉里鎮相差六萬人左右,人口數最少的豐濱鄉只有四千多人。足見花蓮或受限於地理環境及腹地,整體發展原本就不均衡。
近年來因為交通改善,包括鐵、公路,讓花蓮聯外交通時間節省了不少,例如台北直達花蓮市的火車,只需兩小時就可抵達。二○二三年夏天,花蓮舉辦「Meet 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當天不少講者從彰化、台中、新竹一日來回,所以「遠」不能成為藉口,重點還是活動內容值不值得前往。我也發現,有不少企業家或公務員在退休後移居花蓮長住,換言之,交通不再是花蓮發展的阻礙,關鍵還是如何定位自己及建立自信心。
(摘自〈花蓮──洄瀾,愈來愈有自信的太陽的故鄉〉)

讓偏鄉的偏鄉「向天而歌」
雲林四湖鄉在口湖鄉之北、台西鄉之南,我拜訪口湖與台西的次數不少,但好像從未進入四湖,真是緣分未到。四湖鄉的人口數還有兩萬多人,雖然是負成長,但還不到「極限村落」的地步,唯地處海邊,四處空曠且人煙稀少,還是給人蕭條的感覺。
來到蔡英地養殖場旁的「辦公空間」(其實比較像簡易工寮),聽他認真的簡報,娓娓道來返鄉故事,令人十分驚訝!一位知名科技公司的財務長,生涯如日中天,卻在四十歲的中壯年,脫下光鮮亮麗的西裝,換上畜牧場主人的工作服(他的橘色長褲非常耀眼且深具魅力),返鄉繼承爸爸一輩子的養鵝工作與心血。他說他「看著父親養鵝長大,也可以說是鵝養大了他們」,但對於「養鵝」這件事,他還真是個門外漢。返鄉的決定,難道沒有天人交戰?
在蔡英地兄弟身上,我看到了「天下無難事,就怕有心人」的實踐。理念與信仰對了,再尋求正確的方法,往往就有機會可以事半功倍。在他公司的網頁上,有序的寫著:
產業的挑戰:禽流感
發展「非開放式禽舍養殖肉鵝」技術需克服之問題:解決肉鵝軟腳及啄羽問題。
建立「生物安全機制」:有效降低禽流感感染機率。
經過三年,向天歌完成了技術的開發,建立SOP,英智畜牧場的密閉式養殖不但克服禽流感的威脅,肉鵝品質也不亞於傳統養殖法。接下來,當然要拓展市場。他找到三位上班族媽媽,來協助分析過去鵝肉市場的局限,打破成規,成立鵝舖子食品公司,研發可即時上桌的簡單料理,例如翡麗鵝胸肉、去骨鹽水或醉鵝腿、拌著清香鵝油的鵝肉飯,很受消費者青睞,讓鵝肉更為普及。鵝舖子打著家裡就是店鋪的策略,讓銷售方式更為便利親民,成功征服許多人的胃,並獲得許多食品獎項的肯定,不愧是來自大企業的背景。
養殖及鵝肉的販售站穩了腳步,英地的格局視野又提高了。他發現四湖鄉因人口老化,許多耕地早已休耕,四湖又是靠海的城鎮,土壤許久未灌溉的結果,就是鹽化加速。向天歌英智畜牧場西邊約五百公尺處有一大片土地,已被農業部列為不利耕作區(如果沒有恢復使用,或許又將成為太陽光電的案場)。因此,蔡英地想打造一個「循環農業」的共好生態系,他在鵝場外面設置沉澱池,引廢水灌溉周圍農地,養鵝的有機肥料的元素洗掉鹽分,廢土反而變成了沃土,用來種植飼養鵝隻所需的玉米與牧草,達到復育農地的效果,成功打造了農民、農村、農業三贏的局面。這樣的模式不僅有機會活絡四湖,也應該可以複製到其他的禽場,讓大家可以一起「向天而歌」。
英地不藏私,他很願意與所有養殖戶分享自己研發的技術,他啟動「非開放式禽舍養殖技術合作方案」和大家結緣,為台灣下一代養殖產業盡一份心力。
(摘自〈智慧科技導入農業首都的驚喜──雲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