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 什麼是認知作戰?

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行動,為資訊戰(Information operations)之一環或影響力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s)的一種。過往,當我們在討論戰爭的時候,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會是砲火、屠殺、性暴力等畫面。與一般傳統作戰方式最大的不同,認知作戰通常是在熱戰真正開打前,國與國間早已發動的無硝煙戰役。
西方傳統認為,認知戰是指「利用媒體、網路等資訊改變人們的意識、認知、作為或決策」;中國在網路電子戰中也有類似說法,像是「運用心理戰和戰略欺騙等手段,動搖軍心、民心和政府信念」。也可以參考輿論戰的定義「由國家、軍隊與社會機構採取一定之戰略戰術,透過控制、操縱、策劃利用各種輿論工具,對重大敏感、重大問題進行導向性宣傳和評論的輿論對抗活動,以凝聚己方民心、削弱敵方民心與軍隊士氣,進而瓦解敵國心防。」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可以歸納出構成認知作戰的主要元素有二:一是利用爭議訊息作為攻擊的武器,二是混淆或破壞敵方的認知,造成或加劇社會對立。當被攻擊的一方出現認知錯亂時,輿論開始出現兩極化,立場迥異的雙方陣營,對彼此充斥著不滿情緒並且隨著受到攻擊的時間而不斷加劇,降低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進而達到攻擊方「破壞穩定(destabilisation)」的主要目的。
這種類型的作戰方式,近年來受到許多國家重視。在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架構下,認知戰同時是一種影響力作戰。針對想要進攻的國家,透過認知作戰,攻擊者操縱目標群體對某件議題的理解與觀點,促使目標群體行動,進而達到政治上的目的,符合攻擊方的利益需求。
舉例來說,藉由不斷釋放執政黨貪腐的錯假資訊,導致選民們對特定政黨從支持轉為反對,進而轉變投票意向。近代知名的認知作戰案例,包含俄羅斯介入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做出的一系列操作干預。在烏俄戰爭實際開打前,俄羅斯也早已透過各種方式,在鄰近國家散布對烏克蘭不利的錯假訊息,透過認知作戰強化自己出兵烏克蘭的正當性,降低來自鄰近國家、歐盟或聯合國的阻力。
認知作戰普遍也被視為混合戰(Hybrid warfare)的一環。現代戰爭早已多數採取混合戰方式進行,內容包含外交作戰、軍事作戰、經濟作戰、貿易作戰、金融作戰與資訊作戰。其中,資訊作戰又包含網路間諜活動、竊取技術、攻擊基礎設施、數位極權輸出及認知領域攻擊等。
在中國的敘事語境底下,認知作戰則比較接近中國對台「三戰」中的輿論戰。
中國政府在2003年12月新修訂《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首次將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列為「戰時政治工作」重點。在這「三戰」裡頭――
法律戰:是指中國在國際條約或規則上,做出各種對台灣不利的舉動,或是地方政府與中國簽訂的農業契作條約,造成經濟上的依賴,又或者擴張既定事實,來造成特定法律界線等等。
心理戰:則是鎖定政府人員如國軍喊話,動搖他們的信心。
至於輿論戰: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作戰,針對一般民眾釋放惡意錯假訊息,試圖「帶風向」,塑造出對中國有利的特定輿論。
這些特定輿論的內容可能是:台灣的空氣汙染很糟糕、台灣的治安很差黑道橫行、民進黨是史上最貪污的政府、美國不可信等等。這類訊息可能是錯假資訊,也可以是刻意移花接木,把不同時空背景發生的事情當成此時此刻發生,或是真假參半難以分辨的訊息。
值得注意的是,訊息本身的真偽,並非認知作戰的重點,事實上,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認知作戰,大部分都跟「真假」無關,而是透過特定的敘事,編造出一種視角,讓訊息的接收者也跟著相信。舉例來說,「美國掏空台積電,新製程被搬去美國」,就是一種中國刻意帶輿論風向的敘事。實際上儘管美國設廠的是三、四奈米先進製程,但工廠預計三年後才會正式啟動生產線,到時候已經不是最新的製程,就產量來說,台灣也仍會保持88%。
與其只把焦點放在辯論訊息是否為真,我們更需要留意的是,一旦風向被成功帶起來後,人們不再能夠理性思考與對話討論,進而造成社會的分裂、對重大公共議題的冷漠。當實體戰爭發生時,攻擊方可以大幅降低熱戰所需耗費的成本,甚至有可能不需要耗費一兵一卒一毛錢,就可以讓對方很快地自動舉白旗投降。

02 很多人都在帶風向,為什麼我需要特別認識認知作戰?

「帶風向」這樣的行為當然不會只有發生在認知作戰,事實上,早在人類社會開始形成時,就已經開始有人在帶風向。最直覺而普遍的場景可能是,有人透過在街頭巷尾議論,散布著真假參半的訊息,試圖營造出攻擊他人、有利於自己的言論,這就是一種帶風向。
從商業經營角度來看,許多公司行號在販售產品時,也會針對目標客群分眾投放廣告訊息、聘雇網紅藝人擔任代言人、透過社群平台等管道「帶風向」,營造出某項產品很好用、很受名人歡迎,消費者趨之若鶩急著搶購等現象。
因此,了解認知作戰首要考量,絕對不是只有看對方如何帶風向、帶出來的風向是否貼近真實,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帶風向這件行為本身,背後的目的為何。
舉例來說,一家化妝品公司透過各種行銷策略帶風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賺錢,讓它的產品可以寫下漂亮的銷售數字,替公司帶來可觀的營收。在這樣的情況下,化妝品公司勢必就會有損益上的考量,不太可能會為了要賺取80萬元的利潤,砸了100萬元預算去帶風向。
而在政治範疇底下,個別政黨一定也都會有所謂帶風向的行為,試圖透過政治宣傳手法,替候選人營造出清新、有實力、願意為民喉舌的好形象,贏得選民的支持。或是透過負面宣傳,攻擊敵方陣營提出來的政見華而不實、曾經有貪腐、涉及桃色糾紛等黑歷史,讓選民相信敵方陣營不值得信任等。
既然從商業公司到政治黨派都在帶風向,試圖操弄大眾對於他們的認知,那這樣的行為與認知作戰又有何差別?
認知作戰雖然本質上也是一種在帶風向的行為,但關鍵差異在於,當一個國家想要攻打另一個國家並且取得勝利,為的是政治目的而非商業利益,絕大多數時候不會特別考量預算上限。即便有,認知作戰因為是由國家作為發動者,一個政府為了贏得戰爭,所願意且有能力投注的資金,通常也會和一般商業公司或是國內政黨相差十萬八千里。
由瑞典哥德堡大學政治系主持的多元民主計畫(Varities of Democracy, V-Dem)計畫,自2000年起,針對全球179個國家進行「數位社會調查」。其中,台灣在「遭受外國政府假訊息攻擊」的指標,連續多年位居第一,顯示受到境外假訊息攻擊的嚴重程度最高。
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因為有代議制度,在制度的理想設計上,選民可以透過投票、罷免等機制,把惡意亂帶風向的政治人物換下來。或是透過公民監督力量,影響政策推動的方向。
然而,認知戰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我們無法透過同樣的機制去監督另一個國家,因為這屬於「他國事務」。更何況認知戰的發動國,極有可能是不受到民主制度約束的極權國家,即便從國際制裁的角度,依舊難以直接透過民主制度予以監督或檢視。
當一個國家的國家安全沒有面臨威脅時,民眾對於認知作戰自然不必特別在意。反過來說,當一個國家的國家安全長年面臨敵方威脅時,我們就不得不正視敵方早已發動的認知作戰,並透過敵我意識的強化,降低社會與民主體制可能受到的影響。
要認識認知作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思考:
● 爭議訊息的來源在哪?
● 爭議訊息如何傳遞與擴散?
● 爭議訊息的內容是什麼?
● 散布爭議訊息的背後目的有哪些?
● 誰才是被爭議訊息影響的受害者?
在缺乏這些思考角度的情況下,我們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把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訊息視作爭議訊息,把轉傳和自己立場不同訊息的人貼上「網軍」標籤,無法聚焦解決認知作戰帶來的危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