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題,學寫作》試閱
序曲
林香伶
「看不懂題目時,不妨先問問題,也許作文的靈感就會從答案之中閃現。」這是一句我再同意不過的話了。
教書近三十年,不少朋友,朋友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知道我在中文系任教,也擔任一些寫作課程的傳授,總喜歡問我:
「怎麼樣才能把作文寫好?」
對我而言,這是個看似簡單,但其實應該列入「大哉問」的難題。剛開始我會說:「這是個很難有答案的問題!」
後來,我改變策略,會直接回答:
「把你的作文拿給我看吧!記得要連題目一起,現在作文不是古板的命題作文,引導的文本和提出的問題很關鍵,我必須連題目和你的作文一起看,才能回答你。」
在多次的經驗中,我發現,多數的孩子都不是太在乎題幹問些什麼,自然也不見得針對原有的問題去作答。即使將作答核心放在比較明顯,有加黑、粗體的「命題」上,雖不致於離題,但總會發現不夠深入,不能聚焦,多數沒有記憶點,無法引人注意,自然也很難獲得高分。
因此,我將孩子作文和題幹說明逐一比對,很明顯地,如果孩子針對提問作答,甚至進一步推想,為什麼會這樣問?在看完引導的文本後,換位思考下,能否提出自己的閱讀問題,一來可幫助自己更了解文本和提問的要義,二來因為是自己提出的問題,比較容易掌握問題的脈絡,也能提高回答的能力。如果能循序漸進,結果就是問題一一被解決,作文材料自然生成,可想而知,組織一篇文章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那麼,如果我問你:
「你是個有問題的人嗎?」
請先別生氣,我指的是,你是不是一個可以隨時提出問題的人?能習慣性地提出問題,表示你經常在思考,是個充滿好奇,大腦運作勤勞的人。
所以,如果你回答:
「是的,我是個有問題的人!」
我會非常開心,想進一步知道你腦中有哪些問題?接下來,我會問你,這些問題你有答案嗎?或者,你有答案的居多,沒有答案的較少;或者,正好相反;也或者,你不確定答案對不對?好不好?看到這裡,我想邀請你想一想,你知道你提出的問題是哪一種類型的嗎?你最常問哪一種類型?你認為你提出的問題是好問題嗎?還有,怎樣的問題會讓你感到有興趣呢?
我再接著問你,你會自問自答嗎?問題和答案之間的關聯夠不夠?如果每一個你提出的問題都能夠自己找到滿意的答案,是不是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再試著想想,如果你經常處於問問題的狀態,也能自然地自問自答,那麼,是不是遇到問題時(不管是自己提的,還是別人問的),會不會感覺比較不那麼緊張?而且,在回答問題後,你將有滿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接著,再認真收集好這些思考過後的「答案們」,你會發現,只要問題都解決了,「答案們」就是你的寫作素材,寫作其實也不會是個難題。
「問題寫作」是這樣來的
近幾年坊間出版不少教導提問力的書籍,提供相當多提問的妙方。從思考為何提問,提問的情境、脈絡、方法,到如何決定、探究、引導、提出問題,循循善誘。或者強調「好問題能讓人投入並充滿能量」、「愈是卡位,愈要提問」、「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駕馭他人,也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提問力可以「擄獲人心」、「創造企業力」、「自我管理」。如此看來,擁有好的提問力是頗受大眾歡迎的,而要培養提問力也必須按部就班,經常練習,想速成,實在不可能。
在這些提問的訓練理論中,我最常使用的就是ORID,即「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
- (客觀、事實)
- (感受、反應)
- (意義、價值、經驗)
- (決定、行動)
根據《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的討論內容,分別有客觀性的問句、反映性的問句、詮釋性的問句,以及決定性的問句四種類型。而對照我曾經學習過的歸納法查經(《聖經》),其步驟為:
觀察(Observation)──以《聖經》經文為資料,觀察作者對當時的聽眾說了什麼;
解釋(Interpretation)──專有名詞的意思,以及作者為什麼要記錄這些事;
歸納(Induction)──找出《聖經》內容所提出的原則和方法;
應用(Application)──將《聖經》中的原則和方法應用在今日,尋求對人們的意義。
我觀察二者的實施步驟,剛好都是四個層次,基本原則其實也極為接近。然而,將「問題寫作」導入實際課程時,我嘗試將以上二者的實施步驟再簡化成三個,即:
Ι.觀察性提問:運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仔細觀察,依照客觀、基本的資料去進行提問,留心注意或發現到什麼。(What & O. O.)
II.解釋性提問:請描述你的感受(包含喜、怒、哀、樂)的狀態,以及找出這些感受為什麼出現的原因。(Why & R. I. I.)
III.應用性提問:具體說明你的決定、行動和計畫,理出整個事件啟發你做什麼樣的改變,以及產生何種意義。(Who & D. A.)
事實上,多數人一開始都會停留在第一種問題(以為最簡單),但容易走馬看花,不見得有細膩的觀察。因此,操作上一定要有所規畫,須先設定好主題之後,再區分成若干的小主題,且在每個小主題中,三種類型的問題都得提出。請注意!問問題前先不要預設答案。等到問題擬定後,必須再三檢查,除了基本的錯別字,還要留意提問方式清不清楚,會不會產生Yes或No的封閉性回答,若會,必須再調整提問,以能獲取開放性回答為基本原則。*此外,也要留意有無出現過於類似或相互矛盾的問題。按照以上的說明,問題寫作的問題設計實施步驟雛型如下:
設定主題──區分若干小主題──小主題之間必須有所連貫──每個小主題提出問題(必須包含三種類型)──檢查問題是否合適,進行問題刪改──嘗試回答(若發現回答產生困難,須回頭修改問題)
在此提醒大家,還未設定好所有的題目和答案之前,必須先撰寫主題說明。由於主題是自己選擇的,對其內容應該有一定的了解,也可參照一些相關的材料進行,待主題說明完成後,就可依照以上的步驟,進行問題和答案的設定;完成後,則進行短文撰寫,(不用擔心沒有靈感,因為短文所有的基礎材料都來自於題目和答案)。接著,將適合寫入文章的題目挑選出來,簡單參考已書寫的答案,依照文章結構的脈絡進行大綱設定,基本的文章雛型就可以完成了。最後,再依照內容,給予短文一個適合的題目。
因此,本書分為「生活大小事」、「帶你去旅行」、「E世代妙想」、「大學這樣過」四編,共有15個主題,27篇示範短文。每個主題的編排次序分別是「主題說明」、「問題引導」、「示範短文」、「希望你更好」和「寫作見習區」,而為了不影響本書讀者受到答案的影響,答案統一放置在「底細:參考答案區」,而問題區則考量問題的主題和文字的長短大小,有不同的設計編排,以提供讀者作答。如果看完「希望你更好」的意見後文思泉湧,我鼓勵你試著改寫「示範短文」,甚至在「寫作見習區」來一篇全新的創作,包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如何使用這本書
你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主題,先閱讀主題說明,再進行問題的寫作,同時觀察這些問題的屬性(每個問題背後會標上羅馬數字Ι、Π、Ш,告知問題類型),你也可以自己再設計一些問題,衍生更多的寫作材料。書中預留的寫作空間有限,可以另外準備自己喜歡的筆記本,多多練習延伸發想。
每一組問題引導都有「底細:參考答案區」,這是提供給認為問題困難的人作參考,請記住!這些只是「參考答案」,不是「標準答案」,他們只是開放式答案的其中一種而已。此外,每個單元會有1至4篇不等的示範短文,你可以觀察下他們是怎麼利用問題完成寫作的,也鼓勵自己在「寫作見習區」寫一篇短文。至於我給短文們「希望你更好」的建議,期待對你的寫作也能有所幫助。
誰需要這本書
老實說,我認為任何人都適合用的,但最需要的可能是看膩了硬邦邦的寫作理論書,面臨學測國寫挑戰,需要拓展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
除了考試,每天都有要面對的大小問題,吃什麼?怎麼吃會有好心情?穿什麼?怎麼穿搭會和別人不一樣?如果有個喜歡的他(她),要怎麼測試是不是暈船了呢?如果可以出走一下,一個城市?外島?海邊?還是來個國外小旅行?生活會不會更有趣一點?而E 世代的想法,到底有多少大人會懂呢?面對生離或死別,有一種擁抱可以藉風傳達嗎?而我,真的了解我自己嗎?心理測驗準嗎?如果有個魔法世界,那裡有個水晶球, _我許的願能不能都成真呢?我的故事裡還有故事,為什麼大人都不聽我說完?每天這麼努力,就是為了上大學,大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校園裡有我想要的戀愛,想上的課,想參加的活動嗎?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 _我該怎麼平衡?大學生滿街跑,要怎麼做規畫,才不會畢業就失業呢? _
以上所有的提問和書寫,都是我和E 世代過來人的精心製作,如果你對我們好奇,也想學一點寫作的撇步和武功,那麼,你真的會需要這本書。準備好了嗎?歡迎加入我們「問題寫作」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