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執行長日記

特價379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法則25  從「失敗」的角度思考

*此法則闡述我所謂「負面思考」的神奇力量,以及它如何幫助你察覺危險訊號、未來風險和任何阻礙你成功的因素。*

 

根據我的經驗,有一個問題比其他任何提問更能避免財務損失、浪費時間和資源,但由於它會引發人內心的不安,所以常常受到忽略。我也是經由一連串的失敗、挫折和錯誤之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迴避此問題將讓你處於危險的境地,好比把頭埋進沙裡的鴕鳥,正如[法則23]所示。無論你問不問這個問題,最終都會找到答案——也許是現在,透過不太舒服的對話獲得解答;要不就是在將來以更慘痛的方式揭曉。

2013年,當時我年方十八,透過了慘痛教訓體認到這個問題的價值。

我原本打算建立一個名為「Wallpark」的網路學生平臺。這項計畫歷經三年的辛酸血汗,投注了投資人大筆資金之後,最後以失敗收場。

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事後回想,我失敗的原因顯而易見——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與臉書(Facebook)競爭,我打的是一場毫無勝算的仗。

不過問題在於,我其實無需等到事後才有此領悟,也不需經歷失敗才認清這一點。倘若當初我能有足夠虛心、經驗和勇氣,誠實地問自己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相信定能避免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損失。

關鍵問題就是:「這個主意為何會失敗?」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明瞭且顯而易見,但我針對一千多名新創公司創辦人進行調查時,結果令人驚訝:只有6%的人宣稱他們清楚自己的想法為何可能失敗,而且高達87%的人則是知道自己的想法為何會成功。

現實情況是,多數新創公司最終都會失敗。當它們像我一樣以失敗告終時,創辦人似乎突然看清了顯見的問題——大多數人將失敗歸咎於高估前景和低估風險。

(……)我們之所以迴避討論這個問題,甚至不去考慮失敗的可能,主要有五大原因。諸多研究反覆證明,下列五種心理偏誤也許妨礙了你和你的團隊提出這個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的問題:

1.樂觀偏誤

(……)此種偏誤讓我們專注於好事,忽略壞事。它阻止了我自問:「為何Wallpark會失敗?」因為我打從心底相信且希望事情會有好的結果。有人相信,樂觀偏誤為我們帶來演化上的優勢——樂觀有助於我們承擔更多生存風險、探索新環境、尋找新資源,但在事業上,樂觀也阻止了我們充分考量潛在的風險。

2.確認偏誤

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確認偏誤。此種偏誤會讓我們注意支持既有想法和假設的資訊——它讓我一心接收證明「Wallpark是好主意」的資訊,並忽略了所有與此相悖的數據、電子郵件和反饋。研究顯示,確認偏誤讓我們感受到一致、連貫和正確的世界觀,幫助強化自我,賦予我們情感的撫慰。

3.自利偏誤

此種偏誤程度不一地影響了大多數的人,讓我們相信個人成敗是由自己的技能和努力所造成。自利偏誤的確阻止了我思考為何Wallpark會失敗的問題,它讓我高估了本身的能力,同時低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市場狀況、競爭或其他不可預見的情況。

4.沉沒成本謬誤

即便有證據顯示某個決定很糟糕,但沉沒成本謬誤會讓我們一直堅持,原因是我們已經為此投注了時間或成本。這正是為何Wallpark撐了三年而不是一年的原因——我下意識地不想因退出而「浪費」或「損失」投入的時間和金錢。但堅持下去卻讓我最後浪費了更多時間和金錢。

5.團體迷思偏誤

此種偏見會阻止團體中的人詢問「這個主意為何會失敗?」,原因在於,他們不想與團體意見有所抵觸。Wallpark的創辦團隊中,無人質疑過這個想法是否會失敗。我們渴望大家團結凝聚,因此可能默許了相同的盲目假設,也為團隊新成員帶來強烈的從眾壓力。

 

★ 這個問題救了我的生意

2021年,我萌生了大膽的想法。我設想趁著自己的節目「執行長日記」大獲成功之際,推出一個全面的播客網絡。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包含了推出大量全新的播客節目,每個都由才華洋溢的知名主持人來主持。我的目標是利用旗下團隊在商業、節目製作和行銷方面的專業,將所有播客節目推向媲美「執行長日記」的熱門程度。

(……)經過12個月的籌劃,最後盤點的日子終於來臨。我必須進行一個重大決策:是否要求新播客網絡的未來執行長辭去現在的高薪工作,加入我們的行列。我深知,一旦我下了決定,就無路可退了,我只能全力推出這個大型播客網絡。

在此決定性的時刻,我在商界累積十多年的智慧開始發揮作用。我召集了整個團隊,提出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提問:「為何這會是個壞主意?」我觀察著大家不安的表情,他們顯然正絞盡腦汁思索這全新的考題:一個他們從未想過的問題。

不一會兒,眾人紛紛表示意見。一名成員指出,我們的人才有限,資源會過於分散,進而危及現有成功的播客業務。另一人則表示,知名主持人不見得可靠,倘若主持人決定離開,我們也許會失去一切。另外有人則表示對財務感到擔憂,以及這可能導致贊助機會減少。有一人則解釋,要複製當初的成功經驗遠比想像中困難,畢竟其中部分源自於運氣、環境和機遇。

等到一連串的邏輯辯證平息,一名成員又把問題丟回給我:「為何你認為這是個壞主意?」這一刻,我意識到自己潛意識裡長久的隱憂,來自於過去經驗,但我因為心理偏誤而對此視而不見。我的回答很簡單,也很誠實:「因為專注力。」

我解釋,共同的專注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失敗會讓人失焦,原因是動機和信念下滑;但成功更易使人失焦,因為機會、選擇和能力增加。現有專案仍處於關鍵的成長階段,因此,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專注於現有專案,但這也是最困難的事。我們的專注力、注意力和思考能力有限,難以兼顧多個專案,一心多用很可能帶來嚴重後果。那些淋浴時的想法、凌晨一點的靈光乍現、走廊上的閒談——我們需要所有這些寶貴的時刻,全心投入於現有的播客業務,尋找各種改進的小方法,專注於發揮我們的潛力。

我強調,只要集中全部精力,我們可以實現遠大於任何播客網絡的複利報酬。

數分鐘後,我們全體一致投票決議終止此項專案。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一小時前,房裡所有人都還很支持這項專案,而且躍躍欲試。但一個簡單、令人不安的問題改變了我們的集體思維,引發了關鍵的批判思考,讓我們以再清楚不過的方式看見了計畫的缺陷。

(……)在商業世界中,像我們這樣的經營團隊常花費數月詳細列出一個構想如何和為何成功,但卻鮮少分配相同程度的時間來檢視這個想法也許行不通的潛在原因。這正是「為何這是個壞主意?」這個簡單提問的力量所在。

此問題鼓勵我們進行重要的批判思考,揭露上述五種人類先天偏誤所掩蓋的風險和挑戰。我們不僅尋求證據支持自己的想法,也挑戰自己正視構想的缺陷。此舉的目的不是為了尋找放棄的理由,而是秉持著「預防勝於治療」的信念。開始推動專案前先辨識潛在議題,讓我們能解決並預防問題,更順利地邁向成功。

 

★ 事前驗屍法:避免失敗的祕密武器

遺憾的是,人性常常阻止我們防範未然地思考或採取行動,以避免最壞的情況。除非健康受到威脅,否則許多人不會培養健康的習慣,不重視運動和營養;車子沒故障前,我們也經常忽略了汽車定期保養的重要性;除非水滴滴答答地落在頭上,否則我們不會想要更換毀損的屋頂。

驗屍或屍體解剖是醫療專業人員透過檢查屍體來確定死因的程序。「事前驗屍」是與事後驗屍相反的假設,著重在死前進行。

「事前驗屍法」(pre-mortem method)是由科學家蓋瑞‧克萊恩(Gary Klein)開發的決策技巧,鼓勵團隊在專案開始之前,就先從失敗的角度思考。事前驗屍法不僅是單純詢問「哪裡可能出錯?」,而是仰賴你想像「患者」(專案)已死,並要求你解釋原因。

現在,試想我們利用此概念,並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科學研究顯示,在災難發生前預先進行假想的「解剖」,如此簡單的思想實驗有助於大幅降低失敗的機率。

1989年一項開創性研究中,研究人員深入探索了事前驗屍法的迷人世界及其對結果預測的影響。受試者被分為兩組:一組借助事前驗屍法之力,設想各種商業、社會和個人事件已經發生,並剖析事件失敗的可能原因。相反地,另一組人只是毫無方向地進行預測。

採用事前驗屍法的族群在預測特定情境的結果和判定後果的成因上,展現出明顯較高的準確度。研究發現指出,提前思索失敗情況,能讓人更深入掌握問題的潛在根源,並主動採取防範措施。

(……)自2021年以來,我在所有公司中落實了事前驗屍法,成果豐碩。下列是我用來部署事前驗屍法的五個步驟:

 

步驟1:做好準備

召集相關團隊成員,並明確說明事前驗屍法的目的。重點在於辨識潛在風險和弱點,而不是為了批評專案或個人。

步驟2:快轉到失敗情境

要求團隊設想專案失敗的情況,鼓勵他們盡量鉅細靡遺地想像失敗的情境。

步驟3:集思廣益

指導團隊每位成員將內部和外部因素納入考量,獨立列出所有可能導致專案失敗的原因。重要的是,此項工作必須每人各自獨立以書面完成,以避免團體迷思。

步驟4:分享和討論

邀請每位團隊成員分享他們設想的失敗原因,維持開放且不具批判的探討,以發掘潛在的風險和挑戰。

步驟5:制定應變計畫

大家根據辨識出的風險和挑戰,共同制定應變計畫和策略,以減輕或完全避免潛在危險。

 

★ 這不僅是商業建議,也是人生建議

事實是,人做出的決定往往不盡理想,也許會被情感蒙蔽、受恐懼影響,或受不安全感左右。我們並不總是以邏輯思考,且充滿偏誤;在做決定時,也總在尋找捷徑。

事前驗屍法的力量不僅限於商業範疇,它在我個人生活各層面上,也一直是有力的決策工具。擁有穩健的決策架構,讓我在人生重大時刻、面對人生重要領域,更能做出有成效且更少缺憾的決定。

(……)

時至今日,放眼所及的社群媒體發言或貼文,似乎都要我們「想像成功」,稱頌「顯化」和「正向思考」的好處。樂觀無疑是一大優點,正向思考也的確有其益處,但擁抱負面思考、設想失敗情況並制定相應的計劃,同樣能帶來深刻有力的影響。

 

★ 法則25:從「失敗」的角度思考

大腦的認知結構會本能地引導我們遠離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然而,暫時的逃避往往會讓我們陷入更大的心理折磨。矛盾的是,不論生活哪個層面,今日令人不舒服的對話溝通,都是為了未來更舒適的生活——預防遠勝於治療。擁抱此種想法的二元性,平衡正面與負面思考,讓我們能更有智慧、堅韌且深明遠見,並朝向更成功之路邁進。

 

「觀察一個人處理不舒服對話的意願和能力,

就可預測他在任何領域能否成功。

別讓你的人生,被一次不舒服的對話困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