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文1 ,海外學者推薦文】
永遠別低估任何時刻所可能產生的巨大力量
詹姆斯.安格林(James Anglin,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兒童與少年照顧學院榮譽教授)
在我坐下來閱讀這本書的初稿並撰寫這篇前言之前,我與瑪莎(和她勇敢的丈夫傑克)一起前往了古老的馬爾他島。不知何故,瑪莎和我設法在四個早晨各花了約三個小時,討論兒童和青少年住宿式照顧的主題。第一天我們聚焦在「兒童照顧工作者在孩子生活中的關鍵角色」,第二天聚焦在「機構和照顧系統中領導及專業支持的角色」,第三天聚焦在「因應創傷、疼痛和複雜性」,第四天則聚焦在「採取以實證為基準和學習型組織的方法」。
在這大概超過十二小時的對談中,Mallia神父似乎對瑪莎說過的一句話印象最深:「我們需要幫助每個孩子度過美好的一天。」她有時會將「美好的一天」換成「美妙的一天」,但她述說時的熱情和高昂興致,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麼美好的願景!對於我們與生活於替代性照顧環境的孩子一起工作,這是多麼美好的目標。老實說,有時我們認為自己能做的就只是度過每一天,只求沒有任何災難就好了。但是每個孩子⋯⋯度過美好的一天⋯⋯確實是很高的標準。(順帶一提,這句話在本書章節中只提過一次;就留待每個讀者去尋找,並且體驗發現時的喜悅。)
在第一次將要讀到本書的結尾時,我感到不知所措,對瑪莎向所有照顧者或支持孩子的工作者提倡的內容大為震撼。瑪莎設定了非常高的標準,所以必須有所準備。但是毫無疑問,她這麼做是對的。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姪子女或孫子女,會想要什麼呢?會希望他們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即使我們或其他人無法總是幫助他們實現這目標。
這問題促使我思考,怎樣的一天才算是「美好的一天」?它必須是舒服的,或是一整天都充滿喜悅嗎?回想自己的經驗,如果我有某個特別快樂的時刻,或者想到一個好的新點子,抑或是遇到一個讓我微笑或大笑的人,我就會覺得那是美好的一天。在處於持續的壓力情境,或是有面臨身體或情感上的痛苦時,這些時刻可以「為我帶來美好的一天」。
在我看來,本書及瑪莎想要表達的核心理念是,每個時刻都很重要,每次互動都是一次正向人際交往、學習、被看見、被聽見、被重視的機會,也許還是帶來喜悅的機會。對於我們自己或一起工作的人而言,我們永遠不知道哪些時刻會出現轉折。
我在自己的一項研究中,曾經花了十四個月,在白天、黑夜、週末或週間拜訪了十個團體之家(group homes),並且聽到許多轉折時刻的故事。
其中關於一個大約十二歲年輕男孩的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並且印證了這些時刻的重要性(即使我們完全沒有察覺其存在)。當我向那男孩徵求許可,想訪問他關於我研究某個團體之家的生活經驗時,他問道:「所以你想要和我談談我的經驗,以便幫助其他孩子在安置照顧中有更好的經歷,對吧?」我回答:「是的,這是我對這研究的期望。」「好,我會和你談。」他說。
男孩告訴我其中一個故事:某個週六早晨,他穿著睡衣從臥室出來下樓梯,卻被廚房裡兩位工作人員爭吵的聲音嚇住。他坐在樓梯上,因為害怕而動彈不得,聽著當班的男性和女性工作人員繼續爭吵。過了一會兒,爭吵停止了,他繼續下樓進到廚房。那兩位工作人員正在做煎餅,用愉悅的語氣問候他:「早安,要來點煎餅嗎?我們今天早上有真正的楓糖漿。」接著男孩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碰到男人和女人爭吵時,男人竟沒有動手打女人。他說:「那時我發現,男人和女人有另一種不同的相處方式,我覺得自己也要用這種不同的方式對待女人。」我相當確定,這兩位工作人員不知道這時刻對男孩有什麼影響,但他們尊重分歧的時刻,帶給這男孩永生難忘的經歷,也可能打破了一個世代相傳的家庭暴力循環。
這故事再次教導我們,永遠都不要低估時刻的力量。我們需要隨時努力與所有人保持尊重的互動,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哪些時刻可能會是某人的轉折點。你手中的這本書就是關於如何創造尊重和潛在轉折的時刻。讀到瑪莎談論照顧和創造改變條件,以及每次互動若不是互惠和關懷的時刻,就是一次被錯過的機會,你可能會像我一樣不知所措。我知道,身為父母與曾經的直接照顧工作者,我錯過太多和他人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機會,無法真正傾聽、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以關愛做出回應。
這本了不起的小書是關於如何成為更完整、生氣勃勃的人。我認為這是極為稀有的一本書籍,讓人一讀再讀、經常查閱,即使書脊開始分離,書頁需要用橡皮筋捆在一起,卻永遠不會被丟棄。
【試閱文2 (摘錄) 】
關係為本:發展型關係
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例如照顧者、老師、朋友、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最大。他們怎麼和孩子及其他大人互動,以及如何玩樂、工作、解決問題和處理日常事務,都是為孩子示範大人如何互動和應對日常。
孩子如何克服逆境和創傷,發展成長為健康成功的大人?多年來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這問題的解答。一個人所擁有的心理韌性(resilience),取決於風險因子和保護因子之間的動態平衡。許多研究已明確指出三種類型的風險和保護因子:個人、家庭、環境。邦妮·貝納德(Bonnie Benard)就其研究做了注解:
心理韌性是一種,每個孩子都有,能健康發展和成功學習的能力。
個人、家庭、環境的風險因子。個人風險因素包括僵化(inflexibility)、低自尊、焦慮、不安全的依附關係、情緒調節技巧差、社會技巧差、反社會行為,以及童年時期的情緒問題。家庭風險因子包括父母抑鬱、兒童虐待或不當對待、疏忽、家庭衝突、父母毒品濫用、失業,以及父母的心理健康問題。環境風險因子則包括暴露在校園和社區暴力、貧窮、學業低成就、同儕排擠、失去朋友或親人,以及創傷和壓力事件。
保護因子。研究發現受到不當對待與安置照顧兒少,可透過以下幾個保護因子提升心理韌性:情緒調節技巧、高自尊、學校參與、社交能力、自主、充滿希望、有目標感、因應與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追求成功的動機。家庭帶來的支持關係也是強大的保護因子。對於安置照顧兒少來說,與原生家庭有規律的聯繫,不僅是極有影響力的保護因子,還能讓孩子免於被遺棄和拒絕的感受,更有助於安置的穩定性。不論孩子的境遇如何(貧窮、暴力、虐待、疏忽),與適任且關心的大人保持正向的情感關係,也被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環境保護因子。
另一個強化孩子心理韌性的關鍵因素,則是預防孩子再次受到不當對待。創傷和不當對待會對自尊、學業、社會技巧產生負面影響。在安置照顧中的工作人員必須小心避免讓孩子再次受創(retraumatizing),並且保護他們不受到更深的傷害。對安置照顧兒少特別有意義的保護因子還包括:正向的同儕關係;參與學校和課外活動;一個契合孩子需求的溫暖、穩定、可預測環境11。每個孩子至少需要一個為他們瘋狂著迷(crazy about)的人。
請記得心理韌性並非絕對,每個人都有其承受極限。在眾多的創傷和危機因子下(例如貧窮、負面或情感疏忽的父母/照顧者、虐待),即使是再有韌性的孩子,也會陷入情緒和行為問題。
那些表現好的孩子,至少曾有過一個穩定、堅定的關係,可能是來自支持他的父母、照顧者或其他大人。這些支持、發展和關懷的關係,緩減了孩子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的干擾和孤立,還提供機會和支持去學習重要的生活技巧,像是情緒和行為調節、彈性、計畫、解決問題、適應變化,而這些都是每個人面對逆境和成長所需的技巧!
支持型關係和高期待訊息(high expectation messages)、參與活動並學習適應技巧的機會、獲得正向的經驗與做出貢獻等,都是心理韌性的基本要素。靠著支持和練習,孩子能成就更高的功能和人際成熟度(interpersonal maturity),使他們能更充分投身於同儕互動,並且利用教育的機會,成功解決日常問題與應對壓力情境。
【試閱文3 (摘錄) 】
辨識和回應痛感引發的行為
那些受苦的人無法總是表現出最佳的行為!
降低我們的防禦心,觸及他們所在的狀態,並無論如何都保持惻隱之心,這需要勇氣。
—Thupten Jinpa
想像一下,一個孩子在騎腳踏車摔倒後受傷,卻因為哭泣、尖叫和要求關注而受到懲罰。沒有任何有理智的大人會這樣做。但是很多孩子在學校、家中或是安置照顧中,因為表達他們情感上的痛楚而被懲罰。沒有孩子應該因為痛楚而引起的行為受到懲罰,無論是生理上或情感上的痛。這會在孩子已經承受的痛苦上,再加諸更多的疼痛,也只會增加更多傷害。
痛感引發的行為
在針對十間團體照顧機構(group care facilities)深入研究之後,James Anglin博士指出許多安置照顧兒少的情緒和行為議題,實為「痛感引發的行為」(pain-based behavior)。暴露在創傷和毒性壓力(toxic stress)影響孩子如何思考、感受、行動,以及如何調節他們的生理系統。
痛感引發的行為有許多形式,包括衝動性的爆發(impulsive outbursts)、攻擊行為、逃跑、自傷、對立反抗、退縮、和僵化。這些痛感引發的行為,通常在孩子感到失去控制、創傷事件被喚起(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懼怕、感到威脅或脆弱、沮喪或不堪壓力時被觸發。一但被觸發,孩子進入了危機和生存模式,無法自我調節,或甚至協同調節自己的情緒或是管理行為。照顧工作者需要能夠透過評估行為背後的情緒,以及用滿足孩子當下需求的方式來回應,以協同孩子調節他們的情緒。要能夠回應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痛,卻不會帶來更多的痛楚經驗,是照顧工作社群最大的挑戰之一。
孩子以自己最會的方法應對創傷 children handle trauma as best they can
在具威脅的情況下,孩子的正常反應是尋求成年照顧者的幫助。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回應,如照顧者毫不在意、沒有回應、被威脅嚇到、或是照顧者本身就是威脅,孩子很快就會放棄這個方法,通常會轉為對威脅度反應或反應不足。
有時孩子可能會重演(reenact)創傷事件。這可能會在遊戲、繪畫、或是行為上表現出來。有些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兒童,會進行具有重覆性的遊戲,重複著他們經歷過的創傷事件。例如,一個孩子可能在玩扮家家酒的時候,重複地懲罰孩子,或是一遍又一遍地述說關於某「事件」的故事。這樣情境重演的意圖,可能是想要對於該情境的掌控。在壓力情境下,孩子也可能會經驗到創傷「再現」(flashback),或是反覆出現的記憶。孩子感覺他們好像在當下也正重複經歷著創傷事件。有時候孩子會對於某些會聯想到創傷事件中的氣味、聲音、或觸摸產生極度的負面情緒,或會做惡夢、難以入眠。
對於反應不足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解離,變得疏離、情緒麻木、和順從,通常伴隨著心率下降。他們通常會從現實情境脫離,轉注於內在刺激。本質上,就像是兔子感受到危險的時候一樣凍結。觀察這些孩子時,他們看起來可能像是被擊敗,或是處於白日夢狀態。他們表現出迴避行為,可能實際上在具威脅的情境下也無法動彈。他們可能會經驗短期記憶喪失。
對於過度反應的孩子,最初會經歷到一種警覺反應,從焦慮、逐漸昇華為害怕、最終累積為恐懼。如果這個警覺被重複地觸發,最終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會感受到畏懼,即使並沒有真正的威脅。這些孩子可能會很容易再次受到創傷,幾乎對任何情境都感受到威脅。他們往往會變得具攻擊性、操弄、反抗、對立和僵化。因此導致這些孩子難以建立關係,也難以自我冷靜和自我安撫。他們也可能會有其他的行為和情緒議題。
辨識和回應痛感引發的行為
能夠讀懂孩子的行為,並且看到行為背後的動機、意圖和感受,是照顧工作者能夠透過反思性實務培養的能力。理解孩子挑戰行為隱含的意義,讓照顧工作者能夠更有效地回應。痛感引發的行為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衝動性的爆發、攻擊行為、無法容忍不確定性或模糊地帶、人際疏離或逃跑、過分依賴和自我傷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觸發因素;有些是他們有自覺的,有些則不然。協助孩子辨別他們的觸發因素,有助於他們能夠對壓力情境有所準備或是避開。孩子正在做什麼?孩子現在看到或感受到什麼?回答上述的問題有助於照顧工作者辨別痛感引發的行為。利用以下列舉的策略,照顧工作者有無數的機會能幫助孩子管理這些感覺和行為,並促成正向的改變。
*提供安全的避風港和庇護所。如第10章討論到的,如果孩子要能夠專注和學習,感到安全是必要的。身處在一個安全和熟悉,且可預測和有秩序的環境,並有可信任的大人陪伴,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較少的壓力。提供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環境,讓孩子能表達他們負面的情緒,提供了他們學習因應困境的支持。
*注意「重演」和再現的觸發點或信號。為了預防痛感引發的行為,能夠辨識孩子的行為模式和導致壓力反應的觸發因素相當重要。某些情況下,孩子可能正在重演創傷事件。可能表現在權力競奪(power struggle)、或是無法解釋的哭泣、或攻擊行為。當這些發生時,照顧工作者需要避免身陷在衝突循環(conflict cycle)或是變得反向攻擊(counter-aggressive)。若照顧工作者以憤怒回應,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或是讓他們想起早先的創傷經驗。重要的應該是給予支持和安撫孩子。
*傾聽孩子與協同調節情緒。孩子需要討論什麼令他們心煩。大人需要傾聽感受,與孩子共感,並幫助他們協同調節情緒。孩子需要不斷地討論和消化相同的感受和事件。即使在創傷事件發生的多年之後,孩子還是可能難以理解他們為什麼被拒絕、遺棄、虐待、疏忽。當大人尊重地傾聽並同理地回應孩子,他們幫助了孩子調節情緒。鼓勵孩子在安全和支持的環境中表達負面感受,能幫助孩子盡其所能地理解創傷事件。這不是治療;而是以傾聽的方式理解,並且幫孩子減低感受的強度(協同調節)。
*給孩子選擇和掌控感。當孩子感覺他們失去掌控時,他們會感到無力和脆弱。這通常會導致壓力反應。當孩子有發言權,被賦予控制和/或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更加安全和舒適。
*藉由討論和問題解決,教導孩子情緒表達和處理衝突。學會調節情緒和解決問題,是促進孩子健康發展和自我掌控感的重要技巧。當孩子覺得他們失去掌控,他們會感到無力和脆弱。協同調節、認可感受、給予選擇、以及提供支持,幫助孩子更清晰地思考,並用更為適應性的方式做出反應。一旦孩子能夠減緩情緒強度和自我管理,照顧工作者可以就問題解決和衝突處理提供協助。擁有控制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對更好的未來充滿希望。
協助理解過去、發展自我調節技巧,以及對未來保持正向,有助於孩子克服逆境。雖然來自過往的痛可能永遠不會消失,但是擁有越多技巧和能力處理過去的傷痛,孩子對於未來就會更加樂觀。未來感(future orientation)與希望,對提升孩子付出於正向改變的意願是必要的。
永遠別低估任何時刻所可能產生的巨大力量
詹姆斯.安格林(James Anglin,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兒童與少年照顧學院榮譽教授)
在我坐下來閱讀這本書的初稿並撰寫這篇前言之前,我與瑪莎(和她勇敢的丈夫傑克)一起前往了古老的馬爾他島。不知何故,瑪莎和我設法在四個早晨各花了約三個小時,討論兒童和青少年住宿式照顧的主題。第一天我們聚焦在「兒童照顧工作者在孩子生活中的關鍵角色」,第二天聚焦在「機構和照顧系統中領導及專業支持的角色」,第三天聚焦在「因應創傷、疼痛和複雜性」,第四天則聚焦在「採取以實證為基準和學習型組織的方法」。
在這大概超過十二小時的對談中,Mallia神父似乎對瑪莎說過的一句話印象最深:「我們需要幫助每個孩子度過美好的一天。」她有時會將「美好的一天」換成「美妙的一天」,但她述說時的熱情和高昂興致,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麼美好的願景!對於我們與生活於替代性照顧環境的孩子一起工作,這是多麼美好的目標。老實說,有時我們認為自己能做的就只是度過每一天,只求沒有任何災難就好了。但是每個孩子⋯⋯度過美好的一天⋯⋯確實是很高的標準。(順帶一提,這句話在本書章節中只提過一次;就留待每個讀者去尋找,並且體驗發現時的喜悅。)
在第一次將要讀到本書的結尾時,我感到不知所措,對瑪莎向所有照顧者或支持孩子的工作者提倡的內容大為震撼。瑪莎設定了非常高的標準,所以必須有所準備。但是毫無疑問,她這麼做是對的。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姪子女或孫子女,會想要什麼呢?會希望他們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即使我們或其他人無法總是幫助他們實現這目標。
這問題促使我思考,怎樣的一天才算是「美好的一天」?它必須是舒服的,或是一整天都充滿喜悅嗎?回想自己的經驗,如果我有某個特別快樂的時刻,或者想到一個好的新點子,抑或是遇到一個讓我微笑或大笑的人,我就會覺得那是美好的一天。在處於持續的壓力情境,或是有面臨身體或情感上的痛苦時,這些時刻可以「為我帶來美好的一天」。
在我看來,本書及瑪莎想要表達的核心理念是,每個時刻都很重要,每次互動都是一次正向人際交往、學習、被看見、被聽見、被重視的機會,也許還是帶來喜悅的機會。對於我們自己或一起工作的人而言,我們永遠不知道哪些時刻會出現轉折。
我在自己的一項研究中,曾經花了十四個月,在白天、黑夜、週末或週間拜訪了十個團體之家(group homes),並且聽到許多轉折時刻的故事。
其中關於一個大約十二歲年輕男孩的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並且印證了這些時刻的重要性(即使我們完全沒有察覺其存在)。當我向那男孩徵求許可,想訪問他關於我研究某個團體之家的生活經驗時,他問道:「所以你想要和我談談我的經驗,以便幫助其他孩子在安置照顧中有更好的經歷,對吧?」我回答:「是的,這是我對這研究的期望。」「好,我會和你談。」他說。
男孩告訴我其中一個故事:某個週六早晨,他穿著睡衣從臥室出來下樓梯,卻被廚房裡兩位工作人員爭吵的聲音嚇住。他坐在樓梯上,因為害怕而動彈不得,聽著當班的男性和女性工作人員繼續爭吵。過了一會兒,爭吵停止了,他繼續下樓進到廚房。那兩位工作人員正在做煎餅,用愉悅的語氣問候他:「早安,要來點煎餅嗎?我們今天早上有真正的楓糖漿。」接著男孩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碰到男人和女人爭吵時,男人竟沒有動手打女人。他說:「那時我發現,男人和女人有另一種不同的相處方式,我覺得自己也要用這種不同的方式對待女人。」我相當確定,這兩位工作人員不知道這時刻對男孩有什麼影響,但他們尊重分歧的時刻,帶給這男孩永生難忘的經歷,也可能打破了一個世代相傳的家庭暴力循環。
這故事再次教導我們,永遠都不要低估時刻的力量。我們需要隨時努力與所有人保持尊重的互動,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哪些時刻可能會是某人的轉折點。你手中的這本書就是關於如何創造尊重和潛在轉折的時刻。讀到瑪莎談論照顧和創造改變條件,以及每次互動若不是互惠和關懷的時刻,就是一次被錯過的機會,你可能會像我一樣不知所措。我知道,身為父母與曾經的直接照顧工作者,我錯過太多和他人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機會,無法真正傾聽、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以關愛做出回應。
這本了不起的小書是關於如何成為更完整、生氣勃勃的人。我認為這是極為稀有的一本書籍,讓人一讀再讀、經常查閱,即使書脊開始分離,書頁需要用橡皮筋捆在一起,卻永遠不會被丟棄。
【試閱文2 (摘錄) 】
關係為本:發展型關係
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例如照顧者、老師、朋友、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最大。他們怎麼和孩子及其他大人互動,以及如何玩樂、工作、解決問題和處理日常事務,都是為孩子示範大人如何互動和應對日常。
孩子如何克服逆境和創傷,發展成長為健康成功的大人?多年來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這問題的解答。一個人所擁有的心理韌性(resilience),取決於風險因子和保護因子之間的動態平衡。許多研究已明確指出三種類型的風險和保護因子:個人、家庭、環境。邦妮·貝納德(Bonnie Benard)就其研究做了注解:
心理韌性是一種,每個孩子都有,能健康發展和成功學習的能力。
個人、家庭、環境的風險因子。個人風險因素包括僵化(inflexibility)、低自尊、焦慮、不安全的依附關係、情緒調節技巧差、社會技巧差、反社會行為,以及童年時期的情緒問題。家庭風險因子包括父母抑鬱、兒童虐待或不當對待、疏忽、家庭衝突、父母毒品濫用、失業,以及父母的心理健康問題。環境風險因子則包括暴露在校園和社區暴力、貧窮、學業低成就、同儕排擠、失去朋友或親人,以及創傷和壓力事件。
保護因子。研究發現受到不當對待與安置照顧兒少,可透過以下幾個保護因子提升心理韌性:情緒調節技巧、高自尊、學校參與、社交能力、自主、充滿希望、有目標感、因應與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追求成功的動機。家庭帶來的支持關係也是強大的保護因子。對於安置照顧兒少來說,與原生家庭有規律的聯繫,不僅是極有影響力的保護因子,還能讓孩子免於被遺棄和拒絕的感受,更有助於安置的穩定性。不論孩子的境遇如何(貧窮、暴力、虐待、疏忽),與適任且關心的大人保持正向的情感關係,也被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環境保護因子。
另一個強化孩子心理韌性的關鍵因素,則是預防孩子再次受到不當對待。創傷和不當對待會對自尊、學業、社會技巧產生負面影響。在安置照顧中的工作人員必須小心避免讓孩子再次受創(retraumatizing),並且保護他們不受到更深的傷害。對安置照顧兒少特別有意義的保護因子還包括:正向的同儕關係;參與學校和課外活動;一個契合孩子需求的溫暖、穩定、可預測環境11。每個孩子至少需要一個為他們瘋狂著迷(crazy about)的人。
請記得心理韌性並非絕對,每個人都有其承受極限。在眾多的創傷和危機因子下(例如貧窮、負面或情感疏忽的父母/照顧者、虐待),即使是再有韌性的孩子,也會陷入情緒和行為問題。
那些表現好的孩子,至少曾有過一個穩定、堅定的關係,可能是來自支持他的父母、照顧者或其他大人。這些支持、發展和關懷的關係,緩減了孩子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的干擾和孤立,還提供機會和支持去學習重要的生活技巧,像是情緒和行為調節、彈性、計畫、解決問題、適應變化,而這些都是每個人面對逆境和成長所需的技巧!
支持型關係和高期待訊息(high expectation messages)、參與活動並學習適應技巧的機會、獲得正向的經驗與做出貢獻等,都是心理韌性的基本要素。靠著支持和練習,孩子能成就更高的功能和人際成熟度(interpersonal maturity),使他們能更充分投身於同儕互動,並且利用教育的機會,成功解決日常問題與應對壓力情境。
【試閱文3 (摘錄) 】
辨識和回應痛感引發的行為
那些受苦的人無法總是表現出最佳的行為!
降低我們的防禦心,觸及他們所在的狀態,並無論如何都保持惻隱之心,這需要勇氣。
—Thupten Jinpa
想像一下,一個孩子在騎腳踏車摔倒後受傷,卻因為哭泣、尖叫和要求關注而受到懲罰。沒有任何有理智的大人會這樣做。但是很多孩子在學校、家中或是安置照顧中,因為表達他們情感上的痛楚而被懲罰。沒有孩子應該因為痛楚而引起的行為受到懲罰,無論是生理上或情感上的痛。這會在孩子已經承受的痛苦上,再加諸更多的疼痛,也只會增加更多傷害。
痛感引發的行為
在針對十間團體照顧機構(group care facilities)深入研究之後,James Anglin博士指出許多安置照顧兒少的情緒和行為議題,實為「痛感引發的行為」(pain-based behavior)。暴露在創傷和毒性壓力(toxic stress)影響孩子如何思考、感受、行動,以及如何調節他們的生理系統。
痛感引發的行為有許多形式,包括衝動性的爆發(impulsive outbursts)、攻擊行為、逃跑、自傷、對立反抗、退縮、和僵化。這些痛感引發的行為,通常在孩子感到失去控制、創傷事件被喚起(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懼怕、感到威脅或脆弱、沮喪或不堪壓力時被觸發。一但被觸發,孩子進入了危機和生存模式,無法自我調節,或甚至協同調節自己的情緒或是管理行為。照顧工作者需要能夠透過評估行為背後的情緒,以及用滿足孩子當下需求的方式來回應,以協同孩子調節他們的情緒。要能夠回應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痛,卻不會帶來更多的痛楚經驗,是照顧工作社群最大的挑戰之一。
孩子以自己最會的方法應對創傷 children handle trauma as best they can
在具威脅的情況下,孩子的正常反應是尋求成年照顧者的幫助。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回應,如照顧者毫不在意、沒有回應、被威脅嚇到、或是照顧者本身就是威脅,孩子很快就會放棄這個方法,通常會轉為對威脅度反應或反應不足。
有時孩子可能會重演(reenact)創傷事件。這可能會在遊戲、繪畫、或是行為上表現出來。有些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兒童,會進行具有重覆性的遊戲,重複著他們經歷過的創傷事件。例如,一個孩子可能在玩扮家家酒的時候,重複地懲罰孩子,或是一遍又一遍地述說關於某「事件」的故事。這樣情境重演的意圖,可能是想要對於該情境的掌控。在壓力情境下,孩子也可能會經驗到創傷「再現」(flashback),或是反覆出現的記憶。孩子感覺他們好像在當下也正重複經歷著創傷事件。有時候孩子會對於某些會聯想到創傷事件中的氣味、聲音、或觸摸產生極度的負面情緒,或會做惡夢、難以入眠。
對於反應不足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解離,變得疏離、情緒麻木、和順從,通常伴隨著心率下降。他們通常會從現實情境脫離,轉注於內在刺激。本質上,就像是兔子感受到危險的時候一樣凍結。觀察這些孩子時,他們看起來可能像是被擊敗,或是處於白日夢狀態。他們表現出迴避行為,可能實際上在具威脅的情境下也無法動彈。他們可能會經驗短期記憶喪失。
對於過度反應的孩子,最初會經歷到一種警覺反應,從焦慮、逐漸昇華為害怕、最終累積為恐懼。如果這個警覺被重複地觸發,最終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會感受到畏懼,即使並沒有真正的威脅。這些孩子可能會很容易再次受到創傷,幾乎對任何情境都感受到威脅。他們往往會變得具攻擊性、操弄、反抗、對立和僵化。因此導致這些孩子難以建立關係,也難以自我冷靜和自我安撫。他們也可能會有其他的行為和情緒議題。
辨識和回應痛感引發的行為
能夠讀懂孩子的行為,並且看到行為背後的動機、意圖和感受,是照顧工作者能夠透過反思性實務培養的能力。理解孩子挑戰行為隱含的意義,讓照顧工作者能夠更有效地回應。痛感引發的行為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衝動性的爆發、攻擊行為、無法容忍不確定性或模糊地帶、人際疏離或逃跑、過分依賴和自我傷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觸發因素;有些是他們有自覺的,有些則不然。協助孩子辨別他們的觸發因素,有助於他們能夠對壓力情境有所準備或是避開。孩子正在做什麼?孩子現在看到或感受到什麼?回答上述的問題有助於照顧工作者辨別痛感引發的行為。利用以下列舉的策略,照顧工作者有無數的機會能幫助孩子管理這些感覺和行為,並促成正向的改變。
*提供安全的避風港和庇護所。如第10章討論到的,如果孩子要能夠專注和學習,感到安全是必要的。身處在一個安全和熟悉,且可預測和有秩序的環境,並有可信任的大人陪伴,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較少的壓力。提供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環境,讓孩子能表達他們負面的情緒,提供了他們學習因應困境的支持。
*注意「重演」和再現的觸發點或信號。為了預防痛感引發的行為,能夠辨識孩子的行為模式和導致壓力反應的觸發因素相當重要。某些情況下,孩子可能正在重演創傷事件。可能表現在權力競奪(power struggle)、或是無法解釋的哭泣、或攻擊行為。當這些發生時,照顧工作者需要避免身陷在衝突循環(conflict cycle)或是變得反向攻擊(counter-aggressive)。若照顧工作者以憤怒回應,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或是讓他們想起早先的創傷經驗。重要的應該是給予支持和安撫孩子。
*傾聽孩子與協同調節情緒。孩子需要討論什麼令他們心煩。大人需要傾聽感受,與孩子共感,並幫助他們協同調節情緒。孩子需要不斷地討論和消化相同的感受和事件。即使在創傷事件發生的多年之後,孩子還是可能難以理解他們為什麼被拒絕、遺棄、虐待、疏忽。當大人尊重地傾聽並同理地回應孩子,他們幫助了孩子調節情緒。鼓勵孩子在安全和支持的環境中表達負面感受,能幫助孩子盡其所能地理解創傷事件。這不是治療;而是以傾聽的方式理解,並且幫孩子減低感受的強度(協同調節)。
*給孩子選擇和掌控感。當孩子感覺他們失去掌控時,他們會感到無力和脆弱。這通常會導致壓力反應。當孩子有發言權,被賦予控制和/或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更加安全和舒適。
*藉由討論和問題解決,教導孩子情緒表達和處理衝突。學會調節情緒和解決問題,是促進孩子健康發展和自我掌控感的重要技巧。當孩子覺得他們失去掌控,他們會感到無力和脆弱。協同調節、認可感受、給予選擇、以及提供支持,幫助孩子更清晰地思考,並用更為適應性的方式做出反應。一旦孩子能夠減緩情緒強度和自我管理,照顧工作者可以就問題解決和衝突處理提供協助。擁有控制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對更好的未來充滿希望。
協助理解過去、發展自我調節技巧,以及對未來保持正向,有助於孩子克服逆境。雖然來自過往的痛可能永遠不會消失,但是擁有越多技巧和能力處理過去的傷痛,孩子對於未來就會更加樂觀。未來感(future orientation)與希望,對提升孩子付出於正向改變的意願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