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透過本書,讓行為金融學知識成為你的投資好朋友
雖然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股票的回報要遠遠高於債券,但是為什麼全球的投資者多選擇投資債券市場?
為什麼眾多投資股市的投資者雖然積極參與股市,每天讀書看報,學習相關知識,甚至到證券營業部報到,但到頭來投資績效還不如大盤的一般表現?
雖然在預測未來績效時,過往績效的參考價值有限,但是為什麼許多基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某支基金的過往績效上?
為什麼資產價格的長期趨勢非常清晰,但就是有那麼多的投資者為了短期的蠅頭小利而完全忽視市場的長期規律?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以上這些可能是全球的投資者、研究者、監管者一直在思考,但一直得不到答案的問題,也是廣大散戶在進行日常財務規劃和投資時不斷思考的問題。正如很多人感嘆「為什麼懂了這麼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很多自認為非常瞭解投資的散戶,往往發現自己的投資績效十分慘淡。
很多散戶往往在一次次失敗中,才逐漸意識到被自己一直奉為圭臬的「內線消息」、「頻繁操作」、「追漲殺跌」、「跟風從眾」等投資理念和交易思路,恰恰是他們的投資績效趕不上大盤表現,甚至蒙受巨額損失的主要原因。
一些散戶在指導別人投資時,說得頭頭是道。等到自己投資時,卻會重複、甚至放大自己曾經提醒別人一定要避免的錯誤。賺錢了,很多散戶會揚揚自得;虧損了,就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金融市場的起起伏伏。
其實,市場的漲跌只不過是對投資者心理的測試與挑戰。瞭解市場、瞭解自我、瞭解投資者的心理,才是散戶在資本市場長期生存的必備技能。正如在戰爭、軍事、外交等領域,每個國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廣大散戶在高度變化的經濟金融環境裡,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才有可能把握資本市場提供的機會,對自己的財富進行布局和規劃,理性投資。
如何認識市場?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區分敵人和朋友?這些都是廣大散戶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此時,行為金融學——一門橫跨經濟金融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科學的交叉學科——能夠幫助散戶更佳瞭解自己和市場。
隨著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和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教授因為行為金融研究分別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社會各界人士對於行為金融學研究的興趣和運用行為金融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信心明顯大增。
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關注的是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和投資績效,以便讓廣大散戶以更加客觀、公正、超然的視角觀察和評價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誰是自己的敵人、誰是自己的朋友。
行為金融研究發現,影響散戶投資績效的真正敵人,恰恰是投資者自己的行為。研究發現,越是激動的投資者,越是受行為偏差影響的投資者,越是想賺錢的投資者,越是容易蒙受損失。因此,投資者認識並戰勝敵人,即自己的行為偏差和局限,對於提升投資收益至關重要。作為投資者的朋友,行為金融為散戶提供的是關於市場和自我「第一性」的認識。例如,廣大散戶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剛進入股市,就成為弱勢群體。不虧錢、少虧錢、趕上大盤的平均績效,這些對於廣大散戶而言,就是值得肯定的投資成就。
假設整個市場由自作聰明的主動投資者和追逐平均收益的被動投資者構成,如果被動投資者取得平均收益,那麼主動投資者也只能取得平均收益。其實,主動投資者可以取得高收益的幻象,不過是他們內部對賭,大部分專業的投資者也沒取得市場平均收益。恰恰是因為大部分主動投資者(特別是廣大散戶)得不到平均收益,才讓少數主動投資者取得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神」般的成就。因此,散戶比較理想的選擇,還是老老實實地追逐平均收益。
每個投資者的收益或損失,會對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穩定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正是投資者的狂熱,促成了人類金融史上一個又一個事後看來荒謬可笑的泡沫;也正是投資者的驚恐和絕望,一次又一次地戳破了被投資者吹起來的泡沫,給全球金融經濟體系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驚濤駭浪。
其實,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過程和人類的很多決策過程一樣,很容易受其他人和社會共識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就像每片雪花都要對雪崩負責,每個散戶都要對社會共識和市場預期的形成負責。每個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不僅可能導致市場層面的理性缺失,研究更表明,有時投資者完全理性的決定,也可能導致市場層面的非理性後果。因此,散戶在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決策時,必須關注自己在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和自身的局限,也必須認真思考千千萬萬個散戶的心理。
本書旨在提醒廣大散戶,雖然外部經濟環境和資本市場走勢確實在快速變化,但是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的本質,一直都沒有改變。從這個意義來講,雖然資本市場一直都是信息的市場,但很可能也是投資者心態和投資者行為的市場。所有信息,只有被投資者解讀和消化,才能透過投資者的交易影響市場走勢。而市場走勢本身又會反過來影響和決定投資者的收益和財富。從這個意義來講,散戶所有追求更高收益的嘗試,都離不開對自身心理和市場心理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在過去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本書的詳細討論,筆者向廣大散戶提出幾點投資建議。
第一,多元化投資。雖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且看好那個籃子」,但是對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尤其是經驗一般的散戶而言,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的多元化策略,仍然不失為最佳選擇。
第二,關注資產配置,消極投資,仍然是事半功倍的投資策略。許多投資者由於過度自信,打探消息,頻繁操作,結果往往還不如投資於不同市場和資產的指數型基金。
第三,關注長期收益和交易成本。在考慮投資收益時,一定要關注扣除交易費用之後的淨收益,那些才是最終到手的真金白銀。
第四,增強風險意識和自我控制紀律性。克服散戶不願停損的缺點,及時鎖定損失敞口,控制下行風險。
第五,投資更像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散戶一定要堅持長期複利投資和增長,積少成多,持之以恆,才能產生優異的投資收益。
人生在世,必須不停地在未知和確定、今天和未來、內心和外界之間進行選擇。這種選擇的本質,也恰恰是投資的精髓所在。根據一些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研究,一旦投資者意識到自己在投資過程中的「朋友」和「敵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自己的錯誤,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
就像席勒教授不止一次提到的,他希望行為金融學成為「好」的金融學,希望金融學能夠幫助社會成為「好」的社會。我衷心希望本書就行為談理性,就投資談人性,幫助廣大散戶朋友成為更優秀的投資者,這樣也算是實現了筆者幫助散戶、回饋社會的初衷。
筆者衷心希望行為金融學知識、本書能夠成為散戶最親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