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當媽媽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打從開天闢地之初,女人懷孕、生產、養小孩,日復一日,舉世皆然。這是世人對女性的期望,也是我們女性當中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這件事一點都不新奇、一點都不特別。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寫一本書來談論母職呢?而且還是一本女性主義的書?幾年前的我很可能因此感到困惑。這樣一本書對幾年前的我而言,可能會顯得矛盾,畢竟,女性主義代表解放;女性主義應該質疑傳統枷鎖加諸女性身上的束縛、應該拒絕女性被指派的母親角色;女性主義代表顛覆、代表推翻一切。而媽媽不是這麼回事,母親這角色,是因循守舊、是家庭、是普羅眾生的習以為常、母親代表家務、育兒、換尿布、盡義務;母親的生活遲滯乏味,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母親,代表悲哀的瑣碎日常。簡而言之,就是平凡至極。如果這個媽媽是異性戀伴侶「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那個媽媽,那更是如此。
因此,幾年前我或許會這樣自問:女性主義能夠結合母職嗎?後來我生了孩子,我依然是個女性主義者,但如今,我兼具母親的身分。我和很多人一樣遭受極大震撼,我指的不是成為人母之後體驗到那份令人頭暈目眩的愛,我指的是另一種衝擊──我們事前沒想到的震撼。成為母親之後,我們的身分認同像經歷一場大地震,龐雜的家事不但壓垮了我們,也同時擊潰了我們對兩性平權的理想。和很多人一樣,我成為母親的過程就像一場海嘯,對我而言,成為人母這件事帶來極大喜悅,但於此同時,我也因此感到一股非常、非常巨大的憤怒。為什麼呢?因為生了孩子之後,我終究落入男女不平等的陷阱,但在這之前我是得以抗拒它的;因為成為母親之後,我感覺自己被看輕、被當成孩童對待,甚至常常被排擠。「母親」成了我唯一的身分,最重要的是,我經常覺得很孤單。
關於我身為新手媽媽的現實困境、切身體驗與困惑,我常覺得無處可以分享、覺得自己沒有對象可以參考、沒有榜樣,也沒有公眾人物可以代表我。更確切地說,我覺得我沒有可以借鏡的對象,讓我能以婦女解放、兩性平等的角度思考我身為母親的種種處境。在女性主義的討論範疇中,母職極少成為主題,在媽媽們的世界裡,女性主義似乎毫無容身之地,「母親」這角色,簡直像不得不與女性主義分道揚鑣,這一切彷彿表示:我們身為母親,就只能扮演母親。此外,我經常自問,那些和我一樣選擇生育,卻不認同傳統刻板印象那種媽媽寶貝粉紅世界的女性們,她們究竟在哪?這些獨立的女性,她們對生活有熱情、懂得享樂、不會把自己關在家裡、懂得旅行、會挺身爭取權益、有許多計畫等著實現,她們不全然符合刻板的女性形象,她們甚至會挺身反對性別不平等──這些女性生小孩之後變得如何?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像我這樣、像我們這樣、像我們的女性夥伴這樣的母親們,她們在哪裡?女性主義母親們,究竟在哪?
這些問題使我深深苦惱,於此同時,媽媽們的世界吹起一股新的旋風,這股旋風,正是女性主義的旋風。一些媽媽開始在社群媒體上高聲談論她們的憤怒、困境與兩難之處,她們在各個不同角落發聲,揭露她們身為母親的種種箝制、精神重擔,以及產後的孤寂。數年之內,這些女性們開始發聲,她們創建了結合女性主義與母職議題的媒體、戲劇與節慶活動,母職議題成為女性主義的重要議題,這並非偶然,許多女性如今成為母親之後,才發現自己比從前更加擁護女性主義。從前,她們對母職經驗抱持偏見,認為母職是奴役、是因循守舊,然而事實上,母職之於女性主義,是強而有力的催化劑。
為何這麼多母親忿忿不平? 為何有這麼多女性在成為人母之後,突然啟發了她們的女性主義思想?她們身為母親的現實生活、她們心中抱持的平權理想,這兩者該如何結合呢?在父權社會中當個母親是怎樣的課題?身為人母並同時擁護女性主義代表什麼?為了深入了解這些問題,我向許多母親提問,也諮詢了許多學者、專家、社運人士。我想理解為何母職議題被女性主義運動拒於門外,以及該議題為何比表面上看來更容易引起爭議?我想理解為何母親們被剝奪身體與選擇權,而她們又能夠透過何種方式將之取回;我想知道為何時至今日家務負擔仍舊是女性的重擔,並探討我們是否有朝一日能夠擺脫、如何擺脫它;我想知道為何育兒總讓女性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並探討我們能透過什麼方式讓這件事不再如此失衡。儘管我們背負教養孩子的重責大任,我仍想知道,我們能藉由何種管道擺脫「完美母親」的樣板,也擺脫「壞媽媽」的標籤束縛;我也想理解,為何社會對母親們視而不見,而她們又是如何在種種艱困的處境中,現身於媒體與政治空間。
本書不只是揭發現狀的一記棒喝,亦是婦女解放的實用工具書。本書藉由大量訪談與分析,提供各種思維模式與實際行動的方針,讓母親們懂得如何面對社會加諸她們生命中所有不同面向的陷阱。現代女性深信她們已經享有兩性平等,她們成長於這樣的神話當中,對這個世代的女性而言,成為母親就是她們對此幻滅的時刻,但於此同時,母職議題的相關領域充滿培力的可能性,並能使她們藉此肯定自我,關於這點,本書將會深入說明。除此之外,本書亦綜合論述關於母職的種種措施,並說明這些措施如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之內,化為女性主義政治議題。
本書的主題是母親,偶爾也提及父親。讀者們或許會認為我不夠重視那些「新好爸爸」,他們會請育嬰假、會分擔家務、出席家長會,並挺身反對時段太晚的工作會議。這樣的父親確實存在,但本書很少提及這樣的父親,是因為在統計數據中,這樣的父親其實也很少,這並非因為父親們不憧憬更為兩性平等的親職關係,但我認為相關議題應由男性自己提出討論,讓他們去帶動這場父親們的革命。
因此本書的主題是母親,且書中探討的主要情況是異性戀的情況。這並非刻意對異性戀之外的其他經驗、其他母親與其他形式的家庭視而不見,僅只是因為異性戀的相關資料是最多的,而且異性戀家庭是我自認較有資格談論的主題,因為我就是置身其中的一名母親。目前的女性主義會反思異性戀常規體制、嘗試跳脫異性戀思維、思索基進女同志主義,我認為是非常引人入勝且激勵人心的。身為母親或考慮成為母親的女性,她們如今正在經歷或未來想像的育兒生活,以大部分人的狀況來說,仍是和男性伴侶一同建構的生活,我想傳達的對象是這樣的女性。這本書是獻給那些留在異性戀體制中、守著伴侶關係,並且應該會繼續身在其中的女性;獻給那些想要有小孩的女性,和那些再也受不了她們的小孩的女性、喜愛扮演母親的女性、再也無法忍受扮演母親的女性、選擇為孩子犧牲自我的女性、希望兼顧職涯的女性;獻給所有努力打點家裡、勤煮三餐、拉拔小孩長大,卻又同時不斷懷疑自己的選擇、質疑自己生活、對自己的母職或女性主義信念抱持疑惑的母親們。
像我們這樣的母親,都各自面對母職引起的困境、箝制與不公不義。若我們團結一致,便能將我們的母親身分轉化為婦女解放的實踐場所,為女性主義而奮戰──為了我們、為了我們之後的其他母親們,也為了我們的女兒。有朝一日,我們的女兒或許也會成為人母……成為女性主義母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