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Lord Guan)或關帝(Emperor Guan),是中國最受歡迎和影響最大的諸多神靈之一,正如佛教的觀音菩薩一樣。關公信仰肇始於唐代後期並一直持續到現在。本書不僅是對關公信仰本身的研究,同時也是對口頭文化在一個文字變得越來越重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其巨大影響力的研究。我們將逐一討論關公信仰興起的各個階段:剛開始,祂以餓鬼的形象出現,之後在唐代(六一八-九○七)被一位著名的佛教高僧所點化,皈依佛門,成為佛教伽藍神,到了宋代(九六○-一二七六)又被道教張天師招募成為驅魔將軍。緊接著,我們將繼續討論關公作為雨神,作為對抗惡魔、野蠻人的保護神,並最終成為道德典範和萬能救世主的過程。在關公成神的歷程中,關公自身的威力,尤其是關公利用暴力(violent action)去行善,在其形象演變中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
當我們關注某一神靈崇拜的時候,就會研究人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生活中(與神靈相關的)重要時刻的記憶。在本研究涉及的那些記憶中,關公及其相關活動總會在個體或群體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在那些故事裡,人們常常會記著神靈如何支持和保護他們,甚至如何懲罰壞人。當然,他們的記憶也經常提供一些資訊,包括自己的親身經歷,而不僅僅是作為敘述者講述各類事實和故事。那些對這些故事的形成做出積極貢獻的人,自然也就決定了這些所謂「記憶」將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給後人。除了研究那些作為文本保留下來的記憶,我還會透過這些記憶去分析各種不同的行動,儘管相關的內容並不完美也不完整。這些行動包括不時發生的、花費高昂的修建和重建活動、年度的祭祀和巡遊,集體儀式和個體性的崇拜等,在這些活動中為了表達對神靈的尊崇,或者為了便於在儀式活動中列出神靈具體的護佑內容,會產生大量的口頭和文字敘述、戲劇表演和宗教經文等。儘管我無法保證可以顧及關羽崇拜的所有方面,但還是會努力描繪出幾個世紀以來這一信仰合乎情理並具有典型意義的變遷圖景。
在本書中,我們遇到的一些事件是非常個體化的,甚至有些是個人生命中非常私密的時刻。這種私密性的層面通常隱藏在口頭用語或者奇聞逸事中,這些奇聞逸事的重點往往在於突出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而非揭示隱藏在故事後面的人的情緒變化。此外,還有一些事件則不僅關乎個體,更關乎不同的群體。從鄉村到城鎮、到整個區域,乃至整個國家,這些事件都是更大範圍內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故事中,關公和其他神靈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這些故事化為人們記憶的一部分,它們自身就凝成歷史。歷史學家的首要任務就是去恢復這些故事,以便進一步理解在共同歷史背景中被建構的地方認同。
因此,透過研究關公成神的過程,我們將會觸及帝制時期中國的政治、社會乃至經濟等各個層面,揭示出地方社會的焦慮,精英和普通人的關切,有時甚至會討論到居住於深宮中帝王們的憂慮。我們的材料主要源於占社會主導地位的男性作者所撰寫的非常有影響的各類文本,儘管我們往往不是很清楚這些作者確切的社會背景。由於這些作者具有文字書寫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肯定他們接受過良好教育,但無法判斷他們屬於上層還是下層士紳、是商人還是店主,或者僅僅是地方書吏或衙役。當然,如果我掌握更多的資訊,就會試圖給出更為明確的稱謂。
本書主要針對研究宗教文化的歷史學家,但更面向具有各種不同背景的中國歷史學家,希望他們不要把宗教文化的研究僅僅留給一些(宗教研究的)專家。事實上,如果說我還希望一般的歷史學家能夠從本書中獲得什麼的話,那就是我們應該把宗教文化視為歷史上人們從事各種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諸多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動力之一,更關鍵的是,還應該把宗教文化視為社會和教育背景不同的人們所構築的,關於過去共同記憶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無疑是一項關於傳統中國最為重要的廟宇崇拜的個案研究,但也涵蓋很多其他更為廣泛的議題。我們關注的中心始終是與神祇相關的人們的親身經歷、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實踐和他們形塑自身信仰的具體方式。與此同時,我試圖表明在那個我們通常認為文字已經占據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口頭文化及透過口頭方式進行文化傳播仍然是引人注目的。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看作對口頭文化的知識考古,也就是去發掘那些隱藏在文本與實物背後的口頭文化。
當我們關注某一神靈崇拜的時候,就會研究人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生活中(與神靈相關的)重要時刻的記憶。在本研究涉及的那些記憶中,關公及其相關活動總會在個體或群體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在那些故事裡,人們常常會記著神靈如何支持和保護他們,甚至如何懲罰壞人。當然,他們的記憶也經常提供一些資訊,包括自己的親身經歷,而不僅僅是作為敘述者講述各類事實和故事。那些對這些故事的形成做出積極貢獻的人,自然也就決定了這些所謂「記憶」將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給後人。除了研究那些作為文本保留下來的記憶,我還會透過這些記憶去分析各種不同的行動,儘管相關的內容並不完美也不完整。這些行動包括不時發生的、花費高昂的修建和重建活動、年度的祭祀和巡遊,集體儀式和個體性的崇拜等,在這些活動中為了表達對神靈的尊崇,或者為了便於在儀式活動中列出神靈具體的護佑內容,會產生大量的口頭和文字敘述、戲劇表演和宗教經文等。儘管我無法保證可以顧及關羽崇拜的所有方面,但還是會努力描繪出幾個世紀以來這一信仰合乎情理並具有典型意義的變遷圖景。
在本書中,我們遇到的一些事件是非常個體化的,甚至有些是個人生命中非常私密的時刻。這種私密性的層面通常隱藏在口頭用語或者奇聞逸事中,這些奇聞逸事的重點往往在於突出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而非揭示隱藏在故事後面的人的情緒變化。此外,還有一些事件則不僅關乎個體,更關乎不同的群體。從鄉村到城鎮、到整個區域,乃至整個國家,這些事件都是更大範圍內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故事中,關公和其他神靈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這些故事化為人們記憶的一部分,它們自身就凝成歷史。歷史學家的首要任務就是去恢復這些故事,以便進一步理解在共同歷史背景中被建構的地方認同。
因此,透過研究關公成神的過程,我們將會觸及帝制時期中國的政治、社會乃至經濟等各個層面,揭示出地方社會的焦慮,精英和普通人的關切,有時甚至會討論到居住於深宮中帝王們的憂慮。我們的材料主要源於占社會主導地位的男性作者所撰寫的非常有影響的各類文本,儘管我們往往不是很清楚這些作者確切的社會背景。由於這些作者具有文字書寫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肯定他們接受過良好教育,但無法判斷他們屬於上層還是下層士紳、是商人還是店主,或者僅僅是地方書吏或衙役。當然,如果我掌握更多的資訊,就會試圖給出更為明確的稱謂。
本書主要針對研究宗教文化的歷史學家,但更面向具有各種不同背景的中國歷史學家,希望他們不要把宗教文化的研究僅僅留給一些(宗教研究的)專家。事實上,如果說我還希望一般的歷史學家能夠從本書中獲得什麼的話,那就是我們應該把宗教文化視為歷史上人們從事各種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諸多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動力之一,更關鍵的是,還應該把宗教文化視為社會和教育背景不同的人們所構築的,關於過去共同記憶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無疑是一項關於傳統中國最為重要的廟宇崇拜的個案研究,但也涵蓋很多其他更為廣泛的議題。我們關注的中心始終是與神祇相關的人們的親身經歷、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實踐和他們形塑自身信仰的具體方式。與此同時,我試圖表明在那個我們通常認為文字已經占據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口頭文化及透過口頭方式進行文化傳播仍然是引人注目的。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看作對口頭文化的知識考古,也就是去發掘那些隱藏在文本與實物背後的口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