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拆除習慣天花板,越習慣越自由
亞里斯多德曾說,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過去,我以為建立美好習慣是十分困難的事,不是處於臨淵羨魚的階段,就是陷入半途而廢的悔恨深淵,變成自我超越的逃兵。
直到二○一九年暑假接觸到《原子習慣》這本書,生活逐漸有了轉變。身受其利的我,在國立臺灣圖書館二○二一年一月的「終結句點王.online 讀書會」,與線上書友分享自己如何利用每天進步百分之一的系統,改變觀念、建立習慣、產生身分認同,讓我走在人生目標清晰的旅途上。
這次的讀書會,觀眾互動熱絡,許多朋友紛紛允諾要投入日常實踐,我也因本書開始實踐習慣形成四步驟,受益匪淺,不僅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時間管理、運動等習慣,更邁向正向轉念、自我實現的有光世界。
最幸運的是,國臺圖的《原子習慣》線上讀書會分享,讓我邁向「原子書寫」的嶄新里程碑。當年五月,我和主編淑雲、專案企畫蕙婷相約見面,那是疫病蔓延的初始,人心惶惶,生活型態驟變,我因而決定全面啟動原子習慣的實踐之旅。這個初心讓我們有志一同地決定新書方向:從疫情前到疫情後,我如何將《原子習慣》的知識化為行動與實踐的歷程,透過文字真誠地與讀者分享,建立好習慣,就能輕鬆提供內外的安頓與支持。
這本書從閱讀到實踐、實踐到成書,歷經三年多的時光。回顧這段「想法升級、行動落實、生命對話」的歷程,自己不斷在「提示、渴望、回應、獎賞」的迴路,因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覺察到過去行為的盲點,然後有意識地打造良好的習慣,進而改變。
慢慢地,我建立自我的身分認同,面對挫折也不會過度焦慮、痛苦、憤怒,運用書中的簡單四步驟,讓情緒穩定、生活作息趨向規律。這段時光因生活有序、情緒穩定,身心變得更自由自在,受挫力也提升不少,甚至因為有效地執行計畫,讓自己願意挑戰過去無法完成的事,從中獲得許多跨越的經驗和挑戰的成就感。
一千多個日子過去了,因為改變飲食習慣,身體變得強壯了;因為習慣走路、運動,體力與耐力也躍進了;最重要的是,人際關係從被動到主動,贏得許多真誠的友誼。《原子習慣》讓我不只建立一個又一個好習慣,它還讓我不自覺地突破慣性思維,在教學、閱讀、書寫、價值觀等方面彷若脫胎換骨。尤其,二○二二年就像原子習慣的豐收期:四月受邀到新加坡擔任世界書香日與文學四月天開幕嘉賓,還擔任金石堂書店下半年的愛書大使,甚至在年末完成新北創新教育加速器計畫三年的任務執行。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跨閱」工作坊的共備工作,也邁入成熟的第三年,而「Song 讀」閱讀社群從成立到穩健運行已是第五年了;至於,在書寫的實踐上,出版了三本創作風格迥異的書——《國學潮人誌2》是古文新解,《有情人間》是生平第一本散文集,《用書打怪》則是後疫情時代重要關鍵力與對應書單的分享。
讀者開始紛紛傳訊息問我:「怡慧,你一天不也是二十四小時,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工作、教學、閱讀、寫作?」如果真要歸因,我想是《原子習慣》讓我的人生蛻變。
因此,帶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情,《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在二○二三年出版了。
這本書期待以如實而誠懇的筆觸和事例,與大家分享自己實踐的祕訣和內在感受。同時,我也採訪正在實踐《原子習慣》的五位好朋友:張永慶校長、姜兆彤老師、黃浩勳老師、劉又瑄藥師、吳昌諭主任,並將他們的實踐心得記錄在後記,讓更多實例鼓舞讀者建立好習慣,且以「原子習慣」為日常的實踐,一起走在不斷進步成長的路上。我們都是良好習慣的見證者,並用時間和毅力證明原子習慣持續累積帶來的快速躍遷。我常想,閱讀帶給一個人的生命奇蹟是什麼?或許就是我與《原子習慣》從遇見到實踐,實踐到再創的過程。
《原子習慣》幫助我拆除了習慣天花板,建置有效、清楚的習慣系統,更讓好習慣的養成「無上限」。自動化的好習慣除了帶來內心的盈滿之外,也讓我們邁向成功之路。當我畫上寫作日曆的最後一顆「蘋果」時,集滿的寫作記號,也讓《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象徵順利出版的獎勵。這神奇的旅程印證了一個好習慣真能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且讓我們終生受益。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從不運動到運動者
我曾是一個能搭車絕不走路的人。可能是不喜歡走路帶來的身體濕黏感,汗水淋漓不只不能讓我覺得舒壓,反而讓我有些煩躁,直到有天身體微恙就診,醫生告訴我:「你看起來很瘦削,但是你的體脂偏高,再不運動,不久後可能內臟脂肪數值也會過高,最後可能會連帶影響健康。」醫生的話猶如晴天一響雷的警訊,我開始觀察我的BMI值、基礎代謝率,從客觀數字來推論自己的「健康」真相。
或許,運動的初衷不是為了愛美,而是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如果我失去健康,人生許多想做的事、要實踐的理想,可能都會變成泡影。
但是,我要怎麼和運動親近,和它成為朋友?
處於躊躇期,剛好遇到《原子習慣》上市,我對於習慣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不只深感興趣,同時,也懷著好奇與探索的精神,想要從細微的改變看見習慣前後巨大的差異。
循序漸進,建立「運動者」身分
想要得到健康,可以使用《原子習慣》的習慣系統。透過建立微小的慣常行為,互相堆疊激發效益,而效益又會彼此相乘,最終遠遠超過你的預期。
以我而言,運動就像是改變身分。當我進行認同的具體化行為,如每天都走路(跑步)鍛鍊身體,這代表我認同自己是運動者;當我每天重複不斷地運動,就強化了我是「運動者」的身分。透過習慣漸進式的演化,每天在一點點地轉變,同時在一個習慣與一個習慣之間,持續經歷自我的內外調整。
身分認同:運動者
過程:每天走路上下班
結果:每日走路超過萬步
上面是我認同運動者的身分,透過每日增加走路強度,最後完成每日萬步的經過。但是,初始不運動的我因無法立刻看到這個習慣改變的結果,發現要完成「每日萬步」真的很困難。因此我運用《原子習慣》提到的策略,就是先設定目標,再依照五種難度的步驟來執行。
‧第一階段
強度:非常容易/做法:穿上舒服的鞋走路/花費時間:一週
‧第二階段
強度:容易/做法:每天走路上班/花費時間:一個月
‧第三階段
強度:中等/做法:每天走一萬步/花費時間:三個月
‧第四階段
強度:困難/做法:每天走+跑一萬步/花費時間:半年
‧第五階段
強度:非常困難/做法:每週至少夜跑兩次,每次至少三公里/花費時間:一年
目標設定後,我讓這件事變簡單,不急著一定要按表操課,但我決心讓運動這個行為,每天都要出現在生活中。運動的時間盡量綑綁喜歡的事,不讓自己聚焦在運動,反而是著重在喜歡的事情上,如聽音樂。我為大腦按下「重新整理」鍵,讓運動和聽音樂變成一個自動化的行為。例如出門前,我會先喝杯咖啡,進行短暫的冥想,至少心情保持清空狀態,刺激走路的時候能夠有愉悅的心情,讓走路上班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同時,認識大腦運作模式。大腦喜歡游移在專注和發散之間,走路上班和聽音樂,剛好能讓自己覺得放鬆,順便有種開機上班的儀式感,適切地切換家裡和工作場域不同的模式,讓大腦知道:當走路這個動作結束,就要進入上班模式。上班需要專注,可能情緒要比較緊繃,透過走路上班,連結專注上班的提示,當大腦進入自動化之後,居家與工作模式的切換也就不容易錯置或打結。
當然,要每天走路上班,認同自己是運動者,並且相信自己可以改變,都得回到習慣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的練習。我的做法如下。 提示:運用習慣記分卡的概念 渴望:利用誘惑綑綁策略 回應:最小努力原則 獎賞:達標的有形/無形獎勵
當我運用習慣記分卡的概念,下載計步器APP,彷彿提醒我要注意計步器的數字。我從數字的提示,覺察自己的運動習慣。看到每天累積的步數,我開始相信自己是可以輕鬆運動的人了。
還有,我很喜歡邊做事邊聽音樂,沉浸在音樂的氛圍裡,反而會讓我更加專注。因此,我利用誘惑綑綁策略,出門就打開手機下載的音樂,戴上耳機,邊走路邊聽音樂,音樂播完,我應該也就走到學校了。
偶爾在偷懶之心興起時,我會邀請住在附近的同事一起走路上、下班。對一個不運動的人來說,我必須先讓動起來這件事變簡單。所以剛開始,我會先搭幾站的公車,讓走路上班變得簡單,縮短走路距離,減少心裡的排斥感;接著慢慢讓搭乘站數變少,最後終於可以不再搭公車。而當我對走路上班不感到吃力的時候,再加入夜跑的習慣,讓運動變得和呼吸一樣自然,跑步這個行為開始變得不會太困難。
最後,我會記錄每日的運動量,數字不斷攀升,彷彿也是在鼓舞自己的達標行為。同時,我發現自己的腿部出現肌肉,有了漂亮的線條,這種身體曲線的改變,彷彿是對健康身體的實質獎勵。初始,我也會用迴紋針作為獎賞機制,每累積一個迴紋針,就投入五十元硬幣,日積月累之後,就能買一件喜歡的東西,犒賞自己。
■如何將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四大魔法用在課堂上?
新學期的開始,學生不僅要重新適應學校作息,心情也因長假結束起伏不定,注意力缺失。如何利用一個能建立好習慣的環境,來幫助學生學習呢?
《原子習慣》提到的做法是:想要練習吉他,就把吉他立在客廳中央,讓你可以看到,激發你彈吉他的習慣;想要多喝水,就要在家中不同的地方放置裝滿水的瓶子。因此,新學期想要建立一個學習的環境,就要讓情境觸發習慣的提示,例如,教室的布置是否可以提示學生學習?班級圖書櫃的設置能否讓學生方便拿取書籍?還有布告欄的設計,有每週閱讀主題,可以搭配讀報教育來更換,創造一個學習的強大氣場。看似微小的環境改變,卻能讓學生在充滿學習氛圍的環境中,輕鬆養成學習的習慣。
用對方法,面對學習就不必動用鋼鐵心。只要能找到關鍵與訣竅,認真實踐,微小的改變也能讓課室學習產生複利效應,一如《原子習慣》提到的:「如滾雪球般,為你的人生帶來豐碩成果!」
讓「上課了」的提示顯而易見
《原子習慣》提到,習慣迴路的第一步驟是與提示連結。「上課了」的提示越明顯,越能讓學生專注於課室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建立上課的儀式感。《三十秒專注力法則》說過,讓精神集中可利用「三聲法」,透過感官轉移,專注在聽覺的集中,不只可消除雜念,也能作為課程進行前的收心操,利用專注力的訓練,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儀式。進行三聲法時,曾意外發現上課環境過於嘈雜容易使人分心,讓教室安靜,改變不友善的環境是當務之急。
還有,我會請學生在課桌上只放置五色筆和筆記本,讓桌上物品簡單不紊亂,以免影響學習的專注。五色筆的作用如下。
•藍色略讀筆的魔法:我會請學生先用藍色筆進行略讀標示,先為重要的關鍵詞或句子進行第一次的閱讀記錄。文本關鍵色=藍色。
•紅色重點筆的魔法:上課時老師強調的重點,用紅筆再次標示圈點,有效增強記憶點,進行學習的重點記錄。文本考點色=紅色。
•綠色詰問筆的魔法:對於研讀的主題若有疑惑,就以綠色筆記錄,針對文本提出的、可能是礙於篇幅沒有完整陳述,或是自己有所質疑的部分進行提問。文本提問色=綠色。
•黃色概念筆的魔法:將過去相關的主題以黃色筆羅列,把知識概念化,從過去到現在,進行知識深度的串接。文本連結色=黃色。
•紫色探究筆的魔法:學習完這個單元的知識後,是不是能把內容畫成視覺圖表?或是能否延伸出相關主題?文本探究色=紫色。
五色筆的閱讀順序很重要,能夠建立深度學習的策略,透過色彩分類,讓學習由易而難,由單純到複雜。當學習和五色筆連結在一起,專注力會提升,你要不斷變化手上的色筆,與所學知識之間進行思考的串接。每枝筆代表學習的不同區塊,透過顏色為知識進行色彩提示,輕鬆養成一個接一個的學習步驟。
讓「專注」與「做筆記」變得有吸引力
《原子習慣》把習慣(上課專注)與渴望連結,這是習慣迴路的第二步驟。建立新行為對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吸引力,就很難讓他們長期執行。因此,當全班處於專注的氛圍,上課的學習氣場就養起來了。當你想打盹,隔壁同學正處於精神奕奕的心流狀態,無形之中,你也被他的態度激勵,進而覺得學習變得有吸引力。身邊有個可以學習的楷模,神遊的同學就能建立專注的習慣。
同時,老師也可以透過不同種類的筆記術,先進行關鍵字句的摘要,例如定義、數據、人名、地名、時間、事件等,培養學生的「摘要」力;接著,讓學生擁有從關鍵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的「歸納」力;最後把小知識打包成概念,進行不同觀點的思考,清楚分析觀點與事實後,產生自己的「結論」力。筆記的形式不拘,但必須具備上述幾個區塊與欄位。
讓學生先對學習產生熱情,在誘因綑綁的策略下,建立自己的專注力。接著運用習慣堆疊,讓學生執行上課做筆記的習慣,學生的學習就會進入以下模式:
「做完〔三十秒專注力〕之後,我會執行〔上課專注的行為〕。」
「做完〔上課專注的行為〕之後,我會執行〔做筆記〕。」
剛開始,先不管學生的專注可維持幾分鐘,也不管做的筆記完整度有多高。當他們試著把這些動作變成自動化行為時,就能讓他們開始記錄自己每日專注聽課的時間、做筆記的效率程度,然後觀察數據是否有逐日增加,若有增加就進行記錄,以利累積成設定目標後,進行獎賞。
轉換學習模式,讓專注行為變得輕而易舉
如何讓學生覺得「專注」這件事輕而易舉,以維持長期專注?《原子習慣》提供了一個策略:最小努力原則。讓習慣變得簡單,就算沒有意願也可以執行。例如上課時明確地給學生每階段的學習目標,當他們知道目前要進行的學習表現為何,就容易專注。大腦通常每十五分鐘就會開始變得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確實掌握動、靜態的學習方式,在一堂四十五或五十分鐘的課程裡,有意識地導入學習動機,利用生活情境連結學習內容的知識點,有系統地把學習能力逐步加深,讓每個學習單元都能切成更小的單元。在課程邏輯的設計下,像是手遊的闖關打怪,學生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完成解題。遇到卡關就立即引導,循循善誘,猶如彩蛋增加他的「解題」欲望。你給的學習鷹架要穩固,難度要降低,障礙要變少,學生的專注度就容易提升。
每個新習慣的建立,要從簡單易執行的目標開始,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信就好。剛開始,學生只能專注一分鐘,甚至只拿出筆記本,就是行為改變的成果,至少比起之前遇到書就秒睡,或是坐著神遊,甚至不小心睡著的情況,都算是進步了。
讓專注行為的獎賞令學生滿足
習慣迴路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獎賞。如果專注行為能與獎賞產生連結——學生感覺上課時專注學習是美好且讓自己滿足的過程——他們就會不斷複製這個行為。例如,老師適時且具體的讚美,就是容易令學生滿足的獎勵;還有,放大且聚焦學生的專注行為,善用隱惡揚善的機制,營造上課人人專注是班級與眾不同的學習特質,並建立專注力的榮譽感。只要是在班級秩序的允許下,可以多多正面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而非負面貶抑他們的學習缺失。
有時候,獎賞代幣也能鼓勵學生的正向學習行為。可以和學生討論獎賞的機制,門檻也不用太高,甚至不一定要是真實物質的回饋,例如可以在學習態度上加分、作業可以減少分量,甚至學生上課時切實學會的知識、技能、態度,都足以讓紙筆評量的次數降低。如果全班專注學習、目標超前,就可以調整學習內容,進行學生喜歡的激勵活動,讓正向行為在未來的課堂上更輕鬆地達標。
亞里斯多德曾說,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過去,我以為建立美好習慣是十分困難的事,不是處於臨淵羨魚的階段,就是陷入半途而廢的悔恨深淵,變成自我超越的逃兵。
直到二○一九年暑假接觸到《原子習慣》這本書,生活逐漸有了轉變。身受其利的我,在國立臺灣圖書館二○二一年一月的「終結句點王.online 讀書會」,與線上書友分享自己如何利用每天進步百分之一的系統,改變觀念、建立習慣、產生身分認同,讓我走在人生目標清晰的旅途上。
這次的讀書會,觀眾互動熱絡,許多朋友紛紛允諾要投入日常實踐,我也因本書開始實踐習慣形成四步驟,受益匪淺,不僅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時間管理、運動等習慣,更邁向正向轉念、自我實現的有光世界。
最幸運的是,國臺圖的《原子習慣》線上讀書會分享,讓我邁向「原子書寫」的嶄新里程碑。當年五月,我和主編淑雲、專案企畫蕙婷相約見面,那是疫病蔓延的初始,人心惶惶,生活型態驟變,我因而決定全面啟動原子習慣的實踐之旅。這個初心讓我們有志一同地決定新書方向:從疫情前到疫情後,我如何將《原子習慣》的知識化為行動與實踐的歷程,透過文字真誠地與讀者分享,建立好習慣,就能輕鬆提供內外的安頓與支持。
這本書從閱讀到實踐、實踐到成書,歷經三年多的時光。回顧這段「想法升級、行動落實、生命對話」的歷程,自己不斷在「提示、渴望、回應、獎賞」的迴路,因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覺察到過去行為的盲點,然後有意識地打造良好的習慣,進而改變。
慢慢地,我建立自我的身分認同,面對挫折也不會過度焦慮、痛苦、憤怒,運用書中的簡單四步驟,讓情緒穩定、生活作息趨向規律。這段時光因生活有序、情緒穩定,身心變得更自由自在,受挫力也提升不少,甚至因為有效地執行計畫,讓自己願意挑戰過去無法完成的事,從中獲得許多跨越的經驗和挑戰的成就感。
一千多個日子過去了,因為改變飲食習慣,身體變得強壯了;因為習慣走路、運動,體力與耐力也躍進了;最重要的是,人際關係從被動到主動,贏得許多真誠的友誼。《原子習慣》讓我不只建立一個又一個好習慣,它還讓我不自覺地突破慣性思維,在教學、閱讀、書寫、價值觀等方面彷若脫胎換骨。尤其,二○二二年就像原子習慣的豐收期:四月受邀到新加坡擔任世界書香日與文學四月天開幕嘉賓,還擔任金石堂書店下半年的愛書大使,甚至在年末完成新北創新教育加速器計畫三年的任務執行。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跨閱」工作坊的共備工作,也邁入成熟的第三年,而「Song 讀」閱讀社群從成立到穩健運行已是第五年了;至於,在書寫的實踐上,出版了三本創作風格迥異的書——《國學潮人誌2》是古文新解,《有情人間》是生平第一本散文集,《用書打怪》則是後疫情時代重要關鍵力與對應書單的分享。
讀者開始紛紛傳訊息問我:「怡慧,你一天不也是二十四小時,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工作、教學、閱讀、寫作?」如果真要歸因,我想是《原子習慣》讓我的人生蛻變。
因此,帶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情,《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在二○二三年出版了。
這本書期待以如實而誠懇的筆觸和事例,與大家分享自己實踐的祕訣和內在感受。同時,我也採訪正在實踐《原子習慣》的五位好朋友:張永慶校長、姜兆彤老師、黃浩勳老師、劉又瑄藥師、吳昌諭主任,並將他們的實踐心得記錄在後記,讓更多實例鼓舞讀者建立好習慣,且以「原子習慣」為日常的實踐,一起走在不斷進步成長的路上。我們都是良好習慣的見證者,並用時間和毅力證明原子習慣持續累積帶來的快速躍遷。我常想,閱讀帶給一個人的生命奇蹟是什麼?或許就是我與《原子習慣》從遇見到實踐,實踐到再創的過程。
《原子習慣》幫助我拆除了習慣天花板,建置有效、清楚的習慣系統,更讓好習慣的養成「無上限」。自動化的好習慣除了帶來內心的盈滿之外,也讓我們邁向成功之路。當我畫上寫作日曆的最後一顆「蘋果」時,集滿的寫作記號,也讓《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象徵順利出版的獎勵。這神奇的旅程印證了一個好習慣真能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且讓我們終生受益。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從不運動到運動者
我曾是一個能搭車絕不走路的人。可能是不喜歡走路帶來的身體濕黏感,汗水淋漓不只不能讓我覺得舒壓,反而讓我有些煩躁,直到有天身體微恙就診,醫生告訴我:「你看起來很瘦削,但是你的體脂偏高,再不運動,不久後可能內臟脂肪數值也會過高,最後可能會連帶影響健康。」醫生的話猶如晴天一響雷的警訊,我開始觀察我的BMI值、基礎代謝率,從客觀數字來推論自己的「健康」真相。
或許,運動的初衷不是為了愛美,而是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如果我失去健康,人生許多想做的事、要實踐的理想,可能都會變成泡影。
但是,我要怎麼和運動親近,和它成為朋友?
處於躊躇期,剛好遇到《原子習慣》上市,我對於習慣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不只深感興趣,同時,也懷著好奇與探索的精神,想要從細微的改變看見習慣前後巨大的差異。
循序漸進,建立「運動者」身分
想要得到健康,可以使用《原子習慣》的習慣系統。透過建立微小的慣常行為,互相堆疊激發效益,而效益又會彼此相乘,最終遠遠超過你的預期。
以我而言,運動就像是改變身分。當我進行認同的具體化行為,如每天都走路(跑步)鍛鍊身體,這代表我認同自己是運動者;當我每天重複不斷地運動,就強化了我是「運動者」的身分。透過習慣漸進式的演化,每天在一點點地轉變,同時在一個習慣與一個習慣之間,持續經歷自我的內外調整。
身分認同:運動者
過程:每天走路上下班
結果:每日走路超過萬步
上面是我認同運動者的身分,透過每日增加走路強度,最後完成每日萬步的經過。但是,初始不運動的我因無法立刻看到這個習慣改變的結果,發現要完成「每日萬步」真的很困難。因此我運用《原子習慣》提到的策略,就是先設定目標,再依照五種難度的步驟來執行。
‧第一階段
強度:非常容易/做法:穿上舒服的鞋走路/花費時間:一週
‧第二階段
強度:容易/做法:每天走路上班/花費時間:一個月
‧第三階段
強度:中等/做法:每天走一萬步/花費時間:三個月
‧第四階段
強度:困難/做法:每天走+跑一萬步/花費時間:半年
‧第五階段
強度:非常困難/做法:每週至少夜跑兩次,每次至少三公里/花費時間:一年
目標設定後,我讓這件事變簡單,不急著一定要按表操課,但我決心讓運動這個行為,每天都要出現在生活中。運動的時間盡量綑綁喜歡的事,不讓自己聚焦在運動,反而是著重在喜歡的事情上,如聽音樂。我為大腦按下「重新整理」鍵,讓運動和聽音樂變成一個自動化的行為。例如出門前,我會先喝杯咖啡,進行短暫的冥想,至少心情保持清空狀態,刺激走路的時候能夠有愉悅的心情,讓走路上班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同時,認識大腦運作模式。大腦喜歡游移在專注和發散之間,走路上班和聽音樂,剛好能讓自己覺得放鬆,順便有種開機上班的儀式感,適切地切換家裡和工作場域不同的模式,讓大腦知道:當走路這個動作結束,就要進入上班模式。上班需要專注,可能情緒要比較緊繃,透過走路上班,連結專注上班的提示,當大腦進入自動化之後,居家與工作模式的切換也就不容易錯置或打結。
當然,要每天走路上班,認同自己是運動者,並且相信自己可以改變,都得回到習慣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的練習。我的做法如下。 提示:運用習慣記分卡的概念 渴望:利用誘惑綑綁策略 回應:最小努力原則 獎賞:達標的有形/無形獎勵
當我運用習慣記分卡的概念,下載計步器APP,彷彿提醒我要注意計步器的數字。我從數字的提示,覺察自己的運動習慣。看到每天累積的步數,我開始相信自己是可以輕鬆運動的人了。
還有,我很喜歡邊做事邊聽音樂,沉浸在音樂的氛圍裡,反而會讓我更加專注。因此,我利用誘惑綑綁策略,出門就打開手機下載的音樂,戴上耳機,邊走路邊聽音樂,音樂播完,我應該也就走到學校了。
偶爾在偷懶之心興起時,我會邀請住在附近的同事一起走路上、下班。對一個不運動的人來說,我必須先讓動起來這件事變簡單。所以剛開始,我會先搭幾站的公車,讓走路上班變得簡單,縮短走路距離,減少心裡的排斥感;接著慢慢讓搭乘站數變少,最後終於可以不再搭公車。而當我對走路上班不感到吃力的時候,再加入夜跑的習慣,讓運動變得和呼吸一樣自然,跑步這個行為開始變得不會太困難。
最後,我會記錄每日的運動量,數字不斷攀升,彷彿也是在鼓舞自己的達標行為。同時,我發現自己的腿部出現肌肉,有了漂亮的線條,這種身體曲線的改變,彷彿是對健康身體的實質獎勵。初始,我也會用迴紋針作為獎賞機制,每累積一個迴紋針,就投入五十元硬幣,日積月累之後,就能買一件喜歡的東西,犒賞自己。
■如何將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四大魔法用在課堂上?
新學期的開始,學生不僅要重新適應學校作息,心情也因長假結束起伏不定,注意力缺失。如何利用一個能建立好習慣的環境,來幫助學生學習呢?
《原子習慣》提到的做法是:想要練習吉他,就把吉他立在客廳中央,讓你可以看到,激發你彈吉他的習慣;想要多喝水,就要在家中不同的地方放置裝滿水的瓶子。因此,新學期想要建立一個學習的環境,就要讓情境觸發習慣的提示,例如,教室的布置是否可以提示學生學習?班級圖書櫃的設置能否讓學生方便拿取書籍?還有布告欄的設計,有每週閱讀主題,可以搭配讀報教育來更換,創造一個學習的強大氣場。看似微小的環境改變,卻能讓學生在充滿學習氛圍的環境中,輕鬆養成學習的習慣。
用對方法,面對學習就不必動用鋼鐵心。只要能找到關鍵與訣竅,認真實踐,微小的改變也能讓課室學習產生複利效應,一如《原子習慣》提到的:「如滾雪球般,為你的人生帶來豐碩成果!」
讓「上課了」的提示顯而易見
《原子習慣》提到,習慣迴路的第一步驟是與提示連結。「上課了」的提示越明顯,越能讓學生專注於課室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建立上課的儀式感。《三十秒專注力法則》說過,讓精神集中可利用「三聲法」,透過感官轉移,專注在聽覺的集中,不只可消除雜念,也能作為課程進行前的收心操,利用專注力的訓練,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儀式。進行三聲法時,曾意外發現上課環境過於嘈雜容易使人分心,讓教室安靜,改變不友善的環境是當務之急。
還有,我會請學生在課桌上只放置五色筆和筆記本,讓桌上物品簡單不紊亂,以免影響學習的專注。五色筆的作用如下。
•藍色略讀筆的魔法:我會請學生先用藍色筆進行略讀標示,先為重要的關鍵詞或句子進行第一次的閱讀記錄。文本關鍵色=藍色。
•紅色重點筆的魔法:上課時老師強調的重點,用紅筆再次標示圈點,有效增強記憶點,進行學習的重點記錄。文本考點色=紅色。
•綠色詰問筆的魔法:對於研讀的主題若有疑惑,就以綠色筆記錄,針對文本提出的、可能是礙於篇幅沒有完整陳述,或是自己有所質疑的部分進行提問。文本提問色=綠色。
•黃色概念筆的魔法:將過去相關的主題以黃色筆羅列,把知識概念化,從過去到現在,進行知識深度的串接。文本連結色=黃色。
•紫色探究筆的魔法:學習完這個單元的知識後,是不是能把內容畫成視覺圖表?或是能否延伸出相關主題?文本探究色=紫色。
五色筆的閱讀順序很重要,能夠建立深度學習的策略,透過色彩分類,讓學習由易而難,由單純到複雜。當學習和五色筆連結在一起,專注力會提升,你要不斷變化手上的色筆,與所學知識之間進行思考的串接。每枝筆代表學習的不同區塊,透過顏色為知識進行色彩提示,輕鬆養成一個接一個的學習步驟。
讓「專注」與「做筆記」變得有吸引力
《原子習慣》把習慣(上課專注)與渴望連結,這是習慣迴路的第二步驟。建立新行為對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吸引力,就很難讓他們長期執行。因此,當全班處於專注的氛圍,上課的學習氣場就養起來了。當你想打盹,隔壁同學正處於精神奕奕的心流狀態,無形之中,你也被他的態度激勵,進而覺得學習變得有吸引力。身邊有個可以學習的楷模,神遊的同學就能建立專注的習慣。
同時,老師也可以透過不同種類的筆記術,先進行關鍵字句的摘要,例如定義、數據、人名、地名、時間、事件等,培養學生的「摘要」力;接著,讓學生擁有從關鍵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的「歸納」力;最後把小知識打包成概念,進行不同觀點的思考,清楚分析觀點與事實後,產生自己的「結論」力。筆記的形式不拘,但必須具備上述幾個區塊與欄位。
讓學生先對學習產生熱情,在誘因綑綁的策略下,建立自己的專注力。接著運用習慣堆疊,讓學生執行上課做筆記的習慣,學生的學習就會進入以下模式:
「做完〔三十秒專注力〕之後,我會執行〔上課專注的行為〕。」
「做完〔上課專注的行為〕之後,我會執行〔做筆記〕。」
剛開始,先不管學生的專注可維持幾分鐘,也不管做的筆記完整度有多高。當他們試著把這些動作變成自動化行為時,就能讓他們開始記錄自己每日專注聽課的時間、做筆記的效率程度,然後觀察數據是否有逐日增加,若有增加就進行記錄,以利累積成設定目標後,進行獎賞。
轉換學習模式,讓專注行為變得輕而易舉
如何讓學生覺得「專注」這件事輕而易舉,以維持長期專注?《原子習慣》提供了一個策略:最小努力原則。讓習慣變得簡單,就算沒有意願也可以執行。例如上課時明確地給學生每階段的學習目標,當他們知道目前要進行的學習表現為何,就容易專注。大腦通常每十五分鐘就會開始變得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確實掌握動、靜態的學習方式,在一堂四十五或五十分鐘的課程裡,有意識地導入學習動機,利用生活情境連結學習內容的知識點,有系統地把學習能力逐步加深,讓每個學習單元都能切成更小的單元。在課程邏輯的設計下,像是手遊的闖關打怪,學生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完成解題。遇到卡關就立即引導,循循善誘,猶如彩蛋增加他的「解題」欲望。你給的學習鷹架要穩固,難度要降低,障礙要變少,學生的專注度就容易提升。
每個新習慣的建立,要從簡單易執行的目標開始,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信就好。剛開始,學生只能專注一分鐘,甚至只拿出筆記本,就是行為改變的成果,至少比起之前遇到書就秒睡,或是坐著神遊,甚至不小心睡著的情況,都算是進步了。
讓專注行為的獎賞令學生滿足
習慣迴路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獎賞。如果專注行為能與獎賞產生連結——學生感覺上課時專注學習是美好且讓自己滿足的過程——他們就會不斷複製這個行為。例如,老師適時且具體的讚美,就是容易令學生滿足的獎勵;還有,放大且聚焦學生的專注行為,善用隱惡揚善的機制,營造上課人人專注是班級與眾不同的學習特質,並建立專注力的榮譽感。只要是在班級秩序的允許下,可以多多正面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而非負面貶抑他們的學習缺失。
有時候,獎賞代幣也能鼓勵學生的正向學習行為。可以和學生討論獎賞的機制,門檻也不用太高,甚至不一定要是真實物質的回饋,例如可以在學習態度上加分、作業可以減少分量,甚至學生上課時切實學會的知識、技能、態度,都足以讓紙筆評量的次數降低。如果全班專注學習、目標超前,就可以調整學習內容,進行學生喜歡的激勵活動,讓正向行為在未來的課堂上更輕鬆地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