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財富的分享者
「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錢是一個好奴僕,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變成你的主人。」
這是馬克.吐溫的名言,他的思考高度是人生哲學的,超過威克林的金錢至上論:「人生是海,金錢是船夫。如無船夫,度世維艱。」
一個人一輩子,百年爾爾,真正需要的不多,很多都是想要,通俗的話叫做物慾,終生演「夸父」一角,死命追追追,人生因而苦不堪言。
神仙告訴求財者,天黑之前跑到的地方折返回原點,畫個圈全給他,這人開心極了,即使早已上氣不接下氣了還想多跑一段路,多得一畝地,最後回到了原點,嚥下最後一口氣,走了。
收屍者看了看他:「才五尺長要那大塊地幹嘛!」
這則寓言的確諷刺,人生不過一口飯而已,我們卻一味的追求,忘了飽了便是活著的道理,以至於得了金錢,但缺少人生妙義,試想沒有時間又該如何花錢?
有些人甚至因而一併流失健康,那有能耐花錢。
更慘的是,可能因而缺了命,財產變做遺產,銀子成了冥紙,根本沒有用。
這些年我確實遇過很多這一類的傷感,大約四十歲之後,參加的婚禮變少,喪禮增加,多數是年輕人,至多長我幾歲,往生的理由多半是拚了命累死的,他們如同上帝一樣變出一個超大石頭,卻又搬不動它,在矛盾人生中游移,直到體力超負荷,以至呼吸嘎然而止。
為何要買大房子?
為何一定是非市區不可?
貸款上看一、二千萬,如何償還,以至忙到連呼吸都成了一種奢侈品,為了一棟屋,必須用三個工作來養,星星、月亮、太陽,從未見過,更遑論原本該有的美好與悠閒了,一直輪轉,像一部好用的機器。
器官的有力擺動需要健康的體質,我們可以什麼都缺,但不可以缺休息,「老不休」不是好的人生態度,缺錢不會死,但缺了呼吸便一定死了。
提早與你們論及這些事希望並未太早,因為晚了點我怕紛紛掉進托爾斯泰的預言之中:「沒有錢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錢過剩則更加悲哀了。」
忙出病來最後語重心長告訴他人:「有錢快花」,是很諷刺的事,錢並非不重要,但不必為了它付出一生,更重要的事它的責任是用,不是藏私!一個圓,劃上一條線便可以分出:
該要與不該要,
需要與不需要,
必要或不必要,
重要還是不重要了。
人生如公車站牌,站站本不同:
二十歲記憶力極佳,多讀一點書是好事,強聞博記是年輕人的特色之一,三十歲,工作了一陣子,累了、倦了,休息一下子是可行的,工作之外必須偷閒,四十歲的人多半工作一陣子了,除了錢之外該有生活,山水風情是工作之後的夥伴,別再忙到喘不過氣來,那就很不值得了,五十歲該成為優雅的人,把自己挪前一個順位,自己至上,六十歲是精緻之人,七十歲可以隨孔子之言生活,從心所欲。
我的工作與生活就是這樣劃出一條楚河漢界,簽定互不侵犯條約,即使偶有犯錯,依舊忙碌,但很快就又回到平衡點,每周的演講明定只能二到三場,與我一樣四處演講的超級講師卻是周周七到十場,我的接案量遠遠落後,但他們忙到沒空用餐,反觀我則爬山、溯溪、打球、浮潛、泡野溪溫泉樣樣都來。
如果忙得不可開交,我可以多賺三倍的財富,但卻可能損失更多,健康、快樂、時間流散,一定少了自在。
「價值」與「價格」是分野,一塊錢等於一塊錢是價格,但一塊錢等於一萬元應該是價值,我們省下的一頓五十元的飯錢,但足以幫了一些人得到溫飽,便是錢的妙用,價值所在了。
多少不是問題,重點在有心,樂於助人少亦多。
美國預防專家史蒂芬•波斯特研究發現,每年當志工一百小時(約莫每周只需二小時),花一點小錢助人者,可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保健受益,包括:減輕憂鬱、幫助睡眠,和增强免疫力等等。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明顯比未參與助人愛心活動者來得快樂。
我深解其意,天濛濛亮,我就出門坐上普悠瑪號列車,晨曦緩緩爬升,黑漸成化約初亮,如此風塵僕僕到後山花蓮開講,實質上,並非價格,疲憊不堪的行旅是價值。
我不僅是錢的使用,還是分配者,懂得乾坤大挪移,把某人要扔棄的童書繪本,花一點小錢載運到需要的城鎮學校,快意撲鼻香。作家賀拉斯相信,金錢不是「做奴隸就是做主人」,二者必一,別無其他,我選主人一詞,因為這些錢只是「人生借用」,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把它當成「愛」的輸送帶,我猜是最有意義的事了。
魔法種籽:金錢五義
金錢其實藏了五種意思:
■能用的是錢。
■不能用的是紙。
■存在銀行的是數字。
■燒來用的是冥紙。
■子女不惜爭掠撕破臉的是戰爭。
只有第一個用途是美好的,但得擁有「當用則用,當省則省」兩位護法,方可讓錢發揮最大的效益。
錢是錢,錢會是一座浪漫富有哲思的橋樑,通往優勝美地,它是一種交換,不止換成房子名車,更重要還是健康、幸福、快樂,與別人的福祉。
瑞典有句俗諺說:
我們常老得太快,但聰明太遲!
金錢的理解,也常如是,本該早知道,可惜多數人真的都老得太快,開悟太晚,一生虛度,提早與人分享是好事,這樣便有可能開悟得早一點,有一天,賺了錢後,懂得了捨,成利益眾生的活菩薩。
「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錢是一個好奴僕,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變成你的主人。」
這是馬克.吐溫的名言,他的思考高度是人生哲學的,超過威克林的金錢至上論:「人生是海,金錢是船夫。如無船夫,度世維艱。」
一個人一輩子,百年爾爾,真正需要的不多,很多都是想要,通俗的話叫做物慾,終生演「夸父」一角,死命追追追,人生因而苦不堪言。
神仙告訴求財者,天黑之前跑到的地方折返回原點,畫個圈全給他,這人開心極了,即使早已上氣不接下氣了還想多跑一段路,多得一畝地,最後回到了原點,嚥下最後一口氣,走了。
收屍者看了看他:「才五尺長要那大塊地幹嘛!」
這則寓言的確諷刺,人生不過一口飯而已,我們卻一味的追求,忘了飽了便是活著的道理,以至於得了金錢,但缺少人生妙義,試想沒有時間又該如何花錢?
有些人甚至因而一併流失健康,那有能耐花錢。
更慘的是,可能因而缺了命,財產變做遺產,銀子成了冥紙,根本沒有用。
這些年我確實遇過很多這一類的傷感,大約四十歲之後,參加的婚禮變少,喪禮增加,多數是年輕人,至多長我幾歲,往生的理由多半是拚了命累死的,他們如同上帝一樣變出一個超大石頭,卻又搬不動它,在矛盾人生中游移,直到體力超負荷,以至呼吸嘎然而止。
為何要買大房子?
為何一定是非市區不可?
貸款上看一、二千萬,如何償還,以至忙到連呼吸都成了一種奢侈品,為了一棟屋,必須用三個工作來養,星星、月亮、太陽,從未見過,更遑論原本該有的美好與悠閒了,一直輪轉,像一部好用的機器。
器官的有力擺動需要健康的體質,我們可以什麼都缺,但不可以缺休息,「老不休」不是好的人生態度,缺錢不會死,但缺了呼吸便一定死了。
提早與你們論及這些事希望並未太早,因為晚了點我怕紛紛掉進托爾斯泰的預言之中:「沒有錢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錢過剩則更加悲哀了。」
忙出病來最後語重心長告訴他人:「有錢快花」,是很諷刺的事,錢並非不重要,但不必為了它付出一生,更重要的事它的責任是用,不是藏私!一個圓,劃上一條線便可以分出:
該要與不該要,
需要與不需要,
必要或不必要,
重要還是不重要了。
人生如公車站牌,站站本不同:
二十歲記憶力極佳,多讀一點書是好事,強聞博記是年輕人的特色之一,三十歲,工作了一陣子,累了、倦了,休息一下子是可行的,工作之外必須偷閒,四十歲的人多半工作一陣子了,除了錢之外該有生活,山水風情是工作之後的夥伴,別再忙到喘不過氣來,那就很不值得了,五十歲該成為優雅的人,把自己挪前一個順位,自己至上,六十歲是精緻之人,七十歲可以隨孔子之言生活,從心所欲。
我的工作與生活就是這樣劃出一條楚河漢界,簽定互不侵犯條約,即使偶有犯錯,依舊忙碌,但很快就又回到平衡點,每周的演講明定只能二到三場,與我一樣四處演講的超級講師卻是周周七到十場,我的接案量遠遠落後,但他們忙到沒空用餐,反觀我則爬山、溯溪、打球、浮潛、泡野溪溫泉樣樣都來。
如果忙得不可開交,我可以多賺三倍的財富,但卻可能損失更多,健康、快樂、時間流散,一定少了自在。
「價值」與「價格」是分野,一塊錢等於一塊錢是價格,但一塊錢等於一萬元應該是價值,我們省下的一頓五十元的飯錢,但足以幫了一些人得到溫飽,便是錢的妙用,價值所在了。
多少不是問題,重點在有心,樂於助人少亦多。
美國預防專家史蒂芬•波斯特研究發現,每年當志工一百小時(約莫每周只需二小時),花一點小錢助人者,可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保健受益,包括:減輕憂鬱、幫助睡眠,和增强免疫力等等。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明顯比未參與助人愛心活動者來得快樂。
我深解其意,天濛濛亮,我就出門坐上普悠瑪號列車,晨曦緩緩爬升,黑漸成化約初亮,如此風塵僕僕到後山花蓮開講,實質上,並非價格,疲憊不堪的行旅是價值。
我不僅是錢的使用,還是分配者,懂得乾坤大挪移,把某人要扔棄的童書繪本,花一點小錢載運到需要的城鎮學校,快意撲鼻香。作家賀拉斯相信,金錢不是「做奴隸就是做主人」,二者必一,別無其他,我選主人一詞,因為這些錢只是「人生借用」,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把它當成「愛」的輸送帶,我猜是最有意義的事了。
魔法種籽:金錢五義
金錢其實藏了五種意思:
■能用的是錢。
■不能用的是紙。
■存在銀行的是數字。
■燒來用的是冥紙。
■子女不惜爭掠撕破臉的是戰爭。
只有第一個用途是美好的,但得擁有「當用則用,當省則省」兩位護法,方可讓錢發揮最大的效益。
錢是錢,錢會是一座浪漫富有哲思的橋樑,通往優勝美地,它是一種交換,不止換成房子名車,更重要還是健康、幸福、快樂,與別人的福祉。
瑞典有句俗諺說:
我們常老得太快,但聰明太遲!
金錢的理解,也常如是,本該早知道,可惜多數人真的都老得太快,開悟太晚,一生虛度,提早與人分享是好事,這樣便有可能開悟得早一點,有一天,賺了錢後,懂得了捨,成利益眾生的活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