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社畜小姐的身分,終於拿回人生自由,現實卻不是王子與公主步入禮堂的圓滿結局。時不時接收到鄰居、朋友與管理員好奇的眼光,放出各種電波說著:「妳要廢多久?」「都不用上班啊?」「成天無所事事閒晃,到底在幹嘛?」「她是啃老族還是靠老公養?」「在做什麼不正經的工作?」我忍不住想以「當年勇」的職場努力奮鬥史反擊,還要不經意露出豐厚的得獎經歷又裝得雲淡風輕才高級。但最後我只是微笑以對,因為現在就是我努力而來的「理想生活」。
我想加入時間最多、自由度最高、包袱最少、壓力最小,以及與社會連結度最低的那群人。啊!這不就是「遊民」嗎?原來我已經是擁有這美好身分的其中一員了!那些帶著標籤的眼光對我來說,已然是種讚許與羨慕吧?
然而,我曾經也以鄰居、朋友、管理員的角度看待「遊民」。我跟隨主流意識認定他們就是一群不努力、不上進、不負責任、好吃懶作、不務正業的社會邊緣人。上半生太過自由、太享樂、太散漫,下半生才會睡公園。但是當我急奔在人生高速公路上,卻是這些遊民的「負面」特質讓我第一次慢了下來,心靜了下來,認清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好」的。從不同角度來看,「遊民=失敗」其實都是大眾的刻板印象而已,就跟「處女座的人很龜毛」「女生開車技術不好」同樣是種標籤。
數位化帶來新自由,遊民化才是心自由
所謂的自由是什麼?阿德勒(Alfred Adler)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人討厭。」但前提是被人討厭了還活得下去!我想,能活得獨立自主,身心都滋潤,這才是真自由吧!
「徐雲——流浪中國」是一位九〇後單身男子騎乘單車至中國各地的頻道。他不去觀光收費的熱門景點,每天的行程就是介紹所見所聞、自然風光、沒落小鎮、無人廢墟、荒廢工廠、互相幫助的路人⋯⋯再找地點露營、搭帳篷、生火做飯,早上再收帳篷與裝備,騎著單車上路。偶爾遇到狼群、找不到露營地、車輪爆胎、山洞中沒路燈、路人圍觀⋯⋯他很少抱怨,總是挽起袖子立刻解決或心平氣和地調整步伐。他從不說自己的事,只說著腦中的知識。他曾說這種生活不如大家想像中的自由自在、精彩豐富,更多的是單調與孤獨,他卻喜歡這樣每天重複地開帳-做飯-睡覺-收帳。沒有把日子過成詩的浪漫,更稱不上「旅行」,而是真實地過日子。
他只是單純地喜歡獨自騎行。一年多後花光積蓄,才想著要拍片上傳影片分享平台「嗶哩嗶哩」(bilibli.com),希望能有點收入支撐下去。完全不會拍片、剪片的他,自學胡亂上傳影片。前三個月的觀看人數寥寥無幾,入不敷出。直到有天,全身上下只剩一個銅板,他必須好好思考是否該放棄回老家。此時新加坡網友的一筆資助進帳了,讓他得以繼續。一年後,他收穫百萬粉絲。
從窮困潦倒,晉升到不用為旅費發愁,有崇拜粉絲也一定有批評酸民。面對質疑他不求上進、沒有生產力,甚至對促進社會經濟毫無貢獻的聲浪,他淡笑著回:「這世界有原始的生理需求,所以需要糧食;吃飽喝足後就會有精神需求,同樣需要影片、電影、書籍、音樂等。我做的是創造精神糧食,一樣也有貢獻。」他始終不稱觀眾是粉絲,而是朋友,因為他並不是偶像。
二〇一八年,在蘇格蘭的鄧巴鎮(Dunbar)一樣有位年輕人迪恩.尼可森(Dean Nicholson)從家鄉開始騎行,展開環遊世界之旅。他在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與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之間的山區邊界,騎在偏僻公路上時偶遇一隻小貓。因為這隻小貓的出現,開啟了他不一樣的人生。他不忍心丟下牠,就帶貓咪去醫院,隨後辦理寵物護照領養牠。一人一貓一單車的旅行故事感動無數人,至今影片觀看次數超越一億三千萬。二〇二一年出書《Nala’s World,最幸福的旅程》(Nala’s World: One Man, His Rescue Cat and a Bike Ride Around the Globe),記錄一路以來的冒險歷程。至今,他們的旅行依然持續中。
我們都在試著尋找怎麼做才能不被套牢、什麼樣的生活才叫自由。我們需要「跳脫」,一步步「跳脫」每個環節,從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個人的消費行為、職業到生活等等,才能打破迴圈。人生不是馬拉松,總是在同一賽道裡競逐,我們也可以在路邊找棵漂亮的樹,隨性野餐。
財富若有標準,還自由嗎?
中國胡潤研究院(Hurun Report Inc.)二〇二一年發布《胡潤財富自由門檻》,顯示一線城市入門級財富自由的門檻是一千九百萬人民幣,二線城市為一千兩百萬人民幣,三線城市則是六百萬人民幣。
同時,「財富自由門檻」還有進階版,加入了自住房、投資房、汽車、家庭年收入等指標。因此,一線城市「高級財富自由門檻」提升到一.九億人民幣。
美國最早興起的F.I.R.E.運動是社會主流的算法,以長期美債年複利四%計算,淨資產達到「年支出」的二十五倍,就可以每年靠四%的利息生活,本金留在美債裡繼續錢滾錢。二〇二二年後,全球通膨平均超過六%以上,美國聯準會的持續升息成就了高利率時代,四%早已不適用。於是美國新銳作家山姆.杜根(Sam Dogen)提出的退休條件是以收入為基底,只要淨資產達到「年收入」的二十倍就可以退休(這不就是換句話說要找個五%的投資標的嗎?)
這自由的門檻讓人望之卻步,一般人窮極一生都達不到這個標準,大概只能「極窮一生」。我們被社會洗腦,以資產多寡做為自由的分界線,然而這樣的財富自由,是真的自由嗎?
卡通《烏龍派出所》(こちら葛飾区亀有公園前派出所)有集腦洞大開,主角兩津勘吉得一天花光上千萬並連花一周,才能繼承大筆遺產。一番操作之後(先不管他沒有考慮在台北置產),他發現花錢花到最後竟然成為壓力,害他每天都想著:錢花不完怎麼辦?當花錢成為一種目標,竟然跟賺錢一樣勞累。
所謂的「財富自由」究竟是什麼?一定要坐擁豪宅、名車、私人飛機、遊艇、上億資產才能算財富自由嗎?擁有豪宅,住在裡面都想做些什麼?有了私人飛機或遊艇,又想開去哪?買了名牌包,想揹去參加派對?還是供著?
真正的財富自由是,當你不再把資產多少當成目標,而是為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而展開行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是這一切最終的答案。
不要過度關注,保持閒適生活
什麼都不懂的我,一開始是分批買最保守的儲蓄定存,時間多為半年到一年。當時在上海有個微信綁定的短期儲蓄商品叫「類定存」,利息有四%以上。可以依次小筆購買,金錢運用上較靈活,有急用時不必一次解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正確的心態。投資不是賭博,我們也不是鹹魚,不要成天想翻身。那些可以一夜致富的方法,都寫在刑法裡,或在去柬埔寨的路上。這種比買彩券還低機率、高危險的方式就不考慮了。
知名的幾位理財專家們幾乎都說:「理財首先要從記帳開始。」想當然耳⋯⋯懶人如我,肯定懶得照做。我只用分帳戶的方式,一領到薪水就留下當月生活費,剩下的就轉到另一個神祕(很難提領的)帳戶。
中國自媒體作家「半佛仙人」曾說:「保證自己不犯錯、不踩坑,你就贏九〇%的人了。」這理論在股市中充分展現。資深韭菜們時刻殺進殺出,現實中我們永遠不可能猜到漲跌,最後多是慘賠。這時懶得動的人雖然沒跟到漲勢,但比起瞎操作至少沒賠。更進階一點可以選擇不單押個股、買ETF,定期定額自動扣款的懶人又多了一點贏面。
我不想替自己制定太繁複的理財計畫,所以我的計畫很簡單,一句話就能說完:「定數定額買ETF」理念是:「懶得管、躺著賺」;策略是:「不做賭徒,要做個沒有感情的投資機器」。有朋友說,這樣的投資方法太無聊,但我想過得閑適,不因股市漲跌影響我遊手好閒,所以越簡單越好。設好漲跌的提醒,訂好規則按表抄課即可。
方法千萬種,人人都不同。詐騙大師說:「別以為自己絕不會被騙,只是還沒出現能騙倒你的局。」同理可證,財富自由絕對可能,只是還沒找到適合你的方法而已。
從上海返台的第一年,仔細地計算後,鄉下老家的租金貢獻度每年不到一.五%,比定存還差。跟姐姐討論過後,便毫不留戀地賣掉房子。很幸運地,賣在房市還不錯的時候,對於我的資產錦上添了小花。
我不買儲蓄或投資型保險,二十三歲時已經買了基礎型保險,三十九歲時再微微調高醫療保險的部分,並定期做健康檢查,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投資。主動收入僅有一個固定的品牌行銷案,收入甚微(一個月平均二至五千),稱得上是毫無貢獻。
這樣操作下來,即便在經濟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二〇二一年到二〇二三年間,我的資產是否跟我本人一樣完全沒長進?
錯!我的資產一點也沒有減少,等於我「躺」了兩年都免費。不過,我也不只是躺著⋯⋯我還去環島旅行兩次、國內小旅行N次、買了一台Jimmy二手車、整修七坪小套房、帶姪女去東京迪士尼、二十三天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希臘之旅、九天八夜的胡志明市之旅,還加上日常吃吃喝喝的朋友聚會、給公婆的孝親費、長輩小孩紅包禮物等⋯⋯
幾乎沒有勞力收入的這兩年,神奇的是食衣住行育樂所有開銷全部免費。
上流遊民的懶人理財法:
一、牛長熊短:預留兩年的生活費與緊急備用金。
二、細水長流:年估平均七%投報率
三、放眼世界、投資全球:美股、台股、陸(港)股分配比例為六:二:二。
四、多買ETF:美股就買Vanguard標普500指數ETF(VOO)與Invesco那斯達克100指數ETF(QQQ),並考慮加入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台股則布局成長性ETF(像是0050、006208)加上高股息ETF(像是00713、00878)各半。陸股則是中證500。若買個股,絕不超過資產的十分之一。
五、定數定額:跌則進,漲則收割,並按漲跌數字分批投入與分批賣出,例如:平均線跌一〇%,投入十分之一資金,漲一〇%賣十分之一,以此類推(依照熊牛市自訂)。
六、非必要勿擾:每半年結算一次資產。
我想加入時間最多、自由度最高、包袱最少、壓力最小,以及與社會連結度最低的那群人。啊!這不就是「遊民」嗎?原來我已經是擁有這美好身分的其中一員了!那些帶著標籤的眼光對我來說,已然是種讚許與羨慕吧?
然而,我曾經也以鄰居、朋友、管理員的角度看待「遊民」。我跟隨主流意識認定他們就是一群不努力、不上進、不負責任、好吃懶作、不務正業的社會邊緣人。上半生太過自由、太享樂、太散漫,下半生才會睡公園。但是當我急奔在人生高速公路上,卻是這些遊民的「負面」特質讓我第一次慢了下來,心靜了下來,認清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好」的。從不同角度來看,「遊民=失敗」其實都是大眾的刻板印象而已,就跟「處女座的人很龜毛」「女生開車技術不好」同樣是種標籤。
數位化帶來新自由,遊民化才是心自由
所謂的自由是什麼?阿德勒(Alfred Adler)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人討厭。」但前提是被人討厭了還活得下去!我想,能活得獨立自主,身心都滋潤,這才是真自由吧!
「徐雲——流浪中國」是一位九〇後單身男子騎乘單車至中國各地的頻道。他不去觀光收費的熱門景點,每天的行程就是介紹所見所聞、自然風光、沒落小鎮、無人廢墟、荒廢工廠、互相幫助的路人⋯⋯再找地點露營、搭帳篷、生火做飯,早上再收帳篷與裝備,騎著單車上路。偶爾遇到狼群、找不到露營地、車輪爆胎、山洞中沒路燈、路人圍觀⋯⋯他很少抱怨,總是挽起袖子立刻解決或心平氣和地調整步伐。他從不說自己的事,只說著腦中的知識。他曾說這種生活不如大家想像中的自由自在、精彩豐富,更多的是單調與孤獨,他卻喜歡這樣每天重複地開帳-做飯-睡覺-收帳。沒有把日子過成詩的浪漫,更稱不上「旅行」,而是真實地過日子。
他只是單純地喜歡獨自騎行。一年多後花光積蓄,才想著要拍片上傳影片分享平台「嗶哩嗶哩」(bilibli.com),希望能有點收入支撐下去。完全不會拍片、剪片的他,自學胡亂上傳影片。前三個月的觀看人數寥寥無幾,入不敷出。直到有天,全身上下只剩一個銅板,他必須好好思考是否該放棄回老家。此時新加坡網友的一筆資助進帳了,讓他得以繼續。一年後,他收穫百萬粉絲。
從窮困潦倒,晉升到不用為旅費發愁,有崇拜粉絲也一定有批評酸民。面對質疑他不求上進、沒有生產力,甚至對促進社會經濟毫無貢獻的聲浪,他淡笑著回:「這世界有原始的生理需求,所以需要糧食;吃飽喝足後就會有精神需求,同樣需要影片、電影、書籍、音樂等。我做的是創造精神糧食,一樣也有貢獻。」他始終不稱觀眾是粉絲,而是朋友,因為他並不是偶像。
二〇一八年,在蘇格蘭的鄧巴鎮(Dunbar)一樣有位年輕人迪恩.尼可森(Dean Nicholson)從家鄉開始騎行,展開環遊世界之旅。他在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與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之間的山區邊界,騎在偏僻公路上時偶遇一隻小貓。因為這隻小貓的出現,開啟了他不一樣的人生。他不忍心丟下牠,就帶貓咪去醫院,隨後辦理寵物護照領養牠。一人一貓一單車的旅行故事感動無數人,至今影片觀看次數超越一億三千萬。二〇二一年出書《Nala’s World,最幸福的旅程》(Nala’s World: One Man, His Rescue Cat and a Bike Ride Around the Globe),記錄一路以來的冒險歷程。至今,他們的旅行依然持續中。
我們都在試著尋找怎麼做才能不被套牢、什麼樣的生活才叫自由。我們需要「跳脫」,一步步「跳脫」每個環節,從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個人的消費行為、職業到生活等等,才能打破迴圈。人生不是馬拉松,總是在同一賽道裡競逐,我們也可以在路邊找棵漂亮的樹,隨性野餐。
財富若有標準,還自由嗎?
中國胡潤研究院(Hurun Report Inc.)二〇二一年發布《胡潤財富自由門檻》,顯示一線城市入門級財富自由的門檻是一千九百萬人民幣,二線城市為一千兩百萬人民幣,三線城市則是六百萬人民幣。
同時,「財富自由門檻」還有進階版,加入了自住房、投資房、汽車、家庭年收入等指標。因此,一線城市「高級財富自由門檻」提升到一.九億人民幣。
美國最早興起的F.I.R.E.運動是社會主流的算法,以長期美債年複利四%計算,淨資產達到「年支出」的二十五倍,就可以每年靠四%的利息生活,本金留在美債裡繼續錢滾錢。二〇二二年後,全球通膨平均超過六%以上,美國聯準會的持續升息成就了高利率時代,四%早已不適用。於是美國新銳作家山姆.杜根(Sam Dogen)提出的退休條件是以收入為基底,只要淨資產達到「年收入」的二十倍就可以退休(這不就是換句話說要找個五%的投資標的嗎?)
這自由的門檻讓人望之卻步,一般人窮極一生都達不到這個標準,大概只能「極窮一生」。我們被社會洗腦,以資產多寡做為自由的分界線,然而這樣的財富自由,是真的自由嗎?
卡通《烏龍派出所》(こちら葛飾区亀有公園前派出所)有集腦洞大開,主角兩津勘吉得一天花光上千萬並連花一周,才能繼承大筆遺產。一番操作之後(先不管他沒有考慮在台北置產),他發現花錢花到最後竟然成為壓力,害他每天都想著:錢花不完怎麼辦?當花錢成為一種目標,竟然跟賺錢一樣勞累。
所謂的「財富自由」究竟是什麼?一定要坐擁豪宅、名車、私人飛機、遊艇、上億資產才能算財富自由嗎?擁有豪宅,住在裡面都想做些什麼?有了私人飛機或遊艇,又想開去哪?買了名牌包,想揹去參加派對?還是供著?
真正的財富自由是,當你不再把資產多少當成目標,而是為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而展開行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是這一切最終的答案。
不要過度關注,保持閒適生活
什麼都不懂的我,一開始是分批買最保守的儲蓄定存,時間多為半年到一年。當時在上海有個微信綁定的短期儲蓄商品叫「類定存」,利息有四%以上。可以依次小筆購買,金錢運用上較靈活,有急用時不必一次解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正確的心態。投資不是賭博,我們也不是鹹魚,不要成天想翻身。那些可以一夜致富的方法,都寫在刑法裡,或在去柬埔寨的路上。這種比買彩券還低機率、高危險的方式就不考慮了。
知名的幾位理財專家們幾乎都說:「理財首先要從記帳開始。」想當然耳⋯⋯懶人如我,肯定懶得照做。我只用分帳戶的方式,一領到薪水就留下當月生活費,剩下的就轉到另一個神祕(很難提領的)帳戶。
中國自媒體作家「半佛仙人」曾說:「保證自己不犯錯、不踩坑,你就贏九〇%的人了。」這理論在股市中充分展現。資深韭菜們時刻殺進殺出,現實中我們永遠不可能猜到漲跌,最後多是慘賠。這時懶得動的人雖然沒跟到漲勢,但比起瞎操作至少沒賠。更進階一點可以選擇不單押個股、買ETF,定期定額自動扣款的懶人又多了一點贏面。
我不想替自己制定太繁複的理財計畫,所以我的計畫很簡單,一句話就能說完:「定數定額買ETF」理念是:「懶得管、躺著賺」;策略是:「不做賭徒,要做個沒有感情的投資機器」。有朋友說,這樣的投資方法太無聊,但我想過得閑適,不因股市漲跌影響我遊手好閒,所以越簡單越好。設好漲跌的提醒,訂好規則按表抄課即可。
方法千萬種,人人都不同。詐騙大師說:「別以為自己絕不會被騙,只是還沒出現能騙倒你的局。」同理可證,財富自由絕對可能,只是還沒找到適合你的方法而已。
從上海返台的第一年,仔細地計算後,鄉下老家的租金貢獻度每年不到一.五%,比定存還差。跟姐姐討論過後,便毫不留戀地賣掉房子。很幸運地,賣在房市還不錯的時候,對於我的資產錦上添了小花。
我不買儲蓄或投資型保險,二十三歲時已經買了基礎型保險,三十九歲時再微微調高醫療保險的部分,並定期做健康檢查,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投資。主動收入僅有一個固定的品牌行銷案,收入甚微(一個月平均二至五千),稱得上是毫無貢獻。
這樣操作下來,即便在經濟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二〇二一年到二〇二三年間,我的資產是否跟我本人一樣完全沒長進?
錯!我的資產一點也沒有減少,等於我「躺」了兩年都免費。不過,我也不只是躺著⋯⋯我還去環島旅行兩次、國內小旅行N次、買了一台Jimmy二手車、整修七坪小套房、帶姪女去東京迪士尼、二十三天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希臘之旅、九天八夜的胡志明市之旅,還加上日常吃吃喝喝的朋友聚會、給公婆的孝親費、長輩小孩紅包禮物等⋯⋯
幾乎沒有勞力收入的這兩年,神奇的是食衣住行育樂所有開銷全部免費。
上流遊民的懶人理財法:
一、牛長熊短:預留兩年的生活費與緊急備用金。
二、細水長流:年估平均七%投報率
三、放眼世界、投資全球:美股、台股、陸(港)股分配比例為六:二:二。
四、多買ETF:美股就買Vanguard標普500指數ETF(VOO)與Invesco那斯達克100指數ETF(QQQ),並考慮加入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台股則布局成長性ETF(像是0050、006208)加上高股息ETF(像是00713、00878)各半。陸股則是中證500。若買個股,絕不超過資產的十分之一。
五、定數定額:跌則進,漲則收割,並按漲跌數字分批投入與分批賣出,例如:平均線跌一〇%,投入十分之一資金,漲一〇%賣十分之一,以此類推(依照熊牛市自訂)。
六、非必要勿擾:每半年結算一次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