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3】
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已經三十來歲都快過半了,我還是沒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與其說很享受、喜歡工作,反而更像是持續著發揮惰性的樣子。心裡想著繼續這樣是不行的,卻也只是越來越焦慮,狀況一點都沒有改變。」(30多歲男性)

「本來,就沒那麼簡單能找到喔!」

★「不快點有結果的話……」的詛咒
首先,可能有些人曾聽說過,在工作上很重要的三要素「Will‧Can‧Must」,也存在於自我分析的框架之中。換句話來說,指的就是「想做的事情、能做到的事情、不做不行的事情」吧!
雖然「找不到想要做的事」,不過也沒有關係。你應該還在找尋自己的「Will」吧?如果是這樣,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光這樣說可能有人會質疑:「咦?怎麼能這麼武斷呢?」那就再補充說明一下吧。
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煩惱。不過我自己是覺得,要找到想做的事情本來就沒有那麼簡單。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各位都有嗎?在自己人生裡想做的事情?
我覺得能舉起手說「有啊,我有喔」的人,應該不會太多。正因如此,不需要為此感到焦慮。
不過,我當然也能理解那種焦慮的心情。畢竟生存在如此要求速度的網路社會裡,想要的東西下單後當日就可能會送到、想知道的事情一檢索馬上就能了解,我們過著快速獲得結果的每一天。
習慣這樣的步調之後,會認為「想要盡可能用最短距離抵達目標」、「不想多繞遠路」也是理所當然的。像「花費人生漫長時間,一步步地接近想要做的事情」這種悠長的話語,就更不會說出口了吧。

★想要做的事情,沒那麼容易找得到
然而,我要再說一次,想要做的事情,本來就真的沒那麼簡單可以找得到。畢竟,不經過各種嘗試,是無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想做某件事的。光是在這個過程中的錯誤嘗試,就必須耗費時間。雖然狀況因人而異,但一般都需要花上相當的時間。
不好意思,雖然這樣說聽起來或許有點像自吹自擂,但說起來我在找到目前的工作以前,可是繞了很大一段路呢。等你讀到第五十八頁的專欄後,應該就會理解:「啊,原來是這樣啊!」正是因為繞了許多的路,才有了今天的我。另一方面,我之所以決定要終身從事現在的工作,也是因為理解與使命感結合起來的緣故。

★立起天線,持續探尋吧
可能有些人很順利地就找到了自己的天職或想做的事情,然而,這些人會引起注目,正是因為他們是很罕見的例子。一般來說是很難那麼簡單就找到的。
然而,只要你持續探尋,總有一天一定會找到,不可以放棄。重要的是在心裡樹立起「想要找到」的天線。在日常當中,持續保持著諸如:「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樣的事物呢?」、「那個人的工作,有著什麼樣的價值呢?」這樣的關注。這麼做的話,你便能在慢慢了解、嘗試各種事物的途中,鍛鍊自己做出「選擇」的尺規。
然後在某個時刻,「啊!」地一下出現了某個事件,明確了你應該前進的方向時,你或許就能夠察覺到「原來是這條路啊」也說不定。
我認為,雖然在找到之前的時間或過程因人而異,可能出現很大的差別,但藉由好好地面對自己所找出的「真正想做的事」,所帶來的合適感與接納程度將會格外不同。以我自己的經驗便可以保證,路程雖然辛苦,但帶來的喜悅也會很大。
換言之,有此疑問的人,現在已經位於找到「Will」的半途上了。這般的你,目前的狀況絕對不算壞,日後回顧起來,也必定會帶給你不同的意義。請安心,堂堂正正地持續著「找尋想做的事情」吧!

【POINT】
● 沒有馬上獲得結果也沒關係。
● 「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在經歷錯誤嘗試的最終才能找到的。
● 持續探索,必定能夠找到。請期待那時的喜悅與心領神會的感覺。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4】
不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麼

「我們公司就是大家所說的黑心企業,我想要換工作。在轉職的過程中,考慮著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公司,卻找不出答案。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結果連一步都沒有跨出去。」(20多歲女性)

「比起『能做些什麼』,不是更應該要去關心「想做些什麼」嗎?」

★與「Can」相比,「Will」要更優先
這次在「Will‧Can‧Must」當中,不清楚的是「Can」的部分。
「Can」說起來是與技能相關,在得到一定的評價、獲得生活所需的財力等方面是很便利的,因此在轉職上也是個很重要的要素。然而即便如此,我還是想說:比起「Can」來,更應該重視「Will」。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Will」是「想要做的事情」,與欲望、動機、幹勁等有著很強的連結。以上這些感覺對於一個人在工作方面,或者進一步來說,在生存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些感覺,只是單純的「Can」,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空虛。

★持續保有欲望,「Can」也會跟著提升
我想要強調的是,正是因為有了「Will」,為了達成所必須的「Can」,與其說是會自己跟著提升,更該說是會自發地不得不去獲取。
例如「醫生」這份工作。如果有著像「想要用自己的手來解救受疑難雜症所苦的人」、「因交通意外瀕死之際被醫生給救回來了,我也想要成為這樣子的人物!」這樣的「Will」,即便討厭唸書,但為了取得醫師執照也會不得不努力;就算要面對辛苦的考試或進修,也只能努力加油了。不如說,沒有欲望的話,努力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很可能在半途上就心志崩潰、放棄了也說不定。
再說,缺乏「Will」的「Can」,也就是光靠著技能或能力生存,在這種情況下,「Can」是不會有所成長的。
如果輕忽已有的「Can」,或者心生怠惰,甚至還會有使該項技術或能力變得陳腐的風險存在。
不過,如果是已經有了「Will」的「Can」,那再怎麼樣都還有發展的可能性。
以我來說,一開始是在企業醫師跟精神科醫師的工作間很平衡地運作著,後來因為想要在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上多投入些,於是開設了診所。如此一來,除了醫師的工作外,還多了經營者層面的事務得處理,像是法務跟財務方面。
這些事務我完全不懂,做不來啊。可是,就是不得不去做。畢竟我有著「想要開間診所!」的「Will」,因此也只能努力地開拓我的「Can」領域了。而這部分做起來也讓我覺得很有價值。

★「Will」的有無,也會影響到個人魅力
還有,在說服他人的關鍵話語上,有「Will」的人,會比僅有「Can」的人說出來話的要更好。
接下來的話,好像是在說內部人的壞話一樣,我有點怕怕的。不過醫生們一旦取得了醫生執照,在很多場合確實會被捧著讓著。有些人會以好的方式來運用這一點,但也有些人就……(以下就不說了)。
看到那樣的人,我會很沒禮貌地想著「這人好可惜啊」。因為他擁有著執照與社會地位這類的「Can」,並不用煩惱生存問題,然而那卻是沒有自己的意志或想法的「Can」,我認為是很糟糕的。換句話說,「Will」同時也能夠反映出那個人的生存方式與人格魅力。
可以理解人會想要把容易被他人看見、也容易被評價的「Can」做為武器,然而看得遠一點的話,確實地保有「Will」是更加分的。至於「Can」的部分,則推薦最好是以受「Will」引導的方向來培育。

【POINT】
● 以關聯到工作欲望、生存欲望的「Will」為優先。
● 沒有「Will」的「Can」,容易有成長的煩惱,也有變得陳腐的風險。
● 以由「Will」引導的形式,來培育「Can」。



【工作的煩躁不安4】
在意來自上司或組織的評價

「我很在意上司或公司對我會做出什麼樣的評價。我很認真工作,所以覺得應該不會被認為做得不好,但因為常常在意著周遭人的目光來行動,所以很容易疲憊。我希望能夠不去在意評價,更加自由自在地工作。」(30多歲女性)

「應該都是會在意的,但這並不是『評價的本質』。」

★是因何故而被評價呢?
我覺得大家都會在意來自上司或組織的評價。就是這樣啊,如果說完全不在意的話,那就是在說謊吧,我自己也是會在意的。
先試著回到基礎的部分來思考吧。你覺得評價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的呢?
做出評價,是為了要明確這個人的職能或所處的位置。諸如:自己在公司裡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以及被要求的能力與現實能力之間的平衡狀態如何等等,就是為了要掌握這些事項才做評價的。
但以諮詢者的情況來看,似乎是把得到「好評價」變成目的了啊。這就是我覺得或許將會逐漸偏離「評價的本質」的原因。

★搞錯了手段與目的
結果,我想諮詢者最在意的,與其說是評價的內容,反倒更應該說是評價「優劣」的部分。
當然照道理來說人都是會希望獲得良好評價的。而這種問題的究極解答,就是「只要進入一個不會埋沒你的才能、能讓你安心、給你安全感的組織或公司任職就可以了」。
可是,應該不是這樣子的吧?你希望的應該不是這個樣子,否則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了吧?
那麼,與其被「好壞」給奪走注意力,不如就關注在「內容」上吧。對於被指出尚有不足的部分,真摯地傾聽及努力。當然,如果有被稱讚的地方,也要心懷感激地接受——坦率地喜悅就行了。
只要有「評價」,就無法否定好壞的判斷皆會默默地隨之而來。一開始我說的「我自己也是會在意的」指的就是這種事情,不論是誰,比起壞的評價,應該都更想獲得好的評價才對!
然而評價只是「手段」,若把它當成「目的」就有點奇怪了,這也就是我想要告訴各位的。

★被數字擺弄,得過且過
即便在臨床的場合裡,也會對患者進行心理檢查之類的小小測試。
由於是測試,所以會出現一些數字之類的結果,而我總是會告知患者:「不需要去在意一個個的數字,請關注整體的形勢。」
重要的是,在這個人心中眾多要素的「整體平衡」。就算一個數字特別突出、特別高,但如果與其他數值的差異過大,也只會讓平衡變差,可以說很容易會導致某些問題產生。另一方面,儘管整體來說數字偏低,但只要沒有上下差異過大、能夠取得平衡,就不容易產生問題。
即便出現了平衡不佳的結果,也不需要悲觀。只要「對於較低的部分,自己留意著多下點功夫,並向周遭的人尋求支援!數值較高的部分即是強項,就繼續發展吧!」這樣應對就好,畢竟這不過就是為了積極發展未來考量的「手段」罷了。
注意力受到客觀評價的數值給分散,可能會導致看不到重要的事物。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就常以「優劣」、「名次」被評價,由於過於習慣,或許有很多大人都會深信這件事就是目的。
但評價並非目的,而是手段。記住這一點,無意義被操弄的情況或許就能減少了。

【POINT】
● 「評價」是為了掌握自身職能或所處位置而存在的。
● 評價並非「目的」,而是「手段」。
● 比起評價的「好壞」,更應該關注「內容」。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5】
周圍的人很強,我卻什麼都不會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我成功地應徵上了自己最想去的公司。然而在實際開始工作之後才感覺到,不管是同時期進來的同事,還是前輩、上司,全都是很厲害的人,跟我的程度完全不同。我覺得很難拿出同樣的成果,每天都因為自己差人一等而苦惱。」(20多歲男性)

「請別再抬頭仰望了。」

「有持續可能性」的尊敬對於周遭人懷抱「好厲害啊」、「真讓人尊敬」等情感,並非是壞事,但是一直向上仰望的話,人會變得疲憊。在尊敬人的同時,維持著讓自己不會變得負面、可以持續下去的狀態會更好。恰到好處的尊敬應該是像「真好啊,我總有一天也想變成那樣」這般,有著自身的脈絡,會讓你思考要向前邁進。換言之也就是會「保有上進心」。
那些會如同惡作劇般地讓你手忙腳亂、失去冷靜,甚至還激發出你的劣等感或疲憊感的,就是毫無意義的尊敬。「周圍的人好厲害」=「自己好糟糕」的想法,會讓你的自信逐漸被消磨掉,很恐怖的。
首先,請先意識到並停止感受「好厲害啊」以及被其壓倒的感覺吧!我覺得如此諮詢的人很謙虛,但真的可以不用覺得每個遇到的人都「很厲害」喔!

【POINT】會造成劣等感的尊敬,不要也罷!



日常生活的煩躁不安3
假日也會在意工作,難以放鬆

「公司配發了工作用的智慧型手機,結果我休假日也會在意那支手機,沒辦法靜下心來。每當電子郵件的通知聲響起時,都會震一下。雖然不討厭工作,但至少在休假時我想要能悠閒地度過……。」(30多歲女性)

「請試著把不安給相對化吧。」

★「靜不下來」是不安的指標
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做或休就變得很難以區別了呢。即便在休假日裡,也會在意工作上的聯絡,這個我懂的。而「至少休假日裡想要悠閒度過」這樣的心情,我也理解。
這種煩惱,乍看之下感覺與前一則的「沒法好好休息」很像,然而事實上,我覺得這是與「不安」有關的煩惱。在身體「震了一下」這樣反應的同時,我認為「發生了不希望發生的事情」、「討厭啊,好可怕」的心情也就跟著出現了。想要好好放鬆的休假日裡,這樣的心理狀態實在讓人難受啊!

★不安不會那麼容易化為現實
若想要讓不安的心情冷靜下來,利用「不安的相對化」會很有效果。
例如:現在這個瞬間,飛機從天空上掉下來的機率會有多少呢?那麼,暴徒突然出現的機率又有多少?與此相反地,預期外的好消息來臨的機率有多少?還有,你其實是某個大家族的後裔,至今被當成一般人來養育成長,如今接到你真實血親聯絡你要繼承財產的機率又是多少呢?
……雖說無論哪一項都無法斷言「沒有」,不過,大概都不會發生吧。
「不安」,其實跟這些是一樣的。
「或許會發生也不一定」這種事,事實上沒那麼容易發生。
很可能諮詢者所感受到的不安,其實是「出現了即便是休假日也必須要應對的非常事件之聯絡」吧?不過,這種事發生的機率有多高?試著冷靜地思考看看——不覺得好像也沒有多高嗎?

★預先做好「發生時的心理準備」
像這樣,能從自己所處狀況中,意識到去退一步冷靜思索的過程,就是「後設認知」。在第三章的「在意著各式各樣的事情,無法集中」也曾經介紹過。大概就是以第三人般、另一個自己這樣的角度來看待自身的感覺。
不安的相對化,說起來其實就是後設認知。如果你能思考到「冷靜下來想想,似乎也不用如此感到不安啊」,那就成功了!
另一方面,可能也有些案例是「沒有喔,那種事情發生的機率其實還不小」的情況。
畢竟即便在休假日時,必須回應顧客的業別或公司,事實上也是有的。
符合這些情況的人,就不用考慮「發生的話該怎麼辦」這種可能性了,而是要以發生為前提來考慮會比較好。在聯絡到來之後的應對方式,如:「聯絡上司」、「緊急程度高的話立刻應對,如果不高就只進行預定應對日期的聯絡」等等,請預先在心裡先把規則給決定下來吧。
接下來,只需要依此進行應對就可以了,若還煩惱著「發生的話要怎麼辦」,就是在浪費時間。
如果你的狀況是「心理準備沒有做到那種程度,還是會覺得在意」,這樣的人就請下點功夫,讓自己盡量不會去留意到工作用的智慧型手機吧!
順便說一下,我擔任業務人員時期,在休假時會把手機調整為開車模式,幾乎都不回應。我都說「因為在開車,所以沒辦法接聽」。
我有某位認識的人,似乎把關於公司的一切資訊,都從個人手機上給移除了。他休假日時若有餘裕也會看看工作用手機,但沒動力時就直接設定成夜間模式。而且還會放到包包的最裡頭,讓自己看不到。
如果能下這樣的功夫,或許心情上就能稍微做出切換了。請過個美好的休假日吧!

【POINT】
● 「冷靜不下來」是因為不安很強烈。
● 藉由「後設認知」,試著把不安給相對化。
● 靠著「發生時的心理準備」、「為了能不在意所下的功夫」,來切換心情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