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重新了解儀式的魔法
在太陽升起之前,芙蘭奈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會以晨禱,以及一壺與母親共享的咖啡開始她的一天。早上七點,歐康納參加每日的天主教彌撒。同一時間,瑪雅.安傑盧(Maya Angelou)來到離她家不遠的一間汽車旅館房間,要求將牆上的所有畫作全部撤下來。在上午某個時候,維克托.雨果(Victor Hugo)會脫光衣服,並要僕人將他的衣服藏起來,直到他完成每日的寫作目標。下午三點半整(時間就是這麼精確,所以全鎮的人都以他的時間為準),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拿著西班牙拐杖杖踏出家門散步。到了晚上,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會躺進浴缸裡吃著蘋果。而在漫長一天結束時,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會拿出隨身攜帶的指南針,確認他的床是朝著北方,然後吹熄蠟燭入睡。
你前面看到的這段話─整合了六位世界知名作家的一天作息─這些行為看起來似乎是創意的瘋狂,或者說非常古怪。這些都是他們一再重複進行並深具意義的動作。即使這些行為在你看來似乎完全隨意,但對這些作家來說,它們卻深具意義,而且行之有效。他們所有人都在進行某種形式的儀式行為。
你可能認為這種古怪的行為是創意人士,比如詩人、小說家和哲學家等工作的一部分,但我同樣可以舉出其他領域的成功人士。基斯.理查茲(Keith Richards)在與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登台演出前,一定要吃一塊牧羊人派─而且一定要是第一片。克里斯.馬丁(Chris Martin)在與酷玩樂團(Coldplay)一起演出前,總是要有條不紊地拿起牙刷和牙膏,把牙齒快速刷到潔白,才會願意離開他的梳化間,和其他成員一起上場。居禮夫人瑪麗‧居禮(Marie Curie)一定要把一小瓶鐳放在床頭才能安心入睡。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則是和好朋友們安排一場籃球賽以度過投票日。
我和哈佛(Harvard)及世界各地的同事─包括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神經科學家和人類學家─一起調查探索人類真正令人驚嘆的個體和集體儀式行為,目的是想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儀式是什麼、它們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幫助我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並抓住機遇。十多年來,我們訪查了全世界好幾萬人,在實驗室裡設計實驗,甚至運用腦部掃描來探索儀式的神經基礎。
本書的內容是我們的研究發現。在個人和專業領域、私人和公共領域,以及跨越文化和身分認同的場合之中,儀式都是可以讓我們充滿力量、鼓舞、提升我們自己的情緒催化劑。我們的研究將通過逐步拆解特定儀式的不同元素以揭示儀式的邏輯,並個別探究其影響。我們將會探索:儀式、習慣和強迫症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儀式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確保我們的儀式對我們是有利的而非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