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擁抱安全感

我們的生命是如此脆弱,而這個世界又充滿了不確定性。無怪乎我們總是不斷尋求安全感。

然而,這些暫時性的擁有物是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的。人生太無常了,而物質的力量太薄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有無窮無盡的欲望。我們總是無法全然地感到安全。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如何才能永遠感到安全?

我們得好好看看那些我們在追逐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被犧牲的東西:與他人的關係。

耶魯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瑪格麗特.克拉克指出,物質和提供支持的人際關係,都可以給人帶來安全感。不過這兩者也很容易失衡,她寫道:

人類是脆弱的團體動物。親近的人際關係可以提供保護。例如嬰兒無法在別人的幫助下獨自生存下來。不過物質也同樣可以提供保護和安全感。人類需要食物、衣物,以及遮風避雨的地方,才有辦法生存。因此,人類必須透過許多不同的事物才能感到安全。然而若是你偏重任何一項,那麼其他的部分就會被忽略。

克拉克博士根據她與團隊所進行的兩項研究來支持這個事實。這些研究者們發現,那些內在充滿不安全感的人,比較容易會把心力和價值放在有形財產上。

我假設這個事實反之亦然:那些過度重視有形財的人,比較不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花心力。

如果你確認自己囤物過量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那麼我奉勸你減少購買,轉而把更多心力放在你周遭的人身上。

與家人和朋友建立更深厚的情誼,不但能讓你快樂,還能讓你擁有安全感和滿足感。這比你躲在自己的堡壘裡累積財富划算多了!

因此,別再過度倚賴金錢和物質財產所給予的安全感了。它們永遠無法讓你滿意的。減少你的擁有物吧,如此一來你就能找到實質的安全感。

上述是其中一項造成我們囤物的原因,而另一個罪魁禍首,則是我們對社會接納度的渴望。當對的事變成錯的事

我和小金很肯定我們的小朋友需要配眼鏡了。薩林和艾莉西亞都開始瞇著眼睛看電子鐘或比較小的字。所以我們最近帶他們去一間眼鏡行,搞清楚有什麼問題,並且幫他們配眼鏡。

有趣的是孩子們對新眼鏡的反應。

艾莉西亞,我們那高年級的女兒,挑了一副紫色的鏡架,滿意得不得了。這絕對會讓她被同學稱讚「可愛」。

但是我們的兒子薩林已經快成為青少年了,他對於戴眼鏡又有什麼感覺?

這個嘛,當他單獨和我們待在家的時候,他並不覺得戴眼鏡有什麼問題。他看電腦的時候比較不吃力,閱讀書本也比較輕鬆,甚至不用起身走近,也可以看得見壁爐上的鐘顯示幾點。但當他跟朋友在一起時,他就超討厭戴眼鏡,只有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戴上。戴眼鏡讓他覺得在朋友面前很糗。

哈,原來有些事永遠也不會變。我還記得我在薩林這個年紀時,我也同樣臉皮很薄。我真想說只有年輕人才會禁不起丟臉,但實話是,即便我們年紀越來越大,只要把我們丟到一個尷尬的處境中,我們還是會覺得很難為情。唯一的差別只在於讓我們覺得難堪的事情不一樣了。

在很多狀況中,我們會因為我們沒有其他成人該有的東西,或是因為自己擁有的物品不夠稱頭而感到丟臉。現在比的可不是像眼鏡那麼簡單了,而是車子、房子、度假去哪裡,還有其他各式各樣人們都會買,或是期望自己買得起的東西。

我想說的是,這些難為情的感受是來自於我們對「正常」的定義。沒人會因為「正常」而感到難為情。只有當我們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覺得丟臉。但是我們對正常與否的認知完全是主觀的,因我們所處的社交圈而異。

就以穿著來說吧。我大膽地假設你和你大部分好友穿得都很像。這並不是因為你們全都有同樣的時尚品味,但是大致而言,你們衣櫃中衣服的質量與數量會差不多。你們會去同樣的店買衣服。你們的衣櫃尺寸也差不多大。你們治裝的費用應該也不會差太多。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選擇把私人時間用來跟我們相似的人在一起。跟這群人在一起,我們會覺得很舒服,並且感到被接納。然而當你被拉出平常所處的社交圈時,你可能會開始自覺到一些你平常不太會去多想的事情。

想像一下,當你置身在一個派對或是工作聚會,身邊都是社經地位比你高的人。這些人都穿戴剪裁合身的華服到場。突然,你以前穿的服裝變得好像不是很適宜。你開始注意到自己身上的衣服褪色了、舊了、不合穿了,或是比周遭其他人穿的衣服廉價很多。此時,你的內心閃過一絲尷尬,不是因為你平常的服裝有什麼不正常,而是因為因為你的文化對「正常」的定義有了急劇的改變。

這是很典型的反應。但是它應該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對於「正常」的感覺有多麼武斷。而這也顯示出我們常常過度消費,是因為希望這些東西能讓我們被大家接受,它讓我們感到舒服且「正常」。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把外表、有形財產、個人所得都規範得好好的文化中,當我們在這些方面差強人意時,我們就會覺得無地自容。當我們的衣服是去年的過季品,或是我們開的車沒有比鄰居貴,或是我們住的房子比客人的家還要小。我們對我們髒髒舊舊的地毯感到自慚,替我們破舊的廚房找藉口,或是解釋我們為什麼還沒裝修。

我們為了這些錯誤的事情感到難為情!我們其實根本不該為了社交上的慣常和接受度感到難為情。

如果,我們不是為了衣服的品牌感到難為情,反倒是因為自己擁有一個超大的更衣室而感到羞愧呢?

如果,我們不是對自己開的車感到尷尬,而是對我們把開名車視為理所當然這件事感到汗顏?

如果,我們不是因為自己家太小,而是因為我們浪費了家中許多空間不用而感到丟臉呢?

如果,我們不是為了財產的數量和質量感到難為情,反倒因為花太多錢滿足私欲而感到慚愧?

如果,奢華成了我們感到難為情的原因?而負責任的生活,以及慷慨無私才是常態呢?

也許這樣我們就會比較能夠因為「正常」而感到自豪。

你也會為了得到他人的喜愛和認同而瘋狂花錢,大買特買嗎?改變一下你對「接納」和「正常」的看法吧,然後你就會免於尷尬,並且給這個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然而當你被拉出平常所處的社交圈時,你可能會開始自覺到一些你平常不太會去多想的事情。

想像一下,當你置身在一個派對或是工作聚會,身邊都是社經地位比你高的人。這些人都穿戴剪裁合身的華服到場。突然,你以前穿的服裝變得好像不是很適宜。你開始注意到自己身上的衣服褪色了、舊了、不合穿了,或是比周遭其他人穿的衣服廉價很多。此時,你的內心閃過一絲尷尬,不是因為你平常的服裝有什麼不正常,而是因為因為你的文化對「正常」的定義有了急劇的改變。

這是很典型的反應。但是它應該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對於「正常」的感覺有多麼武斷。而這也顯示出我們常常過度消費,是因為希望這些東西能讓我們被大家接受,它讓我們感到舒服且「正常」。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把外表、有形財產、個人所得都規範得好好的文化中,當我們在這些方面差強人意時,我們就會覺得無地自容。當我們的衣服是去年的過季品,或是我們開的車沒有比鄰居貴,或是我們住的房子比客人的家還要小。我們對我們髒髒舊舊的地毯感到自慚,替我們破舊的廚房找藉口,或是解釋我們為什麼還沒裝修。

我們為了這些錯誤的事情感到難為情!我們其實根本不該為了社交上的慣常和接受度感到難為情。

如果,我們不是為了衣服的品牌感到難為情,反倒是因為自己擁有一個超大的更衣室而感到羞愧呢?

如果,我們不是對自己開的車感到尷尬,而是對我們把開名車視為理所當然這件事感到汗顏?

如果,我們不是因為自己家太小,而是因為我們浪費了家中許多空間不用而感到丟臉呢?

如果,我們不是為了財產的數量和質量感到難為情,反倒因為花太多錢滿足私欲而感到慚愧?

如果,奢華成了我們感到難為情的原因?而負責任的生活,以及慷慨無私才是常態呢?

也許這樣我們就會比較能夠因為「正常」而感到自豪。

你也會為了得到他人的喜愛和認同而瘋狂花錢,大買特買嗎?改變一下你對「接納」和「正常」的看法吧,然後你就會免於尷尬,並且給這個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